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為什麼衰落了口袋電影君的視頻 · 3375 播放

近日,曾拍過《西遊記》《殺破狼2》的導演鄭保瑞

在上《導亦有道》節目時,對港片斷崖式的衰退深表痛心。

連連吐槽:

香港電影現在比死還難過

香港電影沒有進步是事實

香港電影已經幾乎沒有了工業

每次拍片都求人幫忙

拍戲片酬很低

變成了興趣班的存在。

為什麼港片當年突然不行了?

今天,口袋君為您獨家揭開

這個華語影壇百年影史最值得深思,也最令人唏噓的複雜謎團。

有一點是肯定的:絕對不是因為九七回歸!

01

香港電影斷崖式衰落究竟是哪一年

從下表中一目瞭然。

90年-00年港產片收入(百萬港元)

1992年是香港電影的黃金巔峯期。

港產片本地收入達到了史上最高值:12.4億港元。

港產片海外收入也達到了巔峯值:18.6億港元。

也就是說,

香港這個幾百萬人口的彈丸之地,曾創造過一年30億+港幣的電影收入。

1992年出了什麼片,為什麼那麼強?

因為周星馳的五部作品《審死官》《家有喜事》《鹿鼎記》《武狀元蘇乞兒》《鹿鼎記2》票房大爆發,包攬了香港票房前5名。

再來看1996年的數據。

港產片收入已跌至1992年的近一半:6.59億港元。

更致命的是港片的海外收入遭遇大跌:

從95年的11.6億,一下跌到了96年的4.3億。跌幅高達63%。

因此,香港電影發生斷崖式衰落的年份是1996年。

正如鄭保瑞所言,

從1980年代到1995年,香港電影之所以能如此風光,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版權很容易賣到其他電影市場。

當時,全亞洲都在看港片。

韓國影迷對風華絕代的張國榮癡迷不已。

整個華語電影的中心就在香港。

從大陸、中國臺灣,韓國、日本到東南亞國家,甚至是美國唐人街。

有華人的地方,就會有金庸小說,以及香港電影。

而在1992年之後,

整個香港電影本土和海外收入跌跌不休。

2019年,華語片在香港的票房Top10如下:

幸好有古天樂在。

他是香港電影的最後一塊遮羞布。

整個香港電影票房榜Top10全部被好萊塢攻佔。

對比一下:

整個80年代沒有一部外語片能拿到香港年度總票房冠軍;

90年代,也只有三部外語片拿到。

2003年上映的《無間道》三部曲成為港片潰敗前最後的「迴光返照」

從2005年開始,

沒有一部華語片能拿到香港影市年度總票房冠軍。

從2017年到2019年,

已經連續3年,沒有華語片進入年度總票房前10。

一言以蔽之,香港電影真的衰落了!

和許多盛極而衰的事物類似,港片斷崖式衰落的原因分為

1)內憂

2)外患

02

外患

好萊塢CG大片+韓國電影的崛起

對於香港電影沒落這個話題,經歷整個港片黃金期的王晶頗為上心,

先是在《圓桌派》裏表示:

香港電影的潰敗是因為臺灣這個最大買家的崩潰。

之後,他又去知乎上去發表了同樣的觀點:

口袋君覺得,

王晶還是沒有說到點子上,打破沙鍋問到底:

為什麼臺灣人突然不愛看港片了?

根本原因就是: 90年代初,以《終結者2》和《侏羅紀公園》為代表的好萊塢電腦CG大片徹底興起。

這是一種全新的物種。

投資額一下漲到1億美元以上。 全世界人民都愛看這種片

從1991年起,

好萊塢A級大片的海外票房佔比一躍超越北美本土了。

此處,口袋君不得不用專業數據說話:

