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2歲半開始上的蒙特梭利幼兒園,現在馬上3歲半了,看了這個問題,我確實思考了好一會,回顧了孩子這一年成長的變化,我想說:蒙特梭利,值得上!給孩子選一個好的蒙氏園,我想這是我育兒以來做的最對的一個決定之一。

我喜歡蒙特梭利的原因,根據自家孩子的變化,我先來總結幾個點吧:

  • 蒙特梭利是基於觀察,因材施教
  • 蒙特梭利提高動手能力,鼓勵自主學習
  • 混齡教育更有助於孩子的社交能力
  • 真實的教育讓孩子更加獨立思考和自信
  • 科學系統的學科知識助力小學知識

  1. 基於觀察,因材施教

孩子剛去幼兒園的時候,在班裡「晃蕩」了一兩個月,每次分離,就是撕心裂肺的哭,分離焦慮比較嚴重。她是觀察型的孩子,對於新的環境、新的老師似乎需要更多的時間去適應。我觀察到老師也並沒有著急為了讓孩子「適應」而去給孩子介紹很多的工作(事實上是前面的幾個月好像一個都沒有),她就是帶著孩子,讓孩子在一旁,讓她觀察老師怎麼給其他孩子做教具示範。這個過程不僅孩子在觀察,我感覺老師也在觀察孩子吧,孩子感興趣的是什麼,能力在哪裡等等....

我記得孩子第一份正式的工作,是「串珠子」。那天放學,她很高興地和我說,「媽媽,我今天自己串珠子啦!!」那種興奮和滿足的神情到現在我還記得。

木質的串珠子工作,圖片來源網路

過了一段時,孩子也帶回來一些用吸管做成的「串珠」,這樣的串珠,給了孩子更多材料的探索,同時也增加了趣味性和難度。

孩子從學校拿回來「吸管串珠」

這也是我喜歡蒙特梭利的一點,根據觀察孩子的能力給予適當的工作,做到因材施教。這和維果斯基提出的「腳手架」理論或「最近發展區理論」(Scaffolding)有許多相通的地方。維果斯基認為,教學過程的引導就像腳手架一樣,孩子一出生是一個積極的自我成長的參與者,他們參與周圍的環境學習與他人交流,形成對周圍世界和社會的認知。孩子的成長需要足夠的學習機會和支持性環境。作為父母和老師要為孩子搭建成長的腳手架,他們正如一級級的階梯,為任務的完成,提供必要的支持。[1]

給孩子的提供的工作,必須是遵循孩子內心的興趣,並且每次總比孩子「現有的發展水平」要高一些,但是又不能難度過於高,否則孩子就會失去興趣,感覺到挫敗不願意再嘗試。適當的難度和壓力,可以讓孩子向「可能的發展水平」進行自我挑戰。

老師正是通過觀察,擁有了對孩子能力和興趣的「敏感性」。當敏感的老師用「腳手架」的方式作為教育方式時,他提供的只是可能的最小的幫助,幫助的目的並不是讓孩子擺脫挫折感,而是讓孩子堅持持續解決問題。提供必要的幫助可以有效的幫助孩子的注意力,同時又讓孩子了解到,自己其實又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就在不知不覺間,學會了串更高難度的珠子,注意力、耐心、手眼協調、意志力、心智的建構就又上了一個台階。

2. 提高動手能力,鼓勵自主學習

有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們家孩子每天都從學校裡帶回來一些小卡片,上面有一些孩子刺的小洞洞,在蒙特梭利里老師們稱為「刺工」。

蒙特梭利「刺」的工作

給大家看一組孩子帶回來的刺工作品,可以看到孩子在動手的過程中自我學習的過程。

第一階段:卡上滿滿都是刺的洞。孩子此時更多的是探索握著刺針,可以搓出洞的過程

第二階段:開始意識到手和眼睛對著卡紙上的點做出刺的動作,有意識的控制自己的手眼協調

第三階段:基本上可以完成全部的刺點,有部分遺漏

第四階段:所有刺的點都在相應的位置上,遵循卡紙上的規律

從這些作品中,我們看到孩子循序漸進自我學習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她學習專註去做一件事情,意志力、動手能力、邏輯能力、觀察能力都可以得到提高。非常重要的一點是,當孩子刺的地方不對、或者刺的洞少了,老師並沒有去示範和糾正。換做是很多成人,我們可能會善意的「提醒」孩子「要刺在這個地方哦」,和孩子在一起,卻不去「教」孩子什麼,這對很多人來說很難。所以蒙特梭利環境最好的地方在於,它允許孩子以自身發展需要的步驟玩耍、發展和學習。老師的職責就是創造一個美麗的、讓孩子易於融入的環境,以鼓勵孩子能用這些精密設計過的教具來進行自我引導、自我建構、自我學習。

