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裡說的意識並不是特指遊戲裡面說的那種,打個比方,我們可能可以通過強制自己早晚刷牙使得這種行為變成自己的習慣,以至於能自發性地去重複這種行為。

但如:任務接到後就儘早完成 這種想法或者意識是否能像機械的習慣那樣養成呢?如果是,具體來說應該怎麼做?如果不是,能說下為何兩者不一樣以及我們該如何培養一種意識?

我所說的意識的一些實例:

1.自覺迴避短期快感型任務(這種任務如一直玩單調的電子遊戲,讀爽文,收藏各種資源卻不深入學習,閱讀。注意,這裡說的是有意識的迴避)

2.會為之後可能發生的事鋪路(比如,想到大後天要考試,雖然可以明天抱佛腳,但考慮到明天是情人節自己有女朋友,可能複習計劃會被打斷於是現在看書)

3.盡量做鳳尾而不是雞頭

4.....


這個問題我專門研究過,目前已經有了一個基本的想法。

有兩個結論:

1.養成某種習慣,需要大量的時間。

2.養成某種習慣,需要足夠的驅動力。

1.養成某種習慣需要很長的時間。

思維方式,其實也是「習慣」的一種。

比如你習慣了這樣思考,你不習慣那樣思考。

你習慣怎樣思考,它就是你的常用思維方式。

如果你想改變這個思維方式,就得去「習慣」其他的思維方式。

既然你想要養成某種「思維方式」,代表你沒有這種思維方式。

這代表著,你現在擁有的思維方式,可能是你從出生到現在,這段漫長人生所養成的一種「習慣」。

如果你想要改變這個持續幾十年的習慣,你必須花費很多精力,以及花費很久的時間。

道理很簡單嘛!

