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內心比較敏感脆弱的人,很容易有情緒,又因為很多事情常常覺得自己毫無用處,導致自己內心十分浮躁,靜不下心,悶著不說話,但是一旦有人和我搭話了我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說話特別沖。

有時候覺得自己心裡有問題,毫無辦法,常常失眠,很困,但是睡不著,如此反覆,常常就天亮了。抱著手機困,但是睡不著。即使放下手機,我寧願坐著發獃也不願意睡覺。然後最近常常通宵。

我的文化水平不高,因為家庭原因初中畢業沒有上學了,那個時候還經常因為這件事情鬧。如今已經出來快四年了,還有半年十九歲,我是女孩。

我覺得我其實是有點心理問題的。但是我是真的想改變自己。我常常給予自己心理暗示,一定要靜下心,說話時要耐著性子,不能說話太沖,可還是……

最近我在app里看些書,但是覺得沒什麼用處,靜不下心來。於是趁著網上有活動購買了一些書,其中有《湘行散記》《朝花夕拾》《朱自清散文精選》《慢煮生活》四本散文集,《唐詩三百首》《納蘭詞》兩本詩詞,還有四五本外國小說諸如《了不起的蓋茨比》《漫長的告白》《我是貓》。就是覺得買實體書的話不用手機或許沒那麼容易分心。

我是真的想靠書籍靜心,充實自己的內心,提高文學素養。我想從散文開始看起。

我先看了《湘行散記》和《朝花夕拾》。我自覺我在認真的看,我已經放慢速度的看了,但是《湘行散記》第一篇看了大半就沒看下去了。覺得太枯燥,看了大半明明有認真的看,但是看過後回想起來……竟然想不起來寫了什麼。然後我打開《朝花夕拾》,看到了第三篇……終於又放下去了。回想起來也同樣不知道寫了什麼……


找一個安靜的環境

離開手機和網路

看實體書


我給你的建議是:

1、不必太心急。看實體書是很好的選擇,靜不下心來說明你太浮躁,需要適當調整情緒。一天看兩個小時的書即可,一整天都在看書不太可取。

2、可以聽鋼琴曲、輕音樂,可以很好地舒緩你的情緒。

3、「做自己的主人,遵從自己的內心。」這句話是對控制情緒有很大的幫助。


最重要的是心靜,有靜才能思。 給你提供幾種磨練心靜的好方法:a、在很吵的房間里寫作業 b、在電視機前思考問題 c、邊聽音樂邊寫作業 如果實在不行,就找個幽靜的小房間學習吧


沒有人能靠一時的決心或者熱情來支撐長年累月的學習,想要靜下心來學習,首先需要摒棄的是各種有關「速成」的心靈雞湯,它們就像運動員服用興奮劑,服用完畢後似乎燃起了對學習的無比激情,然而長此以往,對你的身體只會產生更多的副作用,並且影響你的學業。

如果不靠心靈雞湯靠什麼?靠習慣,靠長年累月形成的每天的日常習慣,它能把你的激情凝固下來,分布到每一天的細節當中,長久學習的第一要務是培養習慣,養成良好的習慣也就需要21天而已。

所謂完美的方法、技巧或者類似的模式,都是不存在的。你必須從改造自己開始,形成日常學習的習慣。有了習慣之後,要保證效率。

有了效率然後需要學會管理時間,你只有在各個時間段強迫自己把應該做的事情完成,而不是拖延到下一個時間段。

在開始學習之前,請務必先搞清楚你要學什麼,你的學習目標是什麼,接下來的所有時間都應該忘我地執行這個目標。做了這個決定之後,就不要再想接下來這半個小時是去刷一下朋友圈還是去回一下微信消息,還是去刷一下微博,現在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學習。

人都喜歡停留在舒適區。人的慣性是極難改變的,成功者的慣性是路徑依賴,失敗者的慣性是習得性無助。有句話說,假如你有一個問題,你逃避它,那麼你就有了兩個問題。有了保持有效學習的習慣和心態,有了較強的自制力,能明確自己學習行為的目標,才是靜下心來學習的關鍵。

最後讀一些哲學,由淺入手,「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意義」,哲學可以促使你思考人生的真諦。要靜心就要多少懂一點哲學。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做人的養分,學習自省反思,一個人的認識體系通常是由三部分組成:對以往知識的傳承、對未知領域的探索以及對自我心靈的深刻反省。


