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12勇士 12 Strong


整体还是不错的,至少算对得起锤哥当主角,但是看下来以后感觉没有什么爆点,略显中庸。

军事电影基本分两类,第一种是突出某几个人物的重要作用,战无不胜,30发子弹打死60个人,主角光环天赋加成,俗称战争英雄片(或就叫英雄片)----某坞盛产此类作品,国内的话参考战狼系列。

第二类,则是突出战略和战术的重要性,各个角色都刻画饱满,让观众记住一堆人而不是一个人。主角光环暗淡,比较真实。代表作有《黑鹰坠落》,《拯救大兵瑞恩》等大家熟知的佳作,国内参考《红海行动》。这种叫战争/战术片。

两种片最大的区别在于:第一种打架靠光环,第二种打架靠战术。但是各有千秋。比如吃饭刷剧,那我就喜欢英雄片,看起来没压力,而且爽。第二种片可能更适合仔细欣赏。

《12勇士》的尴尬点恰恰就在这里----从剧情上看,特种部队作战,以小队为单位,以一敌千,还是根据真事改编。12人的作战目标并不是正面刚枪打死数千人,而是报告坐标招空袭----战略性凸显,明显是战术片的节奏。毕竟如果是英雄片,你只是让锤哥端著枪骑著马,一脸威风的跑到悬崖边,嘴里嘟囔了几个数字,然后看著敌人被炸的灰飞烟灭,锤哥躺赢,好像也不太合适。

然而影片的人物刻画却走了英雄片路线,锤哥绝对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剩下的,除了将军算出点儿彩,那两个跟老婆告别的我记住名字了,剩下的我连脸都没混熟,只能看枪和衣服来分辨是美军,人物塑造的相当不丰满。影片很长,前半段节奏平缓,其实完全可以插入更多的人物细节和刻画。人物刻画和剧情的画风冲突。

在对塔利班的刻画上,也走了英雄片路线----就是无脑式的黑化反派,反正就是你们都不得好死。当然了,塔利班绝对是罪无可赦,但一般来说战争片是要引起人们思考的,对残酷战争的深思,对极端状况下人性的反省,不是说我就是要一棍子胡死一船人,你是站那边儿的你就活该去死。而且对著美军也是一路美化,片头拿出挺大篇幅又讲了一遍911,试图营造出我们打的是绝对正义战争,然而阿富汗战争的争议性到今天也是……所以这种无脑式的正邪之分,黑白对立,实在不像是战争片该有的气氛。

还有可能让编剧也无奈的是,12勇士全都活下来了(当然在真实世界中这是好事儿哈),这可比主角光环还厉害,不仅能打,还因为时间线的原因每个人必须是无敌的。这又是典型的英雄片节奏,毕竟战争哪儿有不死人的?这么一说感觉自己看了个敢死队外传(然而敢死队里我好歹还每个人都认识呢……)。整部影片,除了一个副手被炸伤,迪勒腿中枪,几乎就没有任何悲壮的感觉,还是英雄片。

最终决战是片中最冲突的点,营地里在地图上讲战术,看上去头头是道,东侧空袭队,西侧攻击队,北面拦截援军,还有狙击队,部署精良,以战术取胜。

然而在拍决战的时候这些部署基本全扔了----狙击手整个战斗里貌似就没开过枪?山上迪勒那一队,在修好了天线喊了一句「锤哥他们有火箭炮哈」后就基本再没出现过,所以你的意思是他们有火箭炮,你们自己看著办喽?

侧翼的那一队也是(有黑人小哥的那个),没打几枪,召了个轰炸,danger close差点儿把自己炸死,然后也就从电影里消失了。这些部署里的侧翼分队,你们到底是寡不敌众撤退了?还是继续在打掩护?还是转移阵地??然而直到决战结束也再也没有任何镜头扫过来,仿佛AFK一般。

跟锤哥一起冲锋的小哥在摔下马之后酷炫的来了个枪榴弹炸车以后也消失了(本以为这里会悲壮一下)。以至于后来我都已经完全忘了这是个小队在作战了,满脑子只剩锤哥一个人----只看见锤哥带领著一队骑兵向前冲锋。

这也就是场面小点儿,场面大点儿,就别提什么特种部队了,简直就是甘道夫带著洛汗的骑兵从山上往下冲锋,高喊「为了国王!」,只不过这次甘道夫不再一路带著光而是雷电。

以至于冲锋到最后,突然又出现几个美军跟著锤哥一起冲锋,我都觉得莫名其妙,你们是从哪儿冒出来的?(貌似是狙击队?)怎么这么快?

英雄和战术之间的冲突,在决战里导演似乎决定走英雄路线,之前的战术部署全丢了。对电影的印象也不再是特种小队作战,而是锤哥带领一群金光闪耀的阿斯加德战士下凡和技术水平低下的人类并肩作战对抗邪恶势力。

所以说影片整体有些不伦不类,要不你就拍成英雄片,主角光环爆棚,整的特别宏伟----锤哥在圣光的照耀下带领北方联盟从山上涌下,向邪恶势力发起最后的冲锋,一边高喊「为了联盟」……要不你就拍出战术感,不伦不类的实在是缺少爆点……

总体我认为还是不错的,用来打发时间绝对是可以的,就是略显中庸,让人想爽却爽不到位的感觉


战马、坦克与大兵,阿富汗战场上的美国主旋律

2001年9月11日,基地组织发动了对美国本土的恐怖袭击,世贸双塔和五角大楼都受到飞机撞击,其中世贸双塔拦腰折断,随后坍塌,五角大楼局部结构损坏。这一事件造成了近3000人的罹难,举世震惊。

