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題中的「加分」泛指各種錄取優惠政策。


元朝元仁宗在位時,科舉分左右兩榜的,左榜錄取漢人和南人,右榜錄取少數民族——蒙古人和色目人。不過考試的內容都是程朱理學為主,但是呢,少數民族是內部競爭的。明朝南北榜案發生後基本都是南北分榜的。此外乾隆時期有分省配額制,照顧邊遠地區和少數民族,比如每年至少給台灣保留一個進士的名額,這些都有類似加分的作用


為了避免南方某些地方考出來的人太多,明清兩朝都採取了照顧後進地區的做法。清朝滿人可以不考試就當官,就算考,內容也比較簡單。


大多數少數民族不能參加科舉。只有傳統上使用漢字,並實行四書五經教育的民族才會參加科舉。但凡參加科舉的少民,其實不會像現在這樣被當成少數民族。比如明代起,白族與漢地實行相同的管理制度,經濟文化水平與內地無異,稱為「民家」,同樣也參加科舉。壯族等少數民族也差不多,通漢文者也能參加科舉,不過壯族士子喜歡附會籍貫,跟現在的東南沿海人類似,往往多稱其祖上為漢人。從這一點上看,雖無政策性歧視,但歧視是存在的。所以,哪來什麼優惠和加分,不被減就不錯了。手機打的,憑記憶,錯了莫怪。
明代北方人參加科舉有加分。

第一,古代沒有民族這一說法,這是近代從西方傳過來的概念。

第二,古代科舉是漢文字為媒介,要考四書五經,如果用漢字參加考試就沒人當你是少數民族了。而你所謂的少數民族沒有受到義務教育,同時農業社會人員遷徙很少,很難進入封建官僚體制下的官員選拔架構。

第三,古代歷代有太學國子監等,的確有地方少數民族土司子女,日本匈奴西域等留學生進入學習,但他們一般不參與科舉,都會回家鄉。也只有唐代有留下做官的記錄,比如唐代有日本進士,但很多是直接封的並未參加考試,這點少數民族算有優待。

第四,少數民族加分,只有元代和清代,他們實施對本民族其實就是家族的優待,是分卷考,但到殿試就沒有優待了。

第五,真正科舉加分,從明代才開始,根據地方經濟發展分為南卷北卷後來還有四川卷,清代更是形成分省配額,也算照顧了邊遠地區,但和民族無關。


科舉是不評分的


科舉好像成績沒有量化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