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詩樂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劉德海先生千古。

我覺得,劉爺爺最了不起的地方,就在於他能靜得下心來,盡他自己最大的努力來瞭解現代 6 相 24 品琵琶的特點,儘力開發現代琵琶的潛能,拓展琵琶的音樂疆域。他嘗試各種不同手法帶出的不同音色;他嘗試新的按音指法;他嘗試西化的系統基本功訓練;他強調對聲音的美感教育;他創作不倦;彈琴教書一直秉承一顆赤子之心;他的文字和訪談中,可見五四那一代的文人氣質和風骨一脈相承……真的是琵琶界前無古人的一代宗師。高山仰止。希望劉爺爺的探索精神和鑽研精神,他的寧靜淡定和執著,他對琵琶對音樂的單純的愛,他的敏銳耳朵和心靈,能夠後有來者。

劉德海大師琵琶演奏&_嗶哩嗶哩 (゜-゜)つロ 乾杯~-bilibili?

www.bilibili.com圖標

多年前,Bellona 君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到劉爺爺,本桑頗以為然:

如果現代民樂還是個褒義詞,那麼它應該屬於像劉德海這樣的老前輩們。劉老師喫透了傳統,領悟了西方音樂的精要,沒有炫目的商業外衣,深入宗教、歷史、時代和人的生存境遇,使音樂成為了本原情緒的直接寫照。他吸取了西方音樂中作為音樂之最一般特性的非日神因素(這一關鍵點纔可能真正使現代民樂不至於死無葬身之地),將其與傳統完美結合。他的音樂兼具藝術性、思想性、民族性、普世性於一身,成為了歷史的符號。舉例說明:樂曲《秦俑》(類似的樂曲在他的創作中並不少)運用琵琶「心電圖」,藉助手形變幻和音響調控,深入歷史深處人的真實境遇,實現了秦俑的戲劇性「詠嘆」(這種無語言的、本原的詠嘆,是秦俑的自訴)。我們可以看到,儘管中國彈撥樂線形技術運用的「歌唱化」常常造成重「線」輕「點」的演奏偏向,使音樂在整體上失去平衡,然而《秦俑》中的長輪長調卻絲毫沒有影響音樂的和諧度、深度和感染力。他的音樂,融合了中西、洗鍊了形式、深化了主題、凸顯了風格。對於傳統曲目,他的舊譜新彈、死譜活奏也是堪稱一絕。楊靖將劉德海的藝術圖式描畫為三金角:「藝術、哲學、科學」;「古、今、洋」;「鼎力、兼容、優選」;「世界、中國、自我」;「天、地、人」;「燃燒、純青、結晶」。只可惜,由於曲高和寡,當頗具門第觀唸的學院派們在他的大樹下集體乘涼時,也只能在技巧上追求他,而在「音樂」上,卻根本無法企及。當然,劉老師是現代民樂的開拓者,接下來還有很多路要走。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學習一下日本對待傳統音樂的態度。以箏為例:在技巧的運用上,搖指用得恰到好處,注重音點並充分發揮其語言組合的功效、餘音空靈且韻味十足,而中國的線性技術常遭濫用,以為追求顆粒性就是追求了彈撥樂的語言;在人文精神上,注重原初情緒的傳達,對宏大的歷史敘事和音樂對話更是謹慎萬分。

最後我想說,對待現代民樂,在這樣的複雜時空裏,我們需要謹慎和寬容的態度;對待古典音樂,我們應儘可能讓耳朵行使主權,同時調動全部官能。但無論如何,我們都要切記,千萬不要自以為是地說自己聽到了音樂,因為很多時候,我們聽到的,只不過是,聲音。

原文《插翅也難飛:初診現代民樂之病症見此:

https://music.douban.com/review/8228405/?

music.douban.com

以下兩首劉爺爺作曲,老師改編,自己錄製的日常練琴記錄,業餘學琴的徒孫琴聲送別劉爺爺。

劉德海琵琶練習曲第十七號:分解和絃過弦

劉德海琵琶練習曲第 17 號

劉德海琵琶練習曲第三十九號:兒童舞曲

劉德海琵琶練習曲第 39 號

劉爺爺生前愛彈會唱的紫竹調

紫竹調

追隨劉爺爺的腳步努力練琴。

(本桑職業碼農,高齡跟隨楊惟老師習琴,至今兩年有餘。楊老師自 1981 年跟隨劉爺爺習琴至今。無緣親身瞻仰師爺音容笑貌實屬人生一大憾事,只有好好練琴,用自己的手指,從音樂裏體會劉爺爺的博大精深,與平易近人。)


