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精,其實就是訓練有素。

這個從各方面都可以看出,有些可以自己去看,有些可以問別人。

現實裏,你看看陰毒的軍人,再看看中國的軍人,也能看出區別。

而更多時候,精兵則是從整個軍隊裏挑選出來的優質兵員進行加強訓練以及優化裝備,類似今天的特種部隊。


首先,題目中的精兵應該更多的是指嚴法度,軍隊上下齊心。《三國志》是這麼記載的。

《三國志袁紹傳》「簡精卒十萬,騎萬匹,將攻許。」

《獻帝傳》「審配、郭圖曰:「兵書之法,十圍五攻,敵則能戰。今以明公之神武,跨河朔之強眾,以伐曹氏。譬若覆手,今不時取,後難圖也。」授曰:「蓋救亂誅暴,謂之義兵;恃眾憑強,謂之驕兵。兵義無敵,驕者先滅。曹氏迎天子安宮許都,今舉兵南向,於義則違。且廟勝之策,不在強弱。曹氏法令既行,士卒精練,非公孫瓚坐受圍者也。今棄萬安之術,而興無名之兵,竊為公懼之!」」《三國志荀彧傳》「彧曰:「古之成敗者,誠有其才,雖弱必強,苟非其人,雖強易弱,劉、項之存亡,足以觀矣。今與公爭天下者,唯袁紹爾。紹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達不拘,唯才所宜,此度勝也。紹遲重少決,失在後機,公能斷大事,應變無方,此謀勝也。紹御軍寬緩,法令不立,士卒雖眾,其實難用,公法令既明,賞罰必行,士卒雖寡,皆爭致死,此武勝也。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好問者多歸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誠心不為虛美,行己謹儉,而與有功者無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實之士鹹願為用,此德勝也。夫以四勝輔天子,扶義征伐,誰敢不從?紹之強其何能為!」」《傅子》「(郭嘉)對曰:「劉、項之不敵,公所知也。漢祖唯智勝;項羽雖強,終為所禽。嘉竊料之,紹有十敗,公有十勝,雖兵強,無能為也。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一也。紹以逆動,公奉順以率天下,此義勝二也。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勝三也。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間遠近,此度勝四也。紹多謀少決,失在後事,公策得輒行,應變無窮,此謀勝五也。紹因累世之資,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誠而行,不為虛美,以儉率下,與有功者無所吝,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願為用,此德勝六也。紹見人饑寒,恤念之形於顏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也,所謂婦人之仁耳,公於目前小事,時有所忽,至於大事,與四海接,恩之所加,皆過其望,雖所不見,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此仁勝七也。紹大臣爭權,讒言惑亂,公御下以道,浸潤不行,此明勝八也。紹是非不可知,公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勝九也。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軍人恃之,敵人畏之,此武勝十也。」」

袁紹那邊,沮授、田豐並不支持袁紹南征。是因為袁紹部隊多而不精嗎?顯然不是。官渡之戰開始前,袁紹剛剛滅掉北方公孫瓚,袁軍怎麼就沒有戰鬥經驗了呢。《三國志》明文記載的簡精十萬。從後面曹操得冀州後,光一個冀州就可以提供三十萬兵卒。可見袁紹坐擁四州,兵力大的很,十萬也是精挑出來的部隊。

沮授所說的袁紹軍,沒有南征的理由,出師無名,而且驕兵必敗。而反觀曹軍是法令嚴明,士卒精練,不是公孫瓚那樣沒有謀略的部隊。

沮授這樣說當然不是想煞自己軍隊的威風,而是向袁紹提出自己的「萬全之策」,我在結尾會細說。既然有不用兵就可以獲勝的方法,幹嘛要興兵去打曹操。而且曹操懂兵法,萬一打不贏還損將折兵。

大家都是久經沙場的兵,怎麼就曹操的精兵就比袁紹的兵強了呢。袁紹軍要是兵不精,會壓著曹操在官渡被圍數月,險些讓曹操主動撤軍?所以兵精是在法令嚴明的方向,曹操的軍隊紀律更加嚴明,賞罰明確,所以在官渡之戰這種雙方力量懸殊的戰局,曹操軍隊沒有出現嚴重潰敗的問題。而袁紹軍團在幾次戰事不利,圍攻官渡多日拿不下。火燒烏巢後,還出現張郃高覽的叛逃,可見在軍紀方面,袁紹軍確實不如曹操軍。

