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小侄子給大侄子了自己玩具,第二天大侄子在玩,小侄子哭鬧著想要回來,但是大侄子說了送了不能要回來的,這怎麼辦


在幼童的世界裡沒有給予的概念,大部分會知道分享,因為家長會教孩子這點。對物品的認識就是你的我的他的,所以小朋友在一起時她會和夥伴分享她的東西,你拿去吧也會說送給你了。但脫離出這個遊戲或陪伴的環境,他就會認為這個物品是他的,所以會要回


有意思的問題!

不同的父母會採取不同的做法,我猜想一下不同的結果吧

第一種,不要了,再買一個。

分析:當然,這種做法好像自己的孩子和對方的孩子都沒有損失,但我並不贊同這樣做,原因在於自己的孩子不會珍惜自己的玩具,也不會珍惜父母的錢財。來的太容易就不會珍惜。

第二種,堅決要回來。貌似也可以,畢竟孩子小麼,但我覺得仍然是一種言而無信,我認為孩子的品行應該從小培養,也應該培養孩子物權的理念,給了別人就是別人的東西,不應當再要回來。

第三種,告訴孩子給了別人就不能要回來。所以以後給人東西要考慮清楚,就當一個經驗教訓,任何人都是在教訓中成長的。但是要和孩子建立一些理財的規則,建立一個孩子掙錢的途徑,鼓勵他自己掙錢買自己的玩具。

個人意見,簡單分析。


小孩子做事全靠心情。

不過這件事可以好好教小侄子,要他明白送給別人了是不可以要回來的,喜歡的話再給他買一個。【原則性的東西從小就要教育,並要確實執行】


從我角度想像他們角度,送的時候沒想那麼多,大家都很愉快,沉浸在一片歡樂的喜悅中,後來想想,我還是喜歡那個玩具,小孩的心理就是憑著情緒做決定吧


小盆友的世界沒有什麼言而有信,全憑心情。

可以講道理,告訴他知道什麼是一言既出,再重買個給他,但是送出去的不能拿回來,要講信用。也許他現在是不懂不理解,教育不就是從孩子開始的嘛。


小朋友交友在早期還未形成固定玩伴關係(也就是沒有穩定的友誼),大家只是聯合性的共同遊戲,那一刻的友誼的快樂高於對玩具的快樂體驗,所以選擇送出玩具來表達友好。但這種關係是很不穩定的,在逐漸淡忘友誼後,相比較而言對玩具的快樂體驗記憶更清晰,從而想要收回。此時應注重價值觀的灌輸,(可以通過小故事,言而有信的人受到了褒獎,而出爾反爾的人被大家不喜歡),讓他自己來判斷自己選擇成為第一類人,從而給他以褒獎,將私慾滿足的快樂上升為被人認同的快樂,其他類型通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