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原著的時候,我非常欣賞艾米並且不認為她是電影中塑造的自私自利的人

艾米其實是非常有自己的才華和獨立精神的女性,她熱愛繪畫,希望成為優秀的畫家,她和喬一樣也渴望自己的價值被社會認同

她和喬的想法出發點是一樣的,渴望通過實現自己的價值而賺很多很多錢讓家人,自己過得幸福

但她比喬更理智,很早就認清了這個時代對女性實現價值的侷限性很大很艱難,正如姑媽一直強調,馬奇最有希望的就是艾米了,什麼最有希望,最有希望讓馬奇一家重新過上富裕的生活擺脫貧窮了,大姐嫁窮人了,二姐很有才華可也不知道能不能成,三姐是個居家小天使,唯一能指望的就是還有點姿色的艾米找個有錢老公了,在當時那個環境下,這的確是風險最低的成功率高且快速的脫貧方案了。

很多人覺得艾米很心機搶了喬的歐洲的名額,但其實這是艾米在很明確自己目標的前提下所爭取來的,她為什麼會表現得這麼得體讓姑媽這麼滿意,因為她儘管是作為最小的妹妹,但那個時候她已經很清楚自己要什麼了

所以她才會去做所謂的事,而喬當時還處於自己人生價值的迷茫階段,很迷茫,夢想,愛情,一切的想法都極其稚嫩,而她輸的就是這種迷茫的狀態,當然我覺得這種純粹的成長的狀態纔是喬的充滿吸引力的點。

艾米在原著中和勞裏法國重遇的爭吵中,臺詞是很精彩的,表達了她對繪畫的喜愛,對自己才華和價值的客觀認知,對社會和時代對女人的價值的否定的討厭,對勞裏性格和本質極其銳利的剖析,以及表達了自己的價值的絕對肯定。

但最可愛的是,理智的艾米終究還是保有馬奇一家的靈魂精神,做出了不理智的決定,遵從自己的內心和對勞裏的愛意,拒絕費的求婚,其實也正是這點不理智,說明艾米並不是她所追求的那種完美的樣子的

原著中勞裏還問艾米,如果他沒有錢你是否就要離我而去了,但艾美真誠地否認了,有些人可能會理解為這是夫妻之間的場面話而已,但在我看來,艾米會說出這些話,會選擇勞裏,證明她自己也肯定了自己心中深藏的馬奇一家的精神,遵從自己的內心愛自己纔是核心的價值觀,這也是馬奇一家的教育的精粹之處,四姐妹每個人,不管在成長中多迷茫,做了多少蠢事,最終都會勇敢地前行,遵從內心的自由做出自己的選擇。


看完電影,前半個小時不喜歡艾米,後面她一躍成為我最喜歡的角色

她沒有梅格和喬的漂亮,沒有喬的文學天賦和貝絲的音樂天賦,不被邀請舞會,不被邀請看戲,喜歡的高富帥喜歡喬

但是她的特點是理智,足夠理智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以及該怎麼得到它。我不認為去歐洲是她搶了喬的名額,從姑媽一句「整個家族唯一一個正常人來了」和後面的「馬奇家族只能靠你」就能看出來姑媽對艾米是非常賞識的,賞識她的理智和清醒。梅格說自己要過上「大房子和女僕」的生活,卻為了愛情嫁給教師,喬要追求理想,最後才發現自己對勞裏的愛卻為時已晚,貝絲戲份不多而且身患重病這個沒辦法。艾米一直很明確「老孃要嫁個有錢人」,還有「我要麼做最好的畫家,要麼就不畫了,我不要做個平凡的畫家,我就學著做個漂亮的裝飾品。」我覺得她對理想的追求一點都不比喬少,只是多了一份理智。喬相信自己可以靠才華突破時代侷限,可能這是屬於天才的自信,但是艾米只是普通人,她清楚認識到自己會被限制,也知道給自己留條後路(畫不好就結婚)。艾米非常有血有肉,能從她身上看到每個普通人的影子,每一個沒那麼漂亮,沒那麼有天賦,沒那麼受寵愛的人的影子。

