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性不是一種性質嗎,既然是性質不是力,那麼「慣性力」這個詞科學嗎?


中學大多不會接觸慣性力,大學還能學物理的話會有的。


牛頓第二定律。F=MA的反作用力。。。。。那不就是慣性力嗎。。。實際上你可以說沒有所謂的慣性力,但是工程上方便計算是要加的。。。


在我研究大自然的規律中發現,速度和時間和距離是同時和同在的三方和一對。因為我發現,任何事物都是三方和一對的正和反,都是三方和一對的同時和存在,最簡單的單位是一對的一方,三方就是三對的六方。

光電和速度和溫度,是空間和距離和速度,是慣性和時間和能量。

重量和磁場和力量,是核心和壓力和高溫,是0距離的重量和慣牲,是停止的速度和時間和能量。


謝邀

科學啊,為啥不科學。

慣性力,見達朗貝爾原理。

慣性力始終與加速度方向相反。

比如在x軸上的彈簧振子

x=0為平衡點,

一般的受力分析方程是

kx=am,寫成微分方程的形式是kx=x"m

但是為了好看,把未知項全部移到左邊

就是-x"m+kx=0,再把第一項變成正,

也就是x"m-kx=0

這時,第一項就表示慣性力,第二項表示彈簧對振子的拉力,而方程的右邊的0表示彈簧振子的合力為0。

當x大於0時,拉力方向是x軸反方向,所以為負,此時慣性力方向為x正方向。

當x小於0時,彈簧力變為推力,方向與x軸相同,此時慣性力方向為x反向。

也就是說,mx"表示慣性力,假設你並不知道慣性力的方向,就假設它為x軸正方向。以慣性力的方向為基準,再加上其他的力,比如說彈簧力-kx,或者重力±mg,最後合力等於0。

這就是慣性力的用法。

所以慣性力只是為了動力分析時更加便利而提出的概念,雖然慣性力不存在,但是為了將動力分析變成靜力分析,所以就有了慣性力這個概念。

同理,離心力也是一樣的。

至於慣性力的應用有很多,除了慣性力以外,還有慣性力矩,慣性力矩的方向與角加速度相反。

都是為了可以更高效的寫出微分方程。


這是個定義的問題,只要定義符合科學邏輯,就沒什麼不科學的。就好像你在解題的時候,需要定義一個未知數什麼的,以方便解題,你能說這樣的定義不科學么? 有的時候許多人會遇到同樣的問題,他們設定的定義一致,於是就出現了一種約定俗成。

一般慣性力的定義,就是加速度對應的力,一般多用在已知加速度的情況下反推出力的大小和方向。比如我是結構工程師,需要對建築物進行抗震設計。地震力在計算時就是以加速度的形式出現的,不同烈度(破壞力)對應不同大小的加速度。所以我在算建築物受到的地震力大小時,就可以用建築物對應部位的質量乘以加速度來求解,這就是慣性力。如果不用這個方法,你要分析地球內部的力如何傳遞到建築物上產生作用,那就複雜得要命了……所以,設個未知數就能解的題,偏要去繞圈子,何必呢?

同樣的例子,還有「離心力」這個稱呼在課本上也是沒有的,只有「向心力」。但是你可以把向心力的反作用力定義為「離心力」。比如說你在遊樂場的大轉盤裡,離心力把你壓在了座位上動彈不得,這個描述就非常直觀,幼兒園小朋友也能理解。而正規的說法應該是是座椅對你提供了圓周運動所需要的向心力……這就沒那麼好理解了。畢竟,你感覺到的力就是遠離圓心的啊。


我印象中課本里講慣性就是慣性,沒有什麼慣性力這種說法。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