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劇到最後要煽情已經是很常見了,大概是中學的閱讀理解做多了影響到了。最後最後要升華主旨,點題。可關鍵你是個喜劇啊,主要目的是逗樂,你前邊鋪墊一大堆沒有笑點,到最後你給我來個煽情,你這是教育片啊?和觀眾預期差距太大,當然罵聲一片。

不是說煽情的不是好喜劇,好的喜劇也可以煽情,但要簡短有力,畫龍點睛的煽情,以此提高整個劇的意義。明白吧,最後要短而有力,笑點在前邊,最後呼應一下點題就好了。

許冠文電影一般都是喜劇,沒有煽情,強調底層市民苦中作樂,最後結局升華一下,拔高不少,不光是純喜劇,還要給你生活意義。


習慣吧,導致我看純喜劇最後沒有煽情都會有點空落落的,習慣太可怕啦


我之前很鄙視最後一定煽情的喜劇作品,因為我覺得喜劇演員作品不好笑就是失敗的,不管給它升華到什麼高度。現在我發現最後一定煽情不是問題所在,這是一種表現形式,只是現在比較流行。煽情也可以很漂亮很搞笑,取訣於小品作者和演員的功力。

現在有一個問題是對人物角色塑造的弱化,不管是喜劇還是悲劇,其重點是劇本身,是劇那最重要的就是人物塑造。能讓人牢牢記住一個角色的小品往往都是成功的。像白雲,黑土,郝建等等,是讓人記憶猶新的有血有肉的角色,這樣的角色才能賦予小品靈魂。

五到十分鐘的小品,它不是電影也不是電視劇,時長和場地限制決定了它沒辦法表現複雜的劇情。像趙本山和宋丹丹的下蛋公雞那個小品,其實劇情非常簡單,就是把它打造得荒謬,運用的矛盾轉折也很荒謬,以此做出喜劇效果。像朱時茂和陳佩斯的那個轉換角色扮正規軍和特務的小品,劇情更是簡單,甚至除了外貌氣質沒有製造直接矛盾,主要靠演員強大的表現力。還有開心麻花的前夫小品,用了巧妙的轉折和密集的梗,但是劇情一樣是很簡單的。

我個人認為,要讓小品劇情複雜且精彩,又充滿喜劇效果,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它變得非常荒謬。因為你想想這麼一個東西在短時間小空間中呈現,你把它寫得很真實,反而看起來很荒謬,不如荒謬到底。

比起煽情的結尾,人們更能記住招牌的動作和名句。我想一句「PO了相了」都比任何長篇大論的煽情結局記憶猶新。但我不是說喜劇里不能有悲劇不能有煽情,一切取決於表現方式。仔細想想「眼一閉不睜,一輩子就過去了」聽起來還挺悲傷的,但是依然充滿喜感。

所以說回來,不是煽情和悲劇不好,是有些演員不會塑造角色,把大量的時間用來設計劇情和設定,忽視了最抓人眼球的部分,用錯了工夫。


我還是比較喜歡趙本山的小品,純粹的搞笑,在搞笑之中插入哲理。喜劇的精髓就在帶觀眾以快樂,緩解壓力,但是加了煽情之後,歡樂的背後總會看到社會的心疼的那一面,最終沒有達到喜劇的目的,反而讓人心情沉重。而且現在的喜劇大多強調了後面的煽情,很刻意,當然也是有很多比較好的。


沒辦法,水平不夠,煽情來湊;

強行煽情是因為沒有能力去收尾


最後的煽情,可以使一台喜劇的內容得到升華;喜劇不是單純的搞笑,而是能有具體的意義表達,這樣才使得喜劇立意站得住腳。

但煽情又不是必須的,運用得好,小品喜劇就高級很多,用的不好強行煽情,觀眾就會厭煩不買賬。


這就如同好友相聚告別擁抱一下一樣,煽情,讓喜劇更有意義。


生活中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看喜劇只是為了放鬆心情,放鬆思維,笑一笑就過去。累的時候不想看太多費腦子的東西。


煽情煽好了,是對喜劇的升華。讓人感覺到喜劇本身表現的事情多麼荒誕,達到「含淚的笑」。

如同卓別林,他的喜劇總有悲劇結尾,讓人感覺荒誕,卻又有所觸動。一個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結尾,讓人有些想笑,又笑不出來。

之前沈騰在歡樂喜劇人中,致敬卓別林的作品就屬於此類。最後結尾,刺傷人的小偷反而為見義勇為者包紮了傷口,麻木的普通人卻哄然而散,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讓人發出那種無奈,而又帶著悲楚的笑。

煽情煽不好,讓人想吐。前面花里胡哨,後面強行煽情洗白,不是癌症就是抑鬱症,要麼就是失憶或者有苦衷亂七八糟……

這是很讓人討厭的。


喜劇的內核是悲劇,積極向上的悲劇總是少的。不積極向上的能跟電視上播嗎?況且現在有多少創作者能做到這一點?那麼在這個核心被pass掉之後,最後不想點辦法所謂的升華和深刻一下,那就成了徹頭徹尾的鬧劇。鬧劇可以作為點綴,但連續幾個都是鬧劇,任誰都受不了。


「一點淚點都沒有怎麼當冠軍」


寫作文總要有個中心思想的套路


我提一個小小的意見·····

人說自己是喜劇么??

人叫小品!跟喜劇有關係嗎??


還能怎麼看呢?在電視上看唄。。。


不煽情觀眾記不住


喜劇到最後煽情,是為了一個升華,是一個精華的點。這個點會把所有觀眾打動,讓人們感受到這個喜劇的深層寓意。看過很多這樣的喜劇,感覺這樣效果很好。在快樂之中,讓你明白生活的道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