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言。

有三昧名 等集眾德。假使菩薩 逮斯定者。眾德進益 不乏智慧 不違禪定。所慕道心 未曾闕廢。心性弘毅 未曾離佛。恆聞經法 供養聖眾 行於四恩。彼如是已 不舍群生。

於時世尊。咨嗟等集眾德三昧。宣揚其名 默然無言。

是時維耶離大城中 有大力士。名維摩羅[口*(甚-其+庚)]移。(晉言離垢威)

心自念言。

吾為力士。於斯天下 力勢強盛 無有倫匹。曾聞沙門瞿曇。猛勢無量 其力巍巍 總要有十。體諸骨解 猶如鉤鎖 而得自在。吾欲往試 觀銓其道。於我孰踰。

念已。尋出維耶離城。往詣大樹重閣精舍 欲覲世尊。而見如來與無央數百千之眾 眷屬圍繞 而為說經。照臨大會 猶如須彌超現大海。瞻睹威容 神曜光光。

心懷踴躍 不能自勝。稽首佛足 卻坐一面。

佛知力士 心之所念。欲為療除憍慢貢高 自用之穢。便告賢者 大目乾連。

吾憶往昔 為菩薩時。兄弟挽射 彎弓放箭。箭所至處 爾今攝取。釋女瞿夷 欲充所用。

目連對曰。

唯然 世尊。

於時不見箭何所奏。

佛放右掌光。光照三千大千世界。於斯佛土鎮世鐵山 大鐵圍山。箭徹其中。

目連尋光乃見箭處。

佛告目連。

寧見箭乎。

對曰

已見。

又而告曰。

往取箭來。

時目干連自現神足 一切眾會莫不見者。如勇猛士 屈伸臂頃。斯須即到大鐵圍山。欲拔佛箭。

三千大千世界皆為震動 而箭不搖。

一切諸會天龍鬼神 帝釋梵王 靡不肅驚。

阿難。整服長跪問佛。

地何故動 普世惶悸。

佛告阿難。

憶吾往古 挽射放箭。箭徹太山。使目連取。盡其神力 箭不可拔。三千大千世界乃為之動 而不能得。

阿難啟曰。

唯垂尊援。

佛即許之 援以道力。

則承聖旨 攬拔得箭。還用進佛。

目連白佛。

云何世尊。為菩薩時挽射放箭。箭徹鐵山。用父母力 神足力乎。

佛告之曰。

是父母力 非神力也。

假用神力。其箭當達無量無限諸佛世界。

目連又曰。

云何菩薩以父母力 射箭乃入鐵圍太山。道力功德而佐攝取。何以為喻。

佛告目連。

十凡象力。則不如一正象之力。

十正象力。不如一龍象力。

十龍象力。不如一大象力。

十大象力。不如一術事象力。

十術事象力。不如一青象力。

十青象力。不如一普妙象力。

百普妙象力。不如一大臣象力。

百大臣象力。不如一力士力。

百力士力。不如一大力士力。

百大力士力。不如一上力士力。

百上力士力。不如半鉤鎖力士力。

百半鉤鎖力士力。不如一具足力士力。

百具足力士力。不如一大鉤鎖力士力。

百大鉤鎖力士力。不如一法忍菩薩力。

百法忍菩薩力。不如一究竟菩薩力。

百究竟菩薩力。不如一生補處菩薩功德之力。適生墮地則行七步。

佛言目連。

他方世界現在諸佛建立倫土。究竟菩薩之所游處。適生墮地 行七步者。其地下至六百八十萬由延。盡斯下已 乃得水界。各各分別 其水渧如車釭。上至梵天 承佛威神 愍哀眾生。世界不損 無所嬈害。

究竟菩薩 威神勢力 巍巍如是。

十究竟菩薩力。不如如來至真等正覺力。

是謂世尊父母之力。其諸菩薩宿命德本 所受之決。亦非神足 道力變化。

設使菩薩 示現神變功德之力。往詣道場 坐佛樹下。以神足之力 一足指。舉江河沙等世界 先以目前。用置殊異無量無限諸佛國土。其於眾生 無所嬈害。是為菩薩神德變化 足一指力。

