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知道自己要什麼 - 能夠分辨爛片和好片。重新審視自己的欣賞電影的水平;

2)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 能夠知道和了解的自己的欣賞類型和水準;

3)知道自己可以對喜歡的電影做什麼 - 能夠把一些自己超級喜歡的影片如數家珍了;

4)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夠,雖然已經花了錢進了電影院,但是一看爛片,馬上走人。 開始能夠更加有選擇性的看片,而不是盲目地去湊數量;

5)知道什麼經典電影和電影中的經典- 對於經典電影會有一個新的認識,並開始重溫經典;

6)知道自己或許能夠把一些自己對電影理解寫下來、分享出去;

7)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不再和別人叫板和擡槓!


“明白了許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電影會讓你嗨,讓你懂得很多道理,讓你經歷各種人生,讓你的思想更加開放包容。

但一切都是智性上的提升,要想真正理解這個世界,還得去親身經歷、體悟世間的苦辣酸甜、愛恨情仇。


前幾天剛標到2800部。

大家可以看得到,我是12年開始用豆瓣的。

大家也可以看到,這10部電影裏,無論我看過的還是想看的,風格都各有不同……從庫布里克《殺手之吻》到昨天伯格曼《女人城》,有日本的寶可夢劇場版也有韓國的《青年警察》,有還沒上映的《蘭心大劇院》也有基神早期的《魔鬼代言人》,還有昨晚發現沒補標的《天線寶寶》……

我在使用豆瓣進行標記前以爲自己看了很多電影,結果剛開始標了很久才發現自己只看了500來部電影,這其實就是大部分人的觀影量了。而且標記本身就是一件很耗費時間的事情。我身邊也很少有人用豆瓣來標記。因爲用不到,也沒必要。

我用豆瓣來標記電影的原因很純粹。

那時候我很喜歡一個女孩子,她說她喜歡看電影,爲了給她推薦好電影,我開始瘋狂刷片。後來她告訴我她很喜歡我推薦的《時光戀旅人》,她在影視鑑賞課的考試裏寫觀後感的時候簡直行雲流水,我也很高興我推薦的電影能被其他人喜歡。但是看電影多了難免會遺忘,於是我開始使用豆瓣來記錄。同時刷評論區總是能看到一些自己不知道的花絮和資訊,使自己更能理解電影。其實從這時候開始,我還不知道我已經離不開電影了,我的觀影習慣已經養成了,我不再是爲他人而看,我只是單純地喜歡電影。

電影的魅力大家想必也都清楚,比如《肖申克的救贖》最後主角在大雨中張開雙臂給予觀衆的震撼,比如《千與千尋》海天一線水上列車的唯美,也比如《親愛的》那種撕心裂肺的觀望。這些一分一秒的體驗,都指向《一一》的那句:

“電影發明以後,人類生命延長了三倍。”

電影是藝術的一種形式之一,並不是說電影有了聲畫光影的加持就會替代書籍。書籍也有它的魅力,圖畫也有它的妙處。大家時間充裕的話,我其實是很建議書籍和電影一併服用,效果更加。

大家又可以看到……我從老毛《尋烏調查》到系列雜誌,從《JOJO》到新番,從川端康成阿瑟克拉克。各種口味我都不挑。和電影一樣,我也以爲我以前看了很多書,其實也只有幾百本。看書花費的時間比看電影多得去了,看一本書的時間可能要幾個小時,電影就明碼標價告訴你是多少分鐘。所以同名作品給我選擇的話我一般會選擇看電影。

有些人說啊你這人搞毛啊,《天線寶寶》和漫畫你都加,你這不是摻水分嗎?

Emmmm……是啊!我摻又怎麼樣?

