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大多是描寫現實的作品,很少有幻想作品,是不是隻有描寫現實才能成為名著


我們國家確實有這種傾向,重視現實主義小說。這包含著很大的歷史原因和政治原因。而這種傾向又影響到了教科書上對名家作品的分析解讀,因此這種觀點已經深入人心,很難一下轉變過來。

這種傾向是一種審美扭曲。

你說,名著往往是現實主義小說。世界範圍內看並不是這種情況,恰恰相當多的經典作品具有強烈的「幻想」色彩,尤其是現代文學。

作品優秀與否,和現實還是幻想無關,重要的是它反應了什麼,更重要的是它如何去反應的,也就是,它的表現手段怎麼樣!

你之所以有這種錯覺,還是上述問題,我國引進文學進作品時,官宣文學作品時,更看重現實主義作品,以至於很多你說的幻想色彩強烈的作品沒機會出現在我們面前。在網路普及前,不少世界級的文學家我們很多人都沒聽說過。

舉個例子,契訶夫,我國官方選擇他的作品時,一律選擇類似《變色龍》這種批判性很強的現實主義作品,對他另一類溫和柔美地反應現實生活的作品隻字不提。而那類作品恰恰體現著契訶夫優秀的文學功底。我們出於政治需要,把契訶夫塑造成一個符號似的作家,造成了我們對契訶夫的「誤讀」。

同理,放在整個文學領域,同樣存在這種情況,造成我們對文學的「誤讀」,認為文學作品一定要反應現實,批判社會,纔是大作。但是,我們既然認為「歌功頌德」的作品是文學受政治綁架的結果,那麼批判社會難道不是另一向度政治綁架的結果嗎?

回想一下曾經語文課文的分析裏,出現了多少「批判了封建社會……」「批判了舊社會……」這樣的話,兼職不要太多!給我們造成一種錯覺,優秀的文學作品一定得是這麼寫!

文學作為藝術的一員,重要的是它的藝術性,不是思想性和社會價值,這些是它的附加值。我們怎麼要求舞蹈音樂美術,就該怎麼要求文學。

但是,文學很難徹底拋棄現實的東西,因為文學的終極目的就是用優秀的藝術手段去反應生命的苦難,而苦難是從生活中得以感受到的,所以即便是幻想色彩強烈的作品也不可能脫離現實。

但是,反應現實並不是文學作品的目標,只是它在藝術追求上繞不開的一條路而已。

比如網路玄幻小說,難道不可以有匹敵經典作品的機會嗎?當然有,因為它也可以反應生命的苦難。他們之所以差勁,是因為藝術表現力本身十分糟糕,而不是因為它較為嚴重地脫離現實!

加上,現在我國作家有斷層傾向,認定現實主義纔是好的老一輩作家,仍然是文壇主力,新一代有影響力的作家太少,也沒有改變問題的「權利」,加之歷史慣性,因此仍然是老觀念統治著文學,盾獎作品仍然是現實主義作品或書寫歷史的大部頭。當然,幻想色彩強烈,而文學性又卓越的作品本身就太少了,因為不重視!

不過這種情況一定會改觀的,已經有點鬆動的跡象了,比如曾不十分受待見的汪曾祺,被批小資的張愛玲,文學地位近年在逐步上升。


不是,偉大的幻想文學一抓一大把。

主要是19世紀司湯達和巴爾扎克開創的現實主義文學一直到俄國文學對我國的影響太大了,搞出了個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藝術風格,但其實現實主義也只是文學的一脈,而且擴張到文學的大世界來說反而比較窄。

文學在嬰兒期就有很大的想像力,吉爾伽美什史詩、埃及的《亡靈書》、中國的《山海經》、希臘的《荷馬史詩》、古希臘悲劇、詩經、楚辭,這些給文學奠基的偉大作品充滿了幻想和神話。還有日耳曼各族的史詩文學,比如《尼伯龍根之歌》《埃達》《貝奧武夫》等,沒有他們就沒有現代各種魔改的北歐神話,沒有了瓦格納的宏大歌劇。沒有希伯來人的《聖經》,被歸為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的託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就失去了思想的源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考從聖經開始。

現代主義文學,卡夫卡就別提了,還有存在主義文學想像出來的特殊空間環境,比如薩特的《禁閉》,荒誕劇《等待戈多》《椅子》,這些高度抽象的人造組建的異樣世界,能表達、思考的東西比現實主義更多。還有後來的魔幻現實主義就別提了。

詩的幻想性從來不缺,屈原、李白不必說。我們給杜甫戴個了帽子叫做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但杜甫對意境的自由掌握,渾厚的詩境,比如《登高》《秋興八首》,絕對不能只是用「現實主義」可以概括的。

