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12勇士 12 Strong


整體還是不錯的,至少算對得起錘哥當主角,但是看下來以後感覺沒有什麼爆點,略顯中庸。

軍事電影基本分兩類,第一種是突出某幾個人物的重要作用,戰無不勝,30發子彈打死60個人,主角光環天賦加成,俗稱戰爭英雄片(或就叫英雄片)----某塢盛產此類作品,國內的話參考戰狼系列。

第二類,則是突出戰略和戰術的重要性,各個角色都刻畫飽滿,讓觀眾記住一堆人而不是一個人。主角光環暗淡,比較真實。代表作有《黑鷹墜落》,《拯救大兵瑞恩》等大家熟知的佳作,國內參考《紅海行動》。這種叫戰爭/戰術片。

兩種片最大的區別在於:第一種打架靠光環,第二種打架靠戰術。但是各有千秋。比如喫飯刷劇,那我就喜歡英雄片,看起來沒壓力,而且爽。第二種片可能更適合仔細欣賞。

《12勇士》的尷尬點恰恰就在這裡----從劇情上看,特種部隊作戰,以小隊為單位,以一敵千,還是根據真事改編。12人的作戰目標並不是正面剛槍打死數千人,而是報告坐標招空襲----戰略性凸顯,明顯是戰術片的節奏。畢竟如果是英雄片,你只是讓錘哥端著槍騎著馬,一臉威風的跑到懸崖邊,嘴裡嘟囔了幾個數字,然後看著敵人被炸的灰飛煙滅,錘哥躺贏,好像也不太合適。

然而影片的人物刻畫卻走了英雄片路線,錘哥絕對是當之無愧的主角,剩下的,除了將軍算出點兒彩,那兩個跟老婆告別的我記住名字了,剩下的我連臉都沒混熟,只能看槍和衣服來分辨是美軍,人物塑造的相當不豐滿。影片很長,前半段節奏平緩,其實完全可以插入更多的人物細節和刻畫。人物刻畫和劇情的畫風衝突。

在對塔利班的刻畫上,也走了英雄片路線----就是無腦式的黑化反派,反正就是你們都不得好死。當然了,塔利班絕對是罪無可赦,但一般來說戰爭片是要引起人們思考的,對殘酷戰爭的深思,對極端狀況下人性的反省,不是說我就是要一棍子胡死一船人,你是站那邊兒的你就活該去死。而且對著美軍也是一路美化,片頭拿出挺大篇幅又講了一遍911,試圖營造出我們打的是絕對正義戰爭,然而阿富汗戰爭的爭議性到今天也是……所以這種無腦式的正邪之分,黑白對立,實在不像是戰爭片該有的氣氛。

還有可能讓編劇也無奈的是,12勇士全都活下來了(當然在真實世界中這是好事兒哈),這可比主角光環還厲害,不僅能打,還因為時間線的原因每個人必須是無敵的。這又是典型的英雄片節奏,畢竟戰爭哪兒有不死人的?這麼一說感覺自己看了個敢死隊外傳(然而敢死隊裏我好歹還每個人都認識呢……)。整部影片,除了一個副手被炸傷,迪勒腿中槍,幾乎就沒有任何悲壯的感覺,還是英雄片。

最終決戰是片中最衝突的點,營地裏在地圖上講戰術,看上去頭頭是道,東側空襲隊,西側攻擊隊,北面攔截援軍,還有狙擊隊,部署精良,以戰術取勝。

然而在拍決戰的時候這些部署基本全扔了----狙擊手整個戰鬥裏貌似就沒開過槍?山上迪勒那一隊,在修好了天線喊了一句「錘哥他們有火箭炮哈」後就基本再沒出現過,所以你的意思是他們有火箭炮,你們自己看著辦嘍?