3. 混齡教育更有助於孩子的社交能力

絕大多數正宗的蒙特梭利兒童之家,都是混齡教育,一個班級里大約有25-30個孩子,並且鼓勵「點對點」的學習。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氣質類型和性格特點,他們喜歡交的朋友也是不一樣的。就像我們成人也是一樣,在一個party里有各種各樣的人,我們總會想要找到磁場相近、志同道合的朋友聊天;但是有一些人,他們看上去就不是我們會想要去聊天的類型,所謂「話不投機半句多」。孩子也是一樣,他們的社交和友誼是自然發展出來的。數量相當的混齡環境,可以幫助孩子更快找到自己的朋友,(這幾個不和我玩,那我就去找另外幾個,總能找到朋友),而當他們發展友誼時,他們對幼兒園的鏈接就開始了。

剛開始孩子去學校的時候,不知道怎麼自己扣扣子,很著急。孩子的班裡有一個韓國的小姐姐,雖然他們語言不通,但是小姐姐動手能力很強,就幫助了她。後來有一次我竟然在班級群里看到一張圖片,孩子正在幫一個剛入園的小弟弟扣扣子。

所以在混齡教育里,大的孩子照顧小的孩子,小的孩子知道如何與大孩子相處,就像一個真實的迷你社會一樣,這對孩子適應未來社會很有幫助。混齡的方式允許孩子們互相學習、互相教育,並發展出包容和接納的生活技能

4.真實的教育讓孩子更加獨立思考和自信

蒙特梭利很強調真實性。教室里提供的材料很多都是真實的。吃飯用的陶瓷製的真實易碎的碗和盤子,而不是塑料或不鏽鋼製品。孩子會了解到如果自己不小心的行為所造成的後果。 有一次我看到老師發的一個孩子們吃飯的視頻,有一個公碗裡面放了大家吃的菜,一個孩子夾菜後,將碗放在桌子很邊邊的地方,很容易就會打翻。老師看到了也沒有提醒。

其實當東西摔碎打翻時,如果我們用正確的態度,就可以幫助他來面對這個自然的結果。孩子會發現,東西摔碎了,這個結果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力量。它彷彿是在告訴孩子,"下次你要小心一點"。那麼孩子就會學習自己獨立思考,而不是每次需要別人的提醒。

去年秋天的時候,陽澄湖的螃蟹特別肥美。老師就帶了一些螃蟹,有公的也有母的,讓孩子們坐在學校的操場上一起討論。「公蟹腹部有一塊貼肉長的殼甲是尖形的,母蟹則是圓形的。」 ;老師鼓勵孩子們可以用手拿著螃蟹(綁好的)分辨查看,並傳遞給下一個孩子看。

有些孩子不願意拿,有些孩子特別好奇的摸,我們家那位則是全程皺著眉頭,(後來她告訴我有點腥)但是她也很願意拿著看看並傳遞給其他的孩子。這種真實的教育讓孩子從感官上(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甚至味覺)給了孩子很多真實的體驗,他們就會有更多的認知和理解。當我們有更多的認知和理解時,往往我們就可以做出更多的判斷,變得更加自信和獨立。

5. 循序漸進,科學系統的學科知識

蒙特梭利的學科知識是非常具有系統性的,這些學科知識不僅適合當前年齡段孩子的心智發展特點,同時也是對接未來小學的學科知識。3-6歲的孩子具體思維佔主導,抽象思維能力開始逐步發展,因此他們的認知是建立在感官印象上的。同樣,在蒙特梭利里孩子的數學教育同樣遵循從具體到抽象的原則。

數學來源於生活。這段時間疫情在家,孩子的老師就教我們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如棉簽、一次性筷子等製作紡錘棒和紡錘箱,讓孩子學習數量和數字的對應結合,並且學會按數取量。孩子也很喜歡。

自製蒙氏教具

這就是蒙特梭利的教具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讓孩子先建立感官具體認知,再逐漸理解抽象畫的數學符號的過程。

孩子從認識1-10,到認識10進位,連續數,到學習記憶性的四則運算,可以說是層層遞進,不斷地對已知知識的進行複習整合,同時又為未知的知識打下堅定的基礎。

大概就是這麼多吧。如果我還想到一些,再寫上來補充吧。

我之前10年都是在幼教領域工作,在娃準備上幼兒園的時候,又開始了蒙特梭利的學習之旅。這一學,就入坑了。呵呵~


廣告區:推薦一些蒙氏書籍吧

正版 童年的秘密 育兒書籍 家庭教育 (意)蒙台梭利京東¥ 15.36去購買?

