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五個小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1、信守承諾,獎勵延遲享受

我之前的文章里提到的棉花糖實驗,後期有許多修改版的跟進實驗,其中一個比較有名的是Celeste Kidd的關於信任的實驗。在這個實驗里,Kidd把28個小朋友分成隨機分成A、B兩組,每組14人;然後在做棉花糖實驗前,讓研究人員分別與兩組小朋友做遊戲。

在做遊戲時,研究員給了兩次承諾;A組的研究員兩次都信守承諾,而B組的則兩次都食言。結果在棉花糖實驗中,A組的小朋友有9個等了15分鐘,拿到了第二塊棉花糖;而B組的小朋友只有1個等了15分鐘。

這個道理其實很好理解:如果孩子不相信你會信守承諾給他第二塊棉花糖,為什麼他要白白等那15分鐘?對他來說,最佳的選擇就是直接吃掉第一塊棉花糖。

很多家長在孩子哭鬧時為了圖一時省事,給孩子開了空頭支票(比如「你乖乖坐著等我十分鐘,馬上帶你去公園坐小火車」);然後等手頭的事一忙完,馬上食言或者換了一個相對小得多的獎勵(不去公園坐小火車了,就在小區里轉轉)。

這些家長以為騙騙小孩子無傷大雅,其實是在一點一點地蠶食孩子對他們的信任,並使孩子的潛意識裡樹立起「延遲享受」不如「現時享受」的觀點。

這不僅容易使孩子的自控力受到負面影響,而且會使孩子將來更難管教–適度的懲罰和獎勵都是有效的管教手段,但如果孩子已經在潛意識裡對你的承諾不再信任,他避免懲罰和獲得獎勵的動力都可能減弱。

所以,要提高孩子的自控力,家長的一諾千金就是「道」,而其它的訓練方法則是「術」。如果家長自己不能做到言出必行,而只是花時間去嘗試各種方法來訓練孩子,是重「術」輕「道」,捨本逐末,很難有什麼令人滿意的效果。

2、玩與直覺/習慣相反的遊戲

有一個很簡單的遊戲叫「紅燈停、綠燈行」,適合幾個3-4歲小孩一起玩。估計各位80後的家長小時候也都玩過。

家長/老師叫「綠燈」的時候,孩子可以往前走,叫「紅燈」的時候就必須停住;做錯動作的孩子要回到出發點重新開始,看誰最後第一個過終點線。我們只要在這個遊戲基礎上加一點小改變,就能起到訓練孩子自控力的目的。當孩子習慣了「紅燈停、綠燈行」這個規則後,把規則倒轉:叫「綠燈」的時候必須停止,而叫「紅燈」的時候可以往前走。

家長可以自己設計出很多類似的遊戲。比如,在很常見的Freeze遊戲中,聽到音樂的時候要跳舞,音樂停了馬上靜止;在孩子習慣了這個規則後,倒轉規則:聽到音樂的時候不動而音樂停了反而要跳舞。再如,聽到快的音樂的時候動作放慢,聽到慢的音樂的時候動作變快。或者,在放音樂的時候家長做一些動作,但要求孩子這時只能觀察,不能模仿,只有在音樂停止的時候才能模仿著做。

做這些與直覺/習慣相反的遊戲,目的就在於訓練孩子的注意力和抑制自己衝動的能力。研究表明,對於那些自控力低於平均水平的孩子,這種遊戲可以提高其自控力。還有一些研究表明,有意識地做一些與直覺/習慣相反的事,像每天用左手刷牙,只要長期堅持,也可以改善大人的自控力。

3、玩角色扮演遊戲

對一個3-4歲的孩子來說,叫他儘可能久地安靜地站著,他可能堅持不到一分鐘;但是如果你讓他假裝守衛一座城堡,他可能堅持五分鐘。

角色扮演很有趣,所以孩子很容易融入其中,在快樂的玩耍中不知不覺地提升了他們的自控力。孩子在角色扮演遊戲中學會的,是藉助想像的力量,抑制自己本能的衝動。更重要的是,角色扮演遊戲都是有規則的,孩子會非常主動地認真對待這些規則,在遵守這些規則的同時,孩子也受到了控制自己的行為來達到既定目標的早期訓練。

以「守衛城堡」為例,在這個遊戲當中,他們學會遵守城堡守衛員的規則,抑制了他們到處亂跑的本能衝動,自控力也因此得到訓練。

角色扮演遊戲的場景可以有很多:醫院、商店、學校、市場等等。父母應該根據孩子的興趣來設計。

美國現在開始流行一種學前教育課程叫「心智工具」(Tools of the Minds),這種課程的一部分就是在一般的角色扮演遊戲的基礎上加了一些創新性的元素,比如要求孩子們遊戲前討論出遊戲規則,計劃一下自己在遊戲的時候想幹什麼,並記錄下來(不會寫的話就畫下來),然後堅持執行自己的計劃。

