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騎過一些段長途,都是大概400KM以內的。目前打算買這輛車去騎。前500KM都是山路後面是平原,中途不會有無人區。計劃一個人騎行。

可能到目的地後會繼續騎下去。

計劃背一個15-20L的騎行揹包,帶手電筒、騎行尾燈、頭盔手套、醫療急救包(急救包內包含消毒、脫臼骨折、蚊蟲叮咬相關的物品)、內胎、補胎工具和內六角、打氣筒、雨衣、2w毫安的充電寶。帶一套換洗衣物,和一雙正常的鞋,請問有什麼需要補充嗎?

體力方面:我初三時候每天騎車差不多50KM,有時騎長途但都不超過400KM。請問一下一天差不多騎多遠合適,騎多久休息一下合適。最近沒有訓練過體能。

計劃不帶太多的東西,有缺少的東西都在路上買。

這是計劃的路程表,每一段都打算一天騎完,不知道合不合適。

關於選車這,我不確定是要選擇碟剎還是C剎合適,因為可能有下坡路段,我怕c剎會燒框。

打算穿長袖的騎行服

腳踏方面我打算選擇公路的鎖踏和鎖鞋。


就我所知的來說說吧

首先呢 對於幾千公里的長途來說 公路車並不是一個特別好的選擇 因為他的幾何設定是讓你騎得更快而不是騎得更舒適 而圖上這種氣動偏向的車對於舒適方面可以說是捨棄了很多

而且你還要背個包 對於揹包來說 以氣動車的姿勢 包是完全懟在腰上面的 幾天下來估計會腰疼

所以個人比較推薦選擇旅行車或者耐力型的公路車

C剎和碟剎的選擇來說 各有利弊 選擇碟剎 你能得到更低的風阻 更好的走線 更好的剎車手感 在下坡以及潮濕環境下更好的制動能力 但是出現故障的話自己基本不能進行維修

選擇C剎的話 你會得到更低的重量 簡易的維修和保養 但是缺點你也說了 技術不嫻熟的話可能會有燒框的現象 同時緊急制動來說C剎的效果並沒有碟剎好 而且在下坡和潮濕情況下制動能力並不是很強

其實光看平路和下坡的情況下 如果體重不是特別大的話 C剎是完全夠用的 但是既然是長途騎行 中途不可避免的會遇上潮濕情況 而且碟剎出現故障的頻率其實並沒有C剎高 這樣考慮的話比較建議碟剎

關於體能方面 還是建議每一天控制在100km左右 以前沒有長途經驗的話 第一天200可以騎下來 但是第二天第三天的體能就可能跟不上了 畢竟還是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不趕時間的話還是建議把每天的里程縮短一點 留下充足的休息時間

對於帶的東西來說 如果一定要騎公路車的話 建議少帶 一身便裝 一雙便鞋 能量膠能量棒 內胎 撬胎棒 把打氣筒換成氣瓶 用完了去當地車店買 ok這就夠了 既然沒有無人區的話 緊急處理的東西就顯得沒那麼必要 出現意外事故還是120

鎖踏鎖鞋啥的倒是完全沒問題

總結一哈 能用旅行車用旅行車 不能用旅行車就用耐力車 耐力車不行考慮綜合車或者爬坡車 最後纔是氣動車

東西能少帶少帶 能買到的非緊急物品一律不帶

減少每天的里程 留出休息時間


大晚上的看見這個問題忍不住進來囉嗦幾句

  1. 行程安排:一個人單飛的話最好每天不要超過150km,哪怕全是平路也很累的,有山路還應該酌減。
  2. 沿途的城鎮很多,晚上不一定要在城裡住宿,選擇一些縣城或者農家樂可以節省住宿預算。
  3. 有條件的話最好找個水平差不多的夥伴輪流帶風,相互照應一下。
  4. 騎行眼鏡要有,保護視力,防止風沙迷眼。
  5. 騎行水壺要有,別的瓶子很容易從水壺架上掉下來,最好選帶蓋的,經過有水或者土大的地方容易搞臟。
  6. 騎行服建議短袖短褲加袖套腿套,最近也不是很冷,袖套腿套熱了能脫。
  7. 雨衣沒必要帶,看天氣預報,下雨天歇著就好了,雨天穿雨衣騎車體驗真的奇差。運氣不好碰見地形雨忍忍就過去了,騎起來不會冷而且騎行服乾的很快。
  8. 隨身應該帶少量能量補給,比如士力架之類的。
  9. 休閑山地鎖鞋配兩用鎖踏其實也可以考慮,公路鎖鞋本來就不大舒服,如果fitting做的不好時間長了很容易腿疼。山地鎖活動角度大,還可以翻過來踩平面(比如Shimano XT-T8000),下車走路也方便。
  10. 不建議揹包,即使再輕後背也會很熱很難受。最好帶駝包。
  11. 車的話建議選擇Gravel車型,比如閃電Diverge,崔克Checkpoint,美利達Silex,國產鈦架航輪G7,這些車幾何設計都比較偏舒適,對腰背的壓力比較小,適合長途,有貨架安裝孔可以裝貨架帶駝包不用揹包。
  12. 碟剎的制動性和可靠性都遠好於C剎,尤其是雨天,雖然壞了不好修但是正常使用基本不會壞。
  13. 題主不差錢的話直接上電變油碟,掉鏈子和變速不準的概率基本為0,記得帶電變充電線就好了。
  14. 輪組建議選擇真空系統,自補液可以堵住一些小扎苟到車店。
  15. 補胎工具沒什麼用,帶內胎就好了,注意氣嘴長度要超過輪框高度一些。
  16. 攜帶型氣筒都不好使,不如帶二氧化碳氣瓶或者電動的充氣寶。
  17. 講真出門之前把胎壓打足就能避免絕大多數的扎胎。