好萊塢電影的北美票房與海外票房的佔比

近40年來,經歷了4階段。

1977年-1985年為第一階段

以《星球大戰》《ET外星人》為代表。

6成的票房在北美,4成的票房在海外。

1985年-1990年為第二階段

以《壯志凌雲》《回到未來》最為典型。

此時北美與海外的票房已經是5-5開了。

1991年-2000年為第三階段

《終結者2》《侏羅紀公園》等CG大片崛起

4成的票房在北美,6成的票房在海外。

也正是從這一階段開始,

香港電影日漸式微,好萊塢商業大片開始通殺全球。

千禧年後,正式進入第四階段

《阿凡達》《復仇者聯盟4》這樣的超A級大片,

海外票房要佔到70%以上。

現在回頭來看,

讓香港電影人徹底向好萊塢俯首稱臣的大片,正是1997年上映的卡神鴻篇巨製《泰坦尼克號》,當年在香港狂攬1.28億港幣。

比「港片本土票房王」周星馳《功夫》6127萬港幣,多了近一倍。

劉德華甚至還在2年後「恰爛飯」,

拍了一部豆瓣5.7的拙劣致敬作《愛情夢幻號》

自此,

香港電影人意識到席捲全球的荷里活大片是他們無法戰勝的!

而於此同時,

千禧年後,韓國電影取消審查制度,樸贊鬱的《老男孩》摘得戛納大獎

韓國電影人士氣大振,韓影的浪潮席捲整個亞洲。

今年的奧斯卡上,

奉俊昊的《寄生蟲》更是一舉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在內的4項大獎。

完成了華語片電影人想都不敢想的巨大成就。

好萊塢CG大片韓國犀利神作的雙重夾擊下,

香港電影失去了最為重要的買家臺灣市場,以及整個東亞以及東南亞影市。

而此時的內地院線市場還沒爆發,碟市則被各種盜版商壟斷。

顯然光靠這個僅有幾百萬人口的彈丸之地,養不活奢侈的電影工業。

純港片被時代拋棄了,衰落成為一個必然的趨勢。

03

內憂

頂級人才紛紛外流+內地影市大爆發

如果將商業比作水,那麼人才就是魚。

一旦感受到水的方向有變,領頭魚的嗅覺往往是最敏感的。

成就港片黃金時代的三大巨星成龍、李連杰、周潤發,不約而同地在1998年,選擇離開香港,前往好萊塢,分別拍攝了

《尖峯時刻》、《替身殺手》、《致命武器4》

自此,開啟了在好萊塢的打拚歲月。

只留「喜劇之王」周星馳一人,像如今的古天樂那樣,獨木撐起香港電影在90年代末期最後的榮光!

而在2002年之後,

三大巨星成龍、李連杰、周潤發又不約而同地回到中國內地。

以《神話》《英雄》《滿城盡帶黃金甲》正式開啟了華語商業鉅製的新徵程。

隨著內地影市的票房大爆發,

整個華語電影的權力中心也從香港搬到了北京。

香港電影人紛紛北上,普通話越來越好,失去港味的合拍片成了絕對主流。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港片影迷們不能怪罪成龍、李連杰、周潤發97回歸前遠走美國好萊塢,千禧年過後又回中國內地開啟新事業的選擇。

如果你是他們仨,當時也會這麼選。

事實上,

電影作為一種典型的「文化核武器」,與所在地的經濟情況有很大關係。

04

本質

經濟體量決定電影行業繁榮

從過往的一切經驗來看,

只有佔據經濟高地,才能真正對外輸出文化。

香港電影真正的崛起,其實源自上世紀60年代。

那時的香港經濟開始起飛,商貿逐漸繁榮,人口不斷流入,文化日益多樣,與中國臺灣、新加坡、韓國並稱為「亞洲四小龍」。

在經濟騰飛的大背景下,

邵氏兄弟電影公司出品的武俠片、功夫片以其出色的娛樂性、觀賞性風行全亞洲。並催生了嘉禾、思遠、嘉寶公司等一系列港片廠牌。

畢竟,當時以好萊塢為代表的西方大片並未東侵,大部分華人觀眾對電影的標準還是比較低。

在獲得了充裕資金的滋潤後,邵氏電影迅速崛起。

從1961年成立,到1987年關停,一共製作了超過1000部商業電影。

也讓香港一度成為僅次於好萊塢的世界第二大電影產地,並在東亞、東南亞等影市建立了自己獨有的影響力。

電影行業的繁榮自然會產生大導演名演員這兩項稀缺資源。

整個60年代-80年代

李翰祥、張徹、胡金銓,每一個都是獨當一面的大人物。

特別是嘉禾電影公司力捧的功夫巨星李小龍,成為風靡全球的偶像。

隨著李小龍的逝世,

由吳思遠力捧的成龍也以喜劇動作片,迎來了屬於自己的黃金時代。

而此時,

邵逸夫一手創立的港星訓練班也開花結果:

