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項修練五項初始團隊的構成為什麼這麼艱難?各位知乎大佬有什麼良策,望賜教,本人洗耳恭聽。渴望改變、獨立思考、開放心態、承諾投入、自我評估,(交叉評估、系統評估)改善心智模式。


個人認為,把自己放在不斷的社會實踐中去磨鍊,總結,反省,心智一定會得到升華。

網上有人這麼建議來改善心智模式,摘抄下來給你。

以下改善心智模式的八種方法,供大家參考:

1. 自省與反思。自省是改善心智模式的核心方法。通過自省,我們得以發現自己內心世界深處隱藏的成見、假設、邏輯、規則,使這些圖象浮現出來,藉此可以對其有效性加以檢視。此外,自省也可以讓我們以開放的心靈接納不同的意見。在這方面,聯想集團前任董事局主席柳傳志先生就向曾國藩學習,養成了自省的習慣,並由此形成了富有聯想特色的「復盤」方法論。

2. 學習。通過獲取新的信息,開闊自己的視野,可以拓寬「觀察框架」;通過了解新的思考邏輯,掌握更多的規則,可以更新「思考路線」;通過借鑒新的觀念,形成新的習慣,可以修正自己的「價值導向」。總之,通過學習,人們可以獲得合時宜的心智模式,使行動更有效。

對此,需要破除對學習的認識誤區,不僅通過閱讀、聽講,獲取新的知識或信息,也要擴大人際交流,向他人學習,尤其是接納和欣賞差異性,積極向與自己看法不同的人學習。同時,要善於總結和反思,從工作中學習,把自己的經歷當作最主要的學習途徑或方式。

3. 碰壁。在當今信息泛濫、浮躁的時代,主動地自省和「學而知之」顯得難能可貴,更常見的情形似乎是「困而知之」:因為老辦法行不通了,按照原有的規則得出的看法顯得不倫不類,據此做出的對策和行動碰壁了,會促發人們產生覺察和內省。因此,不迴避、隱藏問題,而是積極地面對問題、困難與挑戰,積極地分析原因,尤其是反思自己內心的心智模式,是個人學習、提升的重要契機。

4.更換新的環境。心智模式的形成具有「路徑依賴性」,也就是說由於每個人的成長環境與經歷不同,心智模式也可能是不一樣的。正如諾貝爾獎得主埃德爾曼所說,雖然我們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但由於各自的經歷和目的不同,我們對某一特定事件的意義理解各不相同。在這方面,「孟母三遷」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外部環境對心智模式的影響作用。對此,換一個新環境,有助於個體心智模式的改善。正如清華大學陳國權教授所指出的,改善心智模式的一個有效方法,就是讓新穎、鮮活和豐富多樣的體驗不斷沖刷、衝擊、甚至衝破我們可能落後和固化的心智模式。如果人們長期在一種熟悉的環境下工作和生活,也許很難產生新的靈感,卻很容易固化思維。人們需要有意識地創造條件,讓自己有在各種環境下工作、生活或旅行的經歷,體會各種自然和人文景觀、文化、風土人情、生活方式,獲得新的知識。

5. 換位思考。《列子》中有一個「疑鄰偷斧」的小故事,形象生動地說明:當我們心裡有了某種想法之後,通過心智模式「選擇性觀察」的機理,就會讓我們發現更多能印證這種想法的事例,從而更加堅定自己的判斷。這是心智模式的自我增強特性。同時,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當有了新的資料之後,我們會進行新的推論,從而改變自己的判斷。如果能不斷發現新的資料或能用新的視角去解讀現有的各種資料,就可以持續優化自己的心智模式。

6. 情景規劃。在商業應用中,殼牌石油公司是第一家通過「學習如何浮現管理者的心智模式,並加以改善」而加速組織學習的大公司。它之所以能成功地度過20世紀70~80年代兩次世界石油危機的巨大衝擊,主要歸功於運用「情景規劃法」(Scenario Planning)來改善集體心智模式。不同於傳統的戰略規劃或預測方法,情景規劃法質疑人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一些基本假設,例如十幾年來,世界石油的需求量一直保持持續穩步增長的態勢,所以石油的價格也會保持相對穩定,不會有大幅波動,開發一系列新的情景,幫助管理者以新的視角或方式觀察這個世界。從某種意義上講,情景規劃法的特別之處就在於它能促進管理者心智模式的改善。

7. 深度會談。相對於個人學習,與他人的交流,更可能讓自己「豁然開朗」,正如人們常講的「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在這方面,彼得·聖吉推崇的「深度會談」(Dialogue)是一種有價值的交流技巧。在聖吉看來,「深度會談」是深入地、高層次、高質量的溝通、傾聽與共享,其目的不是探究真相,而是建立「共同的意義」。它要求自由地發掘微妙的話題,摒棄自己的成見,悉心傾聽,並通過深入的理性思考,對我們認為理所當然或順理成章的一些經驗、工作程序、方法或假設提出質疑,藉以發現隱藏在事物背後的真正規律。因此,深度會談是改善心智模式的核心方法之一,也是激發集體智慧的重要手段。

