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覺得孩子學習,是像現在社會有家長輔導作業好,還是像我們以前家長完全不輔導作業好?我指的是對孩子學習而言


首先,我覺得題目的描述就不太客觀。

以前的家長並非完全不輔導作業,比如我爸媽,作為50年代生人,他們在我讀小學時就沒少給我輔導作業。

現在的家長也並非全都是些打雞血輔導作業的家長,比如我大學舍友,為了不給孩子輔導作業,小學就選擇了一周住校5天的私立學校。

所以,現代家長與過往家長並不是一個區分標準,沒必要將兩者對立起來。

在輔導作業這事上,家長輔不輔導是要因人、因事來區分的,大致可以分成這麼幾類:

  1. 有閑有力型:家長有能力、有時間輔導的。這類型的家長,我鼓勵他們多參與孩子作業的輔導,至於原因後面會談到。
  2. 有閑無力型:家長有時間卻沒能力輔導的。並不是所有家長都有能力輔導孩子的作業,有的家長輔導一下語文尚可,輔導數學自己都有可能吃不準題目的考點,這時候輔導孩子你確定能輔導出想要的結果嗎?這種情況,不妨多問老師或找專業機構。
  3. 有力無閑型:家長有能力卻沒時間輔導的。有的家長可能自己是「學霸「出身,輔導孩子還是綽綽有餘的,但問題是他們可能太忙了,不是經常出差,就是加班連軸轉,別說輔導孩子了,晚上回家孩子都已經入睡了,和孩子聊天的機會都不多,還怎麼輔導作業。這種情況,只能建議父母盡量擠時間關心孩子了,不都說時間像海綿,擠擠就有了。
  4. 無力無閑型:家長既沒能力、也沒時間輔導的。這類家長也不少見,比如熟知的「留守兒童」「留守少年」,父母忙於生計,連陪伴孩子的時間都缺乏,更別提輔導作業了。比如最近熱度很高的鐘芳蓉,不也是妥妥一枚學霸。

不要被視頻里那些「不寫作業,父慈子孝,一些作業,雞飛狗跳」的段子牽著鼻子走,就覺得現在全中國的父母都是打了雞血,又吼又叫,甚至輔導個作業還得去做個心臟搭橋手術。這些情況確實存在,但並不是全部,在現實的教育中,你會發現還有很多父母他們甚至都沒有精力或沒有能力去輔導孩子的作業,這類家長中好一點的他們會選擇托教或寄宿制學校進行代替,弱一點的就只能靠孩子自己了。

不管是哪一種選擇,它都是每個家庭基於現實因素的考量,我們不應該拿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在輔不輔導孩子這件事上不管是出力或是出時間,儘力了就好。

所以,以下回答僅針對「有閑有力型」的家長。

當家長有能力、有時間輔導孩子時,如何輔導孩子呢?分情況。針對低年級的孩子,建議家長可以多參與孩子作業的輔導;針對高年級的孩子,建議家長可以多參與孩子作業的討論。

  • 低年級的孩子

其實我在很多回答里都談到了,低年級的孩子,尤其是剛入小學的孩子很多時候還是很需要家長幫一幫、扶一扶的,但是這樣的「幫」並不是要家長和孩子一起寫作業,要分情況,比如有的孩子識字能力強、理解能力強,每道題他可能都看得懂、理解得了,那家長根本就不用做什麼,咱們就安靜地坐在旁邊看書,在看書的過程中,默默觀察你的孩子,看他有沒有出現什麼問題。比如:

  1. 哪些地方容易反覆出現錯誤。
  2. 哪些地方思考時間比較久。
  3. 書寫過程是否符合標準。
  4. 時間管理上有沒有問題。
  5. 其他的如閱讀理解、獨立思考上等等一些問題。

把你觀察到的問題記下來,在最後的時間結合今天的作業把你觀察到的問題反饋給孩子,並提醒他下次注意。這個輔導作業的過程,是一個非常好的檢驗機會,通過在旁邊觀察,你能有效地捕捉孩子今天的學習情況,什麼東西掌握了,什麼東西掌握得還不夠牢固,什麼習慣還有待加強……當你把每天的情況都記下來或牢記在心中的時候,你對孩子的能力,對如何幫助孩子補缺補漏就能十分有數了。

但是,有的孩子剛開始的時候識字不多、理解能力也偏弱,怎麼辦?這時候的輔導,要以「猜」為主,和孩子一起猜猜這道題是要我們來做什麼?千萬不要一上來就吼孩子,「這麼簡單你都不懂?」「說了半天,你怎麼就理解不了。」一般越吼,孩子就越怕,越怕做作業就越抗拒。當「猜」了一段時間之後,孩子的識字量上來了,理解能力提高了,我們就可以跳過這個步驟,讓孩子自主閱讀題目了。同樣的,家長在旁邊觀察就好了。