一些近期的研究表明,參加心智工具課程的孩子顯示出更高的自控力和執行力。由於完整的心智工具課程設計比較複雜,且一般需要在幼兒園裡由有經驗的老師帶領完成,這裡就不多做介紹。

對一般家長來說,在家裡仍然可以做一些簡單的角色扮演遊戲,在親子互動的過程中,訓練孩子的自控力。

4、鼓勵孩子做計劃

計劃是自控力很重要的一部分。計劃能力比較強的孩子,一般自控力也比較強。在前面說到的「心智工具」里,就把計劃的元素加入到了角色扮演遊戲當中。

有研究表明,玩國際象棋的小朋友,會顯示出更強的計劃能力(實驗是基於國際象棋做的,但其它棋類,如中國象棋、圍棋等,應該也是同樣的效果)。所以玩棋類遊戲,或許可以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

當然,父母不要為了刻意培養孩子的計劃能力而逼著孩子去學下棋;事實上,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可以培養孩子的計劃能力。比如去商場前,先計劃好要買的東西(是買玩具還是買零食?是買一件玩具,還是買兩件?);到商場後,嚴格按照計劃執行 – 不能出現計劃買一件玩具,最後買回四五件的情況。讓孩子習慣這種按計劃買東西的方式,也可以避免出現孩子在商場滿地打滾要求買這買那的情況。

要是計劃買一件,但是遇到兩件孩子特別喜歡的玩具怎麼辦?千萬不要錯過這個學習「取捨」和 「計劃」的好機會–讓孩子選其中一件,然後和孩子商量好,一周後(或一個月後、或孩子生日時)來買另一件,並在小本上記錄下來作為憑證;然後信守承諾,按時把玩具買回來。

要提醒家長的一點是,家長在這件事上必須自己要有自控力,嚴格執行計劃,否則給孩子留下一個「計劃就是用來打破的」印象,反而會削弱孩子的自控力。

5、從小學習一門外語

學習外語能提高自制力?很多人可能覺得很困惑:難道知道 「狗」在英語里叫「dog」就能幫孩子抵制棉花糖的誘惑了?是的,很有可能。

研究表明,學習多種語言能夠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和自制力,而不僅僅是讓他們在語言上佔優勢。原因是:學多種語言是很有挑戰性的,雙語的孩子在說一種語言的時候,必須抑制另一種語言的干擾。而「自控力」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抑制現時誘惑的干擾,而將注意力集中在將來要實現的目標上。雙語的孩子,開口說話的時候就是在練習他的自控力了,因此他們比單語的孩子有更多訓練的機會,顯示出更強的自制力也就不足為奇了。

從腦科學的角度來分析,當雙語者在兩種語言間切換的時候,他們的前額皮質, 基底神經結, 和前扣帶皮質會很活躍,而這部分的腦組織在執行需要自控力的任務時也很活躍。換句話說,雙語者平時更頻繁使用與自控力相關的這部分腦組織。這或許可以從另一個維度解釋為什麼說兩種語言可能提高自控力。

@知乎親子

參考資料:

1.Kidd C, Palmeri H, and Aslen RN. 2011. Rational snacking: Young children』s decision-making on the marshmallow task is moderated by beliefs about environmental reliability. Cognition 126(1): 109-114.

2.Tominey S and McClelland M. 2011. Red Light, Purple Light: Findings From a Randomized Trial Using Circle Time Games to Improve Behavioral Self-Regulation in Preschool. Early Education Development 22(3): 489-519.

3.Diamond, A., Barnett, W. S., Thomas, J., Munro, S. (2007). Preschool program improves cognitive control. Science, 318, 1387– 1388.

4.Unterrainer JM, Kaller CP, Halsband U, Rahm B. 2006. Planning abilities and chess: a comparison of chess and non-chess players on the Tower of London task. Br J Psychol. 2006 Aug;97(Pt 3):299-311.

5.Yoshida H. The 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early bilingualism[J]. Zero to Three, 2008, 29(2): 26-30.


不好具體在哪些方面?

