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業優勢在哪?

能保持多久?怎麼保持?

保持不了的話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出路在哪?


個人認為,製造業能否良性發展,關鍵來自於政府的政策調控。

而政府調控的主要目的則是為了逆轉市場利潤至上的自我調節趨勢。

那麼很顯然,我們就要避免西方國家的很多政策缺失。

而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嚴格把控金融業和房地產業的盲目擴張。

限制資金的流向,壓制投資行業及證券市場的回報率。

調低製造業稅率,給予優惠政策,完善配套服務,減少物流成本。

利用產業升級,機械化,智能化,減少企業用工數量,以化解南亞,非洲等不發達地區的人力成本優勢,保證製造業的穩定生產,及較高的利潤率。

資本本身是逐利的,要保住製造業資本不外留,只能想辦法保證製造業有足夠的利潤。

至於一些利潤較低,卻又有一定重要性及戰略意義的製造業分類,則可以由國企來承接,維持產業鏈的完整。

國企是必須要存在的,遭遇危機,臟活累活只有國企纔有足夠的動員能力和不計利潤的承接能力。

根本無法想像在這次疫情面前,醫院體系整體私有化之後,還有可能出現全國醫護人員統一調度,全面支援武漢的現象。

火神山醫院的建設,及口罩用熔噴布生產線的緊急上線,都是政府統一調度的結果。

但國企的管理一定要跟上,目前這種冗員過多,效率低下的現狀必須改變。

至於製造業淘汰下來的部分勞動力,則利用服務業的擴張進行吸納,增加服務業佔GDP的比重,減少國家對出口的依賴。

但這樣做有一個很重要的缺點。

從這次疫情爆發後,各行業的經濟韌性就可以看出。

製造業從業人員的耐壓性,抗風險能力要遠高於服務業。

復工復產也主要自制造業開始,在疫情防控期,製造業企業給予員工的支持和員工忠誠度也遠高於服務業。

因此,一個製造業為主的國家,其面對突發事件時的抗風險能力及社會穩定性,是任何一個服務業為主的國家所無法比擬的。

所以要掌握好其中的平衡點,將是我國政府在今後經濟發展中永遠的課題。

——————————————

另,房地產的問題必須儘快解決,居民槓桿如果降不下來,美國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

百分之四十的人拿不出救急用的四百美元!

這樣的國家還有未來嗎?


目前中國也倡導產業升級,不少國內低端製造業也轉移到越南、印度等國。走發達國家過去走的道路,但是這次疫情危機讓人們看到,光掌握高端產業是不夠的。面對生存問題時,地裏長的莊稼比天上的飛機有用得多。

中國製造業的優勢在於夠全面,夠接地氣。因此即使走產業升級之路,我們也不能完全放棄中低端產品的製造能力。

控制世界有兩種辦法,一種是控制精英kol,掌握少數人就能領導全部人;還有一種就是控制絕大多數中低層,這顯然是更難完成的事情,會選擇的人很少,但新中國的歷史證明農村包圍城市是切實可行的。

發達國家的邏輯是我只要掌握高端製造業,低端的賺不了錢就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於是他們把晶元,半導體,飛機,發動機等高端產業牢牢抓在手上,其他低端產業壓根看不上,於是生意都到了中國人手上。

偏偏中國人愛賺錢,能喫苦,不怕環境污染,把所有門類都集齊了,還對高端製造業野心勃勃。於是在2020這個魔幻的年頭,全產業鏈發揮出了真正巨大的能力。而歐美最高端的金融產業,高端製造業並沒有產生太大的實際作用,你能生產大量呼吸機,可是口罩、消毒液、防護服這些呢?真的要要等到羣體免疫,給所有重症患者每人配臺呼吸機?

