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爸就有一台海鷗4b和一台鳳凰205,家裡有印相機和放大機,很小的時候我就知道沖洗黑白到底是怎麼操作的。還會估算陽光16法則,根據感光度和天空的明暗來人肉測光。但相機,好像只是一種拍人的工具。

一直到讀大學,攝影才開始真正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也許是年少無知,為賦新詞強說愁,開始用當時很時興的數碼dc開始拍啊拍。上課拍,下課拍,看展覽拍,無所事事的時候也拍。也許是ps功力太差,總覺得dc的那塊小小的ccd完全無法滿足我對影像的需求。

當時的數碼全畫幅,確實有,但貴的離譜。而apsc的佳能300d,也要上萬。對於我一個零花錢一個月才400的大學生來說,根本就是不可能。於是我就拾起了爸爸的鳳凰205。並且在一次同學的演出時在現場拍了一卷樂凱,洗出來竟然效果出奇的好。黑色舞台背景,降兩檔曝光,人肉測光竟然也能成功。便真正開始了我的膠片生涯。

所以和大家差不多,我用膠片相機的最初原因也是窮。我一開始用的是一套全新的尼康fm-10,買它是因為當時沒有其他全新的膠片機了。雖然是個智商稅,但是還是用它記錄了我在大學時走遍的祖國各地。

後來用得很熟練了以後,就結合自身需求,換了一台賓得的me。很小巧,全金屬外殼,而且還有光圈優先。配了兩個理光和確善能的副廠頭。也拍了很多自己很喜歡的照片。

後來慢慢攢了點錢,就換成了原廠的50/1.7和28/2.8,現在想想這點錢都需要攢那麼久。。。也是很感慨。

就這麼一路拍,拍到了畢業。相機也壞了,或者借給別人不翼而飛。為了紀念這段時光,專門去淘了幾套一模一樣的收藏著。

後來結婚生女,又開始重拾愛好。既然有了公主,就要用公主頭,便花三千多買了fa77/1.8,一下子就把在膠片器材上的投入拉到了一個很高的水位。

恰逢賓得一直難產的全畫幅數碼k1終於問世。就迫不及待的上了一台銀色紀念版。以為自己的膠片生涯就此結束了。專心致志的用起了數碼。

但是又有點心癢,想起什麼哈蘇祿萊萊卡,這些大名鼎鼎當年買不起的機器,現在好像也可以試試了。就一不小心買了一套哈蘇501cm。。。

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賓得的k1再也沒有碰過。膠片比數碼好在哪兒我很難講清楚,但這種拍攝的過程和結果,讓我非常沉迷。

繼續一發不可收拾,買了mamiya645和80/1.9,買了3.5f和rolleicord,富士的69旁軸,美能達的autocord等等等等。

借著要給孩子留下最美好的回憶,買了好多相機,借著膠片要漲價囤了一冰櫃的膠捲。。。。

以上就是我用膠片相機的開始和過程,希望沒有結束的那天。

其實提到膠片漲價,只要還在生產我就會一直支持。相比10年20年前,今天用膠片的便利度和性價比,其實變得更好了。我深深地記得,讀大學的時候最便宜最爛今天都看不上的柯達eb3,都要三四十一卷。完全消費不起,測光表什麼的也是非常貴非常專業的設備。但今天,歷史上所有有名的器材,都可以很方便地獲取,而且價格比當年都要便宜。膠片即使最貴的柯達e100,一卷八九十,如今肯德基隨便吃一頓都要半卷了。好好拍,不要浪費任何一張底片,這才是我們攝影的目標。你留下的影像,才是無價的。


因為窮

高中的時候入了一台佳能800d,買的全新的,父母怕我在學校被偷了就不讓我帶,平時也就周末能摸一摸,這根本就滿足不了我的拍攝欲。後來在網上看見一款lomo的自己組裝的相機,當做手工就買下來了。前前後後花了三個小時組裝完畢,相當有成就感,也沒指望著能拿它拍照,就拿去學校一頓亂拍。結果發現效果還不錯。

後來在家中柴房裡翻出來了一台老海鷗DF-1,這是我外公留下的,功能正常,就是鏡頭裡有霉絲,從這個相機開始,我就基本上沒怎麼摸過那台佳能800D了。

海鷗拍攝

海鷗拍攝

外公的海鷗

後來,我在聽取了本地一位膠片大佬的建議下,入了一套尼康FA+50/2+24/2.8+105/2.5,這套也是我到現在為止一直在使用的一套135,滿足了我大部分的拍攝需求了。

