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築信息模型與Computer Aided Design計算機輔助設計是什麼關係,前者屬於後者還是後者屬於前者?還是有交集?

BIM和CAD均不指軟體


謝邀,雖然題主並沒有邀我,祝他在海拉魯大陸被豬頭怪幹翻。

回歸正題,題主說的BIM,M是modeling,按中國慣例,指的就不是「建築信息模型」,而是「建築信息模型化」或者是「建築信息模擬」,是一個動態過程。具體是怎麼個動態法,請去看BIMBOX的文章,這裡懶得瞎掰了。

至於CAD,不用管概念吹得多牛逼,在建築行業,就說用電腦畫圖。最終成果就是輸出圖紙。鑒於中國BIM市場是從翻模開始的,可謂沒有圖紙,就沒有BIM,在建築領域,CAD是BIM的爸爸。

但跳出建築行業,來到工業領域,CAD的成果除了圖紙外,其實也包含模型及產品相關信息,用於對產品的開模、組裝。可以說,CAD是工業產品在生產過程中對動態模擬。

所以,CAD是工業界的BIM。


CAD比BIM誕生的早,CAD應用的領域比BIM要廣泛(BIM目前只適用於建築領域),但是BIM對於建築行業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是建築行業轉型的基礎型技術,從這個角度來說BIM比CAD的價值更垂直深入。

在小築教育看來,BIM在建築領域是一定會取代CAD出圖的,具體回答可參考下面的這篇:

BIM 會代替現在的 CAD 出圖嗎??

www.zhihu.com圖標

建築行業為什麼需要BIM?

在全球進入數字經濟時代的背景下,各行各業都在開展數字化轉型,數字技術改變了很多行業,比如製造業。製造業是與建築業較為接近的一個行業,該行業的企業通過數字化技術實現了產品生產的高度精細化,如特斯拉、蘋果、波音等公司。

相較之下,目前我國建築業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率的現行依然存在,數字化仍在低位運行,建築企業利潤率普遍較低。

要擺脫建築業發展的窘境,就必須利用數字化手段,改變原有落後對的生產方式和管理模式,促進建築企業可持續發展,實現建築行業的轉型升級。

現階段中國建築企業的利潤率整體偏低,成本管控能力需要進一步提升。

2018年7月19日,《財富》(中文版)發布的世界500強排行榜中,建築業共有11家企業上榜,中國建築企業佔據7個名額。

從營收規模來看,上榜的中國建築企業2017年平均營收收入是外國企業的1.65倍;但在盈利能力上,中國建築企業的年凈利率為1.84%,外國建築企業的凈利率為4.68%,外國比咱中國高出接近3個百分點!

BIM技術作為數字化轉型核心技術,與其他數字技術融合應用將是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核心技術支撐。

【安插個福利】

現在很多人學BIM的,都是網路上找資源自學,弊端就是找的資源比較老舊且不成系統,再一個就是學的過程中遇到問題沒辦法解決。

我們小築教育為了讓小夥伴們更好的學習BIM技術,目前已經累積為4萬多名小夥伴提供了以下資料與服務:

我們想擴大知名度,所以資料與服務都分享給小夥伴們,點擊下方按鈕領取↓↓↓

BIM小白入門7大資料包【免費領】

碼字不易,覺得有用的話記得關注+贊同+喜歡哦,同時歡迎補充評論哈~


回應釣魚/手動狗頭。

BIM的概念(來自GB/T 51235-2017

在建設工程及設施全生命週期內,對其物理和功能特性進行數字化表達,並依此設計、施工、運營的過程和結果的總稱。

CAD的概念,只有全稱計算機輔助設計,沒有查到更詳細的定義。百度百科的解釋是:

利用計算機及其圖形設備幫助設計人員進行設計工作。

GB/T 17304-2009中簡述了部分CAD技術的發展歷程。

我們可以看出,CAD技術是有對於二維繪圖與三維實體建模一體化、參數化設計以及三維產品信息模型的研究,並且在「九五」初期就已經提出數字管理一體化集成以及CAD系統的智能化、可視化和標準化概念。

那我們是不是可以說,CAD技術的研究與發展,衍生出了BIM技術。BIM技術傳承了當初CAD技術研究中的部分內容,並且有了自己的一定的發展,而使得CAD技術更直接的面向傳統平面圖形技術。

