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粉絲都抱怨水軍和惡意評分擾亂了豆瓣的評分機制,導致電影被惡意刷低分,這種情況豆瓣是怎麼處理的?或者說不正當的刷高(低)分行為是否會影響到豆瓣評分的公信力?


瀉藥!我不同意樓上那位把豆瓣電影評分的問題都粗暴地都歸咎於「裝逼」,儘管我也認同「裝逼」是豆瓣用戶重要的基因。下面來回答題主的問題:

首先,關於豆瓣的評分機制和反作弊系統是怎樣運行的,此處直接貼個豆瓣創始人阿北寫的一篇文章《豆瓣電影評分八問》:

https://blog.douban.com/douban/2015/12/18/3060/?

blog.douban.com

這個文章介紹的很詳細,大致就是說豆瓣的評分和公正,而且豆瓣有辦法可以有效的防止水軍惡意的刷分。其他的就不在細說,可以看文章。

下面著重說一下豆瓣電影的評分是否有公信力:

1,豆瓣評分在影視行業中的地位:

關於影視作品的評分平臺在國內其實不多,豆瓣、貓眼、淘票票、時光網、微博,大概就這些平臺,其中,評分有影響力和說服力的就只有豆瓣、貓眼和淘票票這三個平臺。而這三個平臺中最被經常提及的是用戶量最少的豆瓣,豆瓣是個比較奇葩的存在,用戶量特別少,像《戰狼2》豆瓣標註總人數是50萬,《我不是葯神》八十萬,而貓眼和淘票票這種大熱的影片標註數都在三四百萬級別,比如貓眼,在國慶、過年這種高峯期一天的出票量就可以達到3000萬張票,所以豆瓣和貓眼淘票票從用戶數量上來說根本沒法比

但是豆瓣評分在影迷羣體當中(注意是影迷羣體)的地位確實貓眼和淘票票比不了的,豆瓣建立比較早,積累了一大批影迷羣體和文藝青年,他們對電影品質的要求比較高,所以豆瓣評分要比貓眼和淘票票嚴苛很多,也正是因為這種嚴苛,使得豆瓣的評分格外受到關注,因為隨隨便便一個國產電影很容易在貓眼和淘票票上拿到8分以上,而豆瓣的8分就顯得格外珍貴了,基本上7分以上的片子就非常不錯了,物以稀為貴,所以豆瓣評分在影視行業中的地位是不可撼動的,尤其對於好電影來說,貓眼和淘票票的評分拉不開差距,而豆瓣更能把好電影的「好」用具體數字標註出來,這也是為什麼這麼多推薦電影和劇集的自媒體文章經常用「豆瓣X分神片...」這樣的句式來做文章標題。

2、豆瓣的反作弊機制是否完善:

其實從《豆瓣電影評分八問》一文中也能看出,豆瓣評分很難刷,從水軍的市場報價來看,刷豆瓣想看和評分的價格,也都是各個平臺當中價格最高的那個,所以也側面證明瞭一點,豆瓣反作弊機制是相對可靠的。此處注意一點,對於評分的作弊和反作弊是一場攻堅戰,反作弊並不能完全防止作弊,反作弊的作用是使作弊的成本很高,高到作弊者望而卻步,就達到目的了。

3、豆瓣電影評分對於國產電影的價值:

上面說了,貓眼和淘票票的評分,絕大多數電影都能輕鬆過8分,而豆瓣對於國產電影說是過於嚴厲也不為過,基本上爛片都在2-4分,好片7.5-9分。沒有差,就談不上好,豆瓣這種能夠拉開差距的評分,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是對電影市場中影片的優勝劣汰有巨大幫助的

同時又不能過分誇大豆瓣評分的價值,因為在國內電影市場中,豆瓣評分與票房不一定是正相關的,由於豆瓣用戶羣體的特殊性,文藝片、藝術片等影片在豆瓣上評分會偏高,而這類影片在貓眼和淘票票的用戶羣(普通觀眾)中得分是普遍偏低的,此時豆瓣的高評分或許對影片的市場幫助不大,而商業類型片在豆瓣評分當中得分是偏低的,但是這些商業類型片普通觀眾最愛看,所以在貓眼和淘票票上評分會高一些,票房也就高一些。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如果單純從市場和票房角度來說,貓眼和淘票票的評分對於研究電影市場受眾和擴大票房更有幫助