50/2

24/2.8

24/2.8

24/2.8

24/2.8

50/2

105/2.5

105/2.5

50/2

105/2.5

50/2

然後,我就入坑了中畫幅相機,第一台中畫幅是祿徠cord,這台機子也是當時推薦我買尼康135的老哥推薦的,配的是施耐德仙娜鏡頭,洗出來第一卷後,我就無法自拔了,色彩銳度焦外真令人上頭,最主要的是,使用腰平取景器拍照,彷彿每一張照片都像再作畫一般,至此以後,135都不想碰了。

800d一直吃灰也不是辦法,還不如賣了換點別的機器耍,我就入了人生中第二台數碼相機,理光GR2。當時膠片已經成為我拍攝的主力了,所以想著買一台GR2拍拍日常掃掃街,不得不說,GR2真的是一台非常不錯的機器,可惜的是,我的GR2的CMOS進了一顆灰,忍受不了畫面上有個灰點的我就把它賣掉了。真的是相當可惜,因為賣掉後還想過等過年的時候再買一台,但是僅僅過了四個月,它就在我賣掉它的基礎上,漲了1000塊錢,性價比太低了。

賣掉GR2後,我買了至今為止最喜歡的機器——瑪米亞RB67。

通透明亮的取景器,比我之前的祿徠cord的原廠屏可亮太多了,之前看cord的取景器還需要用放大鏡,在用RB67後,根本就沒有使用過。模塊化的設計對機器的改造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比如把後背換成拍立得後背,腰平取景器換成眼平取景器,可更換鏡頭。皮腔對焦能夠拍攝更加細微的物體。當然,一套的機身重量就已經高達5斤重了,我弄了條背帶斜挎著出去街拍還是可以接受的嘿嘿。

說因為窮入的膠片機是真的,膠片前期投入沒有數碼高,3000我就能配一套尼康+三枚鏡頭,而一台全新的800d+18-135就花了我6000,二手出的時候只賣了4000,而我的尼康fa現在還漲了點。當然柯達富士也一直在漲價,現在玩膠片成本也高了,有點拍不動了,但這也不妨礙我對膠片的熱愛,準備學習膠片沖掃,到後面可能會玩大畫幅,玩放大,一步一個腳印慢慢學習。

本篇文章內容僅僅是本人對部分器材使用的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友好交流,玩膠片的人現在越來越少了,膠片也越來越貴,刷到即是緣分,交個朋友。


話說入膠片這個坑吧,其實也蠻有意思的,我雙魚座,喜歡來自過去或者未來的物件。

膠片攝影是二者兼具的。攝影術誕生初期的一百多年裡,作為一種未來科技的存在,集合了大量的資源。那時的相機一年一個樣,各種廠牌層出不窮。攝影的呈現方式也是百花齊放,達蓋爾銀版,鐵氰酸鹽印像,火棉膠濕板,葉綠素印像巴拉巴拉數不過來,更不論膠片沖洗放大的技術和手法,感覺這輩子是學不完的。

數碼誕生後,事實上產生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數字技術從效率和成本上將膠片搞到翻不了身,但是放棄了最終呈現品的一部分質量。

有沒有覺得,這種變化帶給我們的是西方所謂「自由」般的體驗。現代技術降低了門檻,同時也降低了審美、感受等等一系列的體驗,就是那種典型的「快餐式」文化的結局,數據大量的產生,也大量的消失。

這樣的自由,不要也罷。

我真的認為藝術家一定是帶著鐐銬跳舞的人。只有給他們大量的限定條件,他們就會在僅有的那個透著光亮的縫隙里生長,長盡歪瓜裂棗。

那才是我所崇拜的地方。比如木心,比如梵高,比如貝多芬,比如。。。。

在我讀了攝影史之後(此處感謝wallace送我的書),上述邏輯愈發清晰起來。

於是我不可救藥的迷上了膠片。

首先是對膠片相機的興趣。

一開始只嘗試性的買了一隻135相機,我記得很清楚,美能達str101,大概300快錢,測光還是有效的。這個年代的相機一般都是機械為主,電子為輔,主要目的是測光。所以通常會有一個過片用的扳手,過片,附帶上弦。拿到手後迫不及待的搬了一下這個扳手,很慢,手上時不時傳來彈簧與齒輪反饋來的感覺。釋放快門的那一刻,便是機械澎湃的力量。