她嫁給勞裏可以說是情感的迸發,但是這也是基於——勞裏也很有錢和她非常愛勞裏,在經濟過關的基礎上,艾米選了自己感情相對更愛的那個。

個人不認為艾米全是靠幸運,她的幸運是必然,她把一手爛牌打的很好


如果《小婦人》中的角色能像韓劇《W-兩個世界》裏的主人公一樣,向作者抗擊已被預設好的命運,我想,艾米一定會是最先振臂高呼的那一個。

搞事業的女人最美麗

或許讀者們會覺得,路易莎給了她一個還算完滿的結局,讓她得以與愛人攜手。然而,書中不夠流暢甚至可以說是生硬的過渡,總讓讀者覺得她與勞裏的結合過於突兀,也無法動搖青梅竹馬的白月光之戀。

我曾費盡心力想要從書卷中挖掘艾米早就芳心暗許勞裏的證據,但愈發深入探究,便愈覺徒勞。勞裏的過去和喬早已密密匝匝地纏繞在一起——盛大舞會上於狹小房間相遇的寂寞心靈,劇院裏無聲望向她的溫柔目光,冰面上蹁躚共舞的縱情時刻……

友友們,把般配打在公屏上!

而艾米,似乎永遠都會是那個笨拙地穿上溜冰鞋,高喊著:「等等我!」卻始終追不上這對璧人的小女孩,追逐無果後,甚至還不得不狼狽不堪地墜入數九寒天的冰水之中。

在原版書的第四十一章,路易莎是這麼給艾米和勞裏的愛情下定義的:Amy felt that no one could comfort and sustain her so well as Laurie, and Laurie decided that Amy was the only woman in the world who could fill Jo』s place and make him happy. (艾米覺得,沒有人能比勞裏更好地安慰自己,支持自己。勞裏認定,艾米是世界上唯一能代替喬,讓自己得到幸福的女人。)

讀到此處,不由得掩卷嘆息。不得不說,路易莎似乎並不太珍愛自己筆下的這兩個角色。艾米,只是喬走後縫補心上窟窿的填充物罷了;而勞裏被艾米所選擇,也是因為對於一個在異國他鄉獨自生活多年的女人來說,他是最好的倚靠。即使路易莎給他們設定了湖畔定情的setting,我也無法從中窺探到太多愛情的形跡。他們像是被孤獨遣散到一起的齒輪,無論嵌套得多麼嚴絲合縫,都只是按部就班結合的機器……

路易莎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路易莎對於喬的態度。同為一名寫作者,我能夠感同身受路易莎對喬這個角色的鐘愛——她本就是作者理想人格的投射。她有著少年意氣,能反抗馬奇姑媽關於嫁人的大道理;她才華橫溢,那在昏黃燈光下筆耕不輟的身影甚至成了羅琳的偶像;她恣肆自由,拒絕看似最為完美的伴侶勞裏時絲毫不拖泥帶水。

「我絕不會屈從於任何人,將喬嫁給勞裏。」路易莎是那樣堅定地捍衛著喬這個角色,因為嫁給勞裏便意味著她不得不屈從於世俗——那個以筆為馬自由馳騁的靈魂,又怎能變成豪宅中的金絲雀呢?喬曾有千百個機會跨越過鄰家的欄柵,成為她心嚮往之的巨大「書屋」的女主人,但她更願意提著書箱奔走於New York的街道,風塵僕僕卻面帶微笑……這也正是讓喬這個角色經久不衰的最大魔力。成為喬,曾是多少女性的夢想。就連她遭遇的所有困頓,也都具有跨越時代,讓人感同身受的力量。

掌握著生殺予奪大權的作者,其實也在無形之中左右著一代代人對於每個角色的評價。艾米一定是作者最不想成為的那種女孩,在chapter1艾米初登場的那一刻,路易莎便指出她「毫無想像力」,愛用「大詞」但總是出錯。遣詞造句以及運用想像的能力,都在寫作生涯中不可或缺,當然也是寫作者最為珍視的技能。而作者對艾米這種能力的剝奪,帶了幾分居高臨下的傲慢,(當然有我過分揣測之嫌)彷彿在她「粗暴」的預設中艾米便是自己的反面——的確,艾米躋身上流社會,成為錦衣華服的貴婦人,這彷彿就是路易莎深深厭棄的那種人生。所以,在看到具有成熟風韻的畫家艾米,或許有人會歆羨,但很少會有人覺得她可愛。