那麼曹操這邊,荀彧和郭嘉呢。

荀彧的「四勝四敗」論也是提到了袁紹軍法度不夠嚴明,而曹操軍賞罰分明,而且出師有名,士卒皆死戰。還是法令和出師有名的方向。

而郭嘉的「十勝十敗」論沒有明確說雙方士卒精良問題。不過提到了袁紹和曹操作為主帥的行事作風問題,會影響部隊的發揮。尤其是認為袁紹濫用親戚,不懂兵法,好沽名釣譽為主。這是在指出袁紹軍上下並不齊心,也與治軍有關。

所以你看,《三國志》史書所記載的兵精不是我們所認為的戰鬥經驗豐富的老兵。更多的是在法度上更加嚴明,能夠在劣勢局勢下頂住壓力的兵。袁紹也是挑選的精兵南下攻許都,他總不能帶烏合之眾來吧。而且確實官渡之戰,曹操在戰術上不斷成功,但形勢卻是被袁紹壓著打,最後頂住袁紹的猛攻,火燒烏巢翻盤。

無論是袁紹一方的謀士還是曹操一方的謀士一致評價曹操的士兵法度嚴明,都是有自己的目的。荀彧和郭嘉要力挺曹操與袁紹一決雌雄,當時的情況是滿朝文武都認為打不贏袁紹,孔融就說打不贏。唯獨荀彧郭嘉支持,說到了曹操的心窩裡。這仗才能打,要沒人支持,大家乾脆投降算了。曹操在戰後也表示自己贏的很僥倖。

而沮授田豐是努力向袁紹推出「穩固自身基業,聯合反曹勢力,蠶食曹操地盤,一點拖垮曹操,起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漸營策略。所以在認可曹軍嚴法度的同時,還批評袁紹軍驕兵必敗的問題,讓袁紹採納自己的建議。郭圖、審配就認為袁紹軍隊強盛,此時正是士氣大振的時刻,為何不趁機南征。沮授必須反駁郭圖、審配的說法,如果直接說袁紹個人能力不如曹操,那肯定會被袁紹直接叉出去。所以纔有了精兵之說,來阻止袁紹發動這場官渡戰役。

《獻帝傳》「紹將南師,沮授、田豐諫曰:「師出歷年,百姓疲弊,倉庾無積,賦役方殷,此國之深憂也。宜先遣使獻捷天子,務農逸民;若不得通,乃表曹氏隔我王路,然後進屯黎陽,漸營河南,益作舟船,繕治器械,分遣精騎,鈔其邊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三年之中,事可坐定也。」」


其實這基本上都是後世寫出來的,我看了有些人的回答說曹操經驗豐富,所以兵精,難道袁紹就不豐富了?袁紹還打敗了公孫瓚呢,我只能說成王敗寇的原因,至於精兵是怎麼練出來的,大家不都是以結果判斷嗎?贏了就是精兵,輸了。。。都知道


曹操的兵從平黃巾起義就一直在作戰,這裡精指的是作戰經驗豐富。


參考創業公司跟國企,一羣是跟著好老闆996為自己打拚,另一羣是靠關係上位,內部摩擦不斷,朝九晚伍


看戰爭次數啊

從酸棗聯盟開始就招起來的兗州部隊,再到收納經歷過戰場的青州兵,再到匡亭打袁術,打徐州打呂布打李傕郭汜,別的不說,身體素質不好的,戰術素養不高的早就淘汰一大批了得。所以可見宛城損失那麼多兵,為啥曹操那麼惋惜,好不容易實戰練出來的兵,最後因為約炮非戰鬥性減損那麼多。想練出這麼多,不但要有人口基數,還得有時運和戰機。

袁紹在酸棗聯盟實際上沒有實戰,爾後吞併韓馥也沒有通過戰爭,界橋之戰也沒有小說那麼激烈,能拿得出手的就是易京攻防戰和聯合呂布拿下黑山賊的戰役,成色高下立判。

而且袁紹靠的名聲籠絡豪強依附方式成長的,這樣的優勢就是成本低效果大夠哄人,缺點就是戰鬥力實踐少且容易反水,如果支持的豪族直接投降對方,整個兵士很難繼續留在袁紹處,這也就是後來辛家和崔家反水,整個北方跟著倒向的原因。

曹操的兵大多來自農民和流民,因此不依附於土豪,優點就是戰鬥力強不易反水,缺點就是耗錢耗糧還容易得罪當地豪強,因為你要養這些人就動了豪強屯的糧和地,所以從邊讓開始,就是一部得罪土豪的路,反叛從不少見。


