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看到這句詩,都感覺寫得很好吧,但如果告訴你這是一個大奸賊寫的呢?這句詩的作者,是那種放到電視劇裏,必定是最令人討厭的角色。然後又如何呢?詩還是好詩,流傳還是那麼廣,流傳還是那麼久,到如今大多數人們已經不知道這是一個什麼樣的詩人寫的。

這應該就是「不以人廢言」的典型吧。

就像羅蘭·巴特提出的「作者之死」觀念,作品一旦完成,作者就不再重要,作品已是自由之身,獲得了獨立的「文本人格」,獨立存在於天地之間。

所以,如果是一首好詩,是奸人寫的又能怎麼樣呢,是機器人寫的又能怎麼樣呢?你只是在詩中找到了你自己而已。


影響我情感的詩是人工智慧寫的其實沒啥,如果一條影響我心情的評論是人工智慧寫的,那就有意思了。


關鍵是——有時候,你很難分辨到底哪首是人工智慧寫的,比如下面兩首,到底哪首是秦觀寫的,哪首是機器寫的?

據說,韓少功拿這兩首詩去某大學問文學專業的研究生博士生,很多人都分不出來。


古早知乎第一次出圈事件,是2013年有個對宋冬野《董小姐》某句歌詞的提問:http://www.zhihu.com/question/21321799

為什麼《董小姐》裏「愛上一匹野馬,可我的家裡沒有草原」會引起如此強烈的共鳴?

有共鳴的人都經歷過類似的經歷,體驗過相同的感覺嗎?

本尊 @宋冬野 現在看來不過爾爾、但當時可謂驚為天人、一語驚醒夢中人的回復(大意)是這樣的:

想多了各位。。我就是那麼比喻了一下。。。

這問題便一石激起千層浪、圍繞「過度解讀」和「文字魅力」的切磋,成為你來我往的熱議問題。

那時關於熱點的回答大多還是質量比較高的。那時知乎著名交大同志 @Gayscript 也還正如日中天。

那個問題下的回答總結起來也適用於這個問題:

「當文藝作品產出後,對其的鑒賞行為已經不完全屬於作者本身了」。


我覺得這個問題下的有一個答案說的很有道理,如果我發現影響我情感的詩是人工智慧寫的真的沒什麼。但是如果我發現影響,我情感的某些評論是人工智慧寫的,那就真的是非常有意思。

不得不承認,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之後的現代人,也就是所謂的千禧年一代的人,他們很少已經為一首詩兩首詩影響自己的情感,他們大部分會被某一些短評,比如說老網抑雲,所影響自己的情緒了。

我記得我以前在看一些資料的時候上面說有一些這樣的公司,他僱傭水軍都覺得這個人力的成本呢是比較大的,所以呢,他設置了一些腳本,然後呢,設置了一些水軍機器人,然後這些機器人這些殭屍的賬號去生成一些內容,然後達到影響網路上人們認知的目的。

好像歐洲還專門出臺了相關的法案,想要從中禁止的這樣的情況出現。

可是就算是有人工智慧影響到了我的情緒,我的認知,我事後知道這個事情,我的認知就會改變嗎?我可能覺得不一定。


之前看一個朋友寫的關於火影忍者的回答,講的是團藏通過一個什麼忍術控制了某一個人在5影會議上的發言。

當大家沒有發現是團藏控制的時候,其實是覺得被控制的那個人的發言是比較中肯的,即便這個忍術被破壞,發言的那個人還覺得是自己的意志這麼講的。

我覺得這樣纔是最恐怖的,你的認知被改變的,你所說出的話,其實是被別人所控制蠱惑的結果當然不一定是以忍術的形式呈現的。


不是人寫的那就對了。因為我從來就沒有被什麼詩歌「影響情感」,無論是古今中外的名篇、無名小卒的無病呻吟,還是現代的自動生成文字,都一樣。

當然,在這方面顯而易見的是,人工智慧寫的詩和人寫的對我來說都一樣。不用期待這「如果」跟過去看過的東西有什麼區別。


看到這個答主的例子覺得很有意思,決定順著這個例子簡單聊一下。 @步知春

首先,右邊是秦觀的,只不過叫金山晚眺。如果不知道哪首是人工智慧的話,就看哪一首的句子make sense。之所以人工智慧寫詩比較容易而寫邏輯清晰的文章很難,是因為詩詞總有各種意向的堆積,這本身並不是詩之所以是詩的原因,可卻是詩歌動人的地方。