側翼的那一隊也是(有黑人小哥的那個),沒打幾槍,召了個轟炸,danger close差點兒把自己炸死,然後也就從電影裏消失了。這些部署裏的側翼分隊,你們到底是寡不敵眾撤退了?還是繼續在打掩護?還是轉移陣地??然而直到決戰結束也再也沒有任何鏡頭掃過來,彷彿AFK一般。

跟錘哥一起衝鋒的小哥在摔下馬之後酷炫的來了個槍榴彈炸車以後也消失了(本以為這裡會悲壯一下)。以至於後來我都已經完全忘了這是個小隊在作戰了,滿腦子只剩錘哥一個人----只看見錘哥帶領著一隊騎兵向前衝鋒。

這也就是場面小點兒,場面大點兒,就別提什麼特種部隊了,簡直就是甘道夫帶著洛汗的騎兵從山上往下衝鋒,高喊「為了國王!」,只不過這次甘道夫不再一路帶著光而是雷電。

以至於衝鋒到最後,突然又出現幾個美軍跟著錘哥一起衝鋒,我都覺得莫名其妙,你們是從哪兒冒出來的?(貌似是狙擊隊?)怎麼這麼快?

英雄和戰術之間的衝突,在決戰裏導演似乎決定走英雄路線,之前的戰術部署全丟了。對電影的印象也不再是特種小隊作戰,而是錘哥帶領一羣金光閃耀的阿斯加德戰士下凡和技術水平低下的人類並肩作戰對抗邪惡勢力。

所以說影片整體有些不倫不類,要不你就拍成英雄片,主角光環爆棚,整的特別宏偉----錘哥在聖光的照耀下帶領北方聯盟從山上湧下,向邪惡勢力發起最後的衝鋒,一邊高喊「為了聯盟」……要不你就拍出戰術感,不倫不類的實在是缺少爆點……

總體我認為還是不錯的,用來打發時間絕對是可以的,就是略顯中庸,讓人想爽卻爽不到位的感覺


戰馬、坦克與大兵,阿富汗戰場上的美國主旋律

2001年9月11日,基地組織發動了對美國本土的恐怖襲擊,世貿雙塔和五角大樓都受到飛機撞擊,其中世貿雙塔攔腰折斷,隨後坍塌,五角大樓局部結構損壞。這一事件造成了近3000人的罹難,舉世震驚。

2001年10月7日,小布希總統開始了針對阿富汗塔利班組織的軍事行動,拉開了反恐戰爭的序幕。

電影中的12勇士屬於美國陸軍特種部隊A類作戰分隊(Operation Detachment Alpha),通常被稱為「綠色貝雷帽」部隊(U.S. Army Special Forces Green Berets)。電影原型作為這次反恐戰爭的先遣隊,與當地反塔利班武裝協同,在短短3周時間內,攻取城市馬扎裏沙里夫,並全員歸國。軍事戰略研究者認為,取得類似戰果最少需要2年。

這支特戰分隊簡稱為ODA595,其作戰方式主要是滲透入阿富汗本土,為轟炸機提供坐標。阿富汗當地部隊由杜斯塔姆將軍領導(2014年成為阿富汗副總統),主要任務是引導特戰分隊尋找塔利班武裝,並為特戰分隊提供安全保障。

影片於2018年1月19日在美國上映,截止3月28日,在本土獲得超過4500萬美元票房。導演Nicolai Fuglsig是新人,演員海姆斯沃斯對國人來說並不陌生,親切的稱之為「錘哥」。該片可以說是標準意義上的美式主旋律,在思想.人性方面沒有什麼解讀空間,但是影片的主旋律處理方式很巧妙,確有亮點。

(一)影片中,特種作戰分隊和當地武裝乘騎馬匹,騎兵加轟炸機對戰坦克加AK演繹了現代戰場中頗為怪異的景觀。

阿富汗自然環境惡劣,多沙漠和山地,常年戰亂之下,基礎設施較差。而且,阿富汗在常年戰爭中存留了大量輕重武器,影片中雙方除了常規的輕武器之外,塔利班武裝還掌握了一定數量的皮卡、塔克和火箭炮。現代武器與戰馬同框,頗具錯位感。