豆瓣電影的戾氣和寬容:

豆瓣電影已經不是我10年前玩豆瓣時候的樣子了,網頁版面倒沒太大的變化,只是用戶有進有出,用戶結構有了比較大的變化。現在的豆瓣戾氣比較重,沒上映的影片,沖著導演或演員打一星的人太多太多了。而且豆瓣評分現在呈現出兩極分化,簡單來說就是對於好電影,豆瓣評分會讓你顯得更好,而爛電影,豆瓣評分會讓你顯得更爛,6分左右的電影越來越少,對於好電影的寬容和對於爛電影的不寬容,這種矛盾的狀態或許就是豆瓣用戶感性的一面。

其實,不論是豆瓣還是貓眼淘票票,他們的評分都只是個參考絕對值,所在平臺的評分並不能代表一部影片的品質,看電影畢竟是個相對主觀的事,有人覺得好有人覺得不好很正常。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貓眼和淘票票的評分更代表普通觀眾的感受,對於整體市場和票房來說更具有參考價值,而豆瓣電影的評分更能代表文藝青年和影迷羣體的感受,對於電影評論和藝術水平的研究更有參考價值。


豆瓣本身也沒有任何公信力

在我看來,豆瓣就是一個跪舔經典電影,無腦黑國產電影的一個平臺。

為什麼?因為這屆的用戶就是那羣,自以為是的嚮往小資生活,每天幻想我跟別人不一樣,我比你們更有品位,外國的月亮就是圓,恐怖片好可怕不看了直接給兩分,喜劇沒有人生哲理的思考直接給兩分,國產的不用看直接給兩分的那羣人。

這羣人一般在網路上經常會說一些,這就是外國人的素質,中國人還要在學幾年。

外國的教育怎麼怎麼樣,外國的大街多麼多麼乾淨。

不是一棍子打死所有人,而是豆瓣上活躍的大部分人就是這個德行。

我也沒必要把正常的單獨拎出來了。

厚古薄今,不敢面對真正的自己,在外面畢恭畢敬,其實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沒有專業知識,卻又要裝專業人。

一個個自詡為文藝青年,音樂不懂c大調,電影不懂長鏡頭,喜歡美食連蔥花都不會切,就長了一張惹人厭的小嘴,和一個手指尖都是老繭的手,還以為是一個吉他高手,老弟回了一句 敲鍵盤敲的,我說老弟你這合成器玩了多少年呀,咱們組個樂隊吧,老弟說 電腦鍵盤叫樂器麼?

這樣的平臺這樣的用戶,我不認為會有啥太過於客觀的東西,不是過譽就是過分貶低。


豆瓣評分

高分的一不定是好片,低分的基本是爛片

好片不一定會有高分,爛片分數絕逼不高


找了幾個電影算了一下,包括top250和小時代的幾部,評分機制就是簡單的加權平均然後四捨五入。top250排名應該還考慮了觀影人數的因素。

關於豆瓣評分是否有可信度這個問題。我覺得還是有的可信度,要說水軍的話,那些賣票app裏的水軍是不是更多?

本來電影就是個見仁見智的東西。別人的評分是個參考而已。你覺得好看就是好看,不好看就是不好看。


2015年底,阿北在《豆瓣電影評分八問》中有詳細解答,樓主可以移步過去看一下


阿北在15年的一篇文章裏說的很清楚了。另外,在華語圈,你還能找到更權威的評分嗎?


公式的我不清楚。要直接說豆瓣的評分是否有貓膩,我是不認為是什麼問題的,沒有證據我們沒什麼道理玩陰謀論。有些人因為當年相關人員針對一些疑問的回應,就乾脆說刷分行為可以被抑制,這個我並不同意,因為我親眼見到過一部8分的影視作品被惡意刷到7分,最後成了6分,實際豆瓣也並沒有說過分是絕對正常的。或許刷分並不容易,但是被惡意刷分導致分莫名其妙就大幅降低,以及評價一到五星比例平均,這種現象是確實存在的。因此我並不認為豆瓣稱得上是權威。


