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總是說興趣是多麼多麼重要,然後就舉一些對什麼什麼有興趣的人的例子,然後說他們有怎樣怎樣的成就,可是他們是先有的興趣還是先有的能力呢?大部分東西難道不是因為擅長而喜歡的麼?


有些事是先有興趣,憑著興趣的驅使去獲得能力;有的事情是非做不可,但是在能力提升的過程中產生了興趣。

我認為,每個領域,當你擁有了足夠多的能力之後應該都會對它發生興趣,就會有一種「哇,以前看似不起眼的事情,本質上居然是這麼回事,真是太奇妙了」的感嘆,當你的能力足夠支撐你發生這句感嘆的時候,興趣便產生了。

不過,由於個體的差異,對某領域發生興趣的閾值(可以定義成該領域的能力與興趣的比值吧)也各不相同。舉個栗子,有些人對數學一見鍾情,沉迷於數學無法自拔,那麼他對數學產生興趣的閾值就很低。相反,有些人從來對數學都奉行「60分萬歲」的原則,直到大學畢業也沒有愛上數學。雖然他們有一定的數學能力,但是這點能力還不足以讓他對數學產生興趣,那麼他對數學產生興趣的閾值就很高。

回到問題上來,究竟是興趣產生能力還是能力產生興趣呢?這個要來看獲得興趣的閾值的高低了。當一個人對某領域產生興趣的閾值高於某個臨界點,那麼就是能力產生興趣;反之,如果低於這個臨界點,就是興趣產生能力。

當然,以上所說的並不是那麼絕對,也有很多人很喜歡一件事,可就是做不好,或者雖然能做好一件事,但是就是不喜歡……不過我大概的想法就是上面這樣啦。說的很理論化,題主就將就著看吧……


都有可能啊,我從小就不是個有審美的人,甚至可以說審美很差,小學初中有段時間很自卑,因為覺得自己不會打扮,但我就是很愛美啊,通過各種學習,現在審美層次已經提升了太多,這不就是興趣影響能力嗎。

但再舉一個例子,我從小方向感很好,剛上幼兒園沒多久,有次出了些事情,我自己徒步走了三四公里路回家,回家後大人們都在誇獎我,也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我開始對地理很有興趣,每天盯著我家那本地圖書看,初中有地理這門課之後我自然而然很輕鬆就能拿高分,考得越好,老師父母越誇獎,就自然越有興趣去學,這大概就是能力影響興趣。

我覺得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誰先有也並不重要了
有能力就會對有能力的事情感興趣,畢竟有點優越感。有興趣可以培養對有興趣的事的能力,興趣培養能力最好的老師。然而,這兩者之間並沒有什麼先後關係,都是看個人的需求,對能力需求的人就是先有能力再有興趣,對興趣需求的人就是先有興趣後再有能力的。

我覺得最主要的是規劃,不管是興趣還是能力,如果沒有一個長遠的規劃是很難成事的,光看興趣,譬如吉他,你是對音樂很有興趣了,對吉他彈奏也很感興趣,可是每次你都是興趣來了去玩一下,然後哪天心煩了又不玩了,那你的吉他技術一定不會變好的,反而會給自己一個假象,就是你會覺得自己練了這麼久,(時間拖的比較就,實際練了沒幾次)可是為什麼總是沒長進呢?給自己心理上造成壓力,就挺難堅持的下去了。但是如果你每天規劃自己學習半小時到一小時的話,我想你會在一天天成長中慢慢積累,然後直到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竟然可以彈一首曲子了。

所以規劃好,去執行,而且是堅持,持續的執行也是個大坎,因為堅持是件挺難的事情的!

你去試試看吧,之後就知道了!

能力的話,也是這樣子的,每次當完成一個項目之後記得去復盤,回想在這個項目中哪一個環節你做的還不夠好,然後等到下次再來這樣的項目的時候,記得改正,慢慢的就是能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工作中我覺得總結復盤這樣的工作是最重要的。因為不然等到下次的問題你還是這樣處理的話,那能力就沒增長,但是如果每次都復盤就很好。

以上。


看你是否有錢,如果你家境貧寒,還是先有能力養活自己吧,要是你的興趣可以養活你那就更好。

你要是有錢的話,隨意。


如果你感興趣的事情剛好能滿足你的物質需求,那就是兩者皆可得,如果你的興趣只是愛好,那麼你必須要先有能力


人是因為對一件事乾的越來越好才越來越有興趣,不是對什麼感興趣才幹的好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