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优势在哪?

能保持多久?怎么保持?

保持不了的话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出路在哪?


个人认为,制造业能否良性发展,关键来自于政府的政策调控。

而政府调控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逆转市场利润至上的自我调节趋势。

那么很显然,我们就要避免西方国家的很多政策缺失。

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严格把控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盲目扩张。

限制资金的流向,压制投资行业及证券市场的回报率。

调低制造业税率,给予优惠政策,完善配套服务,减少物流成本。

利用产业升级,机械化,智能化,减少企业用工数量,以化解南亚,非洲等不发达地区的人力成本优势,保证制造业的稳定生产,及较高的利润率。

资本本身是逐利的,要保住制造业资本不外留,只能想办法保证制造业有足够的利润。

至于一些利润较低,却又有一定重要性及战略意义的制造业分类,则可以由国企来承接,维持产业链的完整。

国企是必须要存在的,遭遇危机,脏活累活只有国企才有足够的动员能力和不计利润的承接能力。

根本无法想像在这次疫情面前,医院体系整体私有化之后,还有可能出现全国医护人员统一调度,全面支援武汉的现象。

火神山医院的建设,及口罩用熔喷布生产线的紧急上线,都是政府统一调度的结果。

但国企的管理一定要跟上,目前这种冗员过多,效率低下的现状必须改变。

至于制造业淘汰下来的部分劳动力,则利用服务业的扩张进行吸纳,增加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减少国家对出口的依赖。

但这样做有一个很重要的缺点。

从这次疫情爆发后,各行业的经济韧性就可以看出。

制造业从业人员的耐压性,抗风险能力要远高于服务业。

复工复产也主要自制造业开始,在疫情防控期,制造业企业给予员工的支持和员工忠诚度也远高于服务业。

因此,一个制造业为主的国家,其面对突发事件时的抗风险能力及社会稳定性,是任何一个服务业为主的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所以要掌握好其中的平衡点,将是我国政府在今后经济发展中永远的课题。

——————————————

另,房地产的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居民杠杆如果降不下来,美国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百分之四十的人拿不出救急用的四百美元!

这样的国家还有未来吗?


目前中国也倡导产业升级,不少国内低端制造业也转移到越南、印度等国。走发达国家过去走的道路,但是这次疫情危机让人们看到,光掌握高端产业是不够的。面对生存问题时,地里长的庄稼比天上的飞机有用得多。

中国制造业的优势在于够全面,够接地气。因此即使走产业升级之路,我们也不能完全放弃中低端产品的制造能力。

控制世界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控制精英kol,掌握少数人就能领导全部人;还有一种就是控制绝大多数中低层,这显然是更难完成的事情,会选择的人很少,但新中国的历史证明农村包围城市是切实可行的。

发达国家的逻辑是我只要掌握高端制造业,低端的赚不了钱就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于是他们把晶元,半导体,飞机,发动机等高端产业牢牢抓在手上,其他低端产业压根看不上,于是生意都到了中国人手上。

偏偏中国人爱赚钱,能吃苦,不怕环境污染,把所有门类都集齐了,还对高端制造业野心勃勃。于是在2020这个魔幻的年头,全产业链发挥出了真正巨大的能力。而欧美最高端的金融产业,高端制造业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实际作用,你能生产大量呼吸机,可是口罩、消毒液、防护服这些呢?真的要要等到群体免疫,给所有重症患者每人配台呼吸机?

危机过后,也许中国会反思,世界也会反思,走哪种产业之路才是最重要的,掌握哪种「核心科技」才能在关键时刻保家卫国。


谢邀,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看中国制造业优势:

1. 首先,中国是否会坚持制造业版块。制造业作为基础性行业,是产品增值的关键环节,也吸收了大量劳动力。除去制造服务业及创造型服务业,其他服务业主要利用低价位人力去服务高价位人力,不产生质变,消费能力取决於单体消费能力与数量规模,还是来源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部分创新型服务业。

理论上每个国家都也会一直保持核心制造业。美国强国模式建立,最初也建立在强大跨国制造业企业上,既使现在的IT高科技上来了,也是围绕全球产业在扩张。

而且中国已承接了大量制造业,且通过多次切换,发现娱乐业主流只是想避税移民,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稳定作用相差甚远。金融业是利用政策差,信息差加预期判断力的行业,人也不多,本身不产生价值。

因此,制造业在中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再回答中国有没有优势?