周潤發、周星馳、梁朝偉、劉德華、郭富城,劉嘉玲、杜琪峯、以及後輩古天樂等如今已是香港電影圈的頂樑柱,均受惠於邵氏電影王國的訓練班。

可以說,

當時的香港流行文化是整個全球華人圈的絕對高地。

其輸出的港片自然成為了香餑餑。

然而,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

國際金融炒家三度狙擊港元,恒生指數暴跌,港幣利率急升。

電影工業本身就是奢侈品,需要大量現金流放著,滾動拍片。

已經日漸式微的香港電影行業,遭遇金融危機,更加雪上加霜。

要知道,

在香港沒有回歸之前,GDP總額一度能佔據整個中國的18%。

幾百萬人口的彈丸之地,產生的經濟總量,竟然能抵得上十幾億人口大陸的近1/5,自然能佔據文化高地。

隨著內地的經濟實力近20年的騰飛

2009年,上海的GDP超越香港,成為首個超越HK的內地城市。

2012年,北京GDP超香港

2019年,深圳GDP超香港。

位列第五的廣州、和第六的重慶正虎視眈眈。

曾經閃耀香江的東方好萊塢,真的日暮西山了。

仔細回顧過去60年的香港電影興衰史,邵逸夫絕對是老佛爺般的存在

他一手創立的邵氏電影公司,以及港星訓練班,鑄就了香港電影繁榮的基礎設施和人才根本。

溯本清源,邵逸夫1907年出生於上海。

1932年,九一八事變後,因上海局勢不穩,由他一手創立的「天一影業」決定遷往香港發展。這也是邵氏電影公司的前身。

1949年前後,由於戰亂,不少上海的大亨,娛樂界名人紛紛移居海外。

在60年代香港電影工業起飛後,諸多業界大佬也同樣來自於上海。

圈子裡不說上海話,根本沒人理睬你。

王家衛最早住老西門、汪明荃是崇明人、吳彥祖父母都是上海人、Angelababy則從小在上海七浦路長大。

因此,

整個香港電影行業的繁榮,追根溯源,就是將整個上海30-40年代電影工業和人才搬到了HK。

正如王晶所言,

香港電影的繁榮是「非正常」的。

與其糾結

為什麼香港電影當年突然斷崖式衰落?

不如提問

是什麼因素激發了港片從60年代-90年代的輝煌?

當這些因素一一消散時,

香港電影無非回到了她應該在的位置。

盡皆過火,儘是癲狂

港片已死、經典永存


一個國傢什麼時候會走向滅亡?皇帝控制不了地方,朝堂無名臣治理。

整個香港電影圈可以看成是一個王朝的消亡史。院線開始失控,電影人逐漸消亡。

一:皇帝的隕落:院線開始失控

在80年代,香港有三大電影之王:邵氏,嘉禾,金公主院線。這也是香港電影最好的時代,因為爛片很少!

邵氏院線播放的電影一般是這樣構成:邵氏自己生產的風月片,武俠片,其他片子。

嘉禾院線只播放自己旗下公司的片子:比如洪金寶的寶禾,成龍的威禾、許冠文的許氏兄弟等等。

金公主呢?除了自己公司新藝城的片子之外,它歡迎一切好看的電影。

這個時候,你真的可以說一句:電影真的不是你想拍就能拍的。要麼有背景,要麼有才華,單單有錢是沒用的。

但在1998年,三大巨頭的壟斷被打破了,新寶院線成立。宣告著外資開始大量進入香港影市時代的來臨;代表著香港電影:不談合作,只談利益!不談約束,只講上映!不談限制,只求蜂擁的時代來臨;也代表著爛片時代的來臨。

到1993年,香港共有5家院線:嘉樂(嘉禾旗下院線)、金聲、新寶、永高、東方。這時的電影市場,就和現在電影市場一樣,只要有小鮮肉出演,不管片子好壞都能在院線上映。

有錢可以為所欲為的時代來臨!