包郵現貨 蒙台梭利早教系列全書 精裝全6冊蒙氏教育書京東¥ 72.40去購買?

歡迎關注 @玫瑤老師

如果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給我點個贊可以鼓勵我多輸出哦,謝謝大家~

參考

  1. ^發展心理學,第八版


我是蒙氏老師。蒙氏教育和公辦教育相比,有優勢也有劣勢。價格貴、質量參差不齊什麼的這些我就不說了,外人查一查都能了解到。我就結合自己的經歷來說吧。

1.蒙氏對個體的教育做得比較好,真的做到了尊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蒙氏本來是沒有團體活動的,但光工作多無聊啊,為了適應本土和豐富孩子在園生活,衍生出團體課。因為是混齡,團體活動設計難以做到各年齡層的平衡。中國本土的幼兒園五大領域團體課程,真的很優秀,但對個體差異教育薄弱些。理念也與實踐脫軌。

2.蒙氏上午連續三小時工作時間與教育部規定的每天至少戶外運動2小時有衝突。個人覺得晨間運動真的很重要,有助於孩子身心智發展。蒙特梭利博士發現孩子連續工作三小時才能得到有效練習。而國內從作息安排上也很難做到三小時。蒙氏對培養專註力很棒,但是國內很多蒙氏園很難培養出。其中原因之一就是非連續的三小時。

3.蒙氏的五大領域很棒,尤其是數學非常符合中國需求,從具象到抽象的學習,讓數學不再應試化,學完可以達到小學二三年級的水平。所以很受大家推崇。但其實很考驗老師功力,正如題主所說有的老師做得很機械化,不會靈活應用,效果適得其反,讓孩子失去學習興趣。這是老師自身領悟力不夠,沒有把教學法吃透。

4.蒙氏注重品格教育,處理孩子問題,更科學化。但其實也是考驗老師功力。孩子的氣質上,相對來說,蒙氏園出來的沉穩、視角國際化些,公辦園出來的活潑好交際,因為園裡活動經常唱唱跳跳嘛,孩子之間也有充足的機會鍛煉交際。而蒙氏在藝術領域很薄弱,工作期間,交朋友的時間減少。

5.在教育不斷地改革下,公辦園在不斷改進,和蒙氏、瑞吉歐等教育理念越來越靠近,但具體如何實施也還在摸索中,相信會越來越好。而蒙氏教育在本土化中還不成熟完善,也在改進著,爭議比較大的是有些改變是否違背了蒙氏原理,變了味。我早期是在省示範性幼兒園工作,後來做了蒙氏老師,見識了各自的優秀,也了解到各自的不足。正在摸索一條蒙氏本土化的道路,在盡量遵循蒙氏理念下,結合中國國情,做好幼小斜街。

6.這兩種教育,家長如何抉擇,視需求和經濟情況量力而行吧。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主要還是家庭教育決定。


我就是一名蒙特梭利老師,深受蒙特梭利教學影響,並深深愛著和踐行著。

簡單說一下蒙特梭利教育對孩子的好處:

  • 把握敏感期,成長「事半功倍」
  • 培養生活技能,學會照顧自己
  • 透過感官輕鬆學習複雜知識
  • 享受語言交流,成為「社交達人」
  • 均衡發展體能,與世界互動
  • 感受藝術,大膽想像和創造
  • 關心社會,參與活動,成就「領導力」

1.把握兒童敏感期,在對的時間學對的知識

蒙特梭利研究發現:當幼兒處於某個敏感期時,會產生一種敏感力,驅使他對他所感興趣的特定事物產生嘗試或學習的狂熱,直到滿足需求或敏感力減弱,這股力量才會消逝。蒙氏稱這段時期為「敏感期」。

