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父母,那明確的說,這種教育方式不對,請不要這樣。

如果你是子女,你知道這樣不對但是父母一直這樣,那麼有兩種路可以走

如果你可以離開父母,那就最簡單了,一走了之

如果你不能離開父母,那就等到能走的那一天再走。

指望給這種家長講道理是癡人說夢


1.會變成「外界引導型」孩子,也就是說,孩子他在成長過程中不會根據自己的判斷合理的思考去解決問題。步入社會後,很容易隨波逐流或者當受到威脅時改變自己的原則和底線。以威脅作為衡量道德的標準,而不是自己的判斷。

2.通過威脅,孩子因為恐懼害怕而聽話。孩子的性格有可能變得懦弱,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取而代之的在學校在人羣中,在單位可能也會怕別人威脅或者介於強權而壓抑自己。

3.與此同時,如果孩子長期被威脅,處於壓抑情緒,在孩子十七八歲很有可能產生心理問題。

4.常用威脅恐嚇來教育孩子久而久之,親子關係逐漸疏遠。孩子有什麼問題,做什麼事,甚至在學校被人欺負,他都不願意告訴自己的家人。這樣孩子也很容易出現問題,比如遇到校園霸凌的概率也有可能增大。

5.從內心上來說,有可能孩子也比較缺乏安全感。

在此分享一個國外的經典案例:

加拿大裔女孩珍妮弗潘買兇殺害父母案。這其實就是一個經典威脅式教育下的極端案例。有興趣可以去看看,這個案件發生在2010年,珍妮弗潘的父母一直對孩子要求嚴格,視分數為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當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時,便會受到父母的嚴厲斥責,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當她成為一名高中生後,她的成績變得不那麼優秀,她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但由於害怕父母的訓斥,於是,便開始了對父母長達七年的欺騙之路,直到父母戳穿她的謊言,並將她軟禁起來,讓她思過,結果這樣極端的做法讓珍妮弗潘無法接受,起了殺害父母的歹心。

這其實就是一個威脅教育的畸形產物,拿成績作為衡量的標準,以成績做威脅,考不好就批評而不是客觀的幫助孩子分析問題,和孩子之間缺乏溝通交流。孩子因此感到恐懼害怕,最終走上絕路。

總之,威脅教育並不是尊重孩子的教育方式,我們應該多學習有效的溝通,通過正面管教來教育孩子從問題中學會分析,判斷和思考。從而解決問題。


家長在使用了「威脅式教育」之後,得到的是一個「懂事」的小孩。如果因此認為自己教育有方,就大錯特錯了。殊不知,孩子在變得「懂事」的過程中,心理也在悄悄發生著變化,而這種變化,具體都有哪些呢?

01.變得膽小、不合羣、甚至有攻擊性

如果孩子總是被威脅,他們就會慢慢地縮小自己的探索範圍,變得不合羣甚至很孤獨。當孩子被威脅恐嚇得多了,他看問題的角度也會變得更加負面,甚至會用暴力的方式去排斥與人接觸。當孩子總是看到事情最壞的結果和不好的一面的時候,就容易形成悲觀的心態。

02.自卑、敏感、難以建立安全感

對於0-3歲的孩子而言,是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時期。孩子需要確認自己是安全的,被人愛的,他們才能安心地去探索世界,發展自己的行為能力。然而家長們常把「你不乖,媽媽就不要/愛你了」掛在嘴邊,久而久之,孩子內心就會充滿恐懼,變得自卑、敏感,害怕遭到父母的拋棄,安全感便難以建立。即使長大成人,也很可能因此無法處理親密關係。

03.形成錯誤認知

家長們總是用「警察」、「醫生」、「老師」來嚇唬孩子的話,孩子就容易對這些人羣產生抵觸心理,遇到困難了不敢找警察,生病了不願意去醫院,讀書時不願意聽老師的話等等。

有的家長還會告訴孩子,如果不聽話,爸爸媽媽就會喜歡弟弟妹妹,那麼當媽媽關心弟弟妹妹的時候,孩子會認為是因為他自己做的不好。這種認知模式會讓孩子生活得很辛苦,他會把不屬於自己的責任和問題都攬到自己身上,甚至會在內心不斷地責怪自己,還可能會形成討好型人格,無法真正做自己。

避免「威脅式教育」,該怎麼做?