這麼說吧,豆瓣上的好片不一定是高分,但爛片一定低分。

不管你乎如何黑豆瓣,不可否認豆瓣的評分機制,基本就是國內的最優項。

踩知乎編,踩豆瓣裝,踩抖音蠢。有的人一無長處,得誰罵誰,就是靠鄙視鏈給的優越感活到了今天。


豆瓣,權威談不上,更像失意文人的party。

失意文人,不甘心失敗,只好通過裝逼的打分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把對電影的打分看作一個彰顯個人藝術情操的活動。打分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評價電影,而是為了標榜個人,突出自己如何與大眾不同,表現自己如何審美高於大眾。

所以,打分是為了製造藝術效果,從而吸引關注,不是客觀評價電影。這種打分,造就了嘩眾取寵,極端的表現就是畸形的審美表現,變態的評價標準。

1.反大眾——凡是大眾喜聞樂見的,都不會得高分。比如,《阿凡達》全世界的觀眾都喜歡,所以裝逼人一定不能打太高的分數,豆瓣排名97。而《肖申克的救贖》排名第一,超越了所有大眾喜歡的影片,其根本原因就是大眾不熟悉。

2.反娛樂——凡是娛樂性強的,都不會得高分。比如,《變形金剛》系列,裝逼人一定不能打高分。 而形同嚼蠟的《一一》,幾乎完全沒有娛樂元素,必然會得到裝逼人的青睞。

3.反票房——凡是票房高的影片,必然會被簡單粗暴地等同為「爆米花」,裝逼人一定不能給高分。好萊塢絕大多數電影,在中國的票房都不錯,而中國的裝逼人卻認為沒有藝術價值。在這樣的心態下,《星球大戰》之類的影片必定分數不高。

4.反情感——任何人都希望更開心,而裝逼人楞說悲劇的結尾、悽慘的故事纔是真正的藝術,只有這種電影才能打高分。比如,《鋼的琴》《萬箭穿心》。如果喜劇中加上一點悲慘,就是裝逼人最寵愛的了,《大話西遊》《驢得水》《我不是葯神》。

5.反官方——禁片皆高分!《活者》《鬼子來了》《藍風箏》《頤和園》,都符合這一規則。連《我是你爸爸》《無人區》這些既沒有思想性也沒有藝術性的爛片,都會得到高分。而中國影片得分最高的《霸王別姬》,剛開始在大陸也是禁片。

6.反技術——畫面的漂亮,會被評價為「華而不實」;IMAX、CG的創新,會被評價為「捨本逐末」。裝逼人除了賴以生存的文字,對其他藝術形式都非常陌生。他們會「爬格子」、敲鍵盤,但是沒有幾個人會攝影,更不會拍攝動態畫面,剪接比無字天書還難懂。於是,他們就把文字所能描述的故事鼓吹為最崇高、最博大,畫面、音樂、美術甚至表演,都是次要的、可有可無的。

7.顯身份——沒有公開發行的、特殊渠道才能看到的影片得高分。《大話西遊》《千與千尋》被瘋狂吹捧的緣起,並非是其藝術價值,前提是這些影片沒有正式公映,吹捧者就有機會炫耀資源的優勢。那時,網路是屬於高科技階層的,通過網路分享娛樂資源,就像和巴菲特共進午餐之後,不吹牛就睡不著覺。即使現在,中國沒有引進的外國電影,打分明顯高,因為裝逼人必須要證明他的渠道或資源優於大眾,打分時滿臉流淌著得意。

8.泄性慾——性混亂,性變態,是裝逼人們最喜歡的,包含這些東西的電影容易出現高分。比如,古典的《紅樓夢》,現代的《霸王別姬》《陽光燦爛的日子》《讓子彈飛》《老炮》,還有同性戀、雙性戀,人鬼、人狐、人蛇、人妖性混亂。另外,在1980年代的中國大陸,有一類電影很有特點:因為當時的觀念限制,影片中沒有裸戲或牀戲,但男女性愛表現得非常火辣,可以稱為「沒有脫衣服的三級片」,比如《被愛情遺忘的角落》《芙蓉鎮》《紅高梁》。而一個純粹的裝逼人,絕對不能讓人覺察到真實的情感,他們從來不會承認觀影時的雞動或濕漉,卻一本正經地宣稱:影片中的性,不能按一般來理解,有寓意,有隱喻,很深刻,很玄妙,反正販夫走卒是搞不懂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