戰馬與坦克

火箭彈、戰馬和坦克

(二)跨國戰爭需要提供正當性理由,影片進行了三方面的努力。

第一,將塔利班武裝進行非人化處理。影片塑造了塔利班武裝首領野蠻、兇殘與邪惡的形象:禁止8歲以上孩子接受教育,對違反者處以極刑,杜斯塔姆將軍的家人也受到塔利班武裝的屠戮。而美國作為拯救者獲得了當地民眾的歡迎。

野蠻、殘暴的敵人頭領

阿富汗人民歡迎美軍

美軍讓阿富汗更美好

阿富汗的將軍願意升起美國的旗幟,敢說不正義

第二,塔利班武裝支持基地組織開展了對美國本土的襲擊,世貿雙塔殘骸成了這一國讎的象徵。片頭錘哥接受任務時,軍官將世貿雙塔殘片交給了錘哥,片尾錘哥將殘片埋在了阿富汗國土上,這樣的鏡頭是復仇成功的儀式。換成中文就是「犯我米國者,雖遠必誅!」

世貿雙塔的殘片是戰爭的動力

掩埋殘片是復仇成功的儀式

第三,美國小分隊與阿富汗本土反塔利班武裝則相互配合,並在戰鬥生涯中建立了兄弟關係。無論是錘哥與將軍,還是隊員與小孩,雙方都不惜涉險營救對方,將美國小隊的軍事行動正義性表露無遺。

盟友之間互幫互助

(三)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似乎成了主旋律電影的一大標榜。對觀眾而言,真實往往比虛構的毀天滅地更有力量。這部電影在片頭就特殊說明,影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在片尾則以字幕和圖片形式加以補充說明。近些年《危情13小時》《美國狙擊手》都採取了類似的手法。

有圖有真相,敢說不真實

為英雄立碑

但是,電影中美好的行軍剪影、壯觀的爆破場景以及煽情的配樂,都提醒我們,這跟現實關聯可能並不太大。影片再次明示我們,「主旋律」是指電影的精神內核,但好的主旋律電影應該是形式美觀的商業電影。

這樣的景觀只存在電影中

壯觀的爆破

(四)美式主旋律擅長符號運用。比如他們總將星條旗和飛機、槍械、軍營、大兵並列,那是一種國家存在,並被賦予了符號化的神聖意涵,而妻兒的照片則成為人性的象徵,戰士最終的願望也是回歸家庭。這種將戰士意圖具體至大到國家,小到妻女的雙重表達,強化了發動戰爭的正當性。

星條旗是國家存在的象徵

再苦再難也要堅強,只為那些期待眼神

錘哥24k純帥

(五)影片中杜斯塔姆將軍對阿富汗狀況的分析很有見地。

這裡是阿富汗,許多帝國的墓場,今天是朋友,明天就是敵人,美國將成為這裡的一個族羣,如果離開是懦夫,留下來就是我們的敵人。

總體而言,這是部標準意義上的美國主旋律。戰爭場面調度頗顯功力,戰馬、火箭彈和坦克同框也很有看點,沙漠和山地景觀賦予了電影西部片的類型特徵。

只是電影前半部分有些拖沓,隊員形象也不夠豐滿。將塔利班武裝簡單化為邪惡反派,也錯失了寶貴的反思機會。

雖難稱經典,但在片荒的時候,調劑下口味,還是不錯的。


換個片名就好理解了:美利堅戰狼隊長與11龍套

美國愛國主義宣傳片

1,主角說美軍到阿富汗受到當地人歡迎,美國人作為侵略者不知道自己是侵略者

2,黑人和小男孩的友誼,美化人性

3,墨西哥人300美金買羊,突出公平買賣的道德觀

4,主角說美國世界最先進的文明,不停洗澡

如今打仗可能都會使用無人機了吧,何必騎兵衝鋒,無人機先偵探


阿富汗的美國勞倫斯和11戰友三星期異國徵戰傳奇。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