絕對的「懂事」對孩子來說並不見得是好事。孩子總要長大,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很正常。所以家長應該要明白,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可以控制的。家長也要盡量剋制住自己的負面情緒,別對孩子隨意宣洩,孩子不該是你的情緒垃圾桶。

如果真心是為孩子好,想讓孩子做某件事情,不妨用「慢」方法:用一個合理的理由說服孩子,也聽一聽孩子自己的理由,並尊重孩子的合理觀點。在教育的同時,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是愛你的」,幫助他們構建安全感,孩子有了足夠的安全感,行為舉止就會更加自如。

威脅和暴力絕不是教育的好方法,它會滋生更多的負面能量,家長們要懷著愛與喜悅的心情去教育孩子,孩子的能量也會是平和、穩定、溫柔的。所以,請給孩子一些時間慢慢成長,不用「威脅式教育」,相信孩子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最主要有兩點:

第一:自卑。

自卑就兩個字,感覺沒啥,父母聽到孩子自卑可能也不覺得有什麼問題。但實際上問題很大。馬克思說:「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這就是強調人的社會關係,強調人是社會人,人是人羣中的人。也就是說,人際關係、溝通交流對於人,某種程度上,有本質上的,根源上的作用。

而自卑的孩子,孤僻、沒自信、內向。他們可能沉默寡言,他們可能沒有朋友,獨自呆在自己的世界裡。他們也不敢人前講話,他們面對父母的時候,可能畏畏縮縮。

當然,也有可能,他們乖僻、暴躁。他們陰沉冷漠而殘暴。他們可能虐待貓狗。他們可能面對他人,用暴躁、冷漠等冰冷的外殼來保護自己受傷的心靈,抵禦外在可能的傷害,特別是父母對他的傷害。

第二:缺乏安全感。

他們可能不喜歡別人觸碰他的身體,因為這侵入了他們的安全範圍,身體接觸,會讓他們感覺到一種威脅,一種對自身的威脅。

他們可能討厭別人站在自己的身後,甚至包括父母。因為父母也難以獲得他們的信任,畢竟父母對他是有威脅的。因為父母經常威脅他。孩子是敏感的,父母經常的威脅,會讓孩子的敏感神經一直緊繃,在家裡、甚至父母身邊,沒有安全感,甚至離父母越近,感覺威脅越大,如同一個小兔子,靠近食人的猛獸。

這樣的孩子,很難與他人合作,他們很難與人親近。他們總是孤身一身而獨來獨往,如同遊盪在人間的鬼魂。他們不與女孩子親近,不與父母親人親近,不與任何人親近。因為一個人安全,而身邊站著人,對他們來說,不意味著幫助與支持,更多的,可能是對他們安全的威脅。

畢竟,越親近的人,傷害起他們來,也就越厲害。如同兩個擁抱的人,如果手上拿起利刃互相傷害,肯定比兩個隔著十萬八千里的人更容易。

他們的心受到父母的語言威脅、精神暴力這樣的冷暴力,從而造成心靈創傷,這種創傷,實際上是一種內心的殘缺,也就是心靈有缺陷,相比正常人,這就是心靈上的殘疾。而這種殘疾,很可能就是父母的冷暴力造成的。這很殘酷,因為這些父母親手將一個正常孩子,閹割成了殘疾的孩子。

歸根到底,這樣的孩子,他們缺愛。從小被父母以「我這是為你好。」「我們都是為了你。」這樣的理由和藉口,控制自己的人生,脅迫、威脅、虐待自己的心靈和身體。他們感受不到父母的愛,要知道,父母可是孩子以為的自己最親近的人。如果最親近的人都不愛自己,其他人會愛自己嗎?

