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壓能力

解決問題的思路

堅持


老闆沒有能學習的品質,只有人才有。

比如自己開餐廳,那麼自己就是老闆。公司裡面的CEO也可以是老闆,總裁也是老闆,董事長還是老闆。街上擺地攤的人也是自己的老闆。

有的老闆唯利是圖,有的老闆厚德載物,你不能從老闆上學東西,而是當老闆的那個人身上學東西。

在添加一句,老闆只是一個稱呼。


估計值得學習的地方很多,我也只能把我總結的幾點分享給你

一,認真,對待追求的事情願意全身心投入其中

二,無情,拋開生活方面不提,在有關事業方面幾乎能跟包大人一比

三,冒險,有一點點可能性滴事,就感下深水、投巨資

四,統籌,打過交道的幾個老闆都不約而同的做了這樣的事:醒了沒起床就規劃當天事,上床沒總結就睡不著

……

管中窺豹,錯漏百出。請您斧正


每個人都不一樣,對於老闆也同樣是褒貶不一,品德上也同樣是層次不齊。

所以,一定要說有什麼共同點的話,我覺得有幾個方面可以說一下。

但是,篇幅受限,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思維視角的問題!

1

不要輕易用你的視角

斷言別人的生活

什麼叫思維視角?

你拿著一杯星巴克走在路上。

一個人對面走來看到了,突然眼神中露出鄙夷。

你大概知道他的意思:

唉,現在的人真虛榮,拿著一杯星巴克就覺得自己了不起。

喝星巴克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別人知道自己喝星巴克。

你繼續往前走,遇到約好的企業家朋友。

他看到你拿星巴克,很驚訝,但他沒說。

你大概知道他的意思:唉,你還真是節約,居然還在喝星巴克。早就可以喝精品咖啡了,還在喝這種大眾咖啡。真不講究。

所以,影響力不帶來品位。

同一件事實,兩個觀點,為什麼?這就是視角問題。

對第一個人來說,他仰視星巴克,所以他覺得普通的人,喝星巴克是裝。

對第二個人來說,他俯視星巴克,所以他覺得有一些影響力的人,還喝星巴克是不講究。

而事實呢?你可能永遠不會知道事實。

或者你不願意相信事實,是我喜歡喝。

而喜歡這兩個字,在第一個人的耳中,就等於「裝」。

在第二個人的耳中,就等於「不講究」。

不要輕易地用你的視角,斷言別人的生活,尤其是初衷。

你太遠,就會「無視」;

你太近,就會「放大」;

你太窄,就會「誅心」。


2

在一個行業待久的人

特別容易被方法論蒙蔽雙眼

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剛進入汽車業時,業內人士都不看好。

記者問他怎麼看待汽車,他說:汽車,不就是四個輪子和兩排沙發嗎?

這句話引來無數業內人士的恥笑:

這...真是個無知的瘋子。

但是今天,應該沒有人敢輕視吉利汽車了。

早在2017年,吉利就銷售汽車120萬輛,增速超過60%,凈利潤超過100億元。

吉利收購著名汽車品牌「沃爾沃」,更是讓很多業內人士閉口不言。

當李書福說話有分量時,我們再回顧他曾經說的那句瘋狂的話,難道不對嗎?

汽車,不就是四個輪子和兩排沙發嗎?

四個輪子和兩排沙發,就是汽車的本質。

從第一台汽車被發明到現在,不管科技如何進步,更安全、更舒適、更高科技,這個本質從來沒有變過。

在一個行業從業過久的人,特別容易被方法論帶來的成功蒙蔽雙眼,忘記什麼才是本質。

我是這麼對客戶笑的,我是這麼設計燈光的,我是這麼陳列貨品的,我是這麼和供應商談判的……

這些打磨了幾十年的方法論,讓我在行業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這些對不對?對。有沒有用?有用。

但這些都不是本質,它們都是在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的一個特定組合下,取悅客戶、優化產品、提高效率的方法論。

在變革時代,我們更需要理解行業本質,擁有本質思維視角。


3

怕就怕

做好了A,你卻以為是B

有次和晨興資本的劉芹聊完後,對他的一句話一直印象深刻:

人,一定要有不偏不倚的自我認知。

什麼叫「不偏不倚的自我認知」?

舉個例子:如果你去隨機調查100家正在轉型的公司,80家以上會認為:

1)說起產品,我們好於多數公司;

2)一路走來,我們克服了多數公司無法想像的困難;

3)提到轉型,我們的狀況要比多數公司複雜。

總而言之,多數人認為自己屬於少數。

也有企業家朋友會問我:

我們今年做了巨大研發投入,把產品從90分,做到了120分,但是市場收效並不大。

我們現在很困惑,是不是也許用戶並不需要消費升級的好產品?

這時候,我會很有興趣地和他一起了解他的產品,他的同行的產品,市場上最好的產品。

很快大家就明白,其實這家公司的產品過去只有60分,他現在做到了65分。

但是他以為他過去的產品有90分,現在自己做到了120分。

不偏不倚的自我認知,是如此的重要。

要去目的地,光有地圖不行,你還必須知道自己現在的位置;

要想轉型,光有戰略不行,你還必須有不偏不倚的自我認知。

有的品牌也許認為自己的核心能力是產品(創造價值),但其實它最大的強項在於渠道,開了千家門店(傳遞價值)。

企業家習慣把過去的成功歸結為哲學層面的原因,會讓自己在新的征途中迷失。

在產品、營銷、渠道這三件事情上,你把一件做到極致,就可以獲得巨大的成就。

但怕就怕,做好了A,你卻以為是B。

因為歸因錯誤,思維視角錯誤,導致戰略導向錯誤。


沒覺得他們有值得學習得地方一旦他們有自己的產業,手底下的員工若有拖後腿的他們就忍受不了。恨不得找個借口把你開了。而事實上是到了一個團隊之後需要共同成長的,而對一些中小私人企業,他們卻靠員工們的勞動在哪混吃等死。企業規模,幾年都在一個停滯的狀態,業績一年不如一年,當然有些是增長的,他們也不想著給員工加工資,也沒有鼓勵員工的策略,頂多是旅旅遊。就把員工哄的死心塌地。企業的不成長,說到底不會長期留住一個向上的員工。治理企業就跟治理一個國家一樣。員工是老闆的個人資產,可造錢的生產力。有的時候,他當然要好好的利用員工為期創造利益價值了。


只能說心機了


領導能力,凝聚力,自控力,他的氣質,人際交往,為人處世之道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