敏感期是在一定的外界環境中出現的,環境提供了心理發展的必要條件。當環境與兒童的內部需要協調一致時,一切都會順其自然地實現。如果兒童在敏感期缺乏適宜的環境,將永遠失去這個自然取勝的機會。

案例分享:比如孩子正處在口腔敏感期,父母卻不理解孩子用口探索世界的行為,阻止他 ,使他的需求得不到滿足,那麼長大後,當自己有了支配權之後,就可能會買好多好吃的來滿足小時候沒有被滿足的情緒。

手是孩子用嘴巴發現的,這就是很多孩子愛吃手的原因。通過吃手,孩子發現,原來這個「手」是可以支配的。還會用手把各種能拿到的東西,都塞進嘴裡。

比如:咬毛巾,咬積木。這是孩子在認識軟硬。當他在咬毛巾的時候,我們可以告訴他,這是軟的。通過我們的解釋來滿足他想認知的需求。

2.培養生活技能,學會照顧自己

鼓勵孩子們嘗試照顧自己並在活動中培養生活技能,形成安全感、信賴感。有的孩子在家裡的一切都很好奇,包括掃地的掃把,切水果的工具,澆花的水壺等等,但是在家裡,父母對孩子並不信任,擔心他們打破水壺,擔心刀會割破手指,所以孩子往往沒有機會接觸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工作。

而在蒙氏教室里,有合適的教具能讓孩子們親身參與到這些日常生活的工作中,你會發現,孩子可以獨立切完一根香蕉,還懂得收拾桌面。

3.透過感官輕鬆學習複雜知識

透過多元的啟發性教具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學習動機,提供孩子完整的觀察、知覺識別及判斷能力的機會。

蒙氏教育環境中有大量的感官教具,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分類、數與量等。例如光滑與粗糙的教具,通過觸摸不同材質的紙,來分辨不同的物品,學習光滑與粗糙的概念,孩子自己接觸過驗證過才會真正懂得光滑與粗糙的區別,理解什麼是光滑,什麼是粗糙。當然他也會通過觸摸來感覺光滑和粗糙的不同程度,認識更多的物品。

4.享受語言交流,成為「社交達人」

蒙氏會創造自由輕鬆的交流環境,鼓勵並引導孩子與老師、同伴之間進行對話交流。混齡是蒙氏教育的一個特色,那些大一點的孩子已經學會講話和交流,他們會引導小一點的孩子,勇敢地說話,說出他們的需求,帶領他們一起進行孩子們的社交,這樣的語言環境比在家裡生動有趣,再加上語言類教具的幫助,神秘袋、實物與圖卡的配對等,都會激發起孩子學習語言的興趣。等他能完整的叫出很多蔬菜、水果、交通工具的時候,你會感謝蒙特梭利的。

5.均衡發展體能,與世界互動

通過均衡發展平衡、協調和體能等多方面運動能力,保障孩子的互動能力和自我照顧能力。蒙氏的教室中通常有一些運動類的設施,供孩子們鍛煉玩耍,有適合孩子學走路的把桿、學步梯、鏡子等,孩子看到鏡子中的自己會興奮,會小心翼翼地扶著把桿,想要站起來,去觸摸鏡子里的自己。

6.感受藝術,大膽想像和創造

鼓勵孩子運用多元的藝術形式表達自己的感受,並利用周邊物品製作各種玩具、工藝飾品,大膽地想像與創造,體驗手作創意的樂趣。

在蒙氏環境中,一些簡單的工具就能變為藝術創作的工具。例如兩顆小球、一個紙箱、一些顏料、一張白紙,將白紙鋪在紙箱底部,將小球粘上顏料,讓小球在紙上自由滾動,一副色彩豐富,畫面生動的藝術作品。孩子在簡單的藝術創作中易上手,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像力,感受藝術的魅力。

7.關心社會,參與活動,成就「領導力」

通過遊戲和活動,拓展孩子對社會環境的認識,培養孩子的領導力和創造力。在遊戲和活動中,孩子會明白遵守規則的重要性,在園所中,他會關心群體的生活,到了遊樂場,也會關心別人的思想看法,當把周邊的環境與人物熟悉了,就知道怎麼去利用資源,讓別人為自己服務,讓自己快樂。在想玩別人東西的時候,就會採用一起玩、交換、等待,等各種方法,做與人為善的孩子。