例如聽一聽靜心的音樂和冥想,深呼吸十次,或者運動釋放一下浮躁的情緒之後再嘗試靜心


沒必要勉強自己,不知不覺已經看了幾十本書。但是我很少勉強自己看一些不感興趣的書。

最好看自己喜歡的,沒必要太刻意的看什麼名著,因為剛開始就看些枯燥的很容易打消看下去的慾望。

還不如看感興趣的來慢慢養成習慣,之後再考慮別的。

我一直就這樣,不感興趣的先放一邊,等哪天來了興趣再看。

而且看書不要在意多久看一本,《烏合之眾》我只看了一小部分,已經放了一個月了;而《無聲告白》3天看完了,之後又馬上看了《少有人走的路》,現在在看《追風箏的人》。

這是個順其自然的過程,放輕鬆,慢慢來。


從問題的表述來看,題主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情況都不是很理想,而且本身年齡也不大這使得題主的文化水平偏低,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度也不高。這就需要在讀書上做一些選擇,要找到符合自己文化水平和心智水平的書,同時閱讀這些書可以幫助自己認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閱讀水平如果達不到書籍的閱讀門檻,讀起書來就會覺得晦澀難懂不知所云,急躁的情緒自然就會起,因為閱讀的目的根本無法達成。


看不進去的書都對你沒有用,可以果斷放下。只看你感興趣的書和能提高你生存技能的書就對了。

另外只會看書不行,要給自己找點事做,發展些業餘愛好也不錯。看書和實踐齊頭並進才會對你有益。


看書都是始於興趣,迫於壓力,終於習慣,開始找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書,可以立刻變成談資的,顯擺也是獲得成就的一種,變相鼓勵你再多看書,然後就要堅持,讓看書成為一種習慣,覺得好久不看書,內心有愧疚,那就成功了。

翻書不需要儀式,不是非要環境優雅,桌椅合適,燈光適宜才能打開書,任何無聊時候,就翻看一下。


你把買的書別類一下,分成一點不感冒的,感冒的,還有無感的,看不懂沒事,選擇你願意看的類別,我最近買了書,六本,我看了簡介大概知道哪部分是我能看得懂且有興趣的,不過我是反著來的,先看最看不懂的和不感興趣的,所以看了一個多月,才看完一本,要問看了什麼,大概沒有了,第二本拿起來看就感覺順暢多了,為什麼不看感興趣的,大概看了以後會把不感興趣的丟了,不過為了建立不放棄去看,可以考慮看感興趣的,但是如果不感興趣的都能看下去,那大概不成什麼問題了,至於一次能看多少,不用介意,一周看幾天也不用介意,看懂多少更不用介意,因為你想起的時候會去看,無聊的時候覺得可以看,就可以了,如果為了說我要獲得什麼而看,大概容易失望吧。


首先你十九歲,青春期情緒波動是人一生中最高的時候,跟大腦的發育階段有關(是的,我們要完全成年到二十齣頭大腦才發育完整)

情緒化,消極,煩惱,壓抑。是完全正常的。所有的孩子這個時期都是一生中情緒波動最大的時候。

並不是因為你學歷不好,能力不高,所以「因為我很差,所以我承受了相應的後果」。

不是這個樣子,不要自卑。

這個年齡的大都數人,都挺煩惱,壓抑——或者很容易狂喜,自以為是。總之就是情緒上無法淡定,這是青春期的特點,所有這個年齡的人都是。這是一種生理年齡造成的必然現象。不是因為個人「水平」引起的生活悲劇。

【在這個時候你能想到通過看書提高自己的境界,已經比大多數十九歲的人厲害多了,相信我。我一直在知乎回答情緒條目的問題,大多數年輕人真的糟透了】

然後結合看書,說一下情緒管理的問題——

我們的情緒,本質上是生活進化出來幫助我們「變得更好」的一種手段,比如當你做了能讓自己獲利的事情,大腦就會釋放「幸福感」,讓你重複這個事情。

奶茶就是一個例子,因為生物對糖分有天然的需求,所以當你吃了高糖的東西,你就會感覺快樂,然後越吃越多……

然後最重要的負面情緒,本質上是大腦希望你對「失敗選擇」提高注意力,所以釋放的強烈情緒刺激。

它希望你通過「巨大的情緒反應」重視這件事情,吸取足夠的經驗,下次就能從同一個事情上獲利而不是損失了。 這就是負面情緒最本質的作用。

看到這裡你就知道,我說,你希望「通過看書提高自己,避免情緒問題」的想法很好——因為它邏輯上是正確的。一個人只有提高自己對「各種問題的應對能力」,也就是當你遇到問題的時候,發自己「很懂」,能搞定。

不會因為「對當前的情況無所適從」而開始被大腦警告,你才能根本上減少大腦釋放負面的生物反應。

通過提升自己的知識結構來抵抗情緒的影響,是對的,而且是從源頭上發揮作用,你能想到這個就說明你夠聰明了。

但你選的書其實不太好。你選的全是情感抒發類的文學作品——

它們對現在的你幫助有限。

這種作品本身的「名著」價值在於它能喚起我們的情感反應,而不是控制我們的情感反應。被喚醒的,大多數都是消極的反應……它通過讓讀者感受到悲哀,遺憾,讓我們對文學中的事件產生共情,理解。

