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粉丝都抱怨水军和恶意评分扰乱了豆瓣的评分机制,导致电影被恶意刷低分,这种情况豆瓣是怎么处理的?或者说不正当的刷高(低)分行为是否会影响到豆瓣评分的公信力?


泻药!我不同意楼上那位把豆瓣电影评分的问题都粗暴地都归咎于「装逼」,尽管我也认同「装逼」是豆瓣用户重要的基因。下面来回答题主的问题:

首先,关于豆瓣的评分机制和反作弊系统是怎样运行的,此处直接贴个豆瓣创始人阿北写的一篇文章《豆瓣电影评分八问》:

https://blog.douban.com/douban/2015/12/18/3060/?

blog.douban.com

这个文章介绍的很详细,大致就是说豆瓣的评分和公正,而且豆瓣有办法可以有效的防止水军恶意的刷分。其他的就不在细说,可以看文章。

下面著重说一下豆瓣电影的评分是否有公信力:

1,豆瓣评分在影视行业中的地位:

关于影视作品的评分平台在国内其实不多,豆瓣、猫眼、淘票票、时光网、微博,大概就这些平台,其中,评分有影响力和说服力的就只有豆瓣、猫眼和淘票票这三个平台。而这三个平台中最被经常提及的是用户量最少的豆瓣,豆瓣是个比较奇葩的存在,用户量特别少,像《战狼2》豆瓣标注总人数是50万,《我不是药神》八十万,而猫眼和淘票票这种大热的影片标注数都在三四百万级别,比如猫眼,在国庆、过年这种高峰期一天的出票量就可以达到3000万张票,所以豆瓣和猫眼淘票票从用户数量上来说根本没法比

但是豆瓣评分在影迷群体当中(注意是影迷群体)的地位确实猫眼和淘票票比不了的,豆瓣建立比较早,积累了一大批影迷群体和文艺青年,他们对电影品质的要求比较高,所以豆瓣评分要比猫眼和淘票票严苛很多,也正是因为这种严苛,使得豆瓣的评分格外受到关注,因为随随便便一个国产电影很容易在猫眼和淘票票上拿到8分以上,而豆瓣的8分就显得格外珍贵了,基本上7分以上的片子就非常不错了,物以稀为贵,所以豆瓣评分在影视行业中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尤其对于好电影来说,猫眼和淘票票的评分拉不开差距,而豆瓣更能把好电影的「好」用具体数字标注出来,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推荐电影和剧集的自媒体文章经常用「豆瓣X分神片...」这样的句式来做文章标题。

2、豆瓣的反作弊机制是否完善:

其实从《豆瓣电影评分八问》一文中也能看出,豆瓣评分很难刷,从水军的市场报价来看,刷豆瓣想看和评分的价格,也都是各个平台当中价格最高的那个,所以也侧面证明了一点,豆瓣反作弊机制是相对可靠的。此处注意一点,对于评分的作弊和反作弊是一场攻坚战,反作弊并不能完全防止作弊,反作弊的作用是使作弊的成本很高,高到作弊者望而却步,就达到目的了。

3、豆瓣电影评分对于国产电影的价值:

上面说了,猫眼和淘票票的评分,绝大多数电影都能轻松过8分,而豆瓣对于国产电影说是过于严厉也不为过,基本上烂片都在2-4分,好片7.5-9分。没有差,就谈不上好,豆瓣这种能够拉开差距的评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对电影市场中影片的优胜劣汰有巨大帮助的

同时又不能过分夸大豆瓣评分的价值,因为在国内电影市场中,豆瓣评分与票房不一定是正相关的,由于豆瓣用户群体的特殊性,文艺片、艺术片等影片在豆瓣上评分会偏高,而这类影片在猫眼和淘票票的用户群(普通观众)中得分是普遍偏低的,此时豆瓣的高评分或许对影片的市场帮助不大,而商业类型片在豆瓣评分当中得分是偏低的,但是这些商业类型片普通观众最爱看,所以在猫眼和淘票票上评分会高一些,票房也就高一些。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如果单纯从市场和票房角度来说,猫眼和淘票票的评分对于研究电影市场受众和扩大票房更有帮助

