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做過闡述,個人覺得很獨特。

現實主義是將老虎關進籠子欣賞,浪漫主義是將老虎放出來,從它捕食獵物(也可能是人類)中獲得快感。

具體的語言描述忘了,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三隻牛吃草,一隻羊也吃草,一隻羊不吃草,它看著花。


浪漫主義這個詞兒,我們應該都不陌生,你中學的時候一定學過。不信回家翻一翻你的語文課本,當然前提是你得找得到,看看書中是怎麼介紹屈原和李白的。

屈原,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


你可能會疑惑,我們的浪漫主義詩人,與西方的浪漫主義音樂家,又有何聯繫呢?


可如果沒聯繫,為何又都用「浪漫」二字來形容呢?這「浪漫」二字你可能並不陌生,可我問你,浪漫主義的浪漫是個什麼意思,你真的知道嗎?


浪漫指的是羅密歐與朱麗葉那樣轟轟烈烈的愛情嗎?是無拘無束突破天際的想像力嗎?是如滔滔江水般洶湧澎湃的激情嗎?是大多數關於古典音樂的材料中,提到的「標題音樂」、「交響詩」、「藝術歌曲」等音樂體裁嗎?


恐怕這些說法,都沒有涉及到浪漫主義的本質。


「浪漫主義」我們整天說,也能真切的感受和體會。可真讓你解釋,你還就解釋不清楚。


事實也確實如此,研究浪漫主義藝術的著作汗牛充棟,卻沒有哪位學者敢說自己所下的定義是精確完善的。


凡是能解釋與分析的,一定是作品外在的形式。而要理解「浪漫主義」,更為重要的是支撐這些外在形式的內在精神。


這種精神無法描述,只能感受,只能從支撐浪漫主義發展的思想一點點逼近浪漫主義的真相,這也是為何在上節課中,我要用整整一節講一些看似跟音樂毫無關係的人物與思想的原因。

當體會到這點時,你就逼近了浪漫主義的真相!


我們來一點點講起,浪漫主義的真相之一,就是它無法獨立存在。


我們說李白是「浪漫主義主義詩人」,是因為還有杜甫等「現實主義主義詩人」所參照。


我上學的時候,吃一頓肯德基就是非常浪漫的事兒了,據說還有人在肯德基舉行婚禮。換到現在,你腦補一下這個情景,還能感受到浪漫嗎?


歐洲浪漫主義藝術的參照物,就是我們前面講到過的古典主義藝術。


古典主義崇尚的是普遍的善與美,然而,要達成這個目標有個前提,即承認「美」是客觀存在的,可以通過一定的方法和規則來實現。那這個客觀的「美」的標準,又是誰設立的呢?


這問題擱在 18 世紀前,根本沒啥好討論的。凡是不知道根源在何處的事物,你盡可以推到上帝他老人家身上。


後來,以伏爾泰為首的一干啟蒙運動者們結結實實的給了基督教一記悶棍,再加上科學家們有意無意的落井下石,在這種境況下,上帝存在的基礎變得岌岌可危。


然而啟蒙思想與古典主義的精神並不矛盾。「美」就算沒有了上帝撐腰,也可以在其所崇尚的理性與規則中找到存在的依據。


可就是有人不服,這個人我們上節課中已經提到了,他是盧梭。按照他的觀點,古典主義僵化刻意、矯揉做作、消磨意志。他認為人們應當返璞歸真,自然率性,應當掙脫一切束縛,自由發揮自己的激情和想像。

一些早就對學院教育心懷不滿,且認為他並沒有瘋掉的藝術家們,順著他的思路想了一想。矮油,似乎有點兒道理哦。


古典主義固然美好,卻是按照統一的規則塑造出來的美好,美的難免千篇一律。


比如古典主義作曲家們按照固定的規則和形式作曲,比如交響曲第一樂章是「奏鳴曲式」,那你就按照規矩搞定程示展開再現就好了。什麼?你有不一樣的想法?一邊兒憋著去!


