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藝術家般性格


從結果推過程,藝術家性格千姿百態。都是有個性的人,各有各的不同。不要用一種標籤化的模式給藝術家羣體定義某種性格。如果一定要說共性,其實就是人性中的真誠,他們喜歡釋放「真」,用各種藝術形式來直抒胸臆。這算是一種社會規則下的情感釋放。藝術家般的性格?社會潛規則?這些描述都太空洞了。但作為人,不管是不是藝術家,只要活著就不能避免參與社會活動。不要把作為人到世間走一遭的所有起伏都歸結於某一個點,怎麼活在自己,沒有什麼羣體可以給自己背書。強大和自信來源於自己,社會具備多元性,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更在於自己。


藝術市場的潛規則有很多,為了生計,而且藝術家很喜歡別人吹捧其作品,且『自戀』


藝術市場的潛規則恐怕是目前行業裏最多的……


藝術產業完全是依靠潛規則生存的。除了敏感字們,沒有人比藝術家更懂潛規則的。

如果你要搞懂一地的潛規則,尋找宗教及藝術行業是最快的捷徑。

所謂的藝術家性格就是相對任性,這是長期在潛規則下,他們資本較薄的緣故。他們只剩人設和一些歷史關係,急著給自己留一些生路,加入一些有實權的階層,因此有一些虛榮和幻想,需要很長時間的獨立思考去洗凈這些東西。這不是他們的錯,是因為分配長期不直接到達這個領域。

反制度的呼聲在藝術領域是最容易得到支持的。因為沒有人比他們更瞭解制度。同時他們永遠不可能是制度的收益者。這完全是社會分工導致的。

調和藝術反制度和制度發展之間的矛盾,需要替他們建設一些藝術交易的平臺。幫助他們管理運營好個人品牌。處理調節他們之間的矛盾。激化藝術家圈子之間的矛盾,很可能引發一連串其他產業之間的矛盾。這件事在今天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掌握文藝界的民意,一個是得到了大量非專業的情報和社會關係網。另一個是得到了比較大的話語權優勢。因為傳媒下游的內容生產者都需要大藝術家給予指引。同時改革權力來自製度,但改革的動力來自反制度。

藝術家大多數「比較」善良,讓他們市儈小氣的是社會的陰暗面。你不要去招惹他們的脾氣,一般都願意配合別人做點好事。如果一方面顧及他們的名譽,保住他們的成果,順路替撈點錢就更開心了。大多數賺了錢就花。不會成為資本家。

沒有必要和藝術家鬥氣爭風。下場會很炸裂。嫉妒他們,甚至害他們妻離子散。(這些人正經談感情比大熊貓交配還難)逼得他們逃港。現在就是我們來收拾殘局。如果能有所愛好,甚至把握藝術語言背後人際關係價值,尋求他們的幫助與認可。不但是有利,對自己領悟大道和過好人生都有一些好處。

大多數則會事半功倍。到處都是終南捷徑

現在進口一點外國現金做法,賞一兩個靠得住不惹事,不想當政治家的。慢慢把先進經驗帶進這個產業。產業升級以後就會從無政府的反制度,變成社會監督的重要民意代表。弄掉我們格拉摩根伯爵。這種民意雖不會成為一種直接決定的實力,在這個過程中會成為消解反對者的緩衝帶。他們支持誰,資源就傾向哪一邊。拿自己走狗替換有實力的,搞其他事情,很容易被反噬。文化沒落,社會進步就沒落了。社會進步沒落了,你們就輪到互相啃噬了。

屬於自由的力量,不應該屬於任何私人。只是調節好公正,解決他們因為自由野蠻生長的矛盾,給他們留下一些平臺,讓他們在自己的國家可以成長為思想的領導者。他們就不會投降西方的文明。關鍵是給他們文明。不是賞走狗賣虛榮,然後卡他們生路。本來就活不下去的,卡死結果會如何?也不要把他們當做一種肉體買賣,即使他們自己願意,也要尊重他們。

提醒老闆用完人要買單,還有上海戶口可能沒什麼。拆了上海這個平臺只講保守的文化,未必能討好其他人,最大的可能是失去了基本面。失去了基本面,只剩眾矢之的了。權力只來自信任。一個是歷史貢獻的挪移照顧,這是信任的基本面,不解決這個問題,你就有問題了。另一個信任是對其他體系的承諾,說出去的就要執行。人無信而不立。

我最喜歡現實主義作家出了閑著沒事藝術家脾氣的巴爾扎克。還有就是美國的西奧多·德萊塞,他寫過一套書叫慾望三部曲:開盤是《金融家》和《巨人》。你們孵蛋投資以前也有這樣一個同名巨人雜誌,介紹海外華人青少年生活並寄望國內。想必來源是一致的。