二:名臣的隕落:電影人的消亡。

一部好的電影想要製作出來,除了依靠演員的演技,導演的執導能力,還有眾多幕後人員的親密配合。

當時香港電影人心很雜,主要有三種。

1.離開派

為什麼離開?因為97大限!講個現在看來很可笑的留言,在97年之前,香港一直有一個流言:97年香港回歸後,他們的財產將會被收割,香港人將無家可歸。所以香港很多人開始移民。

一九九二年全年,香港華人申請加入英籍者只有五千二百多人,九三年升為一萬七千三百多人,九四年是一萬七千八百多人,九五年升為三萬四千五百多人。

對比下港片背後的投資人,燈光,攝影,編劇,制樂等人員的變化,你就可以知道。

舉個列子:倪匡就在1992年移民美國舊金山。倪匡是誰?金庸的朋友,武俠大師,知名編劇。李小龍的《唐山大兄》,《精武門》就是他為編劇。

像他這樣的人都對香港未來不看好,更何況其他人?

2.賺錢派

(1)賺電影錢

怎麼賺電影錢?恰爛錢!劉德華曾經有一個外號:劉十三,說的就是劉德華一年拍13部電影。劉德華想這樣嗎?也許想,也許不想,只有他自己知道。

周潤發有一次被記者問到刻骨銘心的愛情時,他回答說:「別談刻骨銘心,刻骨銘心是會死人的」。

如果有記者問劉德華為什麼不好好選擇劇本,他也許會回答:「別想著挑劇本,挑了是會死人的」

香港大佬揭祕:當年劉嘉玲被強姦、李小龍之死的真相! - 今融道小祕書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96727168

(2)賺其他錢

其實在香港,拍電影賺的錢並不算快,炒股,炒房賺得更多。

最出名的是新藝城的麥嘉,新藝城為什麼會解散?源自內部不合!新藝城股份中,金公主院線和麥嘉合佔72%,石天佔19%,黃百鳴佔9%。

作為新藝城大股東的麥嘉就曾公然在公司炒股,新藝城解散之後,更是全力去炒股。

而二股東石天則整天炒房,後來更是徹底淡出影壇,致力於香港豪宅地產發展。

這兩位算得上是當時香港電影大佬級的人物都如此,更何況是底層人員。

3.野心派

野心派,主要說的是成龍,李連杰,周潤發。他們已經是香港電影人中的佼佼者,早就不滿足於只是在香港這個小圈子裡稱霸,他們想像前輩李小龍那樣,打入好萊塢。

在90年代,開始紛紛出走美國。他們出走,不單單是三個人,而是圍繞著三個人的製作團隊的離開。

上帝欲使人滅亡,必先使其瘋狂!我們在資本狂歡後留下的一地雞毛之中,懷念那輝煌的香港電影時代。


有好幾個因素:

首先香港80年代到90年代有好幾次移民大潮 社會精英大量流失 有財的大老闆不玩了 有才的也跑了一大堆 (稍微查一下這十幾年間港片產量還有對比下投資人跟投資總額就知道移民潮的影響很大)

其次,有很多好電影是流行文學轉換得來的,比如李碧華一系列的電影《霸王別姬》,《青蛇》《胭脂扣》…金庸倪匡那一堆~blablabla 但是這幫人很多都不玩了 因為賺夠了 心累了 封筆了 移民了 香港文壇在文學作品上後繼無人,這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另外就是漫畫作品跟動畫作品的轉化《風雲》《古惑仔》《華英雄》等等一大堆港漫也都是能直接轉成好電影的ip,然而現在港漫也蕭條了~自然又少一部分好資源…相似的情況還有很多 ~比如好編劇老編劇一個個不幹了或者類型片壟斷式的一些編劇嗝屁了~比如寫了一大堆爆笑喜劇如《殭屍先生》《福星系列》《逃學威龍系列》的黃炳耀92年就去世了,你看看他的編劇作品列表就知道為什麼只要壟斷類型片的一個編劇不在就能讓一個影壇跨掉一角:【1981年《老鼠街》《敗家仔》

