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說說我的經歷吧,最近朋友圈被各種水滴籌等籌款信息刷屏,但很多人其實都不缺錢,病也不是啥絕症,通常保守治療甚至都不需要開刀。但就是這些人仍然向社會求助,籌集所謂的"救命錢"。可能大家覺得我口說無憑,畢竟確實是有人真的需要這錢,這我當然不否認,但這"救命錢"是不是有點變味了呢?就前些時,一位校友生病住院,他的家人立馬動用學校所有資源,籌款治病。當時我看了所謂的水滴籌認證,也不免為之動容,就捐了十塊錢,錢不多,但也是份心意。果然,在席捲全校的捐款狂潮下,50萬沒幾天就籌集完畢,還不算學校各組織、商鋪籌集的善款(因為這些錢是直接交給對方家屬手中)。當時這個事情鬧得很大,全校上上下下都在祈禱他能夠從病痛中挺過來。一兩個月後,他回來上學了,而他並沒有發布任何關於後期病情,或是任何感謝的消息,彷彿就是他應得的。我一開始只是覺得他很沒禮貌,但後來我發現一個更氣人的事情,他家根本不缺錢,所謂的醫藥費,也並沒有對他家庭造成什麼影響。這麼說是有依據的,我頭一次見自稱在醫院耗光積蓄的人,名下仍然有車有房。如果我沒理解錯,耗光積蓄的人應該是將車或者房抵押出去換醫藥費了,可這樣子我是真的沒感覺到他缺錢。我百度了一下,發現此類事情還不少,水滴籌過於簡單的申請方式以及毫不過問的後期跟進反饋的態度讓我感到擔憂,這難道不是故意讓大家往「羅爾」方向發展?當然我相信還是很多人需要這個錢的,但水滴籌這寬鬆的管理實在是讓不少人都鑽了空子。我現在也習慣了這種欺騙模式,所謂的病情介紹,幾乎全是病危,而那病人現況的描述彷彿就是教科書式的臨牀表現,只是被描得更嚴重,彷彿即將離開人世一樣。很多人出於同情心理,都或多或少捐了些錢。但這種現象只讓我想到了一件事——乞討!對於自己完全有能力解決的事情,卻想都不想直接伸手向大眾要錢,利用大眾的同情心和適當的炒作,錢就這麼進了口袋,豈不簡單,有這麼容易來錢的方式,又為什麼要自己出錢賣車賣房去治病呢?

seriously,shame on you.


眾籌行為,錢不應該交給患者,應該由醫院和平臺監管並收取費用。交給患者後,患者可能都用不到這筆錢,很可能就被子女,配偶霸佔。新的詐騙方式。我在哈爾濱就經歷過某族女,她爹腦血栓,都要出院了,想起來這個平臺來錢快,就整了幾萬塊錢,幹啥用了就不知道了,反正那時候零花錢很充足。


我相信水滴籌的初衷是為了幫助那些被疾病逼的砸鍋賣鐵的人,但是有些人為了不降低自己的生活質量,濫用別人的善良,實在是太自私了。


我真的很討厭這個眾籌平臺。

首先我是不會每天沒事去這個app嗎還是網站的錢找需要幫助的人去捐款的。我不知道會不會有人會天天去上面刷。就我自己的情況我是不會這樣的。

我所知道的這種「水滴籌」和「輕鬆籌」都是通過朋友圈轉發的。轉發還寫著,我的朋友,我的同學,我的xxxx,希望大家棒棒忙。這樣的轉發。捐款還是實名的,綁架著周圍的親戚朋友捐款。都認識,不捐不合適啊,捐的少了也看著不好意思啊。

搞得現在一得病不是想辦法自己賣房賣車借錢來籌錢,而是想辦法不讓自己有以上這些損失而讓社會大眾免費籌錢,說是社會大眾,其實都是周圍的親戚,親戚的朋友,朋友,朋友的朋友什麼的。八竿子打不著的人的眾籌也不會轉發到我們的朋友圈主頁。


做為有房有車一族,又有名人,能不能不要消費自己的名氣,如果你真的挺不住了,真沒錢了,我們大家打心眼裡入圍你擔心,為你捐錢,你現在這麼搞,是想火嗎,你簡直是給中華人民藝術家丟臉。是想讓自己一輩子都出名嗎?別人出名都是好名聲,你這名聲出來了就是一輩子,就算你病好了,誰又願意搭理你。

沒錢是嗎,賣房啊,賣車啊,只要想活命,沒有什麼不能賣的,別說沒法賣,只要你價格到位了房子賣不了嗎,小產權不照樣有人買嗎。車又有什麼不能賣了,怕累,我們每天擠地鐵的打工族就不累了嗎。每天擠在不到10平的出租屋,交著高昂的租金,我們說眾籌備了嗎,你憑什麼眾籌,就憑你是名人,你的名聲就能眾籌了?你是在作踐自己,作踐自己的名聲。

我們客戶因為給自己母親看病,借了20多萬網貸,每月工資 還不夠還貸款的,自己信用也花了,人家在絕境都沒眾籌,你憑什麼眾籌,做為藝術家,我們尊重的不是藝術家這個名頭,而是藝術家的行為。你不配稱之為藝術家。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