兩者不是包含也不是有交集,而是一種衍生及再發展的關係。


狹義的說,BIM是CAD的下一代,就像CAD是手工製圖的下一代一樣。

但是,廣義的說,BIM覺得包含了CAD,CAD(計算機輔助設計)覺得包含了BIM。


謝邀

我個人認為BIM和CAD的最大的相同處就是 "他們同樣都作為建築數據的載體存在」

從直觀上看BIM是三維模型,cad是二維圖紙,bim要比cad多一維,因此很多人會粗暴的認為BIM是cad的升級,其實這種說法是不太對的,因為作為載體並不存在高下之分,只有合適和不合適。

cad圖紙中將 各面的幾何數據以『點線』的形式保存,將其餘材料信息以圖紙中的文字、表格的形式保存,使用方法是 是通過現場專業人員的理解加工來實現信息傳遞。

而bim的核心理論之一就是通過加大載體的信息量,來減少這種 具有不確定性的人腦黑箱式信息加工過程,所以理論上也就減少了信息溝通的難度,比如看BIM模型就和看個茶杯一樣 不需要再人工抽象成三維了,所以BIM的口號往往都是面向「業主」,因為對於已經掌握當前cad模式的從業人員 其實沒有太多意義,很多人都會疑惑明明用圖紙就行了,還建什麼模型,事實上你們的疑惑是對的,單純以幾何抽象的角度 對從業者確實沒啥用處,視覺三維模型存在的形式只是為了符合普通人類的視覺習慣而已。

當然除了上文所說的多了一維幾何數據,還有建築結構、施工信息等等,不再以圖紙中的表格,而是以模型內嵌的方式存在,這也是bim和cad中的一個細節的不同,對於cad我們關注圖紙裏的內容,對於bim我們關心模型文件格式裏藏著的內容,因為一個側重於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一個側重與軟體讀取。

造成上述差異的原因,本人主要將其歸咎於計算機軟體的發展,即使是在土木工程這種極其古老的工程學科中,計算機軟體也佔據著越來越多的比重,一方面軟體數據處理能力越強,所以新的載體數據量會更大 在cae中從早期是簡單的桿系模型 現在更多的是複雜的實體模型,早期的網格很稀,現在的網格可以更加密集,那就有更多的信息量。另一方面可實現的功能也越強大,並且功能在不斷擴展之中,比如機器學習的廣泛應用就需要保證數據的數量和可讀性,同樣圖形學和硬體的發展使我們可以在瀏覽器上也能輕鬆的渲染模型,更方便的前後端框架可以使網頁平臺更加容易製作,因此新的載體就需要有更好的兼容性和可擴展性。

通過技術發展倒逼土木行業產業升級最後形成的產物就是當前的bim,現在我們回到之前的問題,為什麼我並不認為 cad 和 bim間有明確的升級關係呢?

早在上世紀末 這世紀初,國內建築行業就有過一次這樣的升級,眾所周知的 手繪製圖-電腦繪圖,也就是cad軟體的起源,觀察這兩次產業升級的區別,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發現cad的發展是以生產力為導向的,即 我使用了製圖軟體後,我能又好又快地畫更多的圖,其內核沒有變化 還是圖,這就是計算機輔助技術。然而這次的bim是非生產力導向的,即我用了之後我的生產效益並沒有得到明顯的提高,但思維模型發生了根本性改變,而我為什麼需要用這個思維模型 是因為我們認為這個思維模式在大數據、信息化背景下更加合適,因此我們可以暫時將bim定性為一種自上而下的技術導向性升級。

這也是我認為的兩者間的根本差異,就是變化了思維模型,所以我的定義是 「當前很多從業者口中的cad 和 bim 是地位同等的並行關係」,在面向從業人員交流的過程中cad佔據傳遞優勢,因為其規定了成熟完善的思維範式,在面向人機交互的過程中bim有一定的優勢因為其數據量更大,功能更多,可擴展性強。那我們在此可以類推,在面向軟體交互的過程中,我們進一步刪除人的影響,那麼bim和cad都是多餘的,傳遞的0和1纔是一切的根源。

最後我想強調的是這種並行關係並不是對立的,就像現在AR可以從圖紙生成可視化模型一樣,模型也能自然的導出二維格式,「他們同樣都作為建築數據的載體存在」。換一個相對樸實的說法,bim和cad都是名為「數據河流」上的兩條慢行的小船。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