袁紹的河北兵,其實是無數個小型地主武裝的集合體。在漢末整個社會劇烈動蕩的大環境下,河北的傳統勢力選擇了袁紹作為他們在亂世的利益代言人。作為黃巾起義的發源地,應對戰亂,河北的基層控制權早早地完成了從官府到地主的交接。這也使得河北的地主武裝有著很強大的自主性。所以,貫穿袁紹集團始終的主旋律,就是內耗。甚至可以說,袁紹從來也沒能完全掌握河北的資源。

袁紹得到河北的過程中,幾乎就是隻要坐等別人把河北之主的帽子戴到他的頭上,比劉表單騎入荊州還要順利的多。史書上一直強調他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的背景。但是,這些政治資本,在亂世尤其是皇權不在的時代背景下,能有多大意義呢?那毫無疑問,袁紹依然能如此簡單的得到河北,就是不計成本的對河北各方勢力許諾好處的結果。這也給後來袁紹集團的內鬥,分崩離析埋下了種子。以利合,以利散。

回到問題本身,精兵,兩個方面,一是客觀的裝備訓練,二是主觀的戰鬥意志。客觀上做的再好,主觀上效忠對象始終是自己的家主而不是袁紹這個河北共主,那對袁紹家族來說,怎麼也算不上精兵吧。

曹操這邊,其實某種程度上也存在跟袁紹一樣的問題。比如兗州叛亂,殺一個邊讓,就能讓一州的地主都出來跳反。但是曹操的軍事架構比袁紹穩定的多。統兵大將以自家親族為主。張郃高覽能臨陣投敵,諸曹諸夏侯可不會。而且曹操的野戰軍兵源是整合後的青州兵。青州兵是什麼人?黃巾餘孽,流民,亂世求存,就是乞活軍啊。淘汰下來的青州兵在哪?在屯田啊。在外作戰的青州軍其實是有幾分子弟兵的意思的。跟袁紹手下那些各懷心思的地主武裝團體比起來,妥妥的精兵。


不請自來。

就問你曹操打仗厲害不厲害?也許和李世民朱元璋比,他比不上,但是自劉秀至楊堅這四百多年間,說他無出其右也不過分吧?李世民雖然嘲笑曹操「萬乘不足」,但是恐怕在他心裡除了自己和曹操也沒誰能「千乘有餘」。你見過有罵屠城殺士人妻控的,但你見過有罵曹操不會打仗的嗎?

都說諸葛亮打仗厲害,可是歷史上幾乎從來沒有打贏過實質性勝利的戰役,但是他卻能配享武廟,為何?諸葛亮會練兵啊!所謂練兵,就像我們學生時代的軍訓,第一步就是練士氣。雖然諸葛亮的蜀漢軍沒有對魏軍造成實質性的大損傷,但是也從來沒有被魏軍擊潰過,這與士氣是密不可分的。

而諸葛亮在軍事上,絕對是曹操鐵杆粉。「曹操用兵,彷彿孫吳。」這可是出自《三國志》諸葛亮親口說的,所以諸葛亮練兵不能說一定比曹操弱,但是也得和曹操水平接近。因此,正值壯年的曹操,其軍事水平可想而知,其軍隊之精銳不言而喻。

想當初,濮陽大敗,從徐州屠城趕回來的曹操,那可不就是被虎騎的喪家犬。結果沒幾個月,把呂布這等草原上驍勇善戰的猛將都殺的丟盔棄甲,這豈是尋常的軍事才能所能辦到的。而且巧了,當年正是呂布幫袁紹平的讓他頭疼不已的黑山賊,纔有的呂布英勇無當的事蹟。

就問你,對比參考物威震一時的呂布都被曹操區區幾萬兵馬乾翻了,袁紹的謀士們何德何能還認為曹操的兵比袁家的差?那可真的是,瞎的沒邊了。即使郭圖、逢紀鼠目寸光之輩也是看中了袁紹在最強大的時機纔敢對曹操下手,說白了他們就是擔心日後曹操整頓好了袁紹就打不過了。

而曹操帶的兵強不強不評論,但是就曹操這樣的領導帶你創業,你絕對覺得有奔頭。就沖這點,沒有很強的指導思想,恐怕沒有什麼靠徵募來的農民軍隊能打得過曹軍,而袁紹的軍隊雖然也有精銳,但終究只是袁紹的私兵親兵,同曹操「效忠朝廷」的天師漢軍差太多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