1982年

《提防小手》《人嚇人》1983年《虎鷹》《奇謀妙計五福星》1984年《君子好逑》《伊人再見》《大小不良》1985年《開心三響炮》《老友鬼鬼》《福星高照》《花仔多情》《夏日福星》《龍鳳智多星》《龍的心》《皇家師姐》1986年《富貴列車》《霹靂大喇叭》《最佳福星》《神勇雙響炮續集》《再見媽咪》《僵屍家族》《執法先鋒》《猛鬼學堂》《猛鬼差倌》1987年《東方禿鷹》1988年《愛的逃兵》《猛鬼學堂》1989年《捉鬼大師》《富貴開心鬼》《羣龍戲鳳》1990年《壯志豪情》《富貴兵團》《鬼咬鬼》《皇家女將》《脂粉雙雄》《咖喱辣椒》《無名家族》《最佳賊拍檔》1991年《雙城故事》《非洲和尚》《逃學威龍》《賊聖》《黐線枕邊人》《豪門夜宴》1992年《西藏小子》《龍貓燒須》《雙龍會》《癡情快婿》《辣手神探》《五福星撞鬼》《蠍子戰士》】

此外,加上千禧年前開始盜版光碟猖獗 電影在放映當天,電影院門口就有得賣高清盜版盤了(內部人士已經拿去賣給盜版商換錢了)那會因為票房收不回來成本 就開始世道低迷 當年香港藝人集體遊行打擊盜版的事情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

再者,加上其他東南亞原本港片賣埠的國家與地區包括臺灣(早期臺灣商家佬都寧願拿錢去拍港片而不投本土片,因為港片拍攝週期非常短,而且能賣去東南亞許多國家,賺錢快)都發展自己本土影業和引進好萊塢大片 對港片需求降低了

還有好導演好演員北上撈金 … 只拍給香港本土的影片回報率太低 很多投資人是不投的, 他們只投合拍片,而合拍片其實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港片了。這幾個因素都是幾乎同在90年代發生的 所以就出現了斷崖式暴跌。要知道1993年香港電影年產量是單年250部! 而去年香港本土電影產量是60部(這還是近幾年的較高產量了)~真不勝唏噓。所幸的是香港很多堅持本土創作的還有許多真正牛逼的大導演,比如最注重電影文學性的導演許鞍華,還有拍戲從不用劇本的超級風格化大師杜琪峯的等等,有這類人在做表率,香港電影是不會死的!

在1990年至1999年,可以說是香港電影最輝煌的10年,而在這段時間裡,票房冠軍卻被三位大佬牢牢把控,他們三人分別就是:「雙週一成」,即:周潤發、周星馳和成龍。

其中,周潤發可以說是警匪片的巔峯,周星馳是喜劇片之神,而成龍在動作片方面無人能及。

因此,在1990年至1999年的10年裏,這3人就包攬了9年的票房冠軍,周星馳5個,成龍3個,周潤發1個。剩下那一個也是他們三人最不願提起的一次,是被一匹票房黑馬把他們通通力壓。

那年是1998年,不僅僅是周潤發、周星馳和成龍,就連李連杰、劉德華他們的力作都沒有拿到票房冠軍,而成龍當年的作品,更是他的巔峯之作《我是誰》,片中各種險象環生的特技與當時的大製作,在之後多年都是無法超越。

可即便那樣,《我是誰》也只能屈居亞軍。

周星馳在1998年的票房依舊不如意,他的頹勢其實已經延續一年,他當年的作品是《行運一條龍》,這部片子即便是他的粉絲都很少有人看過。在這部片子中,不僅僅是故事情節老套,新人陳曉東、楊恭如等人的演技也讓人尷尬,不過最後也拿到了票房第三的成績。

