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切爾諾貝利第一集中很多相關人員都說切爾諾貝利不會爆炸,即使面對已經炸開的廠房還是無法解釋爆炸的可能。在看了很多對於事故原因的分析之後,我想了解下切爾諾貝利在當時設計的優勢在哪裡?為什麼被那麼多人認為「不會爆炸」


我覺得這是劇中的一個硬傷。

可能原意是指核電廠不會發生核爆。但劇中不知為何簡化為都認為不會爆炸。如果各路專家的反應是怎麼可能發生核爆,那在理論上就正常了,但劇情上又對不上。

任何一個電廠技術人員都應該知道,蒸汽壓力設備,肯定是可能會發生物理爆炸的。哪怕是常規火電廠,哪怕是鍋爐工,也知道,只要燃料加的過多,導致燒水的溫度壓力超過設計標準,蒸汽爆炸是絕對可能會出現的。對於切爾諾貝利,石墨沸水堆,正空泡係數,使得功率控制很不穩定,發生蒸汽爆炸的可能性肯定上下都知道的。這是常識性概念。而堆芯包裹的石墨慢化層,更是易燃品,怎麼就不會發生爆炸呢?老實說這個橋段看得我是莫名其妙。


HBO 的迷你劇《切爾諾貝利》中,為什麼科學家都不相信反應堆會爆炸?


這個建議看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阿列謝克耶維奇的《切爾諾貝利的悲鳴》,是以訪談的形式採訪了很多切爾諾貝利事件的親歷者,各行各業的都有,看完就會對切爾諾貝利事件有一個全新的體會。聽聽小人物口中的歷史,然後結合宏大的歷史敘事,看到的才是更完整的歷史。

這本書中講到,當時很多人覺得即使把這種核電站建在紅場上都不會有問題。當時就是這麼自信,八十年代核安全文化還沒有建立,再加上在特殊意識形態下的盲目自信,就會出現劇中那些人的反應,這確實是有一定歷史依據的,並非編劇為了劇情效果亂編造。

可以參考下曾經出現的糧食畝產萬斤,現在我們看來覺得和笑話似的,倒推幾十年,就是有人信,還上報宣傳呢。切爾諾貝利事故也是一樣,相信反應堆不可能爆炸,並非來自於概率分析,技術支持,而是特殊歷史時期的人性使然。


按理解,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控制棒的缺陷。AZ5是停機鍵,就像你永遠不會相信吹風機會炸,出問題了拔掉電源不就完了。核電站也是,出問題大不了停機就完了,他們應該是這麼想的,所以操作也就大膽不規範了一些。

但問題是停機鍵設計有缺陷,控制棒都拔出來都沒爆炸,停機的時候竟然炸了。就像你開車前面突然跑出來一個人,不剎車都撞不到他,你點了下剎車,然後竟然還加速了車?Boom完事了。

原因有三點

1、蘇聯僵化的政治體制,已經腐朽到根了,阿諛奉承貪污腐敗,領導階級對次束手無策。你能相信中央在幾天後才知道炸了???

2、控制棒設計缺陷。明明是剎車,卻成了油門。

3、操作人員的違規操作,為後來的爆炸提供了前提條件。其中也有阿諛奉承推脫責任能力低下相關因素。

對那些在處理核事故中做出犧牲的人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覺得可能是大家都沒想到,控制棒會變形,如果不變形的話應該是不會爆炸的,但是變形卡住了,無法讓反應降速了。


因為之前沒有核電站爆炸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