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很喜歡看各種各樣的喜劇類節目,相聲小品喜劇類綜藝,可以說近幾年的比較火的喜劇類的能在網上看到的基本都看過了。。

可是慢慢的發現找不到以前看節目的那種快樂了,由於看得多了,好多笑點包袱梗啊什麼的都知道了,就導致笑點增高了,好多節目包袱還麼看出來了,我心裡已經知道後邊發展結果了,所以很難出現捧腹大笑的時候了。以前聽老郭相聲笑的合不攏嘴,現在聽著他相聲睡覺當催眠曲。。以前看「郝建」的小品覺得特別有意思,最近剛看了麻花的羞羞的鐵拳,旁邊人都笑瘋了,一直哈哈哈哈哈哈,笑的我都影響看電影了,我卻全場笑了三四次吧。。感覺和電影院其他觀眾格格不如的樣子。。至於什麼嶽雲鵬啊東北f4啊只會耍賤賣俗可以說是很無感了,作品連讓我感到有意思都沒有。。最近蠻喜歡賈玲拍的那個無劇本即興表演的綜藝,結果就笑了前幾集,後邊的感覺套路一樣了,笑點也沒什麼了。。然後說下我平常說話什麼的,就比較容易帶出各種梗,經常和我聊天的人很容易都笑瘋了,可是我卻有種雖然能get到你為什麼笑,但是我卻不為所動。。旁邊朋友都說你說話太逗了,聽你說話就和聽相聲一樣,我卻。。(逗笑你們大家開心當然很好,問題是我沒覺得我說的哪兒好笑呀。。。)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類似的經歷。。我本來超級超級愛笑的。。現在很痛苦啊。。


謝邀。據我自身的經驗,應該不存在笑點變高這一說法,連續看兩遍覺得很搞笑的喜劇電影,隔一段後面再看一次,自然就會感覺沒剛開始那麼好笑了。但是對於一部新的還算及格的喜劇作品,如果就你一個人覺得一點都不好笑(注意這裡是覺得一點都不好笑),那可能就是你自身的問題了。

這種現象並不能說明你笑點變高了,而是說明你已經慢慢在喪失從喜劇中發現樂趣的能力。而且你甚至已經為此困擾和痛苦,說明很可能你已對身邊的大多數新鮮事物正在失去興趣。

所有喜劇都來源於悲劇。

這話其實是一句非常經典的解析,所有的笑點其實都來源於某個悲劇點,如抓瞎出醜,事與願違,劇情反轉等。作為一個國家級段子手,我覺得每天都有很多新鮮的事情發生,不管是娛樂,新聞,社會事件,不管是正面和負面的,不管是嚴肅的還是污力滔滔的,都有很多可以吐槽和搞笑的地方。正因為生活中有很多負面,我們才需要幽默來撐起自己的樂觀,來發現更多身邊的樂趣。如果你是一個完全不懂幽默的人,那註定你將是一個悲觀的無趣的人。

《羞羞的鐵拳》中一開始兩人用電棒互戳對方時的笑點其實是比較尷尬的,但電影中還是有不少好笑的橋段是值得肯定和笑出聲的。另外在電影院觀看喜劇的效果,跟一個人在家看片是不一樣的,電影院裏哄場效應的帶動性也會讓電影的某個場景顯得更好笑,開心麻花的話劇也是同樣的道理。

所有這些隱藏的笑點跟你的興趣點息息相關。

你經常關注娛樂新聞,你就覺得薛之謙與李雨桐的撕逼大戰很搞笑覺得肯德基找個代言怎麼就這麼難。你時常關注社會熱點,你就會覺得網易輕鬆一刻裏那些無釐頭的配圖也很好玩。

所以朋友,不要再糾結於自己是否笑點變高了。你應該仔細想想自身的問題並嘗試做些改變:

是否是因為自己現在過得並不如意,而覺得身邊的事物都是那麼索然無味。


謝邀。

都說「天下文章一大抄」,其實題主看過這麼多節目,應該不難發現,很多喜劇節目有極嚴重的同質化。而且題主活躍於各大喜劇平臺,頻率過高,很多時候見怪不怪、見笑不笑了。

另一方面,個人淺見,是喜劇製作與受眾沒有匹配的緣故。現在各大平臺推出的喜劇節目,都屬於快餐文化,茶餘飯後博一笑而已。這類節目的匹配到的觀眾是什麼樣的呢?或者說,會匹配到觀眾什麼樣心情?