我家孩子上的蒙氏園。我侄子也是。我比較認可。

目前侄子三年級了,公立小學。成績年級前五吧,深圳排名前三的小學。我孩子還在上最後一年。不是同一所蒙氏。一個在深圳,一個在武漢。

首先是要會選學校,能識別到底哪些是真的蒙氏,哪些是掛羊頭賣狗肉的。

我侄子上三年幼兒園,把我媽轉變了不少,我媽從一個經常暴躁,指責我們的人,變得越來越平和,慈祥了。因為那個學校經常有家長學習,都是我媽去。回來就給我們傳輸育兒經。哈哈哈~

我自己的孩子讀了一年的普通私立幼兒園,孩子變得非常情緒化,動不動就指責,批評我,搞得我莫名其妙,後來才知道在幼兒園裡有一些不好的體驗。而且一放假就生大病。後來打聽到附近有一個小小的家庭蒙氏園,然後跑到學校去蹲點一天,跟園長打了三個小時電話。就把孩子轉過去了。現在最後一年。我和我老公都挺滿意的。我老公還說,如果老二在我們新住的地方找不到好的幼兒園,還來這個園。

其實最感動的是,他們幼兒園有一個小孩子,發育遲緩,進園的時候三歲多,說話很不清楚,而且行動也不受控制。他們幼兒園所有的老師,小朋友對他都很有耐心,為他的每一次進步鼓掌。現在這個孩子基本上看不出跟其他孩子有啥區別。而且超有愛。喜歡幫助其他小朋友。

我也有朋友在一個月收一萬的蒙氏園上學。但是學校的管理不怎麼好,雖然老師都是持證的,硬體很好,但是軟實力我覺得一般。

一個理念,還是要看去踐行的人怎麼樣。再好的理念,如果踐行的人不好,那也是空的。對於幼兒來說,老師有愛,能足夠耐心的引導,對孩子有信心,有方法,而不是一味的吼,壓制。這個是基礎。


蒙特梭利教學法,是十八世紀由義大利教育心理學家瑪利亞·蒙特梭利女士創造的。

創建之初是為了幫助那些有學習障礙的兒童,後來發現對其他兒童也適合,才普及到普通兒童。

蒙氏教學講究的是環境創設,傢具、教具、玩具的擺放,都以兒童為中心,適應兒童的年齡特點。蒙氏教學法以教具為載體,特別是數學領域和感官領域的教具,非常適合兒童年齡的發展特點。蒙氏教學,改變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方法,老師上課不是在上面侃侃而談,而是在不同的區域輔導孩子,觀察孩子的操作,發現幼兒的需求,師生之間的距離感小。蒙氏教育採用混齡教學,這樣,小年齡的孩子不但可以從「工作」上學的東西,而且可以從哥哥姐姐那學到東西;哥哥姐姐則在幼兒園中學會了擔當和關愛,一個班就像一個小社會。

蒙氏教學講究的是以兒童為中心,以「愛和自由」為理念,注重兒童自主探索能力的培養,自理能力和歸位意識的培養。蒙氏混齡教學的模式,讓班級更像一個小社會,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但是蒙氏教學除了在收費上貴以外,在中國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

一、師資力量上的良莠不齊。蒙氏教學非常考驗老師的功底和知識面,對老師的觀察能力、應變能力也有很高要求。蒙氏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是兒童存在問題和困難的發現者,也是解決問題的引導者,但是我接觸到的一部分蒙氏教師,教學方法呆板,教學只是簡單的培訓時的複製和粘貼,缺乏靈活運用教具,製作教具的能力。所以,家長要讓孩子上蒙氏班,幼兒園的選擇很重要。

二、蒙氏教學講究的是兒童的自由,尊重兒童的想法,教育兒童自己的事自己做。這在許多家庭就很做到,它和中國的傳統教育方法是相悖的,這會讓兒童產生困惑。所以,要讓孩子上蒙氏班,家長的育兒理念必須同步跟進。

三、會和中國的小學教育脫節。蒙氏幼兒園的孩子比較自律,自理能力比較強,歸位意識比較好。但是從幼兒園自由的教學方法,過渡到傳統學校教育的老師在上面講,孩子在下面聽一節課的過程轉換,會讓一些孩子無所適從。

所以,只認可是遠遠不夠的,需要考慮的是孩子和小學教育的銜接階段能否適應,需要考慮孩子的性格是否適合。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