豆瓣电影的戾气和宽容:

豆瓣电影已经不是我10年前玩豆瓣时候的样子了,网页版面倒没太大的变化,只是用户有进有出,用户结构有了比较大的变化。现在的豆瓣戾气比较重,没上映的影片,冲著导演或演员打一星的人太多太多了。而且豆瓣评分现在呈现出两极分化,简单来说就是对于好电影,豆瓣评分会让你显得更好,而烂电影,豆瓣评分会让你显得更烂,6分左右的电影越来越少,对于好电影的宽容和对于烂电影的不宽容,这种矛盾的状态或许就是豆瓣用户感性的一面。

其实,不论是豆瓣还是猫眼淘票票,他们的评分都只是个参考绝对值,所在平台的评分并不能代表一部影片的品质,看电影毕竟是个相对主观的事,有人觉得好有人觉得不好很正常。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猫眼和淘票票的评分更代表普通观众的感受,对于整体市场和票房来说更具有参考价值,而豆瓣电影的评分更能代表文艺青年和影迷群体的感受,对于电影评论和艺术水平的研究更有参考价值。


豆瓣本身也没有任何公信力

在我看来,豆瓣就是一个跪舔经典电影,无脑黑国产电影的一个平台。

为什么?因为这届的用户就是那群,自以为是的向往小资生活,每天幻想我跟别人不一样,我比你们更有品位,外国的月亮就是圆,恐怖片好可怕不看了直接给两分,喜剧没有人生哲理的思考直接给两分,国产的不用看直接给两分的那群人。

这群人一般在网路上经常会说一些,这就是外国人的素质,中国人还要在学几年。

外国的教育怎么怎么样,外国的大街多么多么干净。

不是一棍子打死所有人,而是豆瓣上活跃的大部分人就是这个德行。

我也没必要把正常的单独拎出来了。

厚古薄今,不敢面对真正的自己,在外面毕恭毕敬,其实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没有专业知识,却又要装专业人。

一个个自诩为文艺青年,音乐不懂c大调,电影不懂长镜头,喜欢美食连葱花都不会切,就长了一张惹人厌的小嘴,和一个手指尖都是老茧的手,还以为是一个吉他高手,老弟回了一句 敲键盘敲的,我说老弟你这合成器玩了多少年呀,咱们组个乐队吧,老弟说 电脑键盘叫乐器么?

这样的平台这样的用户,我不认为会有啥太过于客观的东西,不是过誉就是过分贬低。


豆瓣评分

高分的一不定是好片,低分的基本是烂片

好片不一定会有高分,烂片分数绝逼不高


找了几个电影算了一下,包括top250和小时代的几部,评分机制就是简单的加权平均然后四舍五入。top250排名应该还考虑了观影人数的因素。

关于豆瓣评分是否有可信度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有的可信度,要说水军的话,那些卖票app里的水军是不是更多?

本来电影就是个见仁见智的东西。别人的评分是个参考而已。你觉得好看就是好看,不好看就是不好看。


2015年底,阿北在《豆瓣电影评分八问》中有详细解答,楼主可以移步过去看一下


阿北在15年的一篇文章里说的很清楚了。另外,在华语圈,你还能找到更权威的评分吗?


公式的我不清楚。要直接说豆瓣的评分是否有猫腻,我是不认为是什么问题的,没有证据我们没什么道理玩阴谋论。有些人因为当年相关人员针对一些疑问的回应,就干脆说刷分行为可以被抑制,这个我并不同意,因为我亲眼见到过一部8分的影视作品被恶意刷到7分,最后成了6分,实际豆瓣也并没有说过分是绝对正常的。或许刷分并不容易,但是被恶意刷分导致分莫名其妙就大幅降低,以及评价一到五星比例平均,这种现象是确实存在的。因此我并不认为豆瓣称得上是权威。


