微經濟學老師課堂上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工資、地租和利息性質相同,資本永不剝削?


先扔兩個基本名詞:

分配(或稱按工作分配)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work

生產要素分配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production factors

簡單來說,前者就是幹多少活,拿多少錢。不幹活的不拿錢。

後者就是投入多少,拿多少錢。投入多的,拿的多;投入少的,拿的少。

你們老師秉持後者的觀點,當然認為沒剝削。投入多的,拿的多嘛。

換句話說,這個問題就是認為產權這個玩意兒是否應該存在。你覺得不應該存在,那你就支持前者;你覺得應該存在,那你就支持後者。

網路上有個段子:當你遇到一個不講理的傻逼時,你該怎麼辦呢?

正確答案是,贊同他的一切觀點,把他培養成一個大傻逼。

所以建立該名老師立刻原地從公立大學辭職,轉身投入私立大學。

畢竟公立大學是反市場的嘛,畢竟資本永不剝削嘛。

要編製有個卵子用,自由市場競爭才能磨礪人才嘛。

講真,如果你們老師要是真辭職了,那答主還敬佩他是個自己把自己忽悠瘸了的勇士。

如果你們老師面露難色,支支吾吾,王顧左右而言他……那就沒什麼好說的了。

畢竟古今中外都這樣,慷慨激昂喊著一億玉碎,讓別人萬歲衝鋒的;自己卻總是在後方穩的一比嘛。


這與其說是經濟學問題,不如說是意識形態問題。

地租被認為是「經濟租」的代表,並且是這個概念的歷史源頭。經濟租有多種定義,但是核心思想是超額收益,也就是要素收入超過「應得」的收入。如果這還不算剝削,那麼什麼是剝削呢?

有人會說,地租的正當性來自私有產權的不可侵犯。那麼,擁有土地的人,是通過什麼途徑獲得其所有權的呢?在勞動價值論的框架下,地主為獲得及保全土地有沒有付出與其地租相稱的勞動?

「誰第一個把一塊地圈起來並想到說『這是我的』,而且找到一個頭腦十分簡單的人,居然相信了他的話,誰就是文明社會的真正奠基人。」——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


當你看到「永不」兩個字的時候,你就知道這是一種思想正確。

當你看到「永不」兩個字的時候,你就要知道這是一個偽命題。

你要知道「永不」二字是不會實現的。因為沒人知道未來是如何的。

同樣的永不句式有:獸人永不為奴。然而下一句是:除非包喫包住…同樣「資本永不剝削」我也可以猜它下一句是:除非有利可圖。應該沒問題吧。


社會發展到今天,很多舊的經濟理論已經不合時宜並被證明是錯誤的。比如所謂的馬克思經濟學。剝削本來就是個偽概念。其實只能稱為不公。生產分配的確存在不公,但這就是法律的重要性,需要立法,執法來保障生產分配的相對公平性,但又不能過多的幹預市場。這裡就有個拿捏的度的問題。如果用百年前馬克思所謂的剝削觀念去套當下的生產力模式,那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大家都不要勞動,不工作。因為剝削論的前提是資本論。也就是有資本就有剝削。但試問如何消除資本?沒有資本哪來發展。企業資本叫資本,國家資本叫不叫資本!企業交稅給國家,企業就是原罪的話,那國家資本算什麼?國家資本的積累來自哪?所以一定要論證資本是剝削的話,那就無法消滅剝削。再富有的人也會被剝削。當下社會很多人的思維是我窮我有理。因為我沒錢或者我錢不夠多,所以我就是被剝削的。那麼均貧富就消除所謂的剝削了?假設所有人的工資都是一致的情況下,那消費力就固定了。社會就不會發展了。再假設按勞分配的話,做得多的得到多,那麼貧富差距就出現了。因為總有懶的人,勤快的人。懶的人就可以再次提出剝削論。那勤快的人是不是要再次均貧富?所以,剝削是不存在的。你認為你被剝削了,更多的原因是被淘汰了。自然法則,優勝劣汰。那只是你生存競爭力的不足。


工資是勞動力市場中勞動力的價格,地租是土地市場中土地的價格,利息是資本市場中資本的價格。在有效市場中商品的價格等於邊際效用,生產要素的價格等於邊際產量,既可以說資方僱傭了勞方,也可以說勞方僱傭了資方。如果某種生產要素的價格低於邊際產量則存在對此生產要素的剝削。這不等同於社會學中剝削關係的概念,現實中有效市場也不一定總是成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