通過那些體現出來,不知道是否方便描述


最近,媽媽們常常問我這樣的問題:


「孩子寫作業拖拉,思想不集中,草草了事,這怎麼辦?孩子容易發脾氣,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怎麼辦?孩子愛玩手機,約定好的事,也做不到,怎麼辦?孩子學什麼都不夠認真,好像是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


我認為,孩子們的這些問題,看似五花八門,歸根到底是孩子的自控力缺乏或者說自控力不夠,剋制不住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


那麼,什麼是自控力?自控力是個體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適當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和情緒,是保證目標實現的一種綜合能力,也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質。


一個孩子的自控力與他自身的智力因素是沒有關係的,自控力來自孩子的內心,而不是頭腦。每個孩子的自控力都具有差異性,而正是這些差異性,導致了孩子行為上的不同。


擁有較強自控能力的孩子所表現出來的優勢是,能積極、持久、穩定、有序地去實現自己人生的一個又一個目標。


擁有自控力的孩子,能克服學習上的種種困難,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很好地完成學業;擁有自控力的孩子,能抵擋住外界的不良誘惑,管控好自己的行為,品行端正;擁有自控力的孩子,能抵擋住美食的誘惑,較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和運動計劃。


如果家長能夠讓孩子從小就開始刻意地鍛煉和提升自控力,那麼未來他一定是一個懂得如何管理人生、如何獲得幸福的優秀的人。可以說,自控力是孩子能否擁有幸福人生的基石。

既然自控力對孩子如此重要,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去做呢?


給大家分享我的一個故事:


在雲舟讀學前班的時候,老師把我請去談話,說雲舟在課堂上總是愛和同學講話,老師講課的時候也愛插嘴。我立刻意識到,這是孩子自控力較差的表現。那麼自己該用什麼方法,幫助孩子提升自控力呢?


孩子,先別急著吃棉花糖


我決定還是用閱讀這個方法。這一次,我選擇了《孩子,先別急著吃棉花糖》這套書。這是一套風靡全球的關於兒童情商培養的書,書中用生動有趣的筆調,講述了一個小女孩珍妮弗的成長故事。


珍妮弗是個十來歲的美國小女孩,她的爸爸是個成功人士,但平時忙於工作,與她交流的機會較少。珍妮弗的身上有著小女孩常見的缺點:愛遲到,缺乏自信,沒有人生目標,愛在背後說別人的壞話……


面對女兒的這些問題,爸爸並沒有過多的擔心,只是給女兒講了一個自己小時候的故事: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電子書查看完整內容

電子書

我用閱讀教育孩子

周璐

中信出版社

¥28.80 會員免費


孩子自控力差首先要先分析原因有哪些,然後再針對性改進。

一、自控力差和什麼有關?(生理基礎,心理基礎,家庭教養)

1)生理基礎

  • 大腦發育:

自控力的生理基礎來源於大腦前額葉皮質,前額葉皮質決定了人的認知控制。然而大腦前額葉皮質的發育是比較緩慢的,一般要到20多歲發育才算真正完全。所以我們能看到孩子,在面對誘惑時沒有大人那麼堅定,無法控制自己行為,這些本身與該區域發育不足有關。

  • 性別差異:

女孩的自控能力相對高於男孩。這和孩子的大腦結構和激素水平等有關係。

  • 基因

有些孩子天生好動活潑,有些孩子天性內斂穩重,這和孩子基因的氣質類型有關。

2)心理基礎

  • 自我認知水平

有些神經學家認為,雖然我們只有一個大腦,但是裡面有兩個「自我」,一個自我是任意妄為,及時行樂,一個自我是克服衝動,深謀遠慮。我們所說的自控力差,往往是因為那個任意妄為的自我在控制我們的行為,而這種控制又是無意識的,所以我們並不知道。舉個簡單例子,孩子知道上課不可以說話,但聽到好玩的事情,或者無聊的時候,還是忍不住要和旁邊同學分享,這時,那個任意妄為的自我就出來行動了,這個行動在啟動時並不知道,只有發生後才會意識到。

  • 情緒

當孩子處於某種情緒不能自拔時,比如焦慮,恐懼,興奮或某種壓力狀態下,會導致自控力低下。試想下,當我們工作壓力大的時候,容易放棄減肥計劃,暴飲暴食。人感到壓力時,大腦會自動指引我們去做些讓我們感到快樂的事情,這時候大腦容易受到誘惑。

3)家庭教養

成長環境中家長過多干涉孩子的成長,沒有給孩子足夠的自主權,或者沒有給予適當的引導,也會導致自控力問題。孩子失去了控制自己的空間和機會,自然這方面的能力無法鍛煉。

二、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自控力既然是種能力,那就可以發展改進,就如同肌肉一般,是可以被訓練的。可面對這麼小的孩子,究竟如何培養他們的自控能力呢?筆者建議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提高孩子的自我認知能力:

自控力的根基來自於自我意識,自我認知。試想一下,對於一個想要節食減肥的人來說,如果她沒有清晰認識到減肥對自己的重要性,對變瘦變美,健康體魄有強烈慾望,又怎麼能將節食持之以恆呢?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樣,提高孩子的自我認知能力,是根本。那自我認知從哪些方面著手呢?

