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弟弟13歲,偷奸耍滑,撒謊尿屁,極端自私,一有不順就偷偷禍害人(比如把我或媽媽的化妝品倒掉等等)。

父母很慣著他,犯了錯誤罵一頓就完了,過一會又有說有笑的,他根本不認為自己錯了,之後還會繼續犯同樣的錯誤。我試過好好教導他,不過他從來都油鹽不進,感覺很無力,好聲好氣講道理他不聽,一頓臭罵沒有用,父母也捨不得打他,真的要讓他就這樣下去嗎?


自己掙的錢自己管好,不要給爸媽,早點找機會搬出去,將來爸媽來問你要錢給弟弟結婚買房子一定要堅持住不要給。

這弟弟就當放棄了比較好。


前陣子,聽閨蜜講了個事兒。

她有天回家發現兒子在家大哭,五六年級的孩子這樣大哭已經很少見了,於是她很奇怪,問是怎麼了。

一問之下才知道她兒子的一張做了一半的試卷不見了。不見的話就沒法交作業,所以才著急地大哭。她幫他又找了一遍,還是沒找著。好在鄰居家的孩子跟他一個班,她就去找人家把卷子借來,讓兒子自己在紙上抄一遍重新做。

沒想到,這樣一來就發現鄰居家孩子的那張卷子就是她兒子的,人家不知啥時候拿了他的卷子,還把名字改成了自己的,把後面一半完成了。雖然改得很小心,但還是能看出來。這下可好,鄰居家媽媽一下子炸了,焦點瞬間就轉移了過去。

閨蜜跟我們說的時候,還問我們,像這樣的孩子該怎麼教育?他類似的事情已經有過幾次了,他媽媽都不知道該怎麼教了。

我在群里沒有說什麼,只附和了一下真沒見過這樣的孩子。心裡想的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孩子表現出什麼問題,那多半是長時間教育的不當或是疏忽造成的。他們家平日的相處模式或是教育方法,肯定存在某些問題,但是因為我們沒有參與其中,所以也沒辦法去找到原因,進而分析和解決。

當然,天下幾乎沒有不想孩子好的父母,我覺得他們家父母也是想要努力去教好孩子的,可就是不知怎麼去做,或是不知不覺中疏忽了或做了錯誤的引導。

近來在群友推薦下正在讀的書《人生轉折處》在這裡恰好可以派上用場。這本書的副標題是《迷茫少年蛻變記》。書中講的是一個更大的孩子,十四五歲男孩「小松」的故事。這孩子身上原本有一堆壞毛病,成績差、不愛學習,對什麼都無動於衷,整天混在一群差生堆里,穿著奇裝異服混日子。

他父母空有一堆財富,卻也沒辦法教好他。後來,他父母找到了一位名叫曾贊軍的老師,把孩子送到老師家裡,接受全天候的教育。從此,他就改頭換面,經歷三年時間,蛻變成了一位既有志向又有行動力的卓爾不凡的少年。

這個故事,就是曾老師一手創辦的博思園中實際發生的案例。曾老師把它經過一定的藝術加工寫成了一個故事。在這個故事中,曾老師如何點化少年,如何激勵少年,如何培養他的好習慣,在書中都寫下了具體的做法和與之對應的心理原理。

這本書據說曾經是在天涯論壇上連載的,當時引發了一場轟動,點擊量超過了60萬。人們感動於這位少年的蛻變,從中看到了自己,也讚歎曾老師的教育手法,感嘆自己怎麼沒有早看到此書。曾老師也因此被譽為「人生規劃師」。少年的改變,可說點醒了無數人,也激勵了無數人。

由於我看了不少關於教育方面的書籍,所以這本書對我來講,並沒有初次相遇的震撼感,但它有些像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性考試,讓我檢測、回顧了一下自己的知識面、教育理念,起到了一個鞏固的作用。

一個人的覺悟點最好在什麼時候?

《人生轉折處》中說,一個人醒悟的時間點對生命的自我發展而言有不同的意義,如果在14歲之前則最好,出現在24歲之後則太遲,出現在30歲之後便基本只能唏噓或是用來「關愛下一代」了。

用《終身成長》的觀念來看這段話的話,你可能會不太同意,因為《終身成長》提倡一種成長型思維模式,強調不要固化階段,要相信一輩子任何時刻都能獲得成長。

我其實都同意這兩種觀念,《終身成長》說得沒錯,我們這一輩子在晶體智力這一塊,只要刻意訓練和發展,始終都能成長。但我也同意曾老師的說法,因為晶體智力的成長對於個體而言確實是可以一步步抬升的,可是人類始終要活在一個競爭與合作的現實世界中,你醒悟得晚了,在社會生存中就難免會處於劣勢

如果在14歲之前就想明白自己這輩子要幹什麼、能幹什麼,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可以說他已經擁有了最強大的安身立命之本;24歲差不多就是大學畢業之後,等進入社會之後再考慮這個問題確實太遲了,因為很多大學的生活基本已經確定了未來的工作方向。而到30歲之後再有覺悟,真的已經難以從現實的泥淖中抽身,唯有在子女身上下功夫了(但是自己覺悟和教育孩子又是兩回事,做人太難啦……)。

我自己在這方面就有很大的感觸,我是從30歲之後才開始覺悟的。可以說,我正式寫文章的開始就是我覺悟的開始。在覺悟之前,我並不知道我的人生究竟要做什麼,往哪裡走,我的大學、工作都是隨波逐流、渾渾噩噩;在覺悟之後,我開始為自己的夢想去努力,卻也真正感受到實現夢想中間要跨越的鴻溝,也才深刻地感受到,如果我能早十年覺醒該有多好!

