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到最后要煽情已经是很常见了,大概是中学的阅读理解做多了影响到了。最后最后要升华主旨,点题。可关键你是个喜剧啊,主要目的是逗乐,你前边铺垫一大堆没有笑点,到最后你给我来个煽情,你这是教育片啊?和观众预期差距太大,当然骂声一片。

不是说煽情的不是好喜剧,好的喜剧也可以煽情,但要简短有力,画龙点睛的煽情,以此提高整个剧的意义。明白吧,最后要短而有力,笑点在前边,最后呼应一下点题就好了。

许冠文电影一般都是喜剧,没有煽情,强调底层市民苦中作乐,最后结局升华一下,拔高不少,不光是纯喜剧,还要给你生活意义。


习惯吧,导致我看纯喜剧最后没有煽情都会有点空落落的,习惯太可怕啦


我之前很鄙视最后一定煽情的喜剧作品,因为我觉得喜剧演员作品不好笑就是失败的,不管给它升华到什么高度。现在我发现最后一定煽情不是问题所在,这是一种表现形式,只是现在比较流行。煽情也可以很漂亮很搞笑,取诀于小品作者和演员的功力。

现在有一个问题是对人物角色塑造的弱化,不管是喜剧还是悲剧,其重点是剧本身,是剧那最重要的就是人物塑造。能让人牢牢记住一个角色的小品往往都是成功的。像白云,黑土,郝建等等,是让人记忆犹新的有血有肉的角色,这样的角色才能赋予小品灵魂。

五到十分钟的小品,它不是电影也不是电视剧,时长和场地限制决定了它没办法表现复杂的剧情。像赵本山和宋丹丹的下蛋公鸡那个小品,其实剧情非常简单,就是把它打造得荒谬,运用的矛盾转折也很荒谬,以此做出喜剧效果。像朱时茂和陈佩斯的那个转换角色扮正规军和特务的小品,剧情更是简单,甚至除了外貌气质没有制造直接矛盾,主要靠演员强大的表现力。还有开心麻花的前夫小品,用了巧妙的转折和密集的梗,但是剧情一样是很简单的。

我个人认为,要让小品剧情复杂且精彩,又充满喜剧效果,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变得非常荒谬。因为你想想这么一个东西在短时间小空间中呈现,你把它写得很真实,反而看起来很荒谬,不如荒谬到底。

比起煽情的结尾,人们更能记住招牌的动作和名句。我想一句「PO了相了」都比任何长篇大论的煽情结局记忆犹新。但我不是说喜剧里不能有悲剧不能有煽情,一切取决于表现方式。仔细想想「眼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听起来还挺悲伤的,但是依然充满喜感。

所以说回来,不是煽情和悲剧不好,是有些演员不会塑造角色,把大量的时间用来设计剧情和设定,忽视了最抓人眼球的部分,用错了工夫。


我还是比较喜欢赵本山的小品,纯粹的搞笑,在搞笑之中插入哲理。喜剧的精髓就在带观众以快乐,缓解压力,但是加了煽情之后,欢乐的背后总会看到社会的心疼的那一面,最终没有达到喜剧的目的,反而让人心情沉重。而且现在的喜剧大多强调了后面的煽情,很刻意,当然也是有很多比较好的。


没办法,水平不够,煽情来凑;

强行煽情是因为没有能力去收尾


最后的煽情,可以使一台喜剧的内容得到升华;喜剧不是单纯的搞笑,而是能有具体的意义表达,这样才使得喜剧立意站得住脚。

但煽情又不是必须的,运用得好,小品喜剧就高级很多,用的不好强行煽情,观众就会厌烦不买账。


这就如同好友相聚告别拥抱一下一样,煽情,让喜剧更有意义。


生活中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看喜剧只是为了放松心情,放松思维,笑一笑就过去。累的时候不想看太多费脑子的东西。


煽情煽好了,是对喜剧的升华。让人感觉到喜剧本身表现的事情多么荒诞,达到「含泪的笑」。

如同卓别林,他的喜剧总有悲剧结尾,让人感觉荒诞,却又有所触动。一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尾,让人有些想笑,又笑不出来。

之前沈腾在欢乐喜剧人中,致敬卓别林的作品就属于此类。最后结尾,刺伤人的小偷反而为见义勇为者包扎了伤口,麻木的普通人却哄然而散,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让人发出那种无奈,而又带著悲楚的笑。

煽情煽不好,让人想吐。前面花里胡哨,后面强行煽情洗白,不是癌症就是抑郁症,要么就是失忆或者有苦衷乱七八糟……

这是很让人讨厌的。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积极向上的悲剧总是少的。不积极向上的能跟电视上播吗?况且现在有多少创作者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在这个核心被pass掉之后,最后不想点办法所谓的升华和深刻一下,那就成了彻头彻尾的闹剧。闹剧可以作为点缀,但连续几个都是闹剧,任谁都受不了。


「一点泪点都没有怎么当冠军」


写作文总要有个中心思想的套路


我提一个小小的意见·····

人说自己是喜剧么??

人叫小品!跟喜剧有关系吗??


还能怎么看呢?在电视上看呗。。。


不煽情观众记不住


喜剧到最后煽情,是为了一个升华,是一个精华的点。这个点会把所有观众打动,让人们感受到这个喜剧的深层寓意。看过很多这样的喜剧,感觉这样效果很好。在快乐之中,让你明白生活的道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