缺乏愛的人,也就缺乏表達愛的能力,缺乏愛的能力。他們缺乏表達愛的能力,所以從來說不出「我愛你。」「你很漂亮。」這樣充滿愛,給予他人愛的話語。沒有愛的能力,他們也就不會與他人親近,不會談女朋友,因為愛別人,對於他來說,很不適應,很難受。如同要求一個殘疾人參加正常人的運動一樣,他很痛苦,很掙扎。

幸運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

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不要總想父母怎麼樣,孩子有時也是不對的。


我有一個朋友,我覺得她的教育就是你說的這種。

她和孩子相處過程中,我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如果你不怎樣,我就怎樣怎樣。」這種應該算是威脅了吧。

孩子是個什麼樣的狀態呢?

當大人要求他做什麼事情的時候,他會說「如果你想讓我做什麼,你必須答應我什麼或給我什麼。」每當這個孩子這麼說的時候,媽媽會說你別跟我談條件。孩子聽了會生氣會不服,但顧忌大人的威嚴就把這份憤怒壓抑了下去。

久而久之,心裡的憤怒積壓,孩子變得更加蠻不講理。一旦提出什麼要求,大人必須立刻滿足,若不滿足便會歇斯底里。扔東西、打人、哭鬧……各種。結果要麼是被家長暴揍一頓,要麼是大人以答應另一個條件來平息孩子的怒火。

我作為一個旁觀者來看,這就是一種無盡的惡性循環,每次衝突的發生都會埋下了一顆惡性的種子。而問題的根本從來沒有得到解決。

威脅和獎勵是有條件的愛。(例如「如果你不怎樣,我就會怎樣怎樣。」「如果你怎樣,我就給你怎樣怎樣做獎勵」)這會讓父母無法真正看見孩子。

而孩子做事情也會不明原因,只為獎勵或避免懲罰。這於孩子毫無成長的意義可言。

父母長期用「威脅和獎勵」對帶孩子,孩子也就能學會用各種條件來回應父母。

如果父母的回應是打壓,孩子的情緒就不能自然流淌。矛盾,壓抑憤怒,不服氣。孩子不明白,父母教會了我如此,我這麼做卻成了錯誤。久而久之孩子會懷疑自我,甚至對父母會埋下怨恨。親子關係會因此產生隔閡。


壓力很大,我媽信佛,長期為達到目的對我進行協迫、詛咒。說一下近期的,我和對象工作穩定在機關上班,上午下午婆婆帶娃,清明節前婆婆沒照顧好,娃被開水燙傷。整個一個月我很傷心壓力也很大。我媽離我家兩站路來我家看一次只帶著她要喫的東西,來了告訴我是因為我跟我奶奶聯繫了並且匯錢給奶奶了,我奶奶見不得我好,所以施了邪法。還說以後再聯繫你家會有更多的問題。對,在以後的一個半月打了近十個電話都反覆給我強調這件事。交代下背景:我媽跟我奶奶一直水火不容,我兒時基本上我奶奶帶,少年時期我寒暑假在奶奶家,其他時間一個人在市裡讀書,十七八歲纔到他們身邊。我自己覺得奶奶老了想給她匯個錢,偶爾打電話,聊表孝心。結果在她長期的脅迫下,我現在都不敢和他們聯繫。這種被控制的喘不過氣的感覺萬分的噁心和難受。真的很想搬家,遠離他們,奈何現實經濟不允許。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父母如果對孩子進行脅迫威脅,會在孩子幼小的心裡留下深深的陰影

噓,這是一篇不能被家中老人看的文章?

mp.weixin.qq.com圖標

這是一篇小故事,講的是爺爺奶奶以「選擇」的形式讓孩子按照大人的意願處理事情的文章,文中媽媽的處理方式很值得借鑒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