這是我真正明白了所謂儀式感意味著什麼。

之後沒兩天玩膩了,畢竟除了機械構造以外與數碼無異。遂賣掉,換了一台mamiya 645 super,不到兩千塊。

這是一台中畫幅相機,一方面是為了更大規模的感光範圍,另一方面是為了看對焦屏。那玩意兒太魔幻了。單反的結構使得我們從眼平五稜鏡里看到的東西就是要拍攝的東西,看的有些習慣了,不覺得很新奇。但第一次直接從腰平取景器里看對焦屏,左右是反著來的,磨砂屏上的圖像說不出來的魔幻,就像是在毛玻璃上映射的海市蜃樓,栩栩如生,卻又可望不可及,那感覺只有你見過,才會驚嘆於自然、科學還有人類。

盜一張圖,百度搜的,打不開原網頁。實在不好找作者,真的抱歉,侵刪。

後來,又玩膩了(逃。。。)。畢竟除了這塊腰平取景器和大底之外,結構上和我自己有的D810區別依然不是特別大。遂又賣掉,換了一台沙慕尼045 h1,不到一萬塊。

一台國產的木製大畫幅相機。既然膠片能追求更大格式的底片,那幹嘛不搞個能力範圍之內最大的(8*10真的玩不起,裝片、顯影都需要獨立的暗房,更別說放大了),4*5膠片是135底片成像面積的近15倍。更重要的是,大畫幅相機原始、簡單的結構,給了攝影這件事情巨大的自由度

移軸、搖擺、俯仰到現在我也沒玩夠,很多東西還一知半解,甚至理解的時候需要畫一畫光路圖,翻一翻初中高中物理書,有趣極了。

大畫幅那塊巨大無比的毛玻璃對焦屏,看上去也比中畫幅那個不大不小的毛玻璃帶勁多了。箇中滋味,只能自己去親自體味一下。

連帶著還有對暗房的興趣

從一開始入坑膠片的時候,我就購置齊了一套包括沖洗、放大的設備(僅限黑白,彩色門檻高)

沖洗罐不必說,很多藥水都買過試過,Kodak T-max dev、D76、HC-110、雷電露、DDX、Xtol、Foma Excel什麼的,數不過來了,嘗試過迫沖,搞過高反差、低反差,膠片洗了一卷又一卷,拍的不咋地倒是,但是絲毫不影響樂趣,那種從拍攝時的期待、成片後的失望,第二次同樣的位置再次嘗試、成片,彷彿是在某寶不斷地剁手、退貨、換貨。。。。。。滿意的那個過程。

另外是放大,最大的快感,就是在昏暗的紅燈里,等著看顯影盤裡那張相紙上的圖案一點一點變得清晰。這個問題下有一位答主 @漠塵煙雨 答案里有視頻,可以去看,我那時候沒有拍攝設備,拍不來。

另外還有自己拿硬紙板做的DB工具,浪費了一張又一張相紙。

暗房在我家地下室里,用的簡易的不能再簡易的裝備拼湊的,手機沒信號,只能容納一個人轉身,一呆一整天,飯可以不吃,老婆可以不見。

現在我又開始拍彩色,由於不放心商業沖洗機構的品控(很多大的機構還好,會用試紙條測試藥液質量,並使用原廠的藥液和標準化的流程,但重複藥水依然會對畫面呈現效果造成不可逆的損傷)。我自己開始嘗試製作膠片沖洗機(類似jobo那種,只是簡陋的多),步進馬達或者伺服馬達控制調速、PID溫控設備、機械傳導機構什麼的,現在基本成型,成本大概不到1000元(視頻審核中,審核完上傳,如果有人關心怎麼做,我會上一個教程,反正知無不言)。

自製的恆溫水浴池和沖洗機文遠逸辰的視頻 · 148 播放

關於感受

膠片的成像,無論黑白彩色,都是一種化學反應,呈現出的圖像是分子級的、相對連續的(我這裡駁斥一下把膠片上生成的某個銀顆粒作為一個像素的說法,可以回家拿一顆冰糖放對著陽光看是否是有明暗分別的),彩色膠片上的色彩也是相對連續的。

