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本習慣養成的書讀到的,卻沒辦法理解這個對錯,難道不是要人何以待我我亦待人嗎?


菩薩修因,俗人修果。


別人看待我們是基於我們的一些行為和想法進行的判斷,有的人會簡單的形成固定思維,給我們貼標籤,比如這是一個過分情緒化的人,這是一個有些木訥的人等,但我們自己在改變,我們不用太介意別人怎麼對我,但我們要學會不隨便給別人貼標籤。


世上沒有絕對的對錯,這兩句話也是一樣,只是單純的不同處世觀的相互碰撞,然後讓讀者被其所同化,來達到它「繁衍」的目的。總得來說,這兩句話都沒錯,都可以運用到身上,關鍵是,題主要運用哪一句。


請仔細觀察和思考關於感受和情緒相關的事情。

我們的幸福不取決於別人如何做,而是取決於我們如何理解外在的世界。

而我們如何待人對我們的理解恰恰有很大的影響。


想要被愛,首先要自愛。你懂得對自己好,才知道別人對你怎麼樣纔是好的,也知道別人接受或者喜歡怎麼相處。


人怎麼待我,我就怎麼待人和人相處, 處的就是真情實意。 與人交往, 要的就是將心比心。 你對我如何,我便對你怎樣, 你怎麼待我,我就怎麼待你。 為人, 咱不惹事,也不怕事, 對咱客客氣氣的,咱就和和氣氣; 對咱冷冷冰冰的,咱就愛答不理; 把咱欺負為難的,咱也毫不手軟; 讓…0 贊同 · 0 評論查看完整文章

屁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你如何待我,我就如何待你,憑啥我要奉獻


滴水之恩 當湧泉相報;以其人之道 還治其人之身。


不,我真心真意的對一個人好。珍惜一段感情,換來的卻是人家的一個嘲笑。被人認為是一個舔狗,這樣的感情,沒有被珍惜。


我覺得應該有兩個理解方向,待人包括自己和別人。

第一個是別人的看法做法,即便有關於你,也沒有你自己對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重要,有一句話我覺得很贊同,別人看衰你了不要緊,你自己如果也看衰自己那就沒得救了。

第二個是無論他人如何待人,你都無法去改變,只有你對待別人的方式是由你決定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