這些意向本應詩人感情湧動不自覺噴薄而出的。而這種一連串動詞,一連串形容詞,是AI可以輕易歸納模仿的。他們很美,因為未加修飾,因為不曾斟酌,因為口不擇言,因為是別人心底湧出的一切情感剛好掉能進抓住你心的節奏或者韻律。

詩歌也因朦朧而美。「玻璃晴朗,橘子輝煌。」詩人是用玻璃指代天空,橘子指代太陽,還是僅僅寫廢棄的停車場上,有碎玻璃和乾枯金黃的橘子。

詩歌也因不可能和想像力而美。「黎明是一條亮麗之虹,喫下了無數燈。他變得更加明亮,他一頭三尾,沉落在四方。」黎明自然不會喫下燈,更沒有一頭三尾。所以這樣的句子,是詩,而且彌足珍貴。

可這樣的模仿,AI強大算力和龐大的數據都可以手到擒來。AI可以歸類億萬辭彙的含義,情感,是積極還是憂傷,可以輕而易舉的再他要描寫的對象之前放上所有世間最美的形容詞詞,可以分析替代每一個意向,一定也可以照著模仿寫出「墨池漆黑,玉盤冷清」,「春天是一條溫暖的河,喫下了無數冰雪」這樣的句子。所以以上AI仿寫的句子才難以辨認。可是AI畢竟是人工的,他可以模仿,但是他沒有經歷沒有心情沒有內容去講述。又是清秋又是暮時,又是隻身又是醉夢,不過是一個個意向的拼湊。

而秦觀這首詩中,清渚白沙茫不辨,只應燈火是漁船。清晰,有邏輯的承接前兩句,由於新月才只初弦,江上又是水汽昏昏,我看不清哪裡是岸哪裡是水,以為那點點燈火是停泊的漁船。

好笑的是,詩歌之美,往往來自詩人將現實與邏輯片刻的放下。而今日我們分辨詩人和人工智慧的作品,卻要將詩中理智的聯繫一一抓出來。不過也沒有關係,如果你被一首人工智慧的作品打動,只能說明茫茫數據的海洋中,你心裡的句子剛好被抓了出來。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何必在意那隻妙手,是不是一隻人造機械手呢?說不定機械手也正在你夢裡畫著一羣電子仿生羊。


這不可能!人工智慧不可能寫出:

·

起風了

但他避開了我

下雨了

卻從未淋濕我

·

我再也

不能感受到萬物

·

翟瑩瑩:我再也不能感受到萬物?

mp.weixin.qq.com圖標

或許不會有任何感情上的變化。

閱讀是很個人化的一件事,基本上是作品——讀者這樣的關係。很多時候,讀者是不會在意,也不會去管作者是誰,發生過什麼,經歷過什麼的。

如果我真的讀到一首詩,我覺得非常好,但是是機器人寫的,可能我會悲傷一陣子。但最後我一定會認可。技不如人,哪怕是機器人,好就是好。我如果否定了這首詩,也就是在否定我之前對所有作品的感受。

我無法否定自己。所以最後我會承認這首詩,還會更加謙虛的學習。


未來在人工智慧通過有選擇地排列組合之下,誕生出超越現存詩歌作品,產生更大影響力和共情力的詩歌是很有可能的。

但一首對我們產生影響的詩歌,其來源與作者真的那麼重要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審美是一種個人化、私人化的行為,說到底當我們對一首詩產生感覺的時候,這首詩本身已經內化為屬於我們的東西了。這是與初步鑒賞不同的,作為人工智慧的詩詞,它的劣勢在於其詩詞的背後沒有一段令人難忘的故事,也沒有一個活生生的靈魂,故而在鑒賞性上僅能從文字本身出發。可當談及激發情感,那一定是我們在生活中找到了詩歌的契合點,是屬於我們個人的一種體悟,與作者又有什麼關係呢?