所幸,當Greta Gerwig拿起交接棒,以她的方式演繹《小婦人》的故事時,我們得以見證更豐滿立體的艾米形象的誕生,以及她與勞裏更水到渠成的情感軌跡。第一次見到送姐姐歸家的勞裏,咋咋呼呼的她第一次變得文靜可愛,輕咬下脣道一聲:「Hi, I am Amy.」有意思的是,在艾米第一次見到差點訂了婚的弗雷德時,她的開場白是:「I am Amy March.」我相信這是Greta埋下的暗線,在真正喜歡的人面前,她想坦露的形象絕不是被禮節束囿的Amy March小姐,而只是爐火邊晃動著腳丫的Amy。

喜歡一個人的眼神是不會騙人的

勞倫斯先生為家人送來早餐的那一刻,艾米望著一桌佳餚,開始對勞裏的經歷如數家珍。是的,喬懂勞裏的孤獨,那個總是在默默遙望勞裏的艾米,又何嘗不明白他的心呢。電影只記錄了勞裏癡癡仰望鄰家窗扉的瞬間,而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艾米是不是也曾倚靠窗欞,用仰望充填無法逾越的距離?電影通過艾米不經意間流露出來的關心,引領著我們用自己的想像充填艾米的單戀故事。茨維塔耶娃的一首詩,倒也格外應景:

在這個小鎮的旅店裡——

古老時鐘敲出的微弱響聲像時間輕輕滴落。有時候,在黃昏,自頂樓某個房間傳來笛聲,吹笛者倚著窗牖,而窗口大朵鬱金香。

此刻你若不愛我,我也不會在意。

我喜歡電影裏的艾米,是因為她帶著單戀少女的執拗和傻氣。她得將自己裹進殼裡,小心翼翼地把喜歡掩藏得嚴嚴實實。於是在喬提議勞里加入戲劇社時,她高舉反對大旗,最後纔不情不願地「被迫」同意。皮尤(Florence Pugh)在這一場戲的眼神處理極其到位:在姐妹面前反其道而行之的對勞裏的「討厭」,在勞裏甕聲甕氣的腔調裏一秒破功。

當然,嫉妒也會偶爾潛入心靈的花園,放肆瘋長成宿命般的心碎感。當喬不理自己的懇求,與勞裏共赴劇院之約時,她像極了童話故事裡跳著腳的邪惡小精靈(裙子後背上的雙翅也有此種意味),點燃了喬視若珍寶的小說。火光中略顯扭曲的臉,映照出艾米或許從未想過自己會變成的樣子。這被不得不擠進犄角旮旯的喜歡,少了幾分磊落,便把本應有的光芒也消耗殆盡了。可是,又是誰在規定哪段愛可以被剪裁進陽光裏,哪段愛又必須不見蹤跡?

還好,Greta並未讓這段愛戀演化成令人反感的醜陋模樣。她讓艾米長成了一位充滿智慧的藝術家,她能平視勞裏,不卑不亢。

電影有眾多暗流湧動的畫面,都專屬於艾米和勞裏——

在艾米坦誠表達自己婚姻觀後,勞裏為艾米解開裙子上的結那一幕。「結」在此處應有象徵意義,勞裏第一次打開了它,也窺見了艾米純粹的內心世界。兩個人固有的心靈體系在這一刻相互侵佔,彼此都有祕密被戳破的緊張感。艾米借套上馬甲掩映慌張,而勞裏也在嘴上忙不迭地應付:「You look beautiful.」我很喜歡此處臺詞的設定,勞裏在說完第一遍「你看起來真美」後,又仔仔細細地打量了一番面前的姑娘(這應該是他第一次這麼認真審視艾米),然後重複一遍:「You are beautiful.」鄭重其事,亦若有所思。

還有艾米在草坪上為勞裏作畫的那一幕。當多年前她為他繪下的小像出現在他面前,他便恍然大悟。然而細細想來,亦在情理之中。

於是便有了下面這番對話。

「-你什麼時候畫的這個?