想到這裡,這些年看過的那些知識、理念又一次在我腦袋裡融會貫通,曾老師在書中說,成為智者,並不是不再吃苦,成為智者可能會比平庸的人吃更多的苦更痛的苦,沒心沒肺的開心確實快樂,但為夢想吃過苦之後獲得真知的快樂才是真正高級的快樂,它會令你甘願吃苦。

沒有這種高級體驗的人不會懂得,有過體驗的人也從來不會想要用現在的一切去換回懵懂時候傻傻的快樂。這不就是孫悟空的感悟嗎?還記得我先前寫的那篇文章嗎(《願在塵世打怪升級的人們,儘早找到自己的快活和價值所在》)?

如何教育,如何培養優秀的孩子?

那麼言歸正傳,我們繼續討論教育的問題,要如何做,才能培養一個正直善良、胸懷大志又有行動力的好孩子呢?

其實書中也給出了解決方案,它主要是從三方面展開的。

1、培養孩子的能力

培養孩子的能力無疑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在社會上生存就需要用能力說話。不論是學習也好,還是長大後的收入,這都是能力的一種體現。可現在的家長,容易只關注課堂學習、考試的能力,而忽視其它方面的能力。

實際上,培養綜合能力才是更有助於孩子成長的方式。而且很多能力是互相關聯的,比如動手能力好,一方面也能促進腦部發育,增進他學習上的智力;另一方面也給他增強自信,從而增強孩子的行動力。

還有運動能力,包括各種運動技能、體能等等,一方面涉及到孩子的健康,越健康身體素質越好,他的成長發育也會得到更多優勢,這其實與我們印象中的「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是相反的。另一方面,運動能力也會帶來其它好處,尤其在成年後,給他的交際會帶來很多益處。更往後,身體素質好的作用也會越來越明顯。

生活能力也至關重要,無論孩子將來做什麼樣的職業,能否生活得好主要還得取決於生活能力,能否過日子、並把日子過得有聲有色,這差別太大了。還有之前我講過的藝術能力,同樣也是一種對人很有好處的能力。之前的文章(藝術系列)我也有講過。

所以,曾老師在帶小松的時候,除了教他文化知識外,還讓他從打羽毛球開始到彈鋼琴、修電燈,再到殺蛇煮蛇,下裝修工地幹活,培養了一系列的綜合能力。

2、保護他的好奇心

培養孩子的綜合能力固然重要,但是你空有一顆這樣的心也沒用,因為你沒方法一股腦地塞給他,人家不是一個桶,你想裝啥就裝啥。你也更加沒辦法永遠在他身邊培養他。

所以,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就非常重要了。擁有一顆旺盛的好奇心,孩子才會不知疲倦地去探索、求知。只有這樣,他才能把父母老師的教導吸收進去,還能做到自己主動去吸收知識、技能。

這可謂教育中事半功倍的一招

那曾老師是怎麼做的呢?他每一步行動都是經過設計之後的布局,先投其所好,拋出誘餌和鉤子,然後再一步步吸引孩子自發地去探索和研究,從而獲得巨大收穫,進入良性循環

投其所好這一點,其實就很有講究,這很考驗父母對孩子的了解程度以及父母自身價值觀

如果父母永遠在忙、無暇照顧孩子,又怎麼可能對孩子有足夠的了解;如果父母價值觀有問題,又怎麼可能一直鼓勵和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比如玩泥巴,如果父母覺得玩泥巴是又臟又沒有價值的事情,隨便一阻止,就在一定程度上撲滅了孩子的好奇心。當然,一件事可能起不到那麼大的作用,但如果他們的價值觀有問題,就很有可能在很多事情上發生類似的阻止,孩子的好奇心也就不斷遭受挫折了。

3、滋養孩子的理想

理想是什麼,就是你覺醒之後所要為之奮鬥的東西。在這之前,你不會有真正想做的事情,有的不過是些不切實際的、零碎的夢。

只有當你明確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要做什麼樣的事理想才成為了理想

而孩子的理想,是棵嫩芽,甚至有時候還未萌出土壤,它能否長高長大,還完全是未知數,需要家長的呵護和滋養。

這種滋養,我認為需要兩方面的努力,一方面是要提供適合孩子的方案,讓他有意識地去充分認識和評估那樣的未來和可能,所謂開拓視野就是其中一種方式;另一方面,是要幫助孩子培養能夠為理想奮鬥的能力,這也回到第一點上去了。

曾老師在這方面,就是用音樂、電影、書籍來慢慢激發、滋養小松的理想的。

在教育孩子的這條路上,心理學真是非常重要、又非常實用的一門學問。這也是我近年來特別感興趣,也希望能夠好好深入學習的一門領域。曾老師在《人生轉折處》這本書中,也同樣把手法和背後的心理學原理詳細地講述了出來。真正做到了理論結合實際

所以,這本書真的很適合家長和老師去讀一讀,尤其是對那些從小沒有接受過良好教育,養成了不少壞習慣的孩子,老師和家長不知道怎麼去教育的話,參考一下這本書應該會有很大啟發。

另外,這書也適合青少年去讀,因為它全篇是由第一人稱來寫,以小松的自述來展開的,作為大孩子,讀起來應該會有很多共鳴(不過成長背景不同也許也會不同)。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理解,任何改變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許覺醒只需要一秒,但改變卻需要付出幾年。可你不去開始,就永遠沒法改變。


這問題應該改成,問題家長該怎麼教。


首先確認是不是家長有問題!!!!


父母不改變方式,誰都弄不了╮(﹀_﹀)╭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