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自我認知,如何引導呢?


有一句話不知道題主有沒有聽過,叫做:不動腦筋的勤奮其實是一種懶惰。

人們習慣於用眼睛觀察,見到努力勤奮的人總是愛誇上一句。但是動不動腦這個事兒卻很隱蔽,不容易被發現,也就很難得到誇讚。

但是,學習成績的好與壞,恰恰與是否動腦筋有莫大關係。有沒有主動思考?會不會主動發問?懂不懂得關聯所學知識?這些至關重要。

點燈熬油,不斷寫寫算算,這是最初級的勤奮,看似努力,往往白費力氣。該寫什麼?為什麼寫?怎麼寫?寫多少?這些不想明白就傻寫,那結果只會感動自己,收效甚微。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說的也是要動腦提前思考,籌謀。先做什麼,後做什麼,什麼時間做什麼?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沒掌握,哪些還需要深入查資料?這些想明白了再做,事半功倍。

謀定而後動,有計劃有步驟的學習,才能收穫好結果。看似不努力,實則在做之前花了腦力思考清楚了關鍵問題。反之,沒有目標、不做計劃就知道刷題的,這種不動腦筋的勤奮其實是頭腦在偷懶~

所以,看似不努力的聰明孩子成績好,看似努力的笨小孩成績差就不難解釋了。反過來,越是這種結果,聰明孩子越對自己有信心,越自信,成績越好!笨小孩久久得不到好結果越會懷疑自己,不自信,成績越差。惡性循環~


第一種我會告訴他其實並不聰明,因為真正的聰明人是驕傲的鳳凰,而不是和一羣雞(不聰明的人)比還沾沾自喜。如果真聰明(鳳凰)應該去和鳳凰比,告訴他,真正的學霸是看起來學的輕鬆但是能考清華,他這個段位差的遠,不信努力試試?照樣逼近不了學霸。當努力了他就知道他和別人比那點小聰明算不了什麼。

第二種我會告訴你,你已經是成功了。因為你已經超越了很多和你一樣智商的人,在同等的先天條件下,你通過努力走到了原本的命運前面,聰明不聰明不是自己可以選擇的,但是努力是可以選擇的,通過努力可以不斷超越自己同一階層的人,而且努力是終身的,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博士、博士後並不是多麼聰明的人但是他們更努力、更能喫苦,最終走得更遠。


哪些努力而不能取得好成績的孩子,應該根本不知道什麼叫作學習,在他們看來學習就是艱苦查實,學習就應該是辛苦的,學習並不快樂……

這類學生往往錯誤的認為,學習就是背書,就是完成作業,就是反覆的練習,只有學習好才能出人頭地……這類思想觀念從根本上就不是在學習,而是在完成任務……還有個現象,這類孩子將來走向社會,也不會十分優秀,因為他們的內心不自然……

而那些大家認為聰明而不努力學習的學生,其實一點都不聰明,他們只是真正的自然而然的學習了,是一種自然狀態下聽課做練習……他們不覺得學習是多麼辛苦的事情……這類孩子將來走向社會,跟他們的成績一樣,不會很差,也不會十分突出

真正聰明的孩子是既有真正的學習狀態,又肯多下功夫,真正能從學習中獲得巨大的快樂……這就是這羣孩子裏的精英……

我在咱們知乎,遇到一個從小成績不好的朋友,他在近乎絕望後或者說無奈之中體會到什麼是真正的學習,結果成績讓他喜出望外,他認為不可能通過的兩門課程,教育學和心理學,他從沒接觸過的課程,僅僅靠自己看書,並且時間也不長,都順利通過了。

他高興地跟我說:老師我真的沒有認真背書的,我只是邊看書邊想從前我的老師沒有按照這一條教育我,我的家長沒有按照那一條教育我,我的老師也用過這個方法教育我……還用所學的知識跟小朋友的家長聊天,推薦少兒課程(他的工作)……我告訴他:你說的背書不是真正的學習,你這種聯繫實際認真思考纔是真正的學習……