我的旅行車,SRAM前撥的掉鏈問題比較令人困擾,別的還好

日常訓練用車,電變和真空胎加持,從未在外面修過車,不過揹包騎它跑長途實在是辛苦

我以前也每天騎50KM,雷打不動,天天夜騎機場一個月,但是嘗試300公里環湖的時候,全是平路,200公里就不行了,還好我返航的早。

也騎公路走過遠道,車架幾何也是比較氣動的那種。

我就從我遇到過的情況,簡單談一下我的看法

你既然規劃長途,那你就應該有保留的安排行程,你每一段路安排的里程不能是你的極限距離。

第一,你永遠不知道明天的路段有什麼新情況,是海拔落差大的起伏路?還是會遇到修路、改道?或者路況很差?拉不起速度?以上這幾種情況遇到了,慢個兩三小時,一點都不奇怪。

第二,你永遠不可能準確的知道每天的天氣吧?計劃執行初期的時候,未來一周天氣不錯,走到一半的時候,隨隨便便讓你頂個逆風不是很正常?多了不談,就3級逆風,你巡航速度掉個2~3的,平均時速掉個5KM左右一點都不過分吧?

第三,如果你沒有安排休息日,就是一直連騎,你每一天里程安排都是極限距離左右,第二天不可能回滿血槽啊,就算你第二天強挺著再走一天,第三天肯定玩完啊,積累的疲勞,延遲性肌肉痠痛48小時達到峯值,72小時衰退,第三天的里程怎麼應對呢?

再加上每天要預留爆胎故障的維修時間,你至少還要預留一小時。

拿我自己來講,我前一段時間出去的時候,有一天安排了180KM的里程,結果上午頂了5級逆風,強陣風6級,單飛又不存在破風手,速度銳減到20,下午又遇到爆胎,導致比計劃晚了2個多小時到達。還有一次,規劃170KM,下午爆胎5次,因為頻繁停車,體力下降的厲害,導致摔車了,調車又花了一個半小時,路程最後30公里是翻山路段,我身上所有設備都沒電了,在警察崗點充的電,最後我快9點纔到預定的賓館。

再來,還有一次,規劃150公里,其中80幾公里起伏路,坡度看起來都是那種幾百米長,像踏馬45度一樣傾斜的坡,那種坡,上去之後,我從0起步放坡時速都能達到50~70,事後看軟體,20公里起伏700多米,所以你根本不知道你沒有走過的路是什麼海拔趨勢。

再說修路,有一次短途走70公里,改道5次,每段都是抬著車走過去的幾百米,像我這種短途無所謂,長途停車的感覺,我是真的頂不住,長途不能休息,休息超過15分鐘,身體就很難恢復狀態,我要是騎了一百多公里,你讓我休息一個小時再走,我後邊連25都保持不住。(以前有過不休息連騎150公里,啥事沒有,同樣的路,騎100,休息一個小時再走,後邊一上車就只能23巡,一個多小時後才恢復到28巡,勉勉強強到達目的地。)

所以,我現在自己的方案是這樣,按照自己能力,最大里程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安排每天的里程,我巡航按30算,不揹包,(我也背過,反正我背12斤的包走100公里,那叫一個難受,所以我長途身上再也不帶任何東西了,都掛車上)上午走100公里,算上補給休息,大約4個多小時左右。下午走20~50公里,不多走,3點之前就到賓館,這樣安排,有風景可以看,有突發情況有充足的時間和體力可以應對,你看看是否可以參考一下。


