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等於絕了大明讀書的種子


估計會被于謙、李如松、孫承宗、史可法、閻應元、張煌言、陳子龍、夏完淳、陳邦彥、陳子壯、張家玉、鄭成功、沐天波轉著圈罵


我一直鬧不明白方孝孺到底是忠於什麼?是忠於嫡長孫繼承製嗎?忠於明朝,他不至於死,終於朱家,他也不至於死,如果以天下蒼生為念,那更不至於去死了。所以我思前想後,覺得他是終於嫡長孫繼承製。

甚至感覺他就是為了死而去死一樣,以博烈士忠臣之名。


方孝孺是典型的古代讀書人,將「氣節」二字作為人生的至高追求,比生命更加重要。幾百年來為後人所敬仰,甚至將他抬上「節義第一」的高度。但很少有人知道,方孝孺在得到這個美譽的同時,搭了八百多條人命。

誅九族何其慘烈,不必贅述,看過古裝片的各位都略有耳聞,但大家是不是還聽說過歷史上有人被誅了十族,奇不奇怪,意不意外?到底是哪裡出了偏差,還有附加一族這種操作,故事還沒開始,想必大家也能領略出一二,這人是犯了多麼大的罪行,才會如此招人恨,讓皇帝破了例,給他多加一族,而這一族又到底是什麼呢?


不賣關子了,除了父親這邊的四族,它們各自是自己一族人,姑母一族人,姐妹一族人,女兒一族人;然後是母親那邊的三族,其中是外祖父一族人,外祖母一族人,姨媽一族人;再有就是妻子一族人,包含的是岳父一族人,岳母一族人,那麼這時候有人就暴露出算術好了,搶答:這就是大名鼎鼎的九族,可是這第十族藏在了哪裡?


別急,十族其實不是一個族,而是門生和朋友。


看到了嗎,交友有風險,且交且謹慎。能給你當朋友的人,可能都是冒著生命危險的,不珍惜我們枉為人。再來說明朝被誅了十族的人,這人不是別人,正是大忠臣方孝孺,這方孝孺到底是經歷了怎樣的遭遇,才會被皇帝如此憎惡,落得個凄慘收場。


這還要從一場權力鬥爭開始談起,說是朱元璋大大心愛的孫兒朱允炆是他欽點的未來天子,雖說這孩子生性老實敦厚,沒有那種王者之氣,但畢竟孝順乖巧,深得朱元璋寵愛,這時候他的叔叔朱棣偏居一隅坐著北國藩王,雖說謀略才幹上遠遠高於朱允炆,但天命難違,也只能老老實實蹲著,在邊塞看看日落,吃吃烤全羊。


接下來的故事就開始走向了血腥,朱棣雖是北國藩王,他一心不想做背鍋藩王,但陰差陽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慢慢地一件事情趕著一件事情,到頭來他不是整件事情的始作俑者,卻也背負了罵名。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鹽選專欄查看完整 16 節內容

鹽選專欄

明代刑罰錄:千奇百怪的君王懲戒史

聲工廠 講述經典·品讀文化·潤色生活

16 小節 | 2 小時

¥29.00 會員免費


蔡東藩:「方孝孺一迂儒耳,觀其為建文立謀,無一可用,亦無一成功。至拒絕草詔,猶不失為忠臣,然一死已足謝故主,何必激動燕王之怒,以致夷及十族,試問此十族之中,有何仇怨,而必令其同歸於盡乎?」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則當竭盡智謀,忠告善道,銷患於未形,保治於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為名臣,死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簡策,斯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於未亂之先,而乃捐軀殞命於既敗之後,釣名沽譽,眩世炫俗,由君子觀之,皆所不取也。

摘自方孝孺《豫讓論》。


帶節奏作打死齊天大坑

沽名釣譽之徒

如果你真的不在乎自己和家人的生命,真的重視心中的道義,你為什麼不在南京城破的時候自殺殉帝?

你這麼硬氣?不自殺反而在朱棣面前硬頂?

你不矛盾嗎?

你方孝孺也是做官多年的人,你不懂政治?

建文元年入朝至南京城破,3年,你沒入政治的門?

你的親族都受你蔭蔽,他們死有餘辜也能硬解釋的通,但你的朋友呢?

那800多口人命何其無辜,你不認可朱棣,你辭退就是,說什麼狠話?