危機過後,也許中國會反思,世界也會反思,走哪種產業之路纔是最重要的,掌握哪種「核心科技」才能在關鍵時刻保家衛國。


謝邀,我嘗試從幾個角度來看中國製造業優勢:

1. 首先,中國是否會堅持製造業版塊。製造業作為基礎性行業,是產品增值的關鍵環節,也吸收了大量勞動力。除去製造服務業及創造型服務業,其他服務業主要利用低價位人力去服務高價位人力,不產生質變,消費能力取決於單體消費能力與數量規模,還是來源於第一產業,第二產業與部分創新型服務業。

理論上每個國家都也會一直保持核心製造業。美國強國模式建立,最初也建立在強大跨國製造業企業上,既使現在的IT高科技上來了,也是圍繞全球產業在擴張。

而且中國已承接了大量製造業,且通過多次切換,發現娛樂業主流只是想避稅移民,服務業與製造業的穩定作用相差甚遠。金融業是利用政策差,信息差加預期判斷力的行業,人也不多,本身不產生價值。

因此,製造業在中國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再回答中國有沒有優勢?

優勢來自於支撐體系及微觀意願。

從發展環境來看,國家近幾年說得不少(說明,以前說得少),而且行業內不斷出現的行業國際隱型冠軍,讓科技型好企業上市,挺多針對性政策,加上我們市場規模與競爭激烈,決定了企業一旦勝出,成為國內龍頭,必然是世界級數一數二的優勢,

在另一個因素中,合格的工程師,製造原料,環境污染,低成本,加上我們想賺錢想過更好生活的決心,當市場拉著我們走時,優勢會被加強。如房地產拉動,國際產業鏈的加入。

還有個效果就是,事實上的溢出效應。往往一個企業會帶動當地個產業羣。

在市場需求上,國家推動新基建,一帶一路,開了不少賽道,東南亞市場需求在增加,全球化需求會繼續拉著中國製造業在國內外發展出諸多的優勢。

微觀來看,大部分企業自身所處生產力發展水平也逼著企業發展,與其他國家比,中國是第二梯隊前沿,天花板未到,囯與國要競爭,企業與企業更要競爭。在市場上,大部分製造業拼的是4個字,多,快,好,省,隨著中國發展,在國際上,前三個基本實現,目前拼的就是在更高要求下更"省",於是要通過智能化手段,精益化管理去改造,目標是更高層次的"多,快與好」上。

前十年內,我個人覺得身邊的企業還是粗放性加強的,主流的發展還是偏靠資源性,靠規模化,但向柔性,少人,智能化升級是個趨勢。

3. 存在幾個問題,a.帶來新技術的中小企業與製造業大企業無法竟爭,資源與背書都缺,這個是個制約,一不小心,很難熬過三年;b.新的手段應用時,要求企業投入與市場要掛鉤,導致了新技術的應用慢。這個本質由市場決定,只與製造相關。所以,在供應過剩與信息透明化下,企業長久的製造業優勢一定要有強的市場能力與創新能力拉動,而這點中小企業也不佔優勢。c. 企業長久戰略與短期目標的衝突,企業往往是短期行為。

綜上,中國的市場規模,政策穩定性,產業鏈完整性,培養了大量工程師決定了我們會保持優勢,且向高端發展。內外部市場開放式競爭,產業鏈高度集聚決定各行業通過競爭活下來的企業必須有優勢,而且必須不斷發展。雖然有時外部政策會對中小企業有制約,而且大企業的低效都實際存在。從長久來看,只要我們的教育水平,消費升級,中產階級的規摸,對外市場開拓能力穩步上升,我們的優勢一定能保持。

加油中國製造!

公眾/星球/知乎 斌哥讀智造


只要工業人口一直在,製造業的優勢也就在。

保證工業人口靠各類專科學校,所以國家對專科學校的補貼不會停。

未來會打造一條由中國控制的產業鏈,接過全球化的大旗。


優勢在於:第一,合格高效的產業工人(包含與眾不同的工會)。第二,廉價勞動力(已經不再)。第三,足夠的出口規模(需求)。

1還有,會持續,2已經失去優勢,3很快將要失去優勢。

保持不了的話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出路在哪?

只有調整產業結構,向外輸出產業工人(下策),主動或者被動改革(不便說)。


美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製造業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一。這個第一,一直保持到中國超過他。持續了一個世紀。中國體量比美國大得多,一旦中國立穩腳跟,也就是說我們產業結構實現提升,起碼我們能保持優勢百年以上,在一百年內看不到有人能超過我們。所以關鍵是未來十年,產業一旦得到提升。我們的子孫就一直能獲得比較好的生活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