公路車我認為不是問題,但是公路騎長途有個說法。就是命。

所以四條外胎,20條內胎是一定要的。可能你騎行完成一條沒用,也可能還沒騎完全用了。爆胎是最大的問題。

其他的都是小事。

另外一點就是關於車子。

長途騎行車在選擇上,主要有兩個考量指標:1、舒適型;2、耐用性。

第一個指標來選,捷安特的defy作為公路車是比較合適的。然後各種旅行車,爬坡架,氣動架都沒有啥子必要,因為本身舒適型就很成問題。另外建議換成短鼻坐墊,對於前列腺會比較友好。而且如果你注意看各類旅行車來說,蝴蝶把或者牛角把都是不錯的選擇,畢竟手腕會比較舒服。我看到您在題幹上說您騎過400公里,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是需要注意,疲勞度是累積的。所以騎行的舒適度是很重要的指標。因此,我個人建議選擇山地,或者旅行車。美利達的野狼系列,捷安特的征途系列,帝柏都是不錯的選擇。價格更高端的有開朗和不死騎。本身車架類型更舒適,高端的配件也有。

第二個指標是耐用性。如果閣下像我一樣長時間關注旅行車和越野公路一定會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實,在碟剎,內走線和電子變速成為大趨勢的情況下,高端旅行車上竟然還有大量的吊剎,外走線甚至螳螂須,以及幾乎看不到電子變速的情況。這就牽涉到耐用型的問題。

1、剎車:碟剎的確可以提供更加優異的制動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碟剎夾器和剎車片之間距離非常小,同時剎車油管和手剎也不是能夠經受暴力摔車的部件,長途旅行需要考慮的意外情況很多,雨騎和飛揚的砂石會對剎車系統造成一定的損害,同時萬一卡在其中,加速磨損甚至損壞就有些得不償失了。而且碟剎系統再維修的時候難度也很大,BB5,BB7之類的線拉碟剎和吊剎就是高可靠性,低維修難度的選擇,考慮到低廉的價格,你甚至可以多帶一套剎車在揹包裏(狗頭)。

2、走線:不是很建議電子變速和內走線的車型,也是出於維護難度的考慮,畢竟我就曾經在滴水湖騎行的時候摔壞過手邊和後撥,連帶報銷了尾鉤。因此變速推薦山地變速或者是單盤。少一個零件,少一點維護,更多的可靠性,加之外走線可以便於維護。

以上就是我一點不成熟的小意見,作為一個只弄弄兩百公里的小渣渣,在各位圈內大佬面前班門弄斧也是希望拋磚引玉,能夠獲得更多的知識和經驗。

還望各位不吝賜教。


propel不適合騎長途,propel不適合騎長途,propel不適合騎長途,重要的事情要說三遍。

propel騎過的人都會有一個感覺:硬,很硬,超級硬。坐桿形狀決定了騎乘舒適性不會很好,而氣動車架帶來的那點氣動受益,遠遠不如一對休息把,你自己的身體纔是風阻的最大來源。

而在不限時間不競速的情況下,風阻甚至完全不是你需要考慮的因素。我遇到過很多山地車大包小包騎完318的,雖然我騎個6.5kg TCR嗖嗖的超他們,但論總距離我比他們差遠了。

決定你能否騎完2000公里的關鍵因素是舒適度,舒適度決定了對身體的負擔,決定了第二天你體力的恢復程度,決定了你的意志能否堅持到底,決定了你會不會因為運動損傷而不得不放棄計劃。

那麼針對舒適性我給你提幾點建議,我不算長途達人,如有不妥請大佬們輕噴:

1.選車

如果路況較好,全程柏油路,鋼架(或者有條件鈦架)旅行車或長程耐久型車架是更好的選擇。如果路況不好,直接上XC山地車。除非全程爬坡或起伏路,否則重量不是太大的問題。

一定要有貨架孔,否則一個尾包裝不了太多東西。(收納達人當我沒說)

2.裝備

揹包就別考慮了。100公里以下和100公里以上騎行完全不是一個概念,不要給自己的肩膀、脊椎、坐骨增加任何額外負擔,否則你一定會後悔的。

便攜工具之類的沒太大問題,但是骨折什麼的……還是考慮直接救護車吧。

衣服一定要考慮氣候和海拔!2000公里的氣候變化,最少要帶兩季的衣服!推薦帶三季!全程長袖騎行服沒有問題,主要防暴曬。

另外手電筒也要帶好。必要的時候可以當求救信號。

3.訓練

既然你很久沒有訓練,那麼直接開始並不是明智的選擇。疲勞會不斷積累,每天騎行的時間和距離會越來越短,直到你不得不停下來休息兩天。

當你肌肉疲勞對關節保護不足,一次拉傷或扭傷有可能摧毀你的整個計劃。

對於一次持續幾十天的騎行來說,恢復能力是至關重要的。提前幾周積累ctl,調整好身體狀態再開始,會事半功倍。

關於訓練計劃,參考這個回答:

請問公路車兩天400公里可以嗎??

www.zhihu.com圖標

4.休息把

再次安利休息把(或者蝴蝶把)。

趴在車把上騎行,不僅讓你多了一個舒服的姿勢,同時可以獲得相當大的氣動受益(均速30時能節省30W功率)。

最後,祝你一路順風,安全到達目的地。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