中華歷史到永樂一朝,3000年有餘,殉節者不計其數,而留名人寥寥無幾。

該自殺的時候不自殺,活下來了卻又拖著無辜者去死

無非就是為了私慾罷了


方孝孺曾經寫過一篇《豫讓論》,就是戰國初期那個為智伯報仇,留下「士為知己者死」的豫讓。他認為豫讓並非國士:

苟遇知己,不能扶危為未亂之先,而乃捐軀殞命於既敗之後;釣名沽譽,眩世駭俗,由君子觀之,皆所不取也。

方孝孺的意思很明確,豫讓被智伯重用,但是在智伯圍攻趙家的過程中,豫讓沒有提出任何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完全就是個透明人。智伯死後,豫讓為智伯的報仇的行為,「釣名沽譽,眩世駭俗」,完全是嘩眾取寵之舉,沒有多少意義。

那麼在方孝孺心中,真正的國士是怎樣的呢?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則當竭盡智謀,忠告善道,銷患於未形,保治於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為名臣,死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簡策,斯為美也。

可見,在方孝孺心中,真正的國士要「銷患於未形,保治於未然」,要力挽狂瀾於即倒(比如後來拯救大明王朝的于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平心而論,方孝孺對豫讓的批評是有一定道理的,志向也是遠大的。但歷史的詭異之處在於,他給方孝孺提供了一次機會,讓他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種人,但方孝孺把握住機會了嗎?

方孝孺自幼聰明好學,長大後拜大儒宋濂為師,為同輩人所推崇。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死後,惠帝即位,馬上遵照太祖遺訓,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後讓他出任翰林侍講及翰林學士。

燕王朱棣誓師「靖難」,揮軍南下京師。惠帝亦派兵北伐,當時討伐燕王的詔書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不過在靖難之役中,方孝孺除了寫寫詔書檄文,給建文帝的謀略,像蔡東藩先生所說,「無一可用,亦無一成功」,事實證明,方孝孺不過是一個迂腐的儒生而已。

從歷史記載來看,方孝孺在建文朝執政三年,主要做了兩件事情:一件是削藩,這事把朱棣給激怒,然後就沒有然後了。第二件就是復古,比如把謹身殿改為正心殿,端門改應門之類,這些有啥用處嗎?用處不大,基本都是形式主義。

也就是說,當一個力挽狂瀾的機會擺在他面前的時候,他一籌莫展,全無用處,最終成了他最看不起的,和豫讓一樣的人,非但不能「銷患於未形,保治於未然」,他的很多做法,還加速了建文朝的覆滅。

他放了一炮,然後炮彈轉了一圈,打在了自己身上!


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毒瘤。

比沒能力又懶的廢物更可怕的,就是他方孝孺這種沒能力還很勤快的。

拒絕寫詔書純屬扯淡,第一版明史沒有這個記載,是後來的史書補上去的,分明就是生造,基本邏輯都不講。

朱棣造反一開始的名義是清君側,指名道姓就是要來幹掉奸佞榜里的人的,方孝孺在奸佞榜排名第一,沒有直接砍了你就不錯了還指望寫詔書呢?登基之後是手下沒人會寫字還是怎麼的?扯淡說什麼朱棣為了讓自己的皇位來的名正言順,就派人請來方孝孺,希望他能夠為自己起草「登基詔書」。拜託,你造反的時候指名道姓說為了清君側,殺奸臣,現在又要用奸臣榜榜首的詔書來證明自己的名正言順?用奸臣的話來證明自己?朱棣要就這智商還能造反成功么?

方孝孺在建文朝,執政三年有何政績?削藩,把主子和自己都削沒了,倒是政績突出。其它的,想恢復井田制,還沒來得及推行;前線削藩打仗,後方放大才子在搞復古,把謹身殿改為正心殿,端門改應門之類,還有衙門的名字,官職的名字等,都復古,形式主義搞的也很不錯。還有呢?哦,身為文官中的第一廢,推薦了個武將中的第一廢李景隆去前線,確保朱棣能造反成功,這應該是他對大明朝做出的最大貢獻了。

如果大明讀書的種子就這水平,那確實絕了的好,絕的越早越好,最好他這顆爛種子就不要產出來。

好在大明讀書的種子不止他一顆,也不止他這一種。


一個極度自私只忠於自我的人。辦事上也是無能之輩倒是摳字眼搞鬥爭很在行。嗯,喜歡這種屬下建文不輸也難啊。
書獃子,認死理~和海瑞一個類型

複雜來說是一個有才華的人做錯了位置,坑死了老闆和自己。簡單來說古時候文人圈的笨逼..


僅評價他的死

如果他早生一百年或晚生二百年,那麼他的死就是舉國殤而死,可能會抬高一點歷史地位。可惜死於朱家內鬥上。


不可多得的才子,就是苦了他的門生和街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