希望天下的學生都能進入真正的學習狀態,不在飽受「學習」的煎熬之苦


通過自家孩子以及自己上學時的感受來說,題主說的這兩種孩子得分別對待、引導:

1、感覺自己聰明學習不努力的,成績還行的(和我家老二有點像),得讓他明白學習的目的(這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個人引導孩子的時候用的龍應臺的經典文章,核心內容大概就是「自由」,能力越強越自由),半鼓勵半鞭策,多讓家長配合進行引導,要讓他知道自己沒那麼聰明要想名列前茅就必須努力學習。

2、努力但成績一般的或者有點落後的,個人建議多鼓勵,要讓孩子明白不是他笨,智商99%的人基本處於同一水平略有差距而已,智商對成績的高低影響沒有那麼誇張,是他在某些科目的學習方法、方式需要改進,需要提高學習效率。

每個人都有其擅長的科目,對於不擅長的科目往往會陷入「不擅長-入門慢-不喜歡-成績差」的惡性循環中,再加上家長平時的鼓勵不夠甚至是比較粗暴的教育方式,造成孩子會給自己打上「笨」的標籤並不斷的自我暗示,然後不太好的成績又慢慢坐實了這一點,不僅自己包括家長、同學、老師都會認為「笨」。

而且這類學生由於一直處於成績的中低層,自信心不足,很容易受到哪些所謂「聰明學生」的影響,總想照搬這些前面跑的快的人學習方法方式,盲目刷題毫無章法,沒有遵循:基礎-中下-中等-中高-高等的難度梯次,其實過來人都明白初中生基礎牢靠的情況下每門課正常不會低於70%的得分率。

第一類孩子因為性格、信心的問題相對比較好引導,第二類則需要把一個不自信的人變得自信,需要家長的大力配合很有難度。


一個孩子的認知模式取決於內在的價值體系,他在童年早期如何被對待的方式直接影響到這個孩子長大以後如何看待自己。

覺得自己很聰明而不肯努力學習的孩子,其實不是真的聰明。底層邏輯是膽小不自信,以逃避做出的防禦。我不能努力學習啊,那樣我學習不好,至少都認為我是聰明的。一旦我努力了,如果成績不好,那就證明我很笨了。 我不能接納自己被別人認為很笨,所以就不能努力學習了。

努力學習的孩子,覺得自己成績不好就是笨。這樣的孩子也是不夠自信,認知偏差的原因是消極歸因。

孩子需要被父母無條件接納,無論你成績好不好,我們都會愛你。如果要改變這種認知,就要朝著高自尊養育的方向去努力。

自尊的核心是知道我們被愛和值得被人愛。

人在抑鬱的時候,信念系統是消極的,也會用消極的眼光看待所有情況。包括別人的讚美,都認為是虛偽的,認為成就總會取決於運氣,認為關係不會長久。 這種消極的信念的內核就是:「我不夠好,我不值得被別人愛。」

當我們擁有自尊,我們會擁有一個基本信念:

相信自己是一個好人,有能力取得成功,值得被愛。

而如果遇到逆境,會認為它是暫時的,總會被克服。

相信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然後繼續前進。

相信不管發生什麼,朋友和家人都會愛自己,支持自己渡過難關。

即便身邊沒有人鼓勵自己,沒有朋友和家人的關心,也會秉持「自己值得被愛」的信念。

帶著「期待得到愛」的信念,帶著「自己能得到幫助」的信念,尋求幫助,並且,能經受住許多風暴。

這樣的核心信念何時形成?——在童年早期。

誰有助於形成這些核心信念?——父母。

父母如何才能讓孩子相信自己是可愛的?——表達愛意。

要引導孩子的內在高自尊和價值感,需要無條件接納孩子,不斷地鼓勵孩子努力的過程,而收回對成績本身的關注。推薦您閱讀一本書《高自尊養育》。也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健康自信,從學習中找到快樂,建立好學愛學善學的自我效能感。

我是家庭教育指導師@夢田的稻草人,歡迎關注我,多多探討養育之道。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