  • 為了成功自控,首先要知道如何失敗

找到問題原因,才知道如何解決,既然孩子的很多失控行為是無意識做出來的,那就幫助他識別出來。舉個例子,孩子上課愛說話,是什麼情況導致說話了,是老師講的內容有趣,還是老師講的沒意思,又或者是自己一個人坐的太久了,想放鬆一下?幫孩子多分析,將問題拆解的越細,越有助於他的認識,慢慢的下次再發生類似行為的時候,他就會有意識了。

  • 自控不是硬扛,是運用策略抵制誘惑

當孩子發現當下行為有可能不當時,究竟是向誘惑妥協還是控制慾望,這是個策略選擇問題。上課說話和可能被老師批評罰站,更願意選擇哪一個?我們需要讓孩子清楚他的選項並進行選擇。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家長起的作用是引導他如何做出對的選擇,而不是命令他去選擇。孩子只有在實踐中對選擇進行反覆權衡,才能真正發展自控能力。

當然,在選擇過程中,我們可以適當增加選項的砝碼,增加孩子的犯錯成本,從而讓孩子自己放棄錯誤選項,最終達到自控結果。

  • 樹立目標,給予孩子目標行為動力

樹立目標,為目標行為提供動力,有助於自控力培養。比如,遵守上課紀律,獎勵小貼紙,攢夠多少貼紙可以兌換什麼獎勵等等。逐步培養孩子的目標意識,發展他的自控力和意志力。

2)將壓力控制在合理範圍內

心理學家認為,自控力像肌肉一樣是有極限的。當人們運用意志力在某些事情上做到自控後,會在另一些方面抵抗不住誘惑。壓力過大,自控力會降低。所以,關注孩子的狀態變化,當壓力過大時幫助調節,讓自控力肌肉張馳有度。

3)適當的體育鍛煉

適當的體育鍛煉會有助於多巴胺分泌,人體在良好身體狀態下,自控力會在比較良好的水平。

4)充足的睡眠

對孩子來說,充足的睡眠是成長的必要條件。不能因為孩子的學業壓力,犧牲掉孩子正常的睡眠時間,否則適得其反。

5)意志力訓練:

不要忽略生活中每個小的自我控制細節,在一些小事上持續自控會提高整體意志力。我們可以從點滴生活習慣上去培養孩子,一個家教良好,有家規的孩子,自控力也會比較好。


自控能力,就是在一定時間和地點管住自己不應有的慾望,去做應該做的事情。

1 家庭環境是造成自控能力差的主要原因

家庭教育的放縱和嬌生慣養是造成孩子自控力差的原因之一。這樣的家庭環境培養出來的孩子一般比較晚熟,習慣坐享其成,也潛移默化培養了孩子的「心想事成」的慾望。

一路順境下成長的孩子,生活中很少得到鍛煉,沒有為什麼事費過心,傷過腦筋。行事上缺乏主動性,一般都會被安排,或者由著性子來。就會造成學習上,玩著學,學了玩,隨心所欲,時間長了不好管控自己。

2 外部誘惑是造成自控能力差的誘因

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我們生活環境的周圍,到處充滿著誘惑。大人尚且不能自制,更別說孩子了。

我有個學生,來找我上課的時候,桌面上任何一點點東西都會吸引她的注意,她都要擺弄很久。後來我們的課堂就是在一個只有平面桌子和凳子的屋裡上課,任何擺設都沒有。上課效率才有了逐漸的改觀。

像孩子寫作業的時候,會受到來自外界的各種誘惑,比如窗外小朋友的額嬉鬧聲,大人手機里的視頻聲,哪怕窗戶外面飛過一隻小鳥…,面對誘惑,自控能力差的人往往不知不覺「誤入歧途」。

3 從心開始,管好自己的孩子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原則就是管好自己的孩子,約束孩子的行為,讓孩子聽話。當孩子不聽話時,父母往往會直接批評孩子,然後懲罰孩子。在行為上孩子順從了家長,但內心往往不服氣。才會導致一而再,再而三的錯誤重現。強硬的處理費暗示,知識解決了問題表面,而沒有治本。對症下藥,還是需要家長從細微處著手,去觀察孩子,了解孩子每個階段的心理,遇到事情,要了解事情的始末,想辦法去除孩子心中的本質病源。

對於管教孩子的自控力,父母不要操之過急。畢竟好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壞習慣的滋生也不是一天形成的。

當孩子專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父母要給孩子營造安靜的環境,不要去打斷孩子做事。當孩子沒有專註做事的習慣,父母要盡量去引導孩子,陪伴孩子去做一件事,用番茄鍾,計時器等方式,鍛煉和幫助孩子去培養專註力。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