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使人明智;詩詞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自然哲學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學使人善辯。想提高邏輯能力那就一定要閱讀D.Q.麥克倫尼的《簡單的邏輯學》。

作者在書中告訴我們,生活中,邏輯無處不在。無論我們是有意還是無意,邏輯無時不在服務於我們的生活。然而邏輯到底是什麼,也許並沒有太多的人有很清楚的概念。作者以其簡練而又充滿趣味的筆觸,將邏輯學活化為一種藝術,從它的基本原理,到論證,到非邏輯思維的根源,帶領我們進入這個精彩無比的邏輯世界,體會妙趣橫生的思維交鋒,跨過無處不在的邏輯陷阱。

邏輯的本質是什麼,為何要學?

談起邏輯學,我們知道很多原理、形式、方法論等等,五花八門。誠然,相關術語和表現形式有很多,但是邏輯核心只有一個:追求確定性。這是在學習邏輯學前必須瞭解的核心思想:邏輯是為了追求確定性。

之後我們就說說如何得出這個結論的。宇宙間的萬物存在都是一種客觀「事實」,而事實又分成兩種:「事物」,以及由事物的行為活動所產生的「事件」。

而我們人類,通過觀察「事實」從而在腦海中形成對各種事物、事件的描摹觀念,而觀念是一種對客觀事實的主觀反映。也就是說,以我們生活中所總結的,或者能直觀感覺對錯,或已經被大眾認可的東西為基本,展開聯想、說辭。大多數情況是對被大眾認可的東西為基本,展開聯想、說辭,從而得出:邏輯是為了追求確定性。而我們為什麼要重視和學習邏輯學呢?

生活中大致有兩種人,第一種是能把簡單的事情搞複雜。本來一句人人都能看懂的話,能讓他說的誰都聽不懂。第二種則是把複雜的事情搞簡單。把複雜的問題用淺顯易懂的話,清楚透徹的傳遞給聽眾。

而這兩種人的本質區別在於:邏輯性。前者明顯是邏輯性不突出:無法將自己的觀念和事實有效的聯繫起來;無法用準確的語言將正確的觀念表述出來。

邏輯性不強,總把問題想得複雜化,那是沒有訓練過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要想把我們的邏輯能力變強,《簡單邏輯學》這本書會助力一臂之力,只有學好了簡單的邏輯學,我們才能贏在思維第一步。

從本質上來講,人生就是問題堆積出來的金字塔,誰解決問題能力強,誰就能夠最快爬到金字塔的頂端。

所以,不論是出於對自己說話,辦事的考慮,還是為了能辨別這種混淆視聽的手法,我們都應該學點邏輯學,我們學邏輯學是為了能清晰高效地思考。

學習邏輯學的思想準備

學會邏輯首先意味著我們要對語言保持高度敏感,並且掌握有效運用語言的技巧,為邏輯和語言是密不可分的。學會邏輯同時意味著我們要對所生活的世界保持正確的認識,是因為邏輯關涉現實。最後,學會邏輯意味著我們要深刻理解主觀認識與客觀存在相互作用的方式,因為邏輯要反映真理。

許多錯誤的產生根源在於我們注意力不夠集中,尤其是在面對自己非常熟悉的情景時。相似性使我們忽略眼前的實際情況,對應該關注的地方視而不見,草率得出結論。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每個場景都有它的特殊性,而我們必須對此特殊性保持敏感。

狄仁傑碰到一個案子,門窗完好無損並且死者毫無反抗的痕跡。他問:「元芳,怎麼看。」元芳回答:「根據這種情況,應該是熟人乾的,因為只有聽到熟人的叫門聲,兩位高手才會毫無防備的去開門,才會被謀殺。」那麼,你怎麼看呢?

其實元芳的推理過程是:只有聽到熟人的叫門聲,兩位高手才會毫無防備的去開門,才會被謀殺。這是邏輯中的必要條件假言判斷。熟人的叫門聲是被謀殺的必要條件。必要條件假言判斷是指前件所反映的條件為必要條件的假言判斷。

必要條件最起碼的條件,少不了的、必須具備的,沒有它就沒有結果,有了它結果會怎樣,不知道。必要條件假言判斷,只有在前件假後件真時才假,即沒有此條件卻出現此結果的時候為假。

所以必要條件假言判斷的推理規則是:否定前件就否定後件,肯定後件就肯定前件。俗話說,觀察是知識的重要來源,這正說明注意力是有價值的。注意力要求我們對所處的每個環境以及組成環境的每個要素都做出敏捷主動的反應,全神貫注與被動接受是不兼容的。