西方抒情詩,荷爾德林的神話風格,波德萊爾後的象徵主義的詩句,蘭波、阿波利奈爾、馬拉美,他們的詩句都不是對現實的白描概括,都是充滿生命力和想像力的形象,不是現實主義可以概括的。還有布勒東的超現實主義運動,聯繫當年的西班牙語詩人聶魯達、博爾赫斯、洛爾迦,他們的風格確實都不是單純的現實主義。

我的想法是文學風格是否是對現實世界的白描或者是直接書寫其實並不重要,堅持這種風格只會顯得死板,但文學一定要在某種層面上與現實相連,不論是何種方式,不然就會顯得空、假。


沒那麼回事兒。格列佛遊記,堂吉訶德,百年孤獨、巨人傳都不是所謂現實主義吧。


題目問得很巧妙,問的是現實文學而不是現實主義文學。這二者難道有區別嗎?相當有區別,而且還不是一般的大。

郭敬明寫的小時代屬於現實文學,但是它不是現實主義文學。

現實主義文學它當然是描摹現實的,但是它更多的是什麼?是一種故事裡面的價值評判和人文關懷。現實主義文學,並不是說他的思想境界就僅是現實生活的雞毛蒜皮。

恰恰相反,現實主義是關注現實,但是試圖從現實中找到真正意義的價值所在,真正有超越性意義的價值。

所以這時候我們就清晰自己的感覺了,我們說往往現實文學評價高,其實是那些現實主義文學,他們往往是純文學而不是商業文學。

通常所說的幻想類文學往往是通俗文學,想像力比較豐富,比如哈利波特呀,比如九州縹緲錄啊。

如果我們把幻想類文學擴展到,比如魔幻現實主義。會發現他的評價是非常高的,不管是是馬爾克斯百年孤獨那樣的作品,或者是餘華莫言以及到年輕雙雪濤這些作者他們都是有魔幻現實主義的影子。

所以說到這兒我們就明白了啊,區分文學高架子其實不是想像力的,而是文學的精神內涵,文學價值。

到底是一個大眾娛樂品,還是一個面向審美的藝術品。

這纔是文學價值真正的高下判別的標準所在。只不過大量的幻想類的文學是偏向商業娛樂的,所以我們認為,通常意義上來講,幻想文學評價不高,其實是對於這種大眾快消品的文化娛樂性文學評價不高。


所謂的嚴肅文學也不排斥你說的幻想,但這個幻想需要深度,例如馬爾克斯與卡夫卡,現代的村上村樹,都不屬於現實主義作者,過你能說他們的作品評價低嗎。


可以看看尼採的悲劇的誕生。


純幻想類的文學的確沒有現實文學高。

但在主流文學中,幻想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有一個很重要的流派叫魔幻現實主義,還有種寫作手法叫意識流。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都是幻想。

所以,要看你怎麼定義幻想了。

許多「幻想文學」也是主流文學,評價比現實主義文學齊平甚至還高。如《動物莊園》《發條橙》卡夫卡的《變形記》莫言的《生死疲勞》,烏託邦三部曲《美麗新世界》《我們》《1948》,中國的聊齋,《西遊記》,《鏡花緣》等。

小說不會把幻想文學和現實文學分的清清楚楚,除非某本小說它本身以「幻想」為賣點,或者以幻想元素為主題,比如科幻,玄幻,奇幻…具體來說就是《哈利波特》《龍族》《冰與火之歌》《2001太空漫遊》《神經漫遊者》…


名著一般不都是幻想的嗎?

現實主義文學的那個「現實",並不是指我們存在的現實世界,更多的是描述我們頭腦中建造的幻想的世界與生活的現實的關係,反映真實。如亞裏士多德所說"文藝是對現實的摹仿,現實是真實的,所以文藝也是真實的」。

真正和現實有關係的那叫"紀實文學」,可紀實文學的文學價值很低很低。

現實主義是個很寬泛的概念,拉伯雷的《巨人傳》難道與現實無關嗎?顯然不是的。但又有什麼關係呢,這又不好說。只能說傳達了某種時代精神。

所謂幻想文學,我的感覺是:以情節驅動為主體,並不與時代精神(這個可以理解為某種文學思潮)相互影響,時間與當下有很長距離,重點是描寫人物,側重點應該是創造一個與現實不一樣的世界。


也有科幻類的名著,最可怕的是這些開腦洞的名著最後被科學家變成了現實。

文學是可以改變科學技術的進程的,怎麼說呢,那些科學家可能沒有那麼大的腦洞,但是文學家寫出來了,科學家一看,很好,按照公式來推算好像能實現,然後就開始行動了。

從推動人類的科技進程方面來說,科幻小說的功勞很大啊。

現實文學在受歡迎的年代裡面也是當代的流行小說,很多現實文學其實都是講的人性,人對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可以開腦洞,但是對於人性就只能按自然規律了。

所以樓主說現實文學的評價高,這個不一定的,一個推動科學技術發展,一個推動人文科學發展而已。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