如果今天家長沒空在旁邊觀察,也沒關係,在最後檢查作業的時候問一問孩子「這題的解題思路」或是「為什麼會想這樣做」,來檢驗一下孩子的掌握程度。

最後,記得給孩子一個「錯題本」,把做錯的題目記下來,隔段時間讓孩子翻一翻,討論討論,鞏固一下。

其實,不管是觀察還是「猜」,輔導低年級孩子的過程就是家長參與培養孩子學習習慣的一個過程,當習慣養成家長們就可以漸漸脫手,讓孩子獨立完成作業了。

  • 高年級的孩子

高年級的孩子還需要輔導嗎?需要。不過更準確地說,高年級的孩子更需要引導

這個階段的孩子並不需要家長在旁邊陪伴式的輔導,在低年級輔導的過程中,家長就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漸漸抽離,到了高年級,孩子才能不依賴家長,獨立自主完成作業。

隨著孩子長大,其實父母可以多參與孩子學習的討論,在討論中引導孩子建立自己的學習方法,比如引導孩子說說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說出「解題思路」;引導孩子建立分類、歸納、建構的意識,和孩子利用思維導圖把這一階段的知識點進行串聯,把一些知識點進行歸納和分類等等。這個階段的輔導重點不是「盯」而是「立」,應該更加側重學習方法的啟發和引導,幫助孩子建立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舉個栗子吧!比如當孩子碰到問題時,家長可以這麼做:

  1. 讓孩子反覆讀題,學會划出關鍵字、關鍵句,把題目理解透。所以在孩子的日常閱讀中,不僅要有量的保證,還要有質的保證。曾經帶過的班上有些小男生閱讀速度很快,每次都會說「老師,這個假期我看了多少多少本書」,但是實際過程中你會發現他的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數量並不成正比,這時候這個孩子需要做的就不是加大閱讀量了,而是要提升閱讀精度,給他一些有難度的短文,讓他慢慢地去琢磨這篇文章的意思,一遍吃不透再來一遍,甚至再來N遍都是可以的。
  2. 讓孩子吃透例題。刷題前先把課本上的例題吃透!孩子遇到困難,不妨讓孩子回到課本找例題,然後吃透例題,因為原題一定是極具代表性的題目,吃透原題再去發揮舉一反三的遷移能力。
  3. 非要講點什麼,那就講個能點撥孩子的關鍵點。不要上來就給孩子列算式,說答案,點撥一些關鍵的知識點,引導孩子自己去打開思路。

但是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家長肯定是沒有能力一直輔導作業的,所以在打基礎的時候一定要儘可能地幫助孩子搭好學習習慣的架構,讓孩子學會歸納和整理自己的知識。只有基礎打好了,才有談上層建築的資本。

雖然輔導孩子的過程並不容易,但還是要相信自己的孩子,他們不是笨,他們只是還在路上,多點耐心吧。

以上,供參考。


記得小學的時候,有一個階段在作業上特別有依賴性。並不是說作業完全不會做,而是不想動腦筋去思考。然後直接就跟我媽說,這道題我不會。

我媽呢就過來輔導我,開始讓我把題認真的讀一遍,然後問我在讀題的過程中,思路有沒有通一點。我搖搖頭,我媽又讓我讀第二遍,然後又問有解題思路了沒有?我再次搖搖頭,我媽再次讓我認真的閱讀第三遍,每一句都要認真的思考,徹底弄懂每一句的意思,來打開解題的思路。

如此反覆幾遍後 ,對於真正不會的作業題我已經有了解題思路。而對於略微動動腦筋就有解題思路的作業題,對於我媽的這種輔導方法,我開始有點嫌棄了。後來一想,還是自己動動腦筋吧,想依賴我媽直接給出解題思路門都沒有。

其實,我的這種小心思我媽一眼就看出來了,只是不願意戳穿我而已,她希望用她的耐心來治癒我的懶惰和依賴性。

後來,我媽的這種耐心還真的治癒了我的作業依賴性。漸漸地 我很少讓我媽輔導作業了,因為,我媽的這種方法真的讓我受益很多。


不好。

只說兩點不好。

第一,不利於科任老師提高教學方法和提高教學質量。

平時的家庭作業,基本上就是科任老師當天所教的東西的鞏固,最多也就是當天課堂上所教例題的翻版,是當天所學知識點在多種場合的具體運用。

這樣的家庭作業,孩子們不會做,責任在科任老師——要麼是科任老師沒有教好,要麼是孩子沒有用心聽講,沒有學好(這個也可以說是科任老師的責任)。

作為一個科任老師,不應該把自己份內的事情推給沒有教師資格證的家長去做,對吧?

家校結合是對的,這裡不是結合點。

所以,我經常講,作業就是檢驗報告,而且是一份雙向的檢驗報告——檢驗科任老師是否教得好,檢驗學生是否學得好。

孩子不會做,家長輔導孩子做對了,或者,甚至,花錢請課外老師輔導孩子做對了,而且全對。這樣做,肯定不好!因為,第二天,科任老師一看,全對!說明自己教得好!說明孩子學得好!有事實為證!而且鐵證如山!全部都是紅勾勾!於是,老師還是那樣教,孩子還是那樣學……惡性循環。

到了考試的時候,真相大白,老師、孩子、家長,都是受害者,皆大「不」歡喜!