拍到第四、第五的是劉德華的兩部影片,分別是《龍在江湖》和《賭俠1999》,說實話這兩部電影的製作都不錯,只是在票房方面卻沒有得到大家的追捧。

還有值得一提的就是李連杰當年的力作《殺手之王》,當時不僅大製作,還是聯合任達華和曾志偉的熱門影片,即便在後來也是好評如潮,可是當時也只是收穫了1029萬票房,這部片子也是李連杰出走好萊塢的最後一部電影。

在1998年打敗一眾大佬,拿到票房冠軍的影片就是由劉偉強執導,郭富城、鄭伊健、千葉真一等人主演的武俠鉅製《風雲之雄霸天下》,當時收穫了4153萬的票房。當年也是鄭伊健最紅的時期,他主演的另一部電影《98古惑仔之龍爭虎鬥》同時拿到了票房第六的成績。

《風雲之雄霸天下》的出現對於其他電影來說可以算得上是「降維打擊」,電影中採用了大量的特效,展示了類似漫畫般絢麗的效果,成為當時香港電影的里程碑,也讓後續很多電影開始模仿這一風格。

隨著《風雲之雄霸天下》終結成龍、李連杰、周星馳等人的票房輪坐,從此之後再也沒有當年像「周星馳熱」、「成龍熱」、「警匪片熱」、「武俠片熱」、「喜劇片熱」、「古惑仔熱」、「殭屍片熱」等現象級的電影。

此後的香港電影,雖然偶爾也會有精品出現,但比起那輝煌的10年猶如「風中殘燭」,不管在題材劇本還是傳播影響已經不能相提並論。

成龍、李連杰、周星馳、周潤發其實也是從那個時代「封神」,從此開始被大家懷念。

我是3年全職自媒體人,著有《如何做好自媒體》,有問題繼續問我,歡迎關注。


第一是因為那時候拍很多類型電影,為了賺票房,那時候黑社會也暗地操作,而他們根本不懂怎麼拍電影,男主角只需要打架,女主角只需要脫衣服,造成了很多爛片的存在,質量上不過關。支持香港電影的臺灣片商對香港電影失去了信心,絕對引進好萊塢大片,而好萊塢大片各方面都強於香港電影的製作水平,票房很高,臺灣片商於是之後極少投資港片

第二是港片沒有培養好接班人,所以金像獎影帝影后來來回回都是那麼幾個,這幾年拿金像獎影帝都是大器晚成,四五十歲以上,而拿影后大部分都是內地演員,唯一能和內地演員對抗的香港女演員只剩下惠英紅,鮑起靜之類的,可以看出香港演員斷代的嚴重性,八九十年代的霞玉芳紅,到了新世紀居然沒有一個能抗的,所以現在的影帝影后很大程度上是沒有強的競爭對手,有點檢漏的嫌疑,一代宗師能夠拿12個大獎,可想而知現在的港片有多麼差勁

第三是合拍片的出現,香港市場已經不太有人看重了,一大批導演北上,而這些人北上拍電影基本上還是喫老本,除了個別目的在於拿獎之外,其他人真的是全部死光光


97的來臨,港人是很迷茫的,一批人選擇了移民,當然這部分人裡面肯定有很多業界的優秀人才為了迎合內地觀眾,導演們分分「北上」尋求和內地投資方,演員們的合作,「港味」越來越淡。而且之後的電影要通過光腚總局的審核,那些想法很大膽的題材,是不會被輕易通過的。

盛極而衰是定律

電影不行主要是題材、導演、投入、演員不行了

香港最興盛的時候,憑印象題材主要集中警匪、武俠、殭屍、部分無釐頭中,總體看是投入少,題材少,不管捧誰上來,都是這個圈子。類似諾基亞的興盛,喬布斯帶著蘋果來了,新一代歐美大片開始高投入,高特效、科幻、史詩大片,像是電容屏的到來,而香港少有人能跟上節奏或者說不想跟上。所以看到新方向的導演和演員開始跑路了。