這非常像今天英語考試中經常使用的「作文模板」,背過之後在那個架子上填上幾句話,一篇中規中矩的文章就寫好了。只要拼寫語法不出問題,就能在短時間內拿到不錯的分數。


許多古典主義作曲家還真就是這樣作曲的,「按照模板來」產生的一大現象就是這個時期的作曲家都很高產,交響曲寫上幾十甚至上百部的都大有人在。


每個硬幣都有兩面,這樣做產生的問題就是作品難免千篇一律,根本分不出它們之間有何區別。


就連這個時期最偉大的作曲家也不能倖免。


我們都知道海頓爸爸一輩子寫了三位數的交響曲,然而這其中的大多數,如果不是為了研究,幾乎不會有人演奏。


模板這種東西,對於絕大多數同學來說,都是很有用的。可對於極少數的天才,它就顯得有些束手束腳了。


盧梭是個天才,他代表所有天才將想說的話喊了出來:

甩開手腳大膽創造,管它什麼規則和理性!


這就是我們上節課提到的曇花一現的狂飆突進運動,這運動非常「盧梭」,凡是舊有的事物,它沒有不反對的,可反對完了也就完了,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綱領,告訴大家新的目標在何方。


那麼,到底什麼才是浪漫主義音樂?


浪漫主義在古典主義奠定的堅實基礎上,注重感性的表達,必要時,突破規則和結構的限制。


古典主義討論善與美,崇尚高尚的精神與思想;


浪漫主義也聊大自然,描述只在幻想中存在的事物。


古典主義認為繪畫就是繪畫,音樂就是音樂。


而浪漫主義的音樂結合一切可以結合的藝術形式,從戲劇、詩歌到繪畫、建築;它在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中找到共性,並將其表現出來。


古典主義說規則與形式大於一切,藝術家的工作是在這個框架下儘可能接近絕對的美。


浪漫主義則認為沒有人能規定「美的標準」,想要表達,那就盡情宣洩。

當這樣的音樂匯成潮流,我們說,音樂步入了浪漫主義時期。


浪漫主義的第二個特點,是欣賞浪漫主義,我們必須了解創作音樂的音樂家,因為它與創作音樂的人息息相關。


下面,我們就聊一聊重要的浪漫主義音樂家。


我們常說,第一位表現出鮮明浪漫主義特徵的作曲家,是貝多芬,他的第六交響曲描寫大自然,有一個明確的標題「田園」;第九交響曲引入了合唱元素,突破了交響曲的經典結構;他還創作了音樂史上第一部聲樂套曲「致遠方的愛人」。


可如果我們因此說他是一個「浪漫主義者」,就有些武斷了。


前文我們提到,在任何時期,任何文化中,都能找到浪漫主義的影子。


現實如杜甫,也會寫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樣充滿激情的詩句。


更何況處於古典浪漫之交的貝多芬,他怎可能不受到浪漫主義思潮的影響?


他是盧梭的擁躉者,還記得我們提到過的,盧梭創作的那部歌劇「鄉村占卜者」么?貝多芬曾將其中一首詠嘆調改編成一首獨立的藝術歌曲。


(Beethoven: 6 Songs of Various Nationalities WoO 158c Classical Artists - Beethoven: Folksong Arrangements)

還有個流傳甚廣的說法:「精神上,他是盧梭的弟子」。


可他並沒有因此沉溺於浪漫主義的情感與幻想,他的作品給人的整體印象是雄渾有力,積極清醒的。整個音樂史上,絕找不到第二個人,擁有貝多芬這樣英雄一般的意志力,和無堅不摧的創造力。


他出身卑微,卻從不向權貴低頭;他深信人的尊嚴,狂熱的擁護自由。


保羅·亨利·朗曾這樣描述貝多芬:有一種人,由於天性,只能挺起腰桿走路,否則生活便毫無價值。


他是浪漫主義的先驅,更是古典主義難以企及的高峰。


然而貝多芬豎立的座高峰,除了供人崇拜和仰望之外,也有不厚道之處。


打個比方,某科目老師出題巨難,大家的平均水平都在 60 分左右,可就是有個學霸,每次都考滿分。


這個學霸固然是「難以企及的高峰」,另一個角度看,他也給其它同學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陰影。


這種情況下,大多數同學都選擇放棄努力,或者乾脆換個科目——你數學好我承認,我跟你比語文還不成嗎?


