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的不斷增加使得人的培養成本不斷提高,這對個人和社會來說是不是好事?以人的生命跨度,探究無盡的知識真的有意義嗎?


沒有意義,這是人類的本能。

有這個本能也是自然淘汰的結果。最早有不愛探索的人類A(沒有好奇心),和愛探索的人類B(有好奇心)。A類人固守一個地方,不去探索新的居住地,自然災害來臨了就死掉了;亦或是不去找新的食物來源,冬天來了沒有食物死掉了。B類人不斷探索附近地形,危險來臨時能快速轉移到熟悉的安全地帶,而且不斷尋找新的食物來源,過冬的時候能改換食物來源或者貯藏食物。

不懂得探索(沒有好奇心)的基因被淘汰掉,懂得探索(有好奇心)形成基因優勢,存活了下來,現在的人類都是探索者的後代,DNA裏就寫好的這樣的本能。

可以思考一下,自己小時候有沒有路過某個奇特建築的時候,想進去看看什麼樣子?你並不知道裡面有什麼,也不確定裡面會不會有危險,甚至不知道自己進去的意義是什麼,但就是想去看看?如果有養貓的朋友,把貓帶到家裡,它一定會探索一下這個家裡的各個角落,熟悉一下整個環境。這隻貓也不知道探索的意義,就是本能驅使它要進行探索。這其實能使它提前熟悉環境,找好路線躲避危險,找到食物源以備飢餓,但是即便它已經找到了這些庇護所和食物源,還是會上躥下跳的把能搜的地方都搜個遍。

仔細觀察人類的行為,很多其實也都是這種「沒有意義的探索」。比如我就是想把兩種液體混在一起,看看會不會爆炸;比如我想站在一個板子上,看看它能不能承受我的重量。最後失敗的探索被當成了經驗教訓,成功的探索編成知識寫入書本,無論怎樣都是在進步。

探索是人類的本能,發展進步是寫在基因裏的必然結果。


唯我所用,完善自己,讓世界變得更完美。


在你找不到一個更好的道路的時候,求知就是最好的道路。因為它成本很低,你只需要把時間利用好;因為它見效明顯,求知是有既定的目標,頂峯就在那裡,你願意努力,相信自己就一定能夠實現;因為它不需要太多的體力勞動,可能大多數像我的父母一樣都是起早貪黑從事體力勞動的打工人,但我們求知好像是不需要投入太多的體力勞動的,況且一支筆、一本書的重量並沒有一塊磚頭重;因為它是一種繼承,我的父母那個年代沒有像現在一樣優越的條件去求知,他們把所有的希望都壓寶在了我們身上,所以我們現在能最大回報父母的恩情就是不斷學習,要相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倘若改變不了,那就是做的還不夠好。因為它是一種回報,用知識武裝自己,讓自己建設自己的國家,在國內倒還好,如果在國外我們真的能感覺到國家的富強、安定。我們要感謝黨和國家給我我們這麼優越和平的環境去探求知識。

最後,深有感觸,求知的路上不一定能夠成功,但沿途的風景真的很美,你會駐足癡望,或許還會有意外收穫。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兩個人。

第一個是莊子,他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以有限的生命學習無限的知識,是徒勞無功的……

不過,真是這樣嗎?

讓我們回到這句話的出處中再探究一下。

這句話出自《莊子·養生主》,參照其中《庖丁解牛》的故事,我們大致可以瞭解「以有涯隨無涯,殆已」的意義:對於知識的追求,不是貪多求全、多多益善,而是要悉心求索,掌握普遍性真理和原理。

第二個人是王陽明,他在《傳習錄》裏說:「未有知而不能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所謂「致良知」,所謂「知行合一」。

求知本身沒有錯,但以人的生命為跨度,探究無盡的知識,則沒有意義。

有意義的是:靠常識判斷,回歸第一性原理,把對世界的認知縮減至其根本實質,並不斷去指導實踐。

不要被那些預定的 「知」所束縛,「博學」只是一個開端,後面還有「審問」、「慎思」、「明辨」,以及最重要的——「篤行」。


以知識之鞭,鞭撻人們前行,促進社會發展

在你思考做什麼有沒有意義的時候,你可以試著先想如果沒有這種東西,我們的生活是怎麼樣的,如果沒有了人們對知識的無窮探索,那麼社會還會不斷前行嗎,人類真的還能做地球,太陽系,甚至整個宇宙的「主人」呢


建造知識圖譜啊


在於發現


個人層面,是為了進化大腦,適應社會環境

社會層面,是為了推動發展,讓我們生活更美好

個人觀點


體會存在感,充實安全感,維繫優越感


一切動力都是為了方便自己滿足慾望的前提。為了榮譽,快樂,興趣,喜好,享受更好的生活等等等等


就像我們進入一個山洞,總想帶著光亮探尋一下洞的最深處是什麼樣子


讓自己一直處于思考的狀態,這樣會顯得睿智一點。


探求世界的奧祕


好奇,然後知道了開心,人活著不是為了開心嘛


在於探挖未知。


知識的海洋是形容知識和海洋一樣寬廣,我們通過深就知識能學到更多的東西,能為全人類都過上安定幸福的生活作雲貢獻。


探究知識的過程本身就有意義,別太功利化,想想自己小學背完書放學回家的快樂


人類的天性 ,好奇心。


發現生命的奧義


探究本身就是意義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