2001年10月7日,小布希总统开始了针对阿富汗塔利班组织的军事行动,拉开了反恐战争的序幕。

电影中的12勇士属于美国陆军特种部队A类作战分队(Operation Detachment Alpha),通常被称为「绿色贝雷帽」部队(U.S. Army Special Forces Green Berets)。电影原型作为这次反恐战争的先遣队,与当地反塔利班武装协同,在短短3周时间内,攻取城市马扎里沙里夫,并全员归国。军事战略研究者认为,取得类似战果最少需要2年。

这支特战分队简称为ODA595,其作战方式主要是渗透入阿富汗本土,为轰炸机提供坐标。阿富汗当地部队由杜斯塔姆将军领导(2014年成为阿富汗副总统),主要任务是引导特战分队寻找塔利班武装,并为特战分队提供安全保障。

影片于2018年1月19日在美国上映,截止3月28日,在本土获得超过4500万美元票房。导演Nicolai Fuglsig是新人,演员海姆斯沃斯对国人来说并不陌生,亲切的称之为「锤哥」。该片可以说是标准意义上的美式主旋律,在思想.人性方面没有什么解读空间,但是影片的主旋律处理方式很巧妙,确有亮点。

(一)影片中,特种作战分队和当地武装乘骑马匹,骑兵加轰炸机对战坦克加AK演绎了现代战场中颇为怪异的景观。

阿富汗自然环境恶劣,多沙漠和山地,常年战乱之下,基础设施较差。而且,阿富汗在常年战争中存留了大量轻重武器,影片中双方除了常规的轻武器之外,塔利班武装还掌握了一定数量的皮卡、塔克和火箭炮。现代武器与战马同框,颇具错位感。

战马与坦克

火箭弹、战马和坦克

(二)跨国战争需要提供正当性理由,影片进行了三方面的努力。

第一,将塔利班武装进行非人化处理。影片塑造了塔利班武装首领野蛮、凶残与邪恶的形象:禁止8岁以上孩子接受教育,对违反者处以极刑,杜斯塔姆将军的家人也受到塔利班武装的屠戮。而美国作为拯救者获得了当地民众的欢迎。

野蛮、残暴的敌人头领

阿富汗人民欢迎美军

美军让阿富汗更美好

阿富汗的将军愿意升起美国的旗帜,敢说不正义

第二,塔利班武装支持基地组织开展了对美国本土的袭击,世贸双塔残骸成了这一国雠的象征。片头锤哥接受任务时,军官将世贸双塔残片交给了锤哥,片尾锤哥将残片埋在了阿富汗国土上,这样的镜头是复仇成功的仪式。换成中文就是「犯我米国者,虽远必诛!」

世贸双塔的残片是战争的动力

掩埋残片是复仇成功的仪式

第三,美国小分队与阿富汗本土反塔利班武装则相互配合,并在战斗生涯中建立了兄弟关系。无论是锤哥与将军,还是队员与小孩,双方都不惜涉险营救对方,将美国小队的军事行动正义性表露无遗。

盟友之间互帮互助

(三)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似乎成了主旋律电影的一大标榜。对观众而言,真实往往比虚构的毁天灭地更有力量。这部电影在片头就特殊说明,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在片尾则以字幕和图片形式加以补充说明。近些年《危情13小时》《美国狙击手》都采取了类似的手法。

有图有真相,敢说不真实

为英雄立碑

但是,电影中美好的行军剪影、壮观的爆破场景以及煽情的配乐,都提醒我们,这跟现实关联可能并不太大。影片再次明示我们,「主旋律」是指电影的精神内核,但好的主旋律电影应该是形式美观的商业电影。

这样的景观只存在电影中

壮观的爆破

(四)美式主旋律擅长符号运用。比如他们总将星条旗和飞机、枪械、军营、大兵并列,那是一种国家存在,并被赋予了符号化的神圣意涵,而妻儿的照片则成为人性的象征,战士最终的愿望也是回归家庭。这种将战士意图具体至大到国家,小到妻女的双重表达,强化了发动战争的正当性。

星条旗是国家存在的象征

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

锤哥24k纯帅

(五)影片中杜斯塔姆将军对阿富汗状况的分析很有见地。

这里是阿富汗,许多帝国的墓场,今天是朋友,明天就是敌人,美国将成为这里的一个族群,如果离开是懦夫,留下来就是我们的敌人。

总体而言,这是部标准意义上的美国主旋律。战争场面调度颇显功力,战马、火箭弹和坦克同框也很有看点,沙漠和山地景观赋予了电影西部片的类型特征。

只是电影前半部分有些拖沓,队员形象也不够丰满。将塔利班武装简单化为邪恶反派,也错失了宝贵的反思机会。

虽难称经典,但在片荒的时候,调剂下口味,还是不错的。


换个片名就好理解了:美利坚战狼队长与11龙套

美国爱国主义宣传片

1,主角说美军到阿富汗受到当地人欢迎,美国人作为侵略者不知道自己是侵略者

2,黑人和小男孩的友谊,美化人性

3,墨西哥人300美金买羊,突出公平买卖的道德观

4,主角说美国世界最先进的文明,不停洗澡

如今打仗可能都会使用无人机了吧,何必骑兵冲锋,无人机先侦探


阿富汗的美国劳伦斯和11战友三星期异国征战传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