畢竟,詩歌只是一個外在的載體,而情感卻源於我們的內心


憫農(其一)

鋤禾二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憫農(其二)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

農夫猶餓死。

百科這樣說這首詩:全詩風格簡樸厚重,語言通俗質樸,節奏和諧明快。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不僅在民間廣泛流傳,在文學史亦有一定的影響,近代以來更作為思想教材選入了小學課本。

而李紳卻在寫完《憫農》之後變成了一個奢靡之人。然而我們讀《憫農》,還是會有一種同情農民兄弟的情感生髮出來。依舊是教育我們不浪費糧食的名言警句。

所以,影響我們情感的是文學、文字本身。


我個人大概不會有什麼感受的變化,因為閱讀其實是一個非常私人的事,怎麼樣理解作品,對於讀者個人來說,並沒有對錯之分。實際上大多數時候大多數人欣賞作品都是將其作為鏡子,照見的都是自己。那麼作品是人寫的還是AI寫的並不重要,窺見自己的本心比較重要。況且,作者賦予作品的意義——甚至作品本身是不是有意義——與受眾所感知到的意義之間的歧義空間,本身也是作品的魅力和生命力所在。

換一個角度想,如果我們把AI寫的詩視作一種模式或者演算法機緣巧合下的產物,那麼它與我們看到的流雲萬象、水波瀲灧也沒有區別,它為什麼就不能打動人呢?

當然,做文學研究除外。


詩這種藝術形式發揮作用的機制是讀者腦補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何必在意文章的來源呢?相同的文字在不同人眼裡會有不同的解讀,一個字甚至一個標點符號也能在不同人眼裡展現出不同的歧義,甚至意會出的結果也與原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相去甚遠。

彼之蜜糖吾之砒霜。如果1+1=2本身沒錯,那這是惡人告訴你的又何妨,是機器告訴你的又何妨?和好人教你的並無區別。很多東西都是對理不對事,對事不對人,可理本身沒有錯。就像是因人廢言是不可取的,那隻會讓人只會陷入極端。

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可只有哈姆雷特眼中的自己纔是自己。


大概感嘆一句,科技已經發達至此了也就是了。

因為,那首詩之所以能影響我,是因為我知道它背後有一個人和我有同樣的迷惑,他尋求到了解決之道或尋到了慰藉之語,而後化為詩句感染了我、慰藉了我。

看到最近這幾天有一個新聞,說是兵馬俑的脣上留下了一個秦時工匠的指紋,攝影師感動到落淚。為什麼呢?就是因為這個指紋讓這個兵馬俑更有「人氣兒」,它在告訴我們它背後的那個秦朝的工匠的印記。

詩也如此。如果只是優美的文字,深刻的語言,也就只是一種道理罷了。可是,他後面有人,我便知道我不是唯一一個在徘徊、迷茫、猶豫的人,我的不安的心亦有人共鳴,我便得倒慰藉。


如果人類的情感會被高山流水、浩瀚星空、蠢萌貓咪這些自然造化感動,會被巍峨教堂、大炮巨艦、壁畫雕塑這些人工匠心感動。那有朝一日同樣會被人工智慧感動,簡直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畢竟人工智慧也只是自然造化和人工匠心的結合。


知乎上網友貼出來的詩,

和人工智慧寫的有什麼區別嗎?


影響我感情的是詩,又不是寫詩的人,所以管他是誰寫的的呢,喫雞蛋不必追究是哪一隻母雞下的蛋,同理。


其實,這個問題要我說,我的感覺既不是大家想的失望憤怒,也不是反之的欣喜快樂,而是簡簡單單的平淡,或者說沒有根本任何情感。

其實,想要理解我這個反應,也很簡單。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明白,人工智慧發展的速度遠比我們想像的快很多,要我說人工智慧寫一首影響我們情感的詩,應該是完成時而不是將來時。

幾年前,有一名科學家,給一個機器人編了一個可以學習曲子的程序,然後讓他學了幾千首莫扎特的曲子後,讓他同樣寫了幾十首曲子。在一次音樂會上,科學家讓一位鋼琴家演奏莫扎特的曲子和機器人做的曲子,讓觀眾評判那個是人寫的,最終卻與事實大相徑庭,大部分人認為機器人寫的比人寫得好。而詩歌跟樂曲一樣,都屬於藝術的分支,所以說,有能譜曲的人工智慧,就應該有寫詩的人工智慧。

三體中程心冬眠後,發現地球人的藝術都成了原來對地球文化知道很少的三體人創造的,包括詩歌樂曲圖畫,甚至電影。此時她十分驚訝,就跟我們正常聽說AI能寫影響情感的詩一樣。而當時的地球人對此卻十分平淡。我是站在他們的角度來想的,所以我的感情自然是平淡。


哈姆雷特不屬於莎士比亞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