這個作品藉由多個美國資本家強人的人生組合出了一個主角,在官場和商場來回掙扎。充滿古典悲劇之美。今天看對金融業和政治是比較幼稚的。小時候看還是比較開眼界的。作者雖然寫的都是資本家,但本質上是認為初期資本主義和古典主義悲劇同樣的悲劇性,最終還是同情並和普通工人站在一起的。這個基礎不能忘記。這也是記者這個在商業和藝術之間的角色天然有的使命。如果把這個正義收買了。斷絕了公平自由之路。偏向於個人的喜好,那不是戰略縱橫,是自殺。

其中開篇主角所見烏賊和螃蟹的鬥爭是比較有趣的。我看所謂強橫的螃蟹,如果沒有了殼,也不過是肉罷了。殼很重,是負擔,這也是它的實力。需要按生長需要去更換。但是把殼甩掉或者變成一個殼,都是自殺的行為。

某處城市的底蘊之深,作用之大。我也是盲人摸象,摸到一小部分,自己想一下吧。藝術家可以任性主要是無恆產,有恆產的任性就會是大家真正的麻煩了。

就像現實主義作家主角大都是投機倒把的傢伙,作者也同情甚至喜愛他們,因為這樣的關係,他們熟悉潛規則,但他們需要的並非是這些市儈的潛規則。他們把潛規則暴露出來,特別是在一個制度行將末路時,是希望用更好的管理方法,去重新界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讓分配重新歸於正途。

就像螃蟹換殼一樣,這是比爭奪更重要的使命。你要爭奪也必須在這個使命框架下。而且爭奪什麼呢?人生晃一圈,你能帶走個屁。重要的是留下什麼格局與可能,為什麼人。

希望作家給世界留下不光是對時代的描寫,還有時代進步所需要改變的目標。所以最終離潛規則最近的藝術家中會誕生反對潛規則的呼聲。這是合情合理的。最終這些聲音和敏感詞那些基本太長不看的廢話,應該有同樣一個目標。

演員也好,作家也好,都應該是他們本身技藝好,關係廣,不是他們作為什麼權利的附庸才有價值。一時對正義事業的幫助不能成慣例。不然就會出很多冤假錯案。如果你真喜歡他們,就應該為他們製造這樣的公平。甚至他們自己因為既得小利益因為潛規則的哥們義氣想不開的時候,你應該告訴他們怎麼做纔有真實的尊嚴和長久的傳承。

比如女演員沒有戲接了,應該擴展角色和類型的可能性。如果還是不能照顧,應該分層建設培訓和其他行業讓他們可以得到穩定的收益。不能總是靠打賞他們,讓他們去打賞他們不擅長的人和事,最後大家一起自己把自己坑了。這樣的例子,其實你看演藝圈的歷史應該不少了。

我們本身除了和幾個周圍人聊八卦,實在不想參與和利用這些事。

他們的順從也不是權力的榮譽,這通常是危險和恥辱的信號。恥辱都是雙方面的。

不是不懂這些恥辱的潛規矩,是不喜歡,因為可以設計更好的。

同樣是表演,NBA就設計的很好。網飛也設計的很好。你們不賞走狗勒索利用他們,設計好了,他們會發自內心的尊重你。什麼產品會受到觀眾真誠的喜愛,怎麼讓類型豐富,這段時間的實踐裏,你們已經看到了。我們只剩鍵盤了,也只能示現出來。尊不尊重其他人,是自己行業的事,外人誰都不方便插嘴。

你看另一些個有演技的明星,為了他們不鬥氣,就不指名道姓了。我們也很喜歡,有活的,從來不慌。再不成去當老師也能真實的幫助到這個世界。

有錢有權有名的自己去想吧。順路把單買了。不買單誰搭理你們。空的哦。

太難聽的話還是不說了。選擇導演看市場運作,選擇演員看導演,但這個權該怎麼用,決定了行業裏每一個人的生存。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這不是用幾個的問題,從來發展不是數量問題,數量問題就是給外面人看看的。發展從來是用心的問題。

金融能贏不是本領,今天是陳小刀,明天可能就是盧本偉。這個我可以推薦另一本書。普希金的《黑桃皇后》,這本書也很值得品一品。

一些藝人回歸我是支持的。應該給與幫助。市場最後還是有其客觀規律,要逐步做好並越過一些障礙。不要代表了一些人,還是用落後的做法,最後一起走到絕路。應該多參考美國50年代廣播和電視業興起的時候。以往參與騙局的人,走到電視上,去逐步淘汰一些曾經為了集中不得已的騙術。這些事,過去我們的電視媒體一直在做,比如CCTV的一些欄目。目前都被收買了。這種收買合適嘛?

今天也有一些作家和導演,試圖從新拿起這些使命,有些在輿情上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比如因為拍《搜索》而被網友黑的導演,也在節目裏。還有就應該是被反對的蠢貨,也在節目裏。無辜被牽連,捲入麻煩裏的也在節目裏……當下就是這樣,各種來路都混在一起,等待一個新的光明。

誰進誰退不是重要的,都可以活得挺好的,什麼進什麼退,自己想吧。


適當迎合,保持自我


不需要,但是你的作品需要得到別人的認可


學會迎合了,藝術家般性格也就消失了


啥啊?搞笑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