總的解決辦法:建議家長頂住壓力,不要怕有的科任老師在班群裡面曬錯題,曬出來的錯題,實際上曬出來的也是科任老師自己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家長要本著對自己的孩子負責,同時也對科任老師負責的態度,敢於把孩子獨立做家庭作業的真實情況如實地反饋給科任老師,以便於科任老師掌握了真實情況之後,及時調整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真正做到皆大歡喜!

事實上,有許多優秀的科任老師在家長會上說:家長只管孩子是不是認真完成了家庭作業,至於作業做得對不對,請家長不要管,那是我們的事情。向這樣的科任老師們致敬!

第二,容易養成孩子許多壞習慣。

我根據許許多多真實的例子,總結出了這句話:會做不會教,越教越糟糕。

最大的糟糕在於:容易養成孩子許多壞習慣!

孩子上一年級,做家庭作業的時候,好多家長(或許包括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就愛心滿滿地湊過來了,又是讀題目,又是指重點,關懷得無微不至。久而久之,大人和孩子都習慣了,或者準確地說,都「上癮」了——大人不到位,大人不讀題目,大人不指重點,孩子就不做作業了!大人呢,也是這樣,孩子一做作業,大人就湊過來了,習慣性的行為習慣性地出來了!一二年級還好說,理解性的考試內容少,一般都很容易得滿分,或者接近滿分。到了三年級,區別就很明顯了。那些一二年級就訓練獨立學習等等綜合基礎的孩子,成績穩定在高分;那些被無意中訓練得依賴性較強的孩子,成績開始下滑,多數滑到70多分定格,有的下滑得更低,更低,甚至低到20多分30多分的都有。當然啦,考試的時候,你家長能夠進考場、讀題目、指重點嗎?

總的解決辦法:訓練孩子逐步做到:今天獨立面對學習,明天獨立面對社會。

2020年9月3日寫於武漢


比較有遠見的家長都會輔導孩子做作業,不論是以前還是現在包括未來。

在我上學的時候,村裡有個小夥伴小v,88年的,他從幼兒園的時候他爸爸就輔導他。(確定是山東某個疙瘩的貧窮的村裡,就叫幼兒園,三到六歲上的,後來在別的地方我聽到的叫育紅班、學前班之類的。)從一年級開始,他一直是第一名,全村人都知道他放學了他爸爸就輔導他。雖然他爸爸在村裡當農民,但是他有幾個叔叔在鎮上的學校里當老師,可能是他叔叔們一直告誡他爸爸吧。

我和村裡另外一個孩子小w還有小v是我們班上的前三名,在我和他們讀書期間就是小v第一,小w第二,我是第三,名次相當穩定。我和小w是沒有人輔導的,小w比我強一點,因為回家有人管著先做作業,雖然也許家長沒辦法幫他。我呢,是沒人管的,有個書讀都不錯了,當然我也沒有那個覺悟回家了還看書學習,整個小學期間從未在家裡做過作業,因為回家了還要幫大人做事,一般都是在學校的時候趁著課間把老師布置的作業寫完。

初中的小v依然名列前茅,畢竟好的學習習慣已經養成!中考後,小v去了市區讀了很好的一所高中。我和小w在縣城讀一般高中,主要是沒錢去市裡讀。高考後,小v考上了著名的985學校,我和小w只上了一本。

從高中來說,的確小v去了更好的平台,但是在小學的時候,小v每次考試都能保證兩門上90(農村的教學資源確實不怎麼樣),小w能有一門上90,而我只能兩門80以上但越不了90。所以輔導和不輔導怎麼會沒有差距呢,這不是智商上的差距,在於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良好的學習思維。孩子終究是孩子,再聰明也需要別人來引路,而好好輔導孩子就是在引路,引好了路再放手孩子才能沿著這個方向去探索去研究,總是要比那些瞎摸索的人走得更平穩。


對家長,肯定是越輕鬆越好,而且一團和氣,不容易出現家庭矛盾。

對孩子,誰幫助都一樣,當然不需要幫助更好。不一定對哈,反正我認識好幾個當年學神,家裡人都是小學文化認字水平,誰輔導誰?

不扯遠了 只說題目。

現在是無可奈何權宜之計而已,就事論事,最好是家長多多少少會一點教育懂得怎麼輔導,對孩子幫助不限於某一道題做出來完事,得有實質提高。

而指望老師挨個輔導學生,更是不太現實。除非家教老師了。

至於這個彆扭現象背後的問題,已經後果隱患……不提了,一說就有人跳出來「說得容易一看就是自己沒孩子不拉不拉……」

最後,應該怎麼做。

您輔導作業 第一思路不是完成任務,而是通過題目了解孩子情況,欠缺不足在哪裡。我有個80分理論,大概就是說別苛求完美,80分是最適合發現孩子問題的。

分析問題,然後針對性加強就好。

每天進步一點點兒,比急赤白臉逼著一百分,可能有用。

我專欄裡面專門有兩三篇文章提了怎麼輔導功課,每門課簡單思路,輔導學習時候重點是分析問題想辦法改進而不要龜毛一百分……

有興趣可以參考一下。

教育是一個費神不複雜的「手藝」,你得懂點兒道道,然後簡單操作日積月累才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