你不可能只用幾天、十幾天、幾十天,就煥然一新…

你不可能只用幾天、十幾天、幾十天,就把你「幾十年」的習慣,直接改成了新的習慣…

你現有的思維方式,建立在你漫長生活的堆積之下,它深入你的意識,想要改變它,就必須用新的習慣,一點一點改變你的意識,直到養成新的習慣。

這個時間,必定很久。

好在,你是有意識的改變自身,所以這個時間也不會太久。

2.想要養成某種「思維方式」,只靠「想」是不夠的。

我在知乎見過很多答主把「思維方式」說的天花亂墜,也見過這些回答有很多的收藏。

但我卻沒見過有幾個人,真正的改變了自己的思維、真正的改變了自己。

不存在「看完一篇文章,我就懂了,我就知道該怎麼做了」這種事。

這種懂,只是一種假象,它毫無依據,也就毫無用處——不能說毫無用處,但幾乎…差不多。

甚至,靠著「想」和「做」,也是很難的,也很難改變自己的思維。

因為改變思維,尤其是向著「積極方面」改變,比如「遠離電子遊戲、手機」,比如「堅持為以後做準備」…

前者是反人性——反「喜歡娛樂」的人性。

後者也是反人性——反「懶惰」的人性。

這方面我算是有些經驗吧,我是寫回答的答主,也是一個公眾號自媒體。

對我來說,寫回答、寫文,需要建立在「我懂」的基礎上。

於是「看書」就成了「讓我變懂」的方式之一。

我在手機上弄了魯迅先生的幾本全集,時常看一看。

我自認為知道很多道理:①利用零碎時間②時刻堆積知識③不要浪費時間④快樂性質的玩手機益處不大⑤提高儲量對我很有用…

但我還是該看小說看小說…該刷軟體刷軟體。

我每天看書的時間並不算長,但經常看一兩篇文章就覺得「晦澀、難以下嚥」。

因為「減少娛樂」和「為以後準備」太反人性了。

看小說很輕鬆,看書看文章卻很累。

睡懶覺很輕鬆,為以後而多寫點回答、寫點文章則很累很難。

是真的反人性,人本來就不是為了學習而誕生的生物,人只是個動物而已,保障生活之後休閑和懶惰纔是動物的本性。

不過我勉強也算是每天保持一定的看書進度,一定量的回答,一定量的文章…

因為我確實需要這樣做。

所以,如果你想要養成「好習慣」,必須有足夠的「利益驅使」,你才能堅持下去。

否則,一面是快樂輕鬆的玩手機,一面是苦累的為考試而學習…

大腦出於懶惰、節約能量的本能,它會自己選擇「玩手機」。

它選擇玩手機,你八成就會真的去玩手機了。

人是很難跟大腦做抗衡的,就像你越餓,你就越想喫東西,這個本能很難抗拒。

但也不是無法抗衡——只要你非常想要做某事。

就像人在玩遊戲入迷的時候,幾小時餓著不喫飯都無所謂。

「我就是想先玩完再說!」

如果你的動機、動力足夠強大,你可以做到「為了某個目的,克服困難、克服痛苦勞累,持續的做下去」。

只有「為了某事,為了某個打算,我非要堅持下去!」,你才能真正的熬住這種「反人性」的「思維方式」。

你才能從這種「痛苦」中堅持下去。

否則你可能在熱情高昂的前幾天,堅持著做有用的事,結果沒幾天之後就懶惰下來了。

這種反人性的痛苦,並不強烈,但它遍佈生活的每個角落。

①當你掏出手機,大腦就會覺得「看看消息刷刷APP多輕鬆愉快」,「看書看資料多累」。

②當你午睡醒來之後,大腦仍然會覺得「躺著玩玩手機多舒服」,「起來學習多累」。

③當你有足夠多的空閑時間,閑得無聊的時候,大腦仍然會覺得「哪怕閑著不做事、無聊的刷手機,也比學習、堅持要舒服…」

在這個簡單卻遍佈生活角落的過程中,它摧毀了你的零碎時間、延長了你的賴牀時間、浪費了你的空閑無聊時間。

然後,一天就會「無所事事」的度過。

一年就是由365個這樣的「一天」組成的,所以人也會輕而易舉的浪費一年、兩年、三年…

人也就會「好幾年了,想做點事,卻沒什麼收穫…」

但換一個角度,如果你每天要堅持「零碎時間學習」、「午睡之後馬上起牀學習」、「空閑時間看點書」,你則要抵抗這種「反人性」的痛苦。

如果你要堅持一年,那你就要在365天裏,每天都抵抗這種痛苦。

所以我說它很痛苦,因為它遍佈生活的每個角落。

正因如此,你才需要「有足夠的動力」。

就像高中生,沒日沒夜的學習,為了考好大學!

那就是驅動力。

你必須找到,現階段你的驅動力,你才能堅持下去。


小結:

1.思維方式也屬於一種習慣,人們現有的思維方式,建立在「漫長人生」的基礎上,想要改變思維方式,就必須用很長的時間去一點一滴的「改變」。

2.向「積極方面」改變,是一個痛苦的「反人性」過程,它遍佈生活的角落,想要對抗這種痛苦,就必須有著足夠強大的動力,能讓你「負重前行」

3.至於你說的「如何培養」,那就是最簡單的事了,你想要早起,那你就早起,你想要「減少娛樂」,那你就每天減少娛樂,你想要「為以後準備」,那你每天就思考思考「我需不需要複習、學習」等——你想要養成什麼思維方式,就去「相應的行動」,這不是難點,難點在於「1」和「2」。

4.我敢保證,我這篇回答對你的幫助,絕對比知乎上那些高贊答主說的要有用,他們只不過是在講「人人皆知的道理」,我卻是在剖析道理,將其盡量變成「能真正應用的原理」。

5.看完點個贊吧!我需要這種支持,畢竟碼字還是很累的。


我有點明白你想問的是什麼意思了,想通過意識思維「趨吉避兇」,不知道我理解的對不對。

如果我理解的對的話,想做到說簡單也簡單,說難也難。

【1】選擇前要考慮後果,權衡利弊定選擇

社會人每天都要選擇,尤其是重要的選擇,要權衡利弊。某件事幹與不幹,乾的話怎麼幹,要做到什麼程度,起碼在做完之前是要想透徹的。

【2】學習運用在社會中生活、工作的常識,有很多方面的。

【3】提高情商,學習提升溝通技巧。

你沒看錯,雖然是培養「趨吉避兇」的意識思維,但是【3】不容忽視。

好了,希望能幫到你,加油!


謝邀。

凡事就問一個問題:此論是憑什麼給出的?


感覺你在問如何讓任務變成興趣,如果是任務,那大概要掂量一下執行動力和效率如何,如果是興趣,那當下立即去做還是沒時間去做或者有其他更感興趣的被替代了,然後習慣養成的動作不叫意識,確切說不叫思維習慣,因為它依舊不能讓人具有極速的能動性實現,而那些能抓取眼球及注意力,讓人「願意」花費大把時間的任務是「無意義」的,因為不構成成長所認為的思維良向發現的深度,而如果要具備思維良向發展的深度,就應該自覺花精力在那些「枯燥壅長」的或「應該做的」任務上,而問題是什麼,問題是意識偏好短而無實的任務而排斥或逃避長而枯燥的任務,那既然是任務,能動性大概率在無可避免的時候會跳起來去「糊」任務,那短任務能吸引你的注意,你自己拉不出來自己,你叫別人告訴你怎樣才能拉得出來自己麼,既然強制的習慣養成都不夠拉動你做任務的能動效率,是任務就只是任務吧,它能給你帶來好處嗎,也許你知道它或許能給你帶來好處,但你依舊可能沒有能動性,我想到了有錢能使鬼推磨,但是你奔著去的是錢,雖然給你的思維推磨了,然而即便你有為自己思維推磨的意識,你依舊可能不具有極具效率的能動執行力的,因為對它不夠足夠的感覺讓你去拆解它,反正有其他更重要的事讓它先在一邊涼快去吧。

有句話怎麼說來著,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你懂,你懂有個毛線用,懂不能讓你動,懂有何用。


上進心瞭解下


改習慣的話,

可以將習慣變為興趣,堅持一段時間

或者直接強制自己改,堅持一段時間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