通過這種閱讀結果,讓我們感受世界與生命的重量。

「對世界擁有控制力」的讀者(可以簡單理解為成功人士)看了這些書,會變得更人性化,由於感受到自己和世界的聯繫,會讓他們做出「理解,幫助」的最終判斷。所以這些書是偉大的。

但對於十幾歲的普通學生,或者像你這種進入社會,還在打拚的「新手」,這樣引起過度負面情感反應的作品其實應該等25、6歲之後再看————

由於我們的大腦是「習得性」的,如果你長期沉溺於情緒反應之中,你的大腦會認為你需要這種情緒環境,會讓你的情緒感知變得發達,你就會越來越敏感,對任何事情反應都很大。你自己也說了,不希望這樣。

其實女性因為權力弱勢,很容易對細膩的感情感同身受,於是看很多情感類的東西以「跟其共鳴」,慢慢的,大腦就會因為這種審美方式變得越來越敏感,也是世界上整體來看女性都比男性更情緒化的一個原因。

也有其他的情況,比如很多人在青春期看了過多文藝作品,大腦完全發育成了徹底的敏感型,而他們家庭條件又不錯,這些人就有可能利用這種情緒優勢在成年之後從事藝術工作。但情緒是個雙刃劍,你看藝術家很多人就抑鬱症,自殺,就是因為情緒過分活躍不一定是好事。

所以你會發現,你看什麼書,可能會產生不一樣的後果。並不是只要看好書,事情就會往理想的方向發展。

你現在需要看能夠幫助你改善「生活環境」的知識,

需要看能夠幫你建立起「中長期」人生規劃的那些知識。你既然教育程度不高,就只能通過社會打拚來自我提升,創造物質環境,過上好生活。

這方面有很多知識可以挖掘,心理學的,技術性的,觀察總結性的,各種知識。

因為你的介紹里完全沒提自己是什麼生活環境,我們假設你在北上廣一個人打工吧,那麼你需要多看一些關於行業發展,職業規劃方面的「資料」,不一定是書,在網上查資料也行。

不一定是「XX行業技術」,比如如果你是服務業,你可以看一些當代發展方面的資料,談話節目啊,紀錄片啊,這些都可以,主要幫助你建立一個「對世界環境的完整概念」。

一般的孩子因為上學嘛,大家互相交換信息,多少對城市,世界的概念是相對完整的,但你如果輟學比較早,這方面可能就比較薄弱。需要對整個生活環境建立全方位的理解,你才能對你的未來開始思考,你怎麼發展,往哪個方向。你十九歲,發展空間非常大。你對自己的職業安排是怎麼樣的 ? 有沒有想做的工作,希望進入的行業。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哪怕是說你想成大V也沒有關係,先了解網路媒體,建立基本概念,然後往那邊努力。

這些知識可以給你方向,有方向就有希望,有希望了,人就不容易因為悶在原地不能前進而情緒反應激烈。

看「文學名著」,讓自己變得敏感細膩,並不會對你當下的職業環境產生非常大的幫助。

你要去針對自己人生,工作方向上的需求,了解那方面的信息,把那種知識的拓展用於「自我提高抗擊情緒」。

同時,你說看了書但是記不住。也是因為,這些書跟你的生活環境之間是弱關聯,比如蓋茨比說的是美國人在紙醉金迷中的迷失和奢求。這跟你的生活關聯不上,你看完之後就很難因為記憶共鳴而對故事有深刻的印象。

我們在記憶東西的時候,與自己當下生活有強烈關聯的信息比較容易被記住。而相距比較遠的就難以形成系統的記憶。

記不住,不是你個人因為教育程度而產生的「劣勢」,對每個人都是一樣的。

說了挺多,總結一下,第一,有情緒是正常的。第二,你選擇通過自我充實來對抗情緒,這個選擇非常聰明,超過了同齡人。但你選的閱讀方向不是特別理想。

書籍,文件,知識,除了「文學創作」其實選擇面是很大的,比如心理學研究,市場思考,歷史發展思考,比如紀錄片,你應該先去看「能夠讓你對世界產生清晰概念,幫助你尋找未來方向」的作品。

情感類的作品對我們也很重要。但當下可能不是去欣賞它的時機。書也不要扔,如果你在職業奮鬥的路上,覺得自己變得有點「麻木」了,好像一個工作機器了,這個時候可以看這些作品來找回情感和世界的聯繫。


失眠睡不著,很想靜下心來現在是凌晨4點55分,一夜未眠,從剛開始想事情,到後來眼睛酸澀,再後來情緒暴躁,憤怒,因為睡不著而生氣,然後奔向廚房,吃了一塊小蛋糕,心情瞬間多雲轉晴,果然甜食可以使心情愉悅,現在靜心寫篇文章,沉澱自己的心靈塵埃,打掃打掃左右心室,除去憂愁…0 贊同 · 0 評論查看完整文章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