可也有那麼一小部分自強不息的同學,不妄求超越,但求儘可能接近。

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人,名叫約翰內斯·勃拉姆斯。


他生於浪漫主義全盛時期,卻以貝多芬為自己人生的終極目標。


他立志寫一部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一般偉大的交響樂作品。


在人們無所顧忌肆意揮灑靈感和情感的時代,他像學者一般嚴謹慎重的推敲作品的每處細節,他承認自己沒有貝多芬那樣的天才,因此他必須付出比天才多百倍的努力。


這部作品是他的第一交響曲,完成它花費了勃拉姆斯 21 年的心血,立志時的翩翩少年已入不惑之年。


他成功了嗎?


文無第一,對於偉大的作品,比較級和最高級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無論如何,世人稱他的這部交響曲為「貝多芬第十交響曲」。


還是在貝多芬的陰影里,但他已經比其他人走的更高更遠。


真的沒有人比勃拉姆斯更靠近貝多芬了嗎?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鹽選專欄查看完整 38 篇內容

鹽選專欄

聽趣聞品古典音樂:讓它不再「高冷」

解磊 北大心理學怪才,「行走的音樂」社群創始人

¥99.00 會員免費


我覺得悲劇英雄主義的另一面就是浪漫主義。

那種情感激烈的碰撞,那種對某樣東西至死不渝的追求……

我覺得這就是浪漫主義。

而不是情侶間贈送的藍色妖姬。


人世變成了一場夢,而夢境變成了現實---諾瓦里思

浪漫主義的口號是:「感情」,「想像」,「經驗」和「渴望」

康德已經確定我們對「物自身」所知甚少,並強調知識的重要性。在這樣的背景下,浪漫主義者們相信個人可以隨心所欲地以自己的方式詮釋生命。他們認為藝術相比理性更能使我們認識到「物自身」,帶來「無以言喻的經驗」。藝術家是「上帝」,而藝術創作是在虛無之境中創造一個宇宙,「藝術家自己創造世界,就像是上帝創造世界一樣」

英國詩人柯立芝寫道,

」萬一你睡著了呢?萬一你在睡眠時做夢了呢?萬一你在夢中到了天堂,在那兒採下來一朵奇異美麗的花呢?萬一你醒來時花兒正在你的手中?「

浪漫主義者憧憬著遙遠的年代和文化,喜愛夜幕黃昏,古老廢墟,迷霧繚繞的雨林和超自然事物帶來的意境,受神秘、陰暗之物的吸引。

同時,他們把自然看作一個整體,試圖在自然中體驗到一種神聖的自我。」大自然並不是一個死的機械,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世界精神「

挪威裔自然學家史代芬1801年在h哥本哈根發表有關德國浪漫主義演講時曾經一語道破浪漫主義運動的特色:

我們厭倦了無休無止與粗糙的物質世界奮戰,因此決定了選擇另一種方式,企圖擁抱無限。當我們進入自己的內心,在那裡創造了一個新的世界


18世紀的歐洲的啟蒙運動後,科學一路高歌猛進,在自然力面前人類不再瑟瑟發抖,而是充滿了自信的力量,科學為人類社會勾畫了一幅宏偉藍圖。但是人們很快就發現,這樣的社會可能是一個冰冷的社會,科技的力量無助於人類獲得幸福,反而貶低了人性的光輝,靈魂也日益失去安慰。於是一大批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發起了浪漫主義運動,他們把內心的吶喊作為不朽的詩文、畫作、音樂、戲劇、建築,乃至狂歡慶典和社會風潮,深刻改變的歷史和人性的面貌。