而數碼是有像素的,像素是可見的。同時色彩也是有限的,比方說我手裡的nikon D810,像素約3600萬,RAW最高14位。也就是說,有些顏色他搞不出來,but膠片可以。舉個例子比如說水銀溫度計和電子耳溫槍,電子可識別的讀數是37.01,那真實的數據可能是在37.005~37.015之間。而水銀溫度計的話,如果你眼睛有足夠的解析度,可以識別到小數點後無數位。雖然耳溫槍讀數已經夠用了,但水銀溫度計的觀感可能要好得多。

參見 @Tianxi的回答

數碼真的能模擬膠片嗎??

www.zhihu.com圖標

其次膠片上是有真實的銀顆粒的,顆粒一定是三維的。數碼是純平面的,二維的。

如果你有足夠的敏感度,膠片葯膜表面一定是粗糙不平的。因此隨著觀看角度不同,很可能會呈現不同的變化,也會使得膠片出現更豐富的色彩表現,這是數碼所無法模擬的。

再加上,膠片成像還會受到量子力學的約束,沒有哪裡兩張膠片是一模一樣的(逃)。

因此,數碼和膠片一個在二次元、一個在三次元(也許是四次元五次元),總之膠片成像對數碼成像一定是降維打擊。沒有什麼討論的必要。

我真的想去看一看,威廉姆·艾格斯頓(William Eggleston)那些個原作,也一定是驚艷。

關於儀式感

數碼相機配一台差不多的電腦就可以完成所有的後期操作,加上軟體演算法的加持,做各種調整非常容易。拍攝的時候按下快門不放,可以拍幾十張照片,回家來選;選好後可以做各種修正,如果不滿意後退重來就可以。

一上午可以用滿一張128G的內存卡,一下午就可以做完選片、輸出等各種動作。這樣高的效率下,我不認為我真的會全力以赴對待每一張圖片。

換膠片後,尤其是大畫幅,架設機器本身就是一件麻煩的事情,首先就會非常審慎的選擇機位。之後對圖像做各種調整的技術動作,每一個動作都要求很高的精度,再不斷地用放大鏡對畫面進行確認,確認到手殘眼瞎。還得防著別人趁著你腦門上蒙著冠布給你來一棒子,謀財害命(逃。。)。最後是拍攝,拍攝的時候還得想著一張照片的成本,不算高品質數字化和暗房放大的價格(比如Phase One iXG系統),從拍攝到沖洗(自己沖洗)大概需要80-100元左右,這個最要命。

總之,在各種各樣條件的制約下,導致從想按快門、直到最終圖像以你所希冀的方式呈現,這個漫長而遙遠的距離,促使著你更加仔細和認真的考量結構、形式,對待每一個參數,預想最終的呈現方式,總之就是每一次按下快門就是一次朝拜。

這是效率所無法賦予的,也是藝術之倔強。

以上。


剛開始是為了裝X,後來在拍攝過程中發現拍膠片跟拍數碼的思路完全不同。拍數碼是拍直接看個大概,拍出來之後根據照片調整再拍。膠片是要求拍之前深思熟慮。數碼是我知道我要拍朵花,大概拍什麼樣我清楚,具體的我拍幾張,選個好看的就好了。膠片是我明確知道我要把花拍成什麼樣之後再拍。這種儀式感、思考的過程讓我感覺舒服、喜歡。


我學拍照的時候,只有膠片機,那是1997年,一台鳳凰機303k差不多要八九百!海鷗x300差不多1千五六!1999年我花光了差不多兩年積攢的錢買了台佳能的Eos5十24~85的鏡頭,七千多塊啊!小縣城買套房那時也不過三四萬!感覺很高級很專業了!而現在買膠片機純粹是為了個念想,就像當年日思夜想的校花高不可攀,如今我有能力和她同床共枕,為什麼不和她敘敘舊,哪怕我知道她被別人操作過!但我知道她好在哪,因為我懂她,珍惜她。前些天買了個konica 巧思RF,嶄新得很,儘管她差不多二十歲了!撫摸著她,再次點燃了我拍照的慾望!於是我裝上膠捲,按下開門時,竟然有一種少年的緊張感!這是我拍數碼從未有過的體驗!我想這就是我現在入手膠片機的原由!我難保我未來不會摸徠卡,抱哈蘇!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