(你什麼時候對我暗生情愫的?)」

「-那天在海灘上。

(就在你和喬在海灘上漫步的時候。勞裏吶,的確,我仰望你已經很久了。)」

-在我第一次見到弗雷德那次。

(別忘了還有弗雷德的存在。我現在已經有未婚夫了。)

「-他現在在幹什麼?

(你應該能聽出我話語裏的火藥味吧。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也對你如此在意了呢?)」

「-在倫敦出差。幾周之後回來。

(到時候他就會向我求婚,你應該明白的。)」

「-別嫁給他。」

「-什麼?」

「-別嫁給他。」

「-為什麼?」

「-為什麼?你明知故問。

(你還在喜歡我,不是嗎。)」

「-不,不!

(我聽懂了你話語中的意思,但你此刻的表達只會讓我覺得屈辱。)」

「-是的。

(為什麼不和我在一起呢?既然你喜歡我。)」

「-勞裏,你太壞了。我一輩子在任何事情上都比不過喬,我不能成為你無法擁有他時的第二選擇。這不可以。更何況我在用我這一輩子愛著你。」

【括弧裏都是我個人的想法】

我想這就是全片中艾米的高光時刻:我可以用一輩子去愛你,但我絕不會成為喬的替代和附庸,成為你聊以自慰的藥劑。她還是那個一以貫之的艾米,不是Jo的alternative,而仍是多年前那張在爐火邊因激動而變得紅撲撲的小臉: 「Hi, I am Amy.」

儘管之後關於兩人確定關係的鋪陳還是略顯倉促,但瑕不掩瑜,Greta鏡頭下的Amy無疑比路易莎更有力量,更果敢、也更清醒。我也更能夠接受這樣的結局了:在男孩小屋門口高舉受傷手掌的任性女孩,長成了能夠對他循循善誘的知性夫人。童真善良的男孩還是拋掉了名為「泰迪」時鮮妍的喜歡,而選擇和那位能稱呼自己「My lord」的女子共度餘生。

或許他們的生活會被喬、被我們最為鄙夷的上流社會的浮華所充填,但那又如何呢。有人願意認領孤獨,即使有剎那的搖擺,也要鎮守自由的堡壘,而總會有人將自己塞進疲憊的生活夾縫,讓耳膜裏灌滿嬰孩的啼哭,而不再回首少年時赤足於海灘上奔跑的夏天。畢竟,每天都有人背離塵俗而去,但每天都會有人轉過身走進它。

在整部影片中,我最喜歡貝絲靠在喬膝蓋上時,喬念誦的那段來自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那句話:「這片大地每年春天都開出一樣的小花,我們就這樣坐在草地上,用小手把它們摘下來。什麼都是熟悉的,也正是因為熟悉的緣故,我們才愛上了它。」

大地自有其濃烈而包容的生命,因為熟悉的親切,我們一遍遍地愛上它所經歷的幾度春秋。但是愛人,畢竟與愛腳下的土地不同。喬深諳其中的道理,她永遠不會因為熟悉,因相似去愛人。我們當然會喜歡這樣的喬,無論在哪個時代,她永遠都在熠熠生輝,永遠能收穫一批批新的擁躉者。但我想,那最終能夠擁抱所愛的艾米,也自有其光芒。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平臺:欣航學姐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我個人其實很喜歡艾米。

原著中,艾米雖然小時候任性虛榮,但長大後的她確實值得被勞裏愛。

很多人說她虛榮,但我認為她的虛榮是適度的,只是他們一家人都太過淡泊,因而顯得她虛榮膚淺。她其實只是比家人們都更現實一些。

我最欣賞艾米的野心。她從小熱愛藝術,在姑媽的支持下學習畫畫,並遊歷歐洲參觀藝術奇蹟。見到了羅馬燦爛輝煌的藝術傑作後,艾米意識到自己永遠不可能達到這樣的水平,這意味著,她的藝術天賦不足以使身為女性的她養活自己、養活家庭。三個姐姐都沒能嫁給有錢人,改善家庭經濟條件的擔子落在她身上。於是她放棄了畫畫這條路,決心嫁給一個有錢人,磨練自己的其他才能貢獻社會。