好導演和演員的流失,導致投資商的流失和國外大片的持續流入,港片受到的是多重的衝擊,算是惡性循環了。

能跑到國外的導演和演員都是國內最頂級的,留下來還是有不少頂級演員和導演的,但是投資流失不允許港片轉型到大投資,高特效的影片(周星馳的電影真是異數,但是明顯持續不夠),而香港回歸帶來的是逐漸大陸化的審核方式,這就導致港片想轉型到低成本揭露人性或是揭露社會的路子也堵死了(這個沒的說,看現在開頭都是廣電總局,電影不分級,審核死板卻又模糊不清的界線就明白)。

那香港走獨木橋了,以前靠才藝,80前的明星都是唱跳俱佳,主持電影電視全能方向的路線,演技很贊,臉靠特色,現在換成顏值優先,演技靠後,其他技能再靠後的模式。符合速成的方式,投入不算高,見效很快,其實這個方式符合新時代,也引領了新時代。

但是,艷照門,如日中天的偶像集體崩塌,正是有希望的八零一代,毀了。幾乎算是斷送了港片復興的希望,延續到現在就是劉德華,古天樂還在做頂樑柱,港片斷代了。

到現在,香港還是老美搞中國的一個棋子,港元還在受威脅,題材看樣子轉不了了,演員也斷檔了,不知道何時能復興。

最喜歡的是成龍和周星馳,反覆在看。比現在那些復仇者什麼的好看多了感覺,但是何時再能有新的一代港片供我等觀賞呢


最近思忖著為什麼八十年代時的港片,音樂,電影,可以那樣風靡一時,永垂不朽,而如今不但停滯不前,更倒退不止。

或許,那時香港仍受傳統的英式教育影響,各個領域都在新興的風口,各個方面選出的可以說是人才中的人才,尖子中的尖子。反觀,內地因為文化大革命,大躍進等運動,影響甚深。種種因素影響下,港人便有了冒頭的空間。

但隨著歲月的流逝,內地人因為原先的不足,則鉚足了勁向前衝,各個領域仍然在不斷努力,漸漸造就瞭如今的興盛與多元,而香港人則被那與身俱來的優越感給活活打敗了。。。

老舍說的那驕傲自滿是我們親手挖掘的陷阱,用到香港身上可以說是在切合不過了。

#人只有不斷奔跑,才能停留原地。

首先,香港電影經歷了從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約三十年的輝煌之後,從90年代起到現在一直在衰落,當然,我們要限定一下,在這裡只考慮商業片。在肯定這個事實的前提下,我就總結一下香港電影的衰落,之所以稱為總結 是因為,我本身對於這個問題非常好奇,就在各地找了大量的評論,經過認真的閱讀之後,便將介於主流和邊緣的、但是比較符合事實情況的觀點剝出,並用上所有先人們的論據,得出此文。

天時、地利、人和皆備

首先說香港電影三十年輝煌的原因,這一小節從外部原因講。一個國家或者地區電影產業的發達程度與所在地經濟、社會環境密切相關,好比現在的大陸電影,繩索太多、限制過死,自然發展困難。

而六十年代的香港是什麼景象呢,經濟開始起飛,商貿逐漸繁榮,人口迅速增加,文化日益多樣,地區影響力迅速崛起,是不是看著像高中歷史課本,對,就是這樣,在這種環境大背景下,加上以邵氏電影公司為代表的商業資本投資電影產業,香港電影業在獲得了充裕資金的滋潤後,迅速崛起,不論是產量還是質量在當時的年代都是亞洲領先的。香港一度成為好萊塢之後世界第二大電影產地,並在東亞、東南亞國家建立了自己獨有的影響力。

接著,為什麼香港電影就在東亞和東南亞就勢如破竹呢,這就是當時這些國家的國情決定的,日韓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沒有形成有規模的電影產業,而東南亞國家的實力說實話來講離香港差了點,首先經濟起飛時間就晚了十年。

並且東南亞大量的華人也為香港電影的快速及普遍的接受提供了可能。

人和呢,就不用說了,以小龍為代表的幾代電影人(包括演員、導演、編劇等等)的實力直到今天來看仍是空前的。

武俠、動作片一統江湖

這裡就不多說了,主要就是香港電影在當時以邵氏電影為代表的武俠片、功夫片的娛樂性、觀賞性已經能夠滿足香港及東南亞的大部分觀眾的觀影要求,畢竟以好萊塢為代表的西方大片還沒有進來,可以說,大部分的觀眾的眼光要求還不高。