浪漫主義代表人物包括思想家盧梭、赫爾德,詩人哥德、華茲華斯、拜倫等,音樂家有貝多芬、李斯特、瓦格納等,畫家有德拉克洛瓦、透納、戈雅等。

浪漫主義從主觀立場出發,大力抒發對理想世界的追求,讓人在精神層面得到升華。


什麼是浪漫主義

不是什麼鮮花禮物

是敢做別人覺得不可能的事

是去了解自己不可能到達的格局

是看一個狂想家在自信的闡述自己堅定的信念


戴著口罩老爺爺的老爺爺在路上談著手風琴,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

前蘇聯,手風琴,厚厚的積雪,不渝的愛情。民主,共和,滄桑中璀璨之光依舊不滅的國家。蓬勃的青春,鮮活的理想,真摯的友情,在鋼鐵中沉浸,凝實。


一篇好文章。

是見水不是水,是水光瀲灧,見山不是山,是山色空濛,見你不是你,是西子,是風雨同舟者,是那要共渡的愛人。

是遇見一個陌路人也想「你在路上隨便碰到的路人 都是別人做夢都想見到的人」

生活中並不是每天都會下雨,也不是每晚都出星星,花好月圓總是屬於少數人,月朗風輕總是屬於幸運兒,大多數的人大多數的日子總是庸常瑣碎,寡淡無味,甚至會有許多苦澀和不如意。

將瑣碎的生活化而華爾茲,哪怕滋生出來一點的藝術,也會有一點點快樂。

便簽里「我覺得我骨子裡是孤獨的,是少有的依戀天空的人,我會喜歡夜晚,想獨居。像家人有事不在家的晚上,手機大聲放著歌,看窗外發獃。或就著歌揀篇關於路上,陽光,孤獨,愛的文章錄音。有時也安安靜靜在陽台上吹風,思索。或半夜坐起,莫名難過地哭。好像很享受這種情緒」

我崩潰了,這個不保存草稿。還弄得我便簽兩條東西都沒了。?_?

會思考就很浪漫了吧(* ̄0 ̄)

打翻了牛奶:可以發一下自己創作的詩歌嗎??

www.zhihu.com圖標

這位兄台就很浪漫的呀

@打翻了牛奶 引用一下哈Y(^_^)Y

細膩而可愛。

必勝鴨:陌生人,能不能和我說一句你最喜歡的詩詞??

www.zhihu.com圖標

@必勝鴨 多情而感傷。罒ω罒


我的理解:dance around the kitchen in the refrigerator light


宏大,遙遠,脫離低級慾望。

比如站在人類的角度去做事情。

參考馬斯克的火星計劃,我們簡直就像泥潭裡打滾的豬。


現實已經足夠現實了,讓我們相信浪漫吧


感覺這才是證明存在於這人間的最好證據,現在連法院的傳票都要求電子送達了,從前的儀式感都沒有了。曾經的歲月終究會被人翻出來懷念[愛心]


來寫一下讀後感,捋思路。

為了所信仰的事物自毀的本能,無論這種信仰是何種信仰。一定程度是精神危機階段化的產物。

強調對於不可實現的事物的反抗。但屬於非哲學化的、無立場的、不需要對於實際問題做出解答,所以比起陷入真實的絕望,更容易接受一種強調體驗和感覺的虛構。

存在主義是它的後代,可能比較接近說,real lost.