再說了,人家豆瓣正兒八經的條目擺在那裏,我也正兒八經地花了時間看過,爲什麼我不能加?《天線寶寶》就不是一羣人花費心血做出來的作品嗎?連個條目都不值得有嗎?難道說是《平安經》嗎?漫畫版權被出版社搶破頭去爭取,做出了個精美的包裝,紙質也比上家好不容易長蟲。這種費了心思的設計不值得爲它打個高分DISS上家嗎?你們知道我國最初版的《哈利波特》實體書多有質感嗎?現在這個版本真的太廉價了。

另外,這些水分,加起來也就300來條,我的觀影量和閱讀量還是實打實地擺在那。

有些人刷觀影量可能也只是想單純地裝逼而已。在這裏我也可以教教這些人,畢竟我也是過來人嘛。想刷觀影量,把《貓和老鼠》以及盧米埃爾兄弟刷了,差不多就夠300了。

等到觀影量和閱讀量到1000以上之後,基本上也20歲以上了。到了這時候,對自己影響最大的應該就是人生中的觀影要求和閱讀審美提高到另一個臺階了。

比如說我。現在影院放的電影和書店暢銷書在我眼裏基本都是沒營養的。

我會提前很久關注哪位演員和導演在什麼時候上映新作品。有選擇性地買票入場。平時在家看電影的話,會開始點名深入地去看大佬的作品。很多演員導演的著名作品我都看了,但是我現在還沒有足夠的知識去看新浪潮級別的電影(《被侵犯的白衣》),以及專業性很強的電影(《雪莉:現實的願景》

書的話,就更復雜了……

我曾經加過一個影迷羣,裏面的人才是個個大佬,其中確實有幾個業內影評人在羣裏。每次有新片上映跟他們交流……聊到的基本都是槽點……當然你說是鍵盤俠那也行,我也覺得是,不過我還沒本事用專業術語去吐槽。

大佬們的閱片量,我也不懂他們做啥工作的。反正做影視行業或者學電影專業的羣裏不超過5個。大家有沒有發現,他們標記的“想看”可能比你們看過的還多,都是很有目的性去看的。看完之後就上萬了。。。

我以前也只是單純地看電影標個記而已,直到今年我纔開始覺得我該做點內容輸出的東西,不然我只會聽不會說那不就是個啞巴啦?所以我最近開始每天在知乎堅持寫一些東西。每週爭取出一個小的視頻作品。

啊對了,電影帶給我的實實在在的好處還有一個。我15年看到了時光網做的年度混剪,就很熱血!於是我就開始學PR剪輯,現在正好趕上視頻紅利期,我也可以自己做點小視頻玩玩~~比朋友們用抖音自帶的效果好多啦~嘻嘻

看電影1000部,是平時確實看得多了點。看電影2000部,那應該是像我一樣確實喜歡電影。看電影3000 部,我也沒到,我也不知道嘻嘻。

看5000部?現在版權那麼緊張,你去哪搞的資源,叔叔?……


李維傑:當你看過1000部以上的電影,你就會發現這世界上壓根沒有什麼離奇的事。


那得看你是在多長時間內看完的了。

如果你是爲了達成“觀賞2000部電影”成就,那你可能一天可以看4-5部,反正只要刷就行了,不用思考太多,而且還可以挑很多爆米花電影看。這樣刷下來,也就2-3年,你就看夠了。然後呢?然後什麼都沒有,這樣高速的“看”了那麼多電影沒什麼意義,就像是看書只是讀了書上的字一樣。

但如果你是熱愛電影,且爲相關從業者,每天看1部左右,並且看了很多佳作,並有觀後感,有相關的思考。那樣的話,你會變得能在熒幕這邊看懂導演想表達的每一個鏡頭語言,能理解每一個編劇在細節處留下的彩蛋,也能在看爛片時客觀的分析導演缺乏的調度安排,能看出演員缺乏的真實情感表達,等等等等。你會懂得影視內的很多相關知識,也會知道很多劇外的趣事八卦。最後變得口味越來越刁。

什麼?你問對生活有什麼影響?

生活就是生活,你需要的是去感受你自己的生活,電影會對你的三觀造成影響,但你生活中的無限變數電影並不能給你答案。

參考書即使有類似答案,你抄襲後並不代表你會了這道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