这么说吧,豆瓣上的好片不一定是高分,但烂片一定低分。

不管你乎如何黑豆瓣,不可否认豆瓣的评分机制,基本就是国内的最优项。

踩知乎编,踩豆瓣装,踩抖音蠢。有的人一无长处,得谁骂谁,就是靠鄙视链给的优越感活到了今天。


豆瓣,权威谈不上,更像失意文人的party。

失意文人,不甘心失败,只好通过装逼的打分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把对电影的打分看作一个彰显个人艺术情操的活动。打分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评价电影,而是为了标榜个人,突出自己如何与大众不同,表现自己如何审美高于大众。

所以,打分是为了制造艺术效果,从而吸引关注,不是客观评价电影。这种打分,造就了哗众取宠,极端的表现就是畸形的审美表现,变态的评价标准。

1.反大众——凡是大众喜闻乐见的,都不会得高分。比如,《阿凡达》全世界的观众都喜欢,所以装逼人一定不能打太高的分数,豆瓣排名97。而《肖申克的救赎》排名第一,超越了所有大众喜欢的影片,其根本原因就是大众不熟悉。

2.反娱乐——凡是娱乐性强的,都不会得高分。比如,《变形金刚》系列,装逼人一定不能打高分。 而形同嚼蜡的《一一》,几乎完全没有娱乐元素,必然会得到装逼人的青睐。

3.反票房——凡是票房高的影片,必然会被简单粗暴地等同为「爆米花」,装逼人一定不能给高分。好莱坞绝大多数电影,在中国的票房都不错,而中国的装逼人却认为没有艺术价值。在这样的心态下,《星球大战》之类的影片必定分数不高。

4.反情感——任何人都希望更开心,而装逼人楞说悲剧的结尾、凄惨的故事才是真正的艺术,只有这种电影才能打高分。比如,《钢的琴》《万箭穿心》。如果喜剧中加上一点悲惨,就是装逼人最宠爱的了,《大话西游》《驴得水》《我不是药神》。

5.反官方——禁片皆高分!《活者》《鬼子来了》《蓝风筝》《颐和园》,都符合这一规则。连《我是你爸爸》《无人区》这些既没有思想性也没有艺术性的烂片,都会得到高分。而中国影片得分最高的《霸王别姬》,刚开始在大陆也是禁片。

6.反技术——画面的漂亮,会被评价为「华而不实」;IMAX、CG的创新,会被评价为「舍本逐末」。装逼人除了赖以生存的文字,对其他艺术形式都非常陌生。他们会「爬格子」、敲键盘,但是没有几个人会摄影,更不会拍摄动态画面,剪接比无字天书还难懂。于是,他们就把文字所能描述的故事鼓吹为最崇高、最博大,画面、音乐、美术甚至表演,都是次要的、可有可无的。

7.显身份——没有公开发行的、特殊渠道才能看到的影片得高分。《大话西游》《千与千寻》被疯狂吹捧的缘起,并非是其艺术价值,前提是这些影片没有正式公映,吹捧者就有机会炫耀资源的优势。那时,网路是属于高科技阶层的,通过网路分享娱乐资源,就像和巴菲特共进午餐之后,不吹牛就睡不著觉。即使现在,中国没有引进的外国电影,打分明显高,因为装逼人必须要证明他的渠道或资源优于大众,打分时满脸流淌著得意。

8.泄性欲——性混乱,性变态,是装逼人们最喜欢的,包含这些东西的电影容易出现高分。比如,古典的《红楼梦》,现代的《霸王别姬》《阳光灿烂的日子》《让子弹飞》《老炮》,还有同性恋、双性恋,人鬼、人狐、人蛇、人妖性混乱。另外,在1980年代的中国大陆,有一类电影很有特点:因为当时的观念限制,影片中没有裸戏或床戏,但男女性爱表现得非常火辣,可以称为「没有脱衣服的三级片」,比如《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芙蓉镇》《红高梁》。而一个纯粹的装逼人,绝对不能让人觉察到真实的情感,他们从来不会承认观影时的鸡动或湿漉,却一本正经地宣称:影片中的性,不能按一般来理解,有寓意,有隐喻,很深刻,很玄妙,反正贩夫走卒是搞不懂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