「才華不是天才。再多的努力都彌補不了。我想要麼揚名立萬,要麼一事無成。」

艾米從畫架前轉身,姿態乾淨利落。她的放棄不僅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氣。

至於她與勞裏之間的愛情,首先我認為喬始終是把勞裏當做朋友的,她自己也明確說過,接受勞裏的愛只是因為自己「想被人愛」。

艾米和勞裏之間的愛情其實是水到渠成的。勞裏帥氣多金,艾米優雅漂亮有才華,這樣的一男一女一起在歐洲四處旅行,日久生情再自然不過了。書中有很多關於他們相處時的景物描寫,大片大片爛漫的花叢,當時讀來讓我感到身處如此美景的兩個人沒有理由不相愛。

何況艾米一直是清醒自持的。勞裏放縱自己的那段時間,她也沒有因為愛而任由他,而是以一種明知會毀壞他們兩人之間的關係的方式來罵醒他,並且在勞裏表白時也表明自己不願做姐姐的替身。她嘴上說著看中財產,其實內心的天平還是悄悄倒向了愛情。

從世俗的角度看,貴公子勞裏與淑女藝術家艾米的結合、德國教師與作家喬的結合也更為合理。而許多人的意難平,或許是出於心中對初戀的執著。年輕的讀者,對初戀滿懷希望,認為愛情就是心動,驚艷,如此便能一往無前。


我認為新版電影裏出現的艾米,是有劃時代意義的。

古早的作品裡,女孩是男性角色的附庸,是作家推動劇情的工具人,性格無非是賢良淑德或活潑可愛,結局「結婚,或者死」。

後來,隨著新思想新浪潮,女性角色(尤其是女主角)有了自我價值,也就有了生命力,套路就是摒棄傳統故事中女孩為婚姻做的準備,而將精力用於追求事業(通常是文藝事業)、實現夢想,最好能掙點小錢養活自己和家人,有時會遇到一個能彼此match的精神伴侶。

她們富有對生活的熱情、敏銳的感知能力,和富足的創造力,有點「不切實際」 、與社會格格不入的。他們總是在強調獨立、自由、精神的充裕,而幸運的是,她們通常都會擁有某一方面的天賦,也能幾番輾轉後遇到伯樂。【《小婦人》裏的喬,《傲慢與偏見》裏的伊麗莎白,《簡愛》和《(成為)簡奧斯汀》】

於是,不知道什麼時候起,我們開始默認,①追求自由會比擁抱婚姻更優越;我們贊同,②一個好女孩必然是有才華的、浪漫的(有時是理想化的)、不拘於外在的、有氣質的,當然最好同時是美麗的。

這乍看沒什麼問題,但這個模式製造了一個對好女孩的定義比「賢良淑德活潑可愛」高的多的門檻。

這兩項數百年來的心理暗示和其隱含的反向歧視將分別由故事裡的梅格和艾米打破。(這裡我只講艾米。)

因此我說導演對角色艾米的改編有意義的,甚至在我心裡是有 跨時代 意義的。(因為我見識短淺,還沒在文藝作品裡見過其他類似的角色。)

成年後的艾米。她有坦率而精明的性格,她有清醒的認知。

她敢於去向她仰視的男孩表達愛意、也敢於在他低谷時嚴厲地批評,不遵循女主角套路之「愛如春雨默默感化」。

她敢於承認自己資質一般。走出女子學校中沒有對手的舒適圈,和都市的優越者比較,並且心服口服地認輸。她明白,自己一點點小才華並不足以使之成為絕世奇才,甚至不一定能供給溫飽。

我們大多數人從小也會收到一些表揚,這通常出於家長的偏愛,和周遭人善意的恭維。當人有了比較和見識,便會開始認識到自己的平庸,然而承認它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艾米告訴我們,一個女孩可以坦蕩地承認,(甚至當著心上人的面)「我就是天賦平平,我需要錢改善生活」,這並不丟臉,因為世上的大多數都是這樣面對顯示的普通人。

甚至艾米的扮演者,也自信地用迷人的聲線演繹著:「不是絕世美女,也沒有傲人身材,相貌一半的女演員照樣可以在美女如雲的奧斯卡提名電影裏扮演女二號。」

願世界對普通女孩一視同仁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