同樣屬於開心麻花出品的影片,《驢得水》比《夏洛特煩惱》有深意,《夏洛特煩惱》比《羞羞的鐵拳》更耐看。這是我對這三部影片的一個看法。也就是說,目前我的狀態,跟《驢得水》這樣的影片更匹配。

匹配帶來的一個問題是,自身欣賞水平和市場流行喜劇的矛盾。這種矛盾在各個領域都是存在的。譬如說,文風。知乎上有人問,問為什麼網文沒有出現像金庸、古龍這樣的大家。因為網文同樣屬於快餐文化,網文作者沒有時間去精雕細琢自己的作品,那這類作品自然達不到金庸古龍作品的高度。金古作品在武俠小說領域自然是扛鼎之作,但放在小說文學領域,其地位又存在諸多爭議。而在嚴肅文學領域,有人會覺得錢鍾書的文筆很有幽默感,而完全感受不到武俠小說的文字魅力。這就是隨著自身欣賞水平的提高,匹配到的文學作品也不一樣的緣故。

我中學的時候,最早讀的金庸古龍的小說,後來才讀的梁羽生以及其他的武俠。但除了金古,再讀其他武俠,都覺無味了。及至讀大學的時候,發現更多有趣的領域,就不會對金古那麼推崇了。畢業後,更喜歡看哲學類的了,對於通俗文學,又不敢興趣了。這是隨著年齡和閱歷,匹配到的東西也會隨之變化。
聯想到前幾天在知乎上回答的一個問題「為什麼著名的戲劇天才都是內向的? 我個人的觀點認為喜劇天才是掏空了自己去創作才博得了觀眾的認可,而作為觀眾你是被動地去接受,你已經被喜劇的元素填滿了,如果沒有更強有力的衝擊力是無法打開這個突破口的。一個正規的喜劇行業的發展思路應該是不斷提高自己的創作水平來滿足大家不斷提高的審美,所以我覺得應該還是對未來的快樂充滿期待,或者某個綜藝或電影出來以後,先不要急於去看,稍微放慢一些,看看評論再去看,可能會好一些。


我覺得你笑點高了不是因為喜劇作品看多了的問題吧,我也特別愛看喜劇,尤其是國產喜劇和香港老喜劇,一些美國喜劇也能看的哈哈的,平時喫飯不知道看什麼就會打開夏洛特煩惱或者星爺的食神看一遍,各種小品也是刷了又刷,但真的沒有笑點變高導致笑不出來的問題在我身上出現。

其實我個人感覺,樂不樂的起來很多時候都是心理問題,關鍵不是看別人逗不逗得樂你,而是看你自己想不想樂,我看喜劇的時候是最放鬆的,比如看羞羞的鐵拳的時候,很多笑點是真的能看出來,但真演出來了就是覺得特別樂,比如副主任躲進衣櫃裏被裡面的艾迪生嚇得一激靈,看的時候心裡想的完全是臥槽這個人的表情哈哈哈哈哈哈,跟我同學二刷出來他說你第二遍看都能笑哭了?那個劇情不都在周星馳的電影裏有嗎?我說有就有唄,又不是所有笑點都必須要新的才能逗樂我。

個人感覺,不能代表所有人哈。


謝腰

一般我都是和小盆友玩,然後每天寫段子逗自己開心。

你覺得笑不出來,不是因為你笑點高,而是因為節目本來就同質化很嚴重而且品質有限。

現在扎堆兒出現的這些喜劇節目,不論前臺還是幕後,其實就那麼幾撥人,製作時間還緊,走的都是快餐加工模式,好比你跟開封菜喫的21天雞,味同嚼蠟還真不是因為你嘴叼。

覺得不好看了,就換點兒其他的看,國內的看膩了看國外的,新的看膩了看老的,電視電影看膩了看點兒文字的,現在資源這麼豐富,自己摘喜歡的花插著看唄。


找個女朋友吧

創作水平下滑是比較重要的原因。

另外,以前的喜劇人,一門心思研發作品,觀眾也只去品評作品的好壞。

現在的觀眾,追的是星,而不是作品。喜劇人也很把自己當回事,錯把粉絲的口味喜好,當成觀眾的口味喜好。

比如:宋小寶上臺一定要說:損色,臺下觀眾一陣爆笑,於是他就頻頻使用這招,全然不顧很多觀眾早已膩煩。

這個壞習慣應該是從馮鞏老師開始,每次上臺都說:親愛的觀眾朋友們,我想死你們了!其實觀眾早就不想他了。

真正有藝術追求的人,絕不會重複自己。

大導林兆華曾說過:打死不與人同,打死不與己同。搞藝術就怕雷同。你看老一代的藝術家們,趙麗蓉、趙本山、陳佩斯等,一個作品是一個作品,可曾有重複的套路?而當下的喜劇人,最喜歡做的就是重複,老梗使起來6的很。

說白了,都是粉絲慣的。

更多喜劇研究分享,請關注公眾號[喜劇雜貨鋪],公眾微信號:hahadu666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