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一個可怕的現象愈演愈烈:窮人家的「富二代」越來越多


謝邀。

其實揮霍這個詞的本意是「任意浪費財物」,而窮人家孩子達不到這個程度,窮人家孩子買得起好車嗎,買得起別墅嗎?顯然不能。而這裡意義上的揮霍指的是窮人家的孩子買了相對昂貴,不太需要的東西,比如明明聽歌,微信,電視劇,只需要一個安卓手機,結果買個iphone X,確實挺流暢的,然而50%的功能都用不上;只打英雄聯盟的人買了個萬元遊戲本;不會用mac os的人買了個mac air,結果用windows系統,不停地吐槽電腦容量多麼的小;有些女生化妝技術不怎麼好,用著千元級的化妝品,結果本來挺漂亮的人。。。

什麼是敗家,揮霍,你買了你不需要的東西,我買了2萬的音響,天天聽交響樂,這怎麼了,就被罵成敗家?2萬使用出了2萬價值。而用幾塊的水果,買了後不喜歡喫,爛掉了,雖然浪費的比較少,這還是在浪費,這纔是敗家。

這種人身邊不少,我讀研究生時的生活費是1200~1400(基本不向父母要錢),我的表弟表妹本科生活費差不多2000左右,當時我就覺得挺浪費的。「無度」級別的還真有,感覺那些人好像沒長大。

很多人都提到了攀比這個詞,也提到了任性,不懂事,其實還有很多其他的東西,大家都在吹噓iphone多麼的好,有多麼的高級,年輕人不可能不被誘導,然後都買了一個iphone攀比,就像家長們逼迫孩子去補課去一樣,家長們並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否需要補課,單純地認為補課好,其實他們的孩子去補課班玩手機去了,攀比這個不單純是孩子的問題,很多人固有的心態。

任性,不懂事?什麼80,90後不能體諒父母,這種話都聽出繭子了。為什麼你家孩子穿著幾百的運動鞋,握著5000的蘋果,人家孩子穿著人字拖,用著2000左右安卓,其實家裡有臺賓利,人家買不起蘋果嗎?這是家庭教育的問題,在孩子小的時候,你認真地陪孩子玩,與孩子溝通。而不是給點錢打發孩子,或者孩子要什麼就買什麼,然後就不管了。慣,就是人慣出來。我之前一直以為只有爺爺奶奶特別疼愛孩子,會慣壞孩子,後來發現不一定,確實有不少慈母多敗兒

實在不行就讓孩子去打工,讓孩子體會父母的辛苦,捨不得?那就繼續慣著吧,看看最後坑的是誰。不放開雙手,孩子永遠都長不大。

即使成年了,沒進入社會有很多東西不懂,看到自己表哥穿著幾千的西服,很帥,其實那是公司接待大客戶時的著裝,要不然大夏天穿那麼多幹什麼,你覺得同學捧了個蘋果本,很羨慕,其實人家的蘋果本是父母單位發的。人家喝紅酒在品,你喝完紅酒,覺得沒可樂好喝。年輕人應該激情一些,青春就是你的資本,這是比金錢重要的東西。有正確的消費觀念,正確的價值觀點是年輕人應該有的品質。

上面地有些話有些刻薄,是說給寧願天天打麻將也不願意陪孩子的人,有些下崗的父母真心忙,希望能健全社會保障制度,讓父母有更多的時間陪陪孩子。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是很早就有的一句俗語,但這句俗語已經不適用於當今社會。現如今,窮人家的孩子並不能早當家,相反,他們還會早早的敗家,喜歡揮霍。而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是因為我們對「窮人」的定義發生了改變。

在這句話能經常被提及的時候,那時候的「窮人」是真正意義上的物質匱乏的貧窮。他們需要為生存奔波,為溫飽努力,所以這樣人家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會看到和了解到很多生存必需面對的問題,他們不得不幫助家人分擔這樣的生存問題,早早地扛起本不屬於自己的生活重擔。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養成了憂患意識,學會了生存技能,擁有了堅毅的性格。所以這個時候這些孩子就早早地就當起了家。他們雖然有物質上的匱乏,但是在成長的過程中,精神上的磨礪讓他們富足。