8. 持續「修鍊」。改善心智模式歸根結底只能靠自我的持續「修鍊」,他人無法替代,外界的條件也只是一些促進或激發因素。持續「修鍊」是改善心智模式的不二法門。

在這八種方法中,前四種方法是讓人們產生覺察,而覺察是改變的前提。其中前三種大致對應於孔子所說的「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和「困而知之」。第五、六、七種方法是讓人們通過新的視角去獲得和解讀新的資料,而新的資料是生成新的心智模式的必備原材料。當然,改善心智模式的各種方法從本質上講都是自我持續「修鍊」的過程,是一個學習過程,而且學習也貫穿於改善心智模式的全過程之中。

雖然心智模式的話題看似微妙,但我們每個人都有心智模式,每時每刻都受心智模式的影響。如果不能駕馭心智模式,我們就會成為「心智的囚徒」;善於駕馭並改善心智模式,我們才能成就「全新的自我」。


百度百科了下心智,大意是內心的成長與強大,行為處事的合理與正確,雙向修行所能達到的境界高低來評判心智的高度。

個人感覺心智的改善不難,艱難的是心智的改變。

心智的改善是漸進累加的,如果有心且有所追,那是在做加法,心智的改變依附在心智改善的基礎之上的,很大程度上他的最終改變來源於一件或多件對你衝擊極大的自身經歷事故上,它未必能達到心智正向改變,所以之前所累積的心智改善會起到很關鍵的作用,能否改變是個概率項而非肯定值。

那麼,首先,你是否意識到要改善心智就很重要了,至於改變,不能過於執著,她真的到來之時,你會安然的。其次,如何改善,沒有統一標準,大概率是有自己的判斷,可融合他人的想法,取優去次。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一、改變很難發生,是因為:

1、舊的行為有它的好處;

2、心理舒適區讓我們用熟悉的應對方式去處理問題;

3、我們每個人都有阻礙改變的心理免疫系統

二、想要引發改變的一些方法,包括:

1、檢驗行為背後的規則;

2、積累一些小成功;

3、為自己製造改變的場;

4、激發我們的情緒。


一、改變為什麼那麼難?

1、人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都是受經驗支配的

也就是說,我們只認我們切實體會過的「經驗的好處」,而不認我們理智所構想的「期待的好處」。

「期待的好處」是指:我們都能想得到,每天早起跑步,會更有精神;不拖延,會更高效、更有成就感;堅持健康飲食會讓我們的身體變得更好。

「經驗的好處」是指:睡懶覺時溫暖的被窩,打遊戲的快樂,胡吃海喝的感官刺激,這些我們親身經歷過的好處。

一旦我們的某個行為獲得了這種好處,它就會被保留到我們的生命里,哪怕我們沒有意識到,它仍然會影響我們的行為。

每一次不由自主地執行「經驗的好處」,都一次次強化塑造了我們的行為,所以行為的改變才會那麼難。

2、改變的障礙就是心理舒適區

心理舒適區的本質:熟悉的應對方式。

首先,心理舒適區並不一定意味著舒適。《肖申克的救贖》中坐了50年牢的老布,在要出獄的時候一度崩潰,最後出獄了之後選擇了自殺。監獄這個環境,雖然不舒服,但這是他的心理舒適區。

其次,心理舒適區意味著熟悉的環境嗎?其實也不是。改變熟悉的環境並不意味著我們能改變了。

真正的心理舒適區,說的不是熟悉的環境,而是我們熟悉的應對環境的方式。走出心理舒適區,說的不是我們走出熟悉的環境,而是改變我們的應對方式。

對我們來說,應對方式有兩層含義。

第一層,行為上的應對,也就是對具體事情的應對。

第二層,對內心的情緒應對。

心理舒適區帶來的最大的好處就是控制感。我們越是感到自己受了威脅,感到焦慮,就越需要控制感,會越抓著已有的應對方式不放。所以,對焦慮感的迴避和控制感的需要,經常會讓我們重新回到自己所熟悉的應對方式上來,這就是為什麼改變那麼難。

3、就像人都有一套生理免疫系統來排斥不屬於身體的微生物一樣,人的心理也有一套免疫系統,它會排斥我們採取新的行為方式,以此來維持心理結構的平衡和穩定。

當我們用新的行為方式來行事時,免疫系統會讓我們感到焦慮,為了避免這種焦慮,於是我們又用回老辦法。所以改變難以發生。

二、如何開始改變

1、改變第一步:看見內心假設

辨識出這些內心的假設,是突破心理免疫系統,讓改變發生的第一步。一旦這些假設被看到,被帶到意識中經受理性的拷問,它們對人心理的隱形操作力就被打破了。

用行為檢驗它:驗證內心假設

舉個例子,一個女孩子很想跟別人建立聯繫,卻總是沒法邁出與人交往的第一步。而這裡,她內心的基本假設可能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利益關係,如果別人對我好,那一定就是對我有企圖。