感覺一個時代落幕了

從小聽他看他的視頻,劉老師就是老一代琵琶教師的代表。現在這個浮躁快節奏的社會,老教師和藹認真的教學態度、對藝術忘我的追求越來越少見了。越來越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越來越多人因為小事感到焦慮,越來越多人只想追名逐利,這並沒設什麼錯,並且似乎這樣生活才更符合時代大流。

但像孩子一樣彈琴,在學術道路上永葆赤子之心;在教學上不但毫無保留,還要費盡心思讓學生有所收穫。聽起來是對一個琴者、一位教師再基礎不過的要求,現在多少人能做到呢?


我一共親眼見過劉老師兩次。

第一次是六歲的時候,考二級,當時的評委有兩人,其中有一位老先生。坐下之後,我不知道什麼時候應該開始彈,老先生以為我太緊張,忘了曲調,就微笑著哼唱了開頭來提示我。後來我收到了二級證書,附有評語:「左手銜接不好,整體樂曲還算連貫。——劉德海」。之後,我的老師告訴我,這是她的老師,以及琵琶界的泰斗。

第二次是十一歲左右,在我老師的彙報演出上,我在中排左右的位置,依稀能看到最前排,有一位老先生閉著眼睛,頭微微側著,似乎聚精會神地在聆聽每一個細節。老師演出結束後,有一個和自己的老師以及學生合影的環節。走上臺後,我能看清,剛才的老先生正是劉德海老師。劉老師熱情地招呼我們幾個學生的學生,幾個小學生模樣的孩子,站在他的周圍。後來我們幾個全場最年輕的,「徒孫」級別的琵琶」演奏者「,成了那次合影中,距離琵琶界宗師最近的人。

大多數人的琵琶學習,或許都從《每日必彈》(劉老師的經典著作之一)啟蒙,之後一路升級打怪,經由通俗喜慶的金蛇狂舞、悲愴蒼涼的大浪淘沙、柔曼繾綣的飛花點翠、異域風情的送我一枝玫瑰花、活潑俏皮的快樂的小和尚……完成初級到中級的歷練,再通過春江花月夜、彝族舞曲等綜合性更強、長度更長的曲目的錘鍊,終於可以面對高級boss:十面埋伏、霸王卸甲、草原英雄小姐妹。這之後,算是完成了從初學者,到初級表演者的蛻變。

這些曲目,或由劉老師編寫或改編,或是劉老師的表演代表作。可以說,大多數人想進入,或已體驗的琵琶世界,其中一位非常重要的創造者,便是劉老師。雖然劉老師駕鶴西去,但是他留下了一個這樣綺麗壯闊的世界,等待我們去繼承、探索、開拓。

希望憧憬以及熱愛這個琵琶世界的朋友們,永遠不要忘了這個世界帶給你的一切。在你面臨巨大困難的時候,不要忘了你從前攻克十面埋伏等boss的千辛萬苦:冬日裡汗流浹背,左手奮力將四弦歸至一弦的位置,右手拚命掃弦,只為還原楚漢相爭、鐵騎槍鳴的壯景。這份拼搏之韌勁,掌握高難度技法之聰敏,以及,完整呈現整首樂曲之體力,足以令你對未來的任何挑戰充滿信心;在你陷入失敗失意的時候,不要忘了霸王即使四面楚歌,仍要背水一戰的強者氣魄,不要忘了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樂觀堅韌,最終守得雪化雲開的通達——習得這般樂曲之人,心中應然要有一些意氣,豪氣,以及霸氣的。當你面對複雜難題而一籌莫展之時,不要忘了這個琵琶世界的創造者以及演奏者,面對那麼多種類的樂曲,詩人派、田園派、宗教派……他們要學習,理解,升華,創作,你在經歷過這一切後,所擁有的融會貫通的本領,只會更多。

很多學習琵琶的朋友們都是從小開始學起,到長大後,琵琶早已成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將音樂當成自己職業來發展的,希望你們再接再厲,在劉老師的基礎上,創造屬於自己的輝煌;從事其他行業的,希望你們繼承劉老師的精神,成為自己行業中的佼佼者。總之,永遠銘記劉老師,你們自己的引路人老師,以及你們自己,在這其中創造收穫的一切。

音樂、民樂、琵琶精神就這樣永恆的流傳下去,我想劉老師會感到很欣慰的。

師祖千古!