而當今的社會現狀是什麼呢?在當下的社會中,幾乎不存在喫不飽穿不暖的情況了。貧富差距在一步步縮小,這時候我們對窮人的定義就發生了改變。

一些可以保障基本生活的家庭,雖然可以喫飽穿暖,但是他們仍然需要為了生活去奔波,可與之前不同的是這樣的家庭不會再將過重的生活壓力給到自己的孩子,孩子們可以享受平等的社會待遇。可作為父母他們希望給到自己孩子最好的,所以他們會努力去賺錢,希望給到孩子們更多物質上的慰藉,但正是因為這樣,這些孩子看似得到了很多,卻失去了最珍貴的精神陪伴,他們不曾與父母共苦,無法體會到自己和別人的差距究竟在哪裡。他們只是淺薄的認為自己的家庭經濟情況不太如人意,不明白父母為了讓擁有良好的生活付出了怎樣的艱辛。

是的,在物質貧富差距逐漸縮小的今天,精神的貧富差距卻也在悄無聲息的拉大,而精神貧富差距所帶來的影響似乎也比物質差距更加可怕,精神世界匱乏的人,也許纔是真真正正的「窮人」。

現如今網路的高速發展,也看似在很多地方都消除了貧富距離,可以讓我們可以通過網路跟名人交流,而且作為普通人也可以通過網路迅速積攢粉絲成為網紅。這樣的現狀更是加速催化了很多孩子不清醒頭腦的進一步發酵,他們幻想著:雖然我的家庭條件並不是很好,但我可以像那些人一樣,不用付出努力就一夜成名。這樣幼稚不切實際的想法,只會加速他們的敗家進程。

所以說,貧富的真正差距並不是簡單的物質定義,給孩子精神的食糧,情感的陪伴,適當的磨鍊,讓他們腳踏實地的走出自己人生每一步,這些對孩子來說遠比富足的物質生活重要的多。

如果精神世界上給不了孩子任何指導和培養,那麼即使腰纏萬貫,終究還是「窮困」。這樣環境下的孩子,無法早當家,只能早敗家。


絕望型消費。

難道把錢存著買房?

玩吧,沒心沒肺的花,不花的話他父母把那點錢存到死,也沒能給社會做點什麼貢獻。

把父母逼死了怎麼辦?----自該自欠,惡魔是自己養大的。


首先謝謝邀請。現在我需要來碼字認真呢分析一下這個社會現象。我是個資深人文研(zhuang)究(bi)者。首先我承認我自己身上也有類似於題主所認為的「富二代」病。從我身上開刀分析這個現象。我任性的從家境一般的家庭中出國留學。雖然是個小國家但還是為日常花銷傷腦筋。我身邊的富二代官二代幾乎都是出國讀書的。他們有的在美國,有的在英國,有的在澳洲。除了一個人不學無術,其他人又浪又優秀。我自然而然就想成為這種又浪又優秀的人。於是之餘這種從眾心理。我用華為手機表示自己不僅支持國產,也是個用的起華為的大佬。我用微軟surface表示自己不愛玩遊戲,只想簡簡單單看看書做做辦公作業任務,也算是種白領理想。可是,我再怎麼裝像富二代,我就越不是富二代。反觀自己,我意識到窮人家的富二代是被社會誤認為的一種病態社會現象。這不是,這是正常的現象。古時隋朝科舉制打開了新的世界。隋朝人曾認為階級可以流通,於是窮人家的孩子開始天天讀書,他們被父母供著,文墨弄武家長非常支持。下田務農兩個時辰父母兄長反而不會開心而會怒之不句讀。反觀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下,人人都有當家做主的機會,那為何這一代不能自持一些努力的富態來保證未來的生活是值得的。富二代也不是人們認為那麼差勁,他們比你帥比你美身材比你好還有錢還會說話還特別努力,富二代是時代的榜樣。窮人家的孩子,只要不是白眼狼,心裡都會有*數。我覺得窮人家的富二代應當有悲憫情懷與壯志之心。*****扯遠了,發揚了一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過最後一次強調,這是社會必須出現的現象。窮人家的孩子被富陽,誰都沒錯。因為這是社會現象所催生出來的。既然成了富態孩子,那為何不假借之而努力。富態窮人家的孩子的生活狀態,他們會記住,而且他們打拚成功了,以後他們孩子也會生活的和富二代一樣。為何揚短?咱要正確引導這些假富二代,讓他們瞭解父母,讓他們知道幸福是努力來的。不是當伸手黨要來的。*謝謝*

拿著父母的辛苦錢充遊戲打賞主播各種揮霍,記者去採訪的時候,這些孩子的家大部分都是住的破舊平房,父母工作性質也是非常辛苦的內種,我個人覺得父母可能忙於生計忽略了對孩子消費觀金錢觀的健康教育,導致了很多本不富裕家庭的孩子開始毫無觀唸的大肆消費,最終揮霍完父母多年的辛苦積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