要發生改變,就一定得發生「不一樣的事情」,產生新的經驗。

我們的新經驗是指當新行為帶來內心假設的鬆動後,所產生的新的領域。這個領悟會被整合到我們的心理免疫系統中,最終改變我們的心理免疫系統。這時候,改變發生了。

新的經驗,常常是在預期經驗和真實經驗之間的對照中產生的。

當我們去做一些不一樣的事時,其實我們也是去免疫系統之外、重大假設之外的世界旅行。這其實是一種更加深刻,更加有意義的旅行。

2、小步子原理,走出改變的第二步。

「小步子原理」,簡單來說,就是在改變的路上邁出小小的一步,獲得一個小小的成功。讓每一次的小成功,成為下一次改變的基礎。

在改變的過程中,你往前看和往回看,所看到的東西經常會不一樣。往前看,你會看到困難;往回看,你會看到方法和路徑。

有時候改變就像多米諾骨牌,最重要的是找到能夠推動改變的那塊牌,找到第一個小小的改變,並把它推倒。

小步子原理:專註當下

「小步子原理」不只是一個關於如何獲得最終成功的策略,更是一個關於讓自己有所行動的策略。它的核心就是讓你專註到當下你能做得事情上。至於這個事情能不能帶來你想要的結果,這不是你能控制的。因此也不需要你去關注。

3、養一個自己的「場」

「場」的力量

「場」其實是包含大量行為線索的環境,這些行為線索會刺激你做出特定的行為。在「場」里,你就會覺得自己在做最自然不過的事情。比如說在圖書館會自然而然的願意讀書,到了澡堂子自然而然的想要洗澡,去了健身房自然而然的要弄兩下。

這裡我們也要辨析一下快樂,快樂分為兩種:消費型快樂和創造型快樂

消費型快樂就是消費別人創造的產品,滿足的是表面上的感官刺激;

創造型快樂就是創造自己的產品,發揮自己的才能,體會一種深刻的成就感,一種自己正在變得更好的感覺。

要從消費型快樂轉向創造型快樂,利用「場」就是一個好辦法。

在這裡就可以更精確的說出「場」就是我們心中的一個關於「空間功能」的假設。

要創造「場」有兩個來源。

第一個來源:別人在這個空間里的行為。

第二個來源:你以前在這個空間里的行為。

4、情感激發,讓改變自然發生

當別人說「道理我都懂」的時候,他其實說的是:「你說的道理我不想聽。」他不想聽的原因就是沒有激發他的情感。

人有時候會陷入一個怪圈:越自責越放縱

上進的自我總是責備那個墮落的自我,而墮落的自我,經常會無地自容,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焦慮和內疚這麼產生了。你可能經常說:最好能把自己罵醒,如果不能改變,那一定是你罵的不夠狠。可是內疚和自責顯然難以推動你的情感激發,因為很多你想改變的應對方式,比如:吸煙、亂吃東西、拖延,就是為了應對焦慮和壓力產生的。所以,越自責,越容易放縱自己。這就陷入了「放縱——自責——更嚴重地放縱」的惡性循環。

你要知道,那個你責備的自己,也正是那個要承擔改變責任的自己!

愛才是激發情緒創造改變的點

問題不在於要不要對自己高要求,而是在這種高要求背後,你對自己究竟是厭惡,還是愛和期待。之後後一種感情,才能激發情感,才可以讓改變自然發生。

三、在改變的時候也需要反思改變:什麼是有效改變

一方面,我們期待改變。另一方面,如果我們不知道改變的方向,盲目地想要有所不同,「追求改變」本身就會變成我們的心理舒適區,變成我們逃避真正改變的借口。

改變的兩個層次

一個,是作為內容的改變。另一個,是作為應對方式的改變。例如,一直換工作,工作內容改變了,但不停換工作這個應對焦慮的方式沒有變。

有時候,「改變」作為應對方式本身,也需要改變。這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第二序列改變」。

第二序列改變的開始就是自我接納。

自我接納有兩個重大的誤解。第一個誤解是,以為自我接納是不改變。自我接納是一種「第二序列改變」。第二個誤解是,很多人說自我接納的時候,其實是把它當做獲取另一種好處的途徑。

自我接納不是追求,而是捨棄。捨棄的是那種對生活的過度控制,對「完美自我」和「完美世界」的幻想和執念。

最後,有效改變的判斷標準很簡單:看你改變的動作,究竟是改善了你的狀況,還是維持了你的狀況,甚至讓你變得更糟了。


PS:心理學上有一個常用的量表,叫應對方式量表,歸納了六種常用的應對方式:

1、解決問題;

2、自責;

3、求助;

4、幻想;

5、退避;

6、合理化。

看看是不是可以跳脫出舒適的應對方式,用新的方式發生改變。


不是太難,多接觸,多做事,多溝通交流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只要你不換心臟,這輩子不大可能改變性格,只能增強自己的控制情緒的能力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