但同樣,很有趣的是承認失敗的同時,這種對抗性達到了極點。

非常接近於我在很多東西的態度:

我知道你是帶有立場的,我知道你需要表達觀點,我知道你需要的是影響,但我不在乎。你是不是在借花獻佛是不是在隱喻對我而言不重要。我只在乎你在這個虛構模式里是否表達了我想要的狀態,這個狀態是否有足夠的力量感,我在乎什麼影響了你,如何共情和理解你,但我不在乎你的判斷所具備的價值。

我需要的是恍惚,一種容納感更強的模糊性。

所以和我挺合拍的……這樣算的話我能看得很開心的東西還有很多。

但是一樣,反思的話,這個僅僅是狀態。判斷需要其他的東西來支撐,大概率我現在更需要能支稱怎麼做、判斷上的東西。但這個我不打算在這些上面去找。


被釘上十字架不浪漫,自己走上十字架才浪漫。

把別人釘在十字架上更浪漫。


補充:為神聖的理想奮鬥終身的過程中能保持優雅也是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油畫,真的一點都不「浪漫」。

通常大家提到浪漫,腦中浮現的相關場景應該都是,99朵玫瑰跪地表白,宿舍樓下吉他彈唱,蠟燭擺出燃燒愛心,大屏幕上愛的表白。

而藝術界的浪漫主義,一般人在了解之前,窮盡想像,恐怕最多也只會想起這幅充滿靡靡氣氛的「盪鞦韆」。

如果這樣想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因為浪漫主義實際上,苦逼到你難以想像。

不光這個領域的繪畫都是國讎家恨,苦大仇深,悲悲切切。

連搞浪漫主義的這些人,人生經歷也是相當苦逼。

比如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屈原和李賀,一個被逼得投了江,一個不到三十鬱鬱而終。

德國有個叫弗里德里希的浪漫主義風景畫家,更是人生 起 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

7歲親媽去世,之後差不多每隔幾年,家裡的兄弟姐妹就要沒一個。13歲時他和弟弟去滑冰,更是眼睜睜的看著弟弟淹死。

然後他長大之後搞藝術,就都是這樣的畫風。

是的你沒看錯,這都是浪漫主義繪畫。

弗里德里希最著名的一幅作品,是這幅《霧海上的流浪者》。在這幅畫里,他少見的把人物作為主角,還畫的這麼大。

畫這幅畫的時候,差不多算是他一生最幸福的一段時間。娶了妻子,有了自己的家庭和3個可愛的孩子,距離上一次抑鬱症發作也過去了好幾年。

好像擁有了要與這世界搏一搏的勇氣。然而之後沒多久,他的人生就再度陷入了灰暗之中。

現在你們知道,藝術界的浪漫主義有多苦逼了。所以如果有人高高興興的在情人節約你去看一場浪漫主義畫展,你就能擺出一副嚴肅的神情,提前澆滅他冒著粉紅泡泡的美好幻想了。

以上內容,都在公號「短頸鹿瞎說畫」。拒絕嚴肅,鄙視深奧,快來打開新世界的大門吧~!


「浪漫」 和 「浪漫主義「是兩回事

浪漫主義並不是脫離實際,或漫無邊際。生命被壓迫的越厲害,反抗意識就會越強,情緒放映也就越強烈,這就是浪漫主義的表現基準,也是浪漫主義出現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原因。

那些被壓迫的,沒有得到的,最終將會以一種醜惡的姿態出現。


「憑良心說,我喜歡千奇百怪的結果——我把這叫做浪漫。」——王小波


我不是真正的浪漫主義吧,但是我覺得我自己很浪漫,雖然周圍人都不這麼覺得,甚至可能會完全相反的認為,我的浪漫可能只會對我的未來男友吧,已經研二的我還是一個單身狗,但是我仍然期待浪漫的愛情。關於浪漫我有一個小秘密,就是我現在已經準備好了我們的情侶頭像,其實沒有人知道那是情侶頭像,除了我自己,我的頭像是下面的圖

是不是很一般,但是這其實是一個故事,因為這個女孩子在跑向自己的男朋友 ,具體過程如下圖

最後他們擁抱在一起啦!所以這就是我浪漫的小心思 ,所以未來男盆友我也在期待你的到來,並且奔向你呀 ??


知墮行易而不為,知攀登難而為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