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資料:人體觸電後能自主擺脫電源的最大電流。實驗表明,成年男性的平均擺脫電流約為 16 mA ,成年女性的約為 10mA。

目前市面上漏電保護器動作電流 30mA,這樣設計是否合理?有沒必把漏電保護器動作電流改為 10mA,目前技術是否可以做到?


這個問題許多人都有,我來解答一下。

對人體的安全防護來說,應當防患於未然。漏電保護器的動作電流設定值就是這個目的。

我們看下圖:

圖中的左上角,是入戶的電源線,我們看到它有火線L和零線PEN。注意到零線在戶外重複接地,然後分開為N線和PE線入戶。

特別提醒:入戶後,火線變成相線L,零線變成中性線N和保護線PE。

我們看到,相線L和中性線N經過主開關QF1後,相線L和中性線N被引至饋電斷路器QF2,然後經過漏電保護器RCD再引至用電設備1;相線L還被引至饋電斷路器QF3,然後引至用電設備2。

注意看插座1,它的中間極接地線PE,左邊接中性線N,右邊接相線L;再看插座2,它只接了相線L和中性線N,地線PE未接。

我們看用電設備1,它引入了相線L和中性線N,同時把地線接到外殼上;再看用電設備2,它只引入了相線L和中性線N。

現在我們來分析關鍵點:

當用電設備1未發生故障時,相線電流是 [公式] ,N線電流是 [公式] ,且相線電流與N線電流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 [公式] ,故漏電開關RCD的零序電流互感器感應電流亦等於零。

當用電設備1發生了相線對外殼的短接事故時,我們把它叫做單相接地故障,相線電流由兩部分組成,其一是用電設備的工作電流 [公式] ,其二是漏電流 [公式] 。同時,相線工作電流依然與N線電流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 [公式] 。於是漏電開關RCD的零序電流互感器能夠感應出漏電流,並驅動斷路器QF2執行跳閘操作。

我們看到,只要用電設備1發生了單相接地故障,則RCD就一定會跳閘,並且與人體是否接觸到用電設備無關。

我們把這種用電安全防護叫做間接防護,其效果相當於防患於未然。

我們再看用電設備2,它未裝漏電保護器。當發生單相接地故障時,只能期望相電流大於斷路器QF3的保護動作電流,以便讓斷路器來啟動漏電保護。

既然漏電開關的動作電流與Ig有關,那麼30mA的動作電流也一定與間接防護需求密切相關。

有關接地系統的標準是GB16895系列,其中規定,用於人身安全防護的RCD動作值在15到30毫安之間,兼人身安全防護和電氣火災(消防)防護的動作值在30到100毫安之間,完全用於電氣火災防護的動作值大於100毫安。

至於人體電擊電流範圍的國家標準見GB/T 13870.1《電流通過人體的效應 第1部分:常用部分》。

標準告訴我們,流過人體的電擊電流與人體的體電阻有關,與皮膚乾燥度及水汽浸潤情況有關,是一個系列值。

可見單單只看電流,是不對的。

下圖是該標準中的最後一個表,表中可見人體的阻抗:

就講解到這裡吧。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來系統的說一下自己的理解,以交流電為例。

在開始之前,我們來瞭解以下幾個定義:

1、感知閥值—在給定條件下,電流流過人體,使人剛好能產生感覺(感知)的最小電流值為感知電流閥值;

2、擺脫閥值—在給定條件下,手握帶電電極的人能自行擺脫的最大電流值為擺脫電流閥值;

3、致顫閥值—在給定條件下,引起心室纖維性顫動的最小電流值為致顫電流閥值;

上述三個閥值因人而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理參數值,對電流的敏感程序也是不同的。不僅如此,這三個閥值還與人體的觸電部位、接觸狀態(乾濕、壓力、溫度)有關。

IEC組織通過大量的實驗數據和資料,做出了交流電效應曲線如下圖,該圖適用於基準電流通路,頻率範圍為15-100Hz。該圖分為4個區域:

1、安全區域:如圖所示,當電流小於0.5mA時,為無感知區域(安全區域),即圖中所示的①區。這說明當電流小於0.5mA時,人通常是沒有任何感覺的,這與接觸帶電體的時間長短無關。0.5mA即為感知閥值。