优势来自于支撑体系及微观意愿。

从发展环境来看,国家近几年说得不少(说明,以前说得少),而且行业内不断出现的行业国际隐型冠军,让科技型好企业上市,挺多针对性政策,加上我们市场规模与竞争激烈,决定了企业一旦胜出,成为国内龙头,必然是世界级数一数二的优势,

在另一个因素中,合格的工程师,制造原料,环境污染,低成本,加上我们想赚钱想过更好生活的决心,当市场拉著我们走时,优势会被加强。如房地产拉动,国际产业链的加入。

还有个效果就是,事实上的溢出效应。往往一个企业会带动当地个产业群。

在市场需求上,国家推动新基建,一带一路,开了不少赛道,东南亚市场需求在增加,全球化需求会继续拉著中国制造业在国内外发展出诸多的优势。

微观来看,大部分企业自身所处生产力发展水平也逼著企业发展,与其他国家比,中国是第二梯队前沿,天花板未到,囯与国要竞争,企业与企业更要竞争。在市场上,大部分制造业拼的是4个字,多,快,好,省,随著中国发展,在国际上,前三个基本实现,目前拼的就是在更高要求下更"省",于是要通过智能化手段,精益化管理去改造,目标是更高层次的"多,快与好」上。

前十年内,我个人觉得身边的企业还是粗放性加强的,主流的发展还是偏靠资源性,靠规模化,但向柔性,少人,智能化升级是个趋势。

3. 存在几个问题,a.带来新技术的中小企业与制造业大企业无法竟争,资源与背书都缺,这个是个制约,一不小心,很难熬过三年;b.新的手段应用时,要求企业投入与市场要挂钩,导致了新技术的应用慢。这个本质由市场决定,只与制造相关。所以,在供应过剩与信息透明化下,企业长久的制造业优势一定要有强的市场能力与创新能力拉动,而这点中小企业也不占优势。c. 企业长久战略与短期目标的冲突,企业往往是短期行为。

综上,中国的市场规模,政策稳定性,产业链完整性,培养了大量工程师决定了我们会保持优势,且向高端发展。内外部市场开放式竞争,产业链高度集聚决定各行业通过竞争活下来的企业必须有优势,而且必须不断发展。虽然有时外部政策会对中小企业有制约,而且大企业的低效都实际存在。从长久来看,只要我们的教育水平,消费升级,中产阶级的规摸,对外市场开拓能力稳步上升,我们的优势一定能保持。

加油中国制造!

公众/星球/知乎 斌哥读智造


只要工业人口一直在,制造业的优势也就在。

保证工业人口靠各类专科学校,所以国家对专科学校的补贴不会停。

未来会打造一条由中国控制的产业链,接过全球化的大旗。


优势在于:第一,合格高效的产业工人(包含与众不同的工会)。第二,廉价劳动力(已经不再)。第三,足够的出口规模(需求)。

1还有,会持续,2已经失去优势,3很快将要失去优势。

保持不了的话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出路在哪?

只有调整产业结构,向外输出产业工人(下策),主动或者被动改革(不便说)。


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制造业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这个第一,一直保持到中国超过他。持续了一个世纪。中国体量比美国大得多,一旦中国立稳脚跟,也就是说我们产业结构实现提升,起码我们能保持优势百年以上,在一百年内看不到有人能超过我们。所以关键是未来十年,产业一旦得到提升。我们的子孙就一直能获得比较好的生活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