小時候對老先生的記憶停留在那本《每日必彈》,指序練習真的是永遠的噩夢。

後來有幸能看到劉老先生彈的十面埋伏,當時的先生還是位玉面公子。卻一氣呵成,力量感及強,如同鐵馬冰河入夢而來,對我來說這是所聽過的最喜愛的版本。十面埋伏一度成為我最愛的曲目。

有一次偶然間在b站看到老先生演奏的霸王卸甲。當年的玉面小生彷彿一夜之間白了頭,反輪響起,先生彷彿化身楚霸王,悲壯而蒼涼,然而先生此時似乎更入臻境,已經人琴合一,尤其楚歌與別姬部分每個音符都落入人心,這琵琶在哭啊!!!隨著最後一聲的金刀落地,我的心也碎了。我不禁感嘆於先生的彈奏技巧與情感已經出神入化,更害怕這位白髮蒼蒼的老者將來會在某一天會如同楚霸王般消失在琵琶聲中。

就在得知先生仙逝的前一秒,我正欲要重溫先生的演奏現場,然而一位我關注的up主卻發布了一條悼念照片的動態。那一刻腦子裡湧來的是不願相信與無奈,一代宗師,怎麼就這樣離我們而去了呢?

真的不願意相信,我們這些爬坡人還未登上坡頂,您這位領路人怎麼就離我們而去了呢?再也沒機會聽到您改編創作的新曲子了,再也不能看到您和琵琶一起演出了……

霸王終是卸了甲,先生千古,一路走好


11號下午三點多,我師妹問我劉先生去世了?我當時還沒有具體消息,就回了不知道。接下來,我的老師們鋪天蓋地的朋友圈訃告就刷屏了。雖然知道老爺子入院了,並且這次不太樂觀,但是沒有人說其他消息。結果,就這麼突然的一下子走了。

我的第一反應是,這不是真的,第二反應是,曾經哪個笑呵呵的摸著我的頭說,小朋友回去再練練,(我小時候考級監考,劉德海先生和林先生,林先生監考過兩次,劉先生監考的是我九級,中央音樂學院琵琶考級,九級,曲子是《草原》,關公門前耍大刀,也是我技術不行,第一年考讓劉先生給斃了,第二年才讓我過)明年再來考吧的和藹老頭去世了???心裡有點憂傷,有點莫名的悲傷。

大咖,頑童,和藹,較真,超然物外,志趣高遠,喜歡收集音樂盒,喜歡精緻的小玩意的老爺子。敬佩他,在新時代和舊傳統矛盾的時候,為琵琶撕開一條新路子。前有頂樑柱林先生浦東派,旁有李廷松先生的汪派,可能還有別的,我沒有過多去整理,只知道劉先生以一己之力開創了琵琶大型協奏曲的先河。他不遺餘力的推廣普及琵琶,讓這個彈撥樂之王不再高入雲端。

說的這麼多,捧了這麼多,真的是因為從小就在彈他寫的東西,上他的課,聽他的演奏會,他是琵琶的領路人,是風向標。他不僅琵琶曲上有創作,還引領了琵琶美學哲學理論。放眼現在這麼多琵琶大咖,有成理論體系的老師,可能就他了吧?(我只論琵琶界,不涉及理論界。畢竟演奏和理論真的不是一個位面的)

所以我們敬他,愛他,緬懷他。因為,他的功勞,一筆是寫不完的。我們需要做的,走他沒有走完的路,讓琵琶不是孤獨的樂器,讓琵琶變得多姿多彩。能點進來看的,留言的,都是琵琶的師兄弟師姐妹們,或者是琵琶資深愛好者,希望大家共勉,為了琵琶,大家一起加油努力。在演奏也好,教學也罷,興趣也行,堅持著走下去。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