2、感知區:當電流超過0.5mA的感知閥值時,絕大多數人就會有感覺了,如圖中②區即為感知區。在該區域內,絕大多數人均會對流過人體的電流有感覺,但卻可以擺脫。因此,通常人體不會發生威脅生命的生理反應(即病理反應)。

3、不易擺脫區:圖中③區即為不易擺脫區。在這個區域內,觸電者通常不易擺脫。也就是電流增加到這個程度,人體已經出現很明顯的生理反應,如肌肉收縮,呼吸困難,可形成心臟搏動和心臟搏動傳導的可恢復性紊亂,甚至發生心房纖維性顫動和心臟驟停的現象,但一般不會損害有機組織,不會發生心室纖維顫動。感知區②和不易擺脫區③交界值虛線b,即為擺脫閥值。它隨著觸電時間的延長而下降,當接觸時間為20ms時,人的擺脫閥值為500mA,當觸電持續時間長達10s時,人的擺脫閥值約大於10mA。

4、圖中的④區即為致顫區。不易擺脫區③和致顫區④的交界線c,即致顫閥值。但交界線c在圖中分為3條線,其中曲線c1為佔總人數5%的人的致顫閥值;虛線c2為佔總人數50%的人的致顫閥值;虛線c3為佔總人數95%的人的致顫閥值。也就是說,當流過人體電流為400mA、電流持續時間為100ms時,大約5%的人會發生心室纖維性顫動;若持續時間為2s時,大約5%的人在30mA的電流作用下會發生心室纖維性顫動。

綜上所述,未端保護的漏電斷路器RCBO設計的保護動作電流為30mA,更多的是從人體觸電後發生心室纖維性顫動的電流值來考慮的。而且RCBO還用於人體之外的其他導體漏電,如產品的金屬外殼漏電保護等。

至此回答完畢,希望能幫到題主。


合理,沒必要,可以。

為什麼合理?因為觸電後自主擺脫電源的最大電流,並不是人體可承受的最大安全電流。短時間內人體承受更大的電流是不會受傷的。既然自己能擺脫,擺脫了就好,不需要保護。需要保護的是超出人體可承受電流,因為那時候人很難擺脫。

當然,看技術手法了,比如說如果指尖觸電,雖然電流超過人體擺脫,但是電擊導致手指痙攣,會主動收縮脫離電源。可是有人如果作死用手掌心去接觸,同樣的電流,手指痙攣,導致手把電線緊握住,持續觸電受傷甚至死亡。自主擺脫是指人觸電後仍然對自己的身體可控。這個電流太小了,沒有必要。

推薦你看一下

嗶哩嗶哩 ( ゜- ゜)つロ 乾杯~ Bilibili?

space.bilibili.com圖標

這位朋友搬運的視頻裡面,是一位懂電學的工程師作死觸電爆炸的各種實驗(事故?)畢竟老工程師懂電,知道怎樣觸電是安全的。你看完就知道那個自助擺脫電源的最大電流用來設置漏電保護器是多麼可笑的想法。

如果風吹草動就導致漏電保護器動作,就跟前段時間我用的插線板保險絲跳閘一樣,正常使用過程中自己就斷電了。檢查原因是插板質量問題,導致保險絲處受振動,電火花打火升溫,它自己跳了。

還有一點,越懂電的人,是越怕電的。不怕的,不是被電怕了,就是被電死了。

視頻裏那樣作死,實際上是因為他懂,他知道電有多可怕,所以他知道怎樣觸電是安全的,只有確保了絕對安全,才會去嘗試,每一個電力設備設計的工程師都是這樣的,沒人會拿安全當兒戲。


且不說動作電流多大了,就說斷電時間吧,都是毫秒級的,按我們平時能接觸到的低壓供電電路來算,就算你兩手抓住了兩根不同相的火線,你觸電的電壓是380V,然後能在幾十到幾百毫秒內斷開,也不至於致命,保護作用就起效了


你是不是傻。。。隨便搜一下就有10ma的漏電微斷呀。。。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