刀光劍影、鬼哭神嚎的註定不長久

接著第二小節,問題隨之就出來了。刀光劍影、鬼哭神嚎的香港電影在縱橫了三十年的江湖之後,終於發現觀眾開始不買賬了,電影吸引力不管是在香港本土還是在海外都開始急劇下降了。

為什麼?很多人說了很多的外部原因,這些外部原因我會在下一個小節全部列出,但是我想在這裡重點說的是是香港電影的內部原因註定會給港影帶來這樣的後果。

哲學講內因決定外因,用在這裡特別恰當。我在上面已經說了,香港電影在輝煌的三十年裏主要還是以刀光劍影、鬼哭神嚎的武俠片、功夫片、鬼片為主的,這一方面是製片公司追求商業效益的直接手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作為一個只有600萬人口,實體規模只有臺灣的四分之一、日本的二十分之一、洛杉磯市的三分之一(更何況好萊塢有三億人口的廣大腹背),充其量也就只能和新加坡一較高下的,近代的一個世紀裏才發展起來的海邊城市來說,缺乏深厚的文化積澱,進而缺乏電影製造的想像空間與素材空間,從而造成香港電影難出宏偉大作。

這一點纔是香港電影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

時代進步了、羣雄崛起了

六七十年代的港影在東亞、東南亞頗有一枝獨秀的感覺,而進入90年代之後,港影將直接面對著三個勁敵;電視劇、西方大片、土著豪強。因為時代進步了、羣雄崛起了。

首先在世界範圍內,電視的普及、電視劇的崛起將一大批電影市場活脫脫的剝離了。96年後,韓國電視劇橫掃亞洲就是一個典型表現。

另一方面,90年代之後,好萊塢突然意識到進攻全球市場,於是就果斷的來了,而且一發不可收,現在香港電影的票房記錄依然是泰坦尼克號創造的。可以說是恥辱啊!

就這樣,以好萊塢為首的西方大片用了大概十年的時間徹底將港片擊倒,進入新世紀的這些年,香港電影前十中本土篇一般都不會超過引進片的。

而香港電影人肯定要追趕啊,但是由於一些個原因,遲遲追不上,反而越發差距越大,其中一條就是盲目追趕,不計實際條件,那為什麼會盲目呢?這就又回到了內因上——缺乏深厚內功是很難站直的。

然後說土著豪強,主要是以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為主的東南亞小國的電影產業的長足發展,在這些國家國內市場,已經形成了本土片和好萊塢大片雙雄爭霸的局面,港影面對著雙重夾擊,多已戰敗退出。

這樣隨著外部條件的改變,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一去不復返,但是如果此刻香港電影界奮力搏一搏的話,或者局面要比現在要好,但是,看下面。

內功耗盡,精氣西流

終於說到了香港電影耗盡內功的一刻,隨著港的回歸,香港電影面臨著兩個變化,第一是人才流走了,成龍、李連杰、周潤發為首的幾張大牌全部去了好萊塢,而近十年幾乎沒有有份量的新人出現,青黃不接已是不爭的事實;第二是審核制度強化了,這對追求自由的港影來說打擊是直接的。

其實在87年的時候,邵氏電影已經停產。這預示著,隨著市場的變化,資金問題開始出現。

而香港則面臨著十年發展的幾乎停滯:相比周邊的韓國、臺灣、東南亞、甚至深圳來說是在走下坡路的,這樣一來,本來在文化積澱方面就有所欠缺的香港在資金和地區影響力方面都失去了優勢,整個港區包括電影行業在內的衰落自然不可避免。

所以,香港本身實體過小、精氣西流,發展停滯是電影業衰落的根本原因,而好萊塢的擴張,韓劇、日劇、東南亞電影的崛起則又加劇了這一局面的到來。

資料來源:http://bbs.tianya.cn/m/post-filmtv-404044-1.shtml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