不要對周圍的事物漠然處之,要用心去看,用心去聽。學會關注細節,不因事小而疏忽。古語有云: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

邏輯學的基本原理

邏輯學必須有其自身的基本原理,用來規定它的範圍,指引它的方向。邏輯學的基本原理和人類理性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邏輯是對思想的剖析。——約翰.洛克。

邏輯學(人類理性)的四個基本原理:同一律:事物只能是其本身; 排中律: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條件下的判斷都有明確的「是」與」非」,不存在中間狀態;矛盾律:在某一時刻,某一個事物不可能同一方面既是這樣又不是這樣;充足理由律: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充足理由。這個原理也可以被稱為因果原理。一個事之所以存在是有理由的,沒有事物是其自身存在的原因。

萬物終有其根源,事物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它們都有其自身的根源。我們不盡知每個事物存在的理由,但我們知道它們的存在都有理由。

有時候我們可能很難找到事物發生的直接原因,但是通過發生的結果,推導出間接原因,然後在得知事物的直接原因。原因往往是一系列的:A—&>B—&>C,要逐個探尋,不要半途而廢。

怎麼用邏輯?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首先是事物,然後產生觀念,最後出現語言。觀念必須和語言緊密切合,人們才能順暢交流。語言要忠實表達出客觀事物的本來面貌,從而使我們的溝通有堅實的事實基礎。

在邏輯學中,陳述是語言上的特定表達方式,只針對可以作出真假判斷的命題。詞語被稱為語言的基石,而邏輯的基石是命題。

因為只有在命題的層面上才涉及真假問題,而邏輯本身就是發現真相併將其從謬誤中分離出來的學問。清晰有效的表達非常重要,思維混亂不可能帶來有效溝通。

邏輯的應用有很多種,這裡想說一個最簡單,但是對生活影響最大的一個使用方法——有效溝通。

1、說完整的句子。簡單說就是把主語、謂語和賓語都說全。

很多人在寫文章時,文章裏很多句子都存在成分丟失現象。或是少主語,或是一個主語混搭多個動詞,本來不是這個主語發生的事情也被誤認為發生的。

在這裡說一個事實,大多數國人對自己的語文水平有著一種錯覺,認為自己水平處於平均之上。我們平時交流都可以通過猜測意思來理解對方的話,但是如果你動筆,且不說寫一篇文章,就寫一段話,在你寫後自己大聲讀一遍都會發現很多地方不通順。

2、 避免使用雙重否定句。舉個簡單例子:這裡歡迎你來。換成雙重否定句:這裡不是不歡迎你來。雖然都是一個意思,但是明顯第二句比第一句在閱讀和理解起來更費勁。能讓別人迅速理解的話為什麼要說的那麼費勁?所以,大多數情況下,都應該優先使用肯定句。

在西班牙語中,雙重否定是用來加強句中的否定意義。而在漢語或英語中,雙重否定相互抵消,句子表達的是肯定意思。

3、避免使用模糊和多義詞語。先讓我們看一句話:「人們不喜歡那樣的音樂」。對於這句話我們有很多疑惑:人們是指哪一種人?是老人?年輕人?那樣的音樂是哪樣的?是爵士樂?是搖滾樂?這些成分你都沒有定義清楚,你讓別人怎麼理解你的意思?完整的表達應該像這樣:聖弗朗西斯音樂學院畢業的人們不喜歡西部民間音樂。

把上面這三點做到運用熟練,你的學習和工作能力必會有所精進。

邏輯之所以還是一門藝術,就是因為其與人們的常識緊密相連,人們能運用邏輯思維來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需要運用邏輯思維的場合無所不在。我們從來就不缺乏欣賞邏輯這門藝術的機會,所以永遠也不要抱怨在生活中你的邏輯能力無用武之地。

邏輯學是一門研究推理或論證有效性的工具性思維科學,它能幫助你活躍思維方式,突破思維瓶頸,克服思維盲點。《簡單邏輯學》能讓你快速掌握思維方法,培養創新能力,讓你的人生更上一層樓!

PS:喜歡這個回答的朋友,點個贊同或者分享給好友讓我看到你的雙手吧

還可以關注公眾號望梅閱讀,和我們一起探討更多生活態度吧!


先看理論,消化了以後去找邏輯能力極強的這類書,然後自己可以嘗試著不看結局,不看推理過程,獨自思考,當你的結論與書中一致的時候,就差不多了。希望有所幫助~


我讀書少,就自己看過的吧,理想國,我是誰如果有我有幾個我


推理小說,西方哲學論著,比如黑格爾,簡單的可以學學形式邏輯(百度就可以),這是西方學生的必修課,還有各種關於博弈論的,都有科普讀物難度不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