如來神足變化之力。復過於是 無量無極 不可思議。

假令如來 普具示現神變威佛。汝等睹之 則不能信。何況外術 眾邪異學。

又目犍連。菩薩往至佛樹下時。攝四大種 立為一種。已立一種 在於世界無有增減。

於時弊魔 行到道場。與無數億百千官屬 凶悖難當。如來一切尋摧伏之。

何以為一 謂平等力。

有十力常加大慈哀。諸眾生無所毀觸。

何等十力。

有非處處 有限無限。如審悉知。

過去來今 如審悉知。

一心脫門 定意正受。如審悉知。

見諸人根 種種別異。如審悉知。

見他群生 心意所念。如審悉知。

若干種身 無數形體。如審悉知。

眾庶所行 所行者好醜不同。如審悉知。

道眼徹睹 終始所趣。此沒生彼 彼沒生此。名字種姓 父母兄弟。

其身口意行惡。誹謗聖賢 邪見顛倒 終墮惡趣。

其身口意行善。不謗聖賢 正見奉順 終隧善處。

如審悉知。

道耳洞聽天世間。地獄餓鬼 蜎飛蠕動 蚑行喘息。

十方諸佛世界。若此言聲 亦無音響 亦無所著。如審悉知。

心睹五趣 一切本際。諸漏已盡 無有塵垢。終始悉斷 神真聖達 解名色原。如審悉知。

是為十力。

如來之力 復過於此 不可思議。暢徹十方 無去來今。

於是離垢威力士 從佛世尊 聞斯菩薩父母諸力。歡喜踴躍 怪未曾有。善心生焉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長跪叉手白佛言。

今我聽受世尊所說。為菩薩時 父母之力 及十種力。屏除貢高 憍慢自大。歸命三寶 願發無上正真道意。愍傷眾生 使獲大安。哀令我得十種諸力。如天中天 具足無異

時會大眾 聞斯力士誓願弘廣。滿十千人 發無上正真道意。同時舉聲。而歌頌曰

僥令我等 逮得道力

亦如如來 至真等正覺

於是鉤鎖菩薩白世尊曰。

今者大聖。何故稱嘆 等集眾德三昧。而便默然。唯願如來。分別講演 等集眾德定意。宣暢菩薩大士諸行。使發意者 逮得斯定。

佛告力士。

菩薩初發意者。欲至無上正真之道 當受尊定

所以者何。若初發意 受持尊定。尋具普入一切眾德

譬如力士。川流泉原 江河大流 悉歸於海。所殖功德 布施持戒。所習平等 思惟道慧。有漏無漏 俗業度世。天上人中 所立福祚。皆來歸湊於初發意菩薩之行。

是故族姓子族姓女。欲攝眾福 當發無上正真道意

譬如須彌大山鐵圍山 雪山黑山。諸藥草木 及余叢林。洲域大邦 郡國縣邑。並四天下 日月運照。苞在三千大千世界。

如是力士。其凡庶履跡 無著緣覺。休祐菩薩 如來大聖之德。其初發意為菩薩者。悉得通入 於此福祚。

以是之故 當作斯觀。若發無上正真道意。則悉該攬於諸德矣。

佛告力士。

譬如四域群生之類。轉輪聖王 居為尊上 功祚殊勝。使四天下眾庶人民福。

如轉輪聖王之德 等無差異。合集斯福 巍巍之德 為一聖王。使三千大千世界眾生之德。各各皆如轉輪聖王。

一一聖王 使倍三千大千世界眾生之數。總集諸福為一人德。

使江河沙等諸佛世界 所有人民。各各履祚 如彼一人。

於鉤鎖意云何。寧能限量 斯福德乎。

鉤鎖對曰。

唯天中天。計聖王德 不可思議。何況一切為轉輪德 莫能稱限。

世尊告曰。

正使撰合此眾生德 無量之祚。以比一發意菩薩。百倍千倍 萬倍億倍。巨億萬倍 計空不及 無以為喻。

是為初發意菩薩。等集眾德三昧 第一所入

佛告鉤鎖。

譬諸梵天 於千世界悉樂行慈。若復有人皆以七寶滿千世界。以用布施。比千世界梵天行慈。行慈之福其德殊勝。

若三千世界至於五千十千。若至百千世界梵天 普共行慈。若以七寶周遍充滿百千世界。以用布施 所殖德祚。以比百千世界梵天行慈。行慈福多 不可稱限。

正使三千大千世界眾生之疇。其福德如百千世界梵天行慈。行慈心普向於群萌。計其福德。比初發意行者所尊慈祚。百倍千倍 萬倍億倍 巨億萬倍。計空不及 無以為喻。

所以者何。其初發意志於無上正真道者 德不可限。

以是之故。當作是見 當作是知。假使能發大道意者。則為具足一切眾德

若族姓子族姓女。欲得周滿無量之祚。當發無上正真道意

佛言。

力士。是為等集眾德定意 第二所入

佛告鉤鎖。

東方虛空 所覆世界。空之遠近 可限量乎。

答曰。

世尊。無限無量 不可計數 無有邊際。天中天。

佛言。

如何引喻 智者解趣。十方世界虛空所覆 不可盡極。

猶若等集眾德定意 福祚功德。超彼無量 轉加具足。為眾生故 以諸道德 將護其心。以大精進 成滿所行。

假使有人 於此三千大千世界。下盡水際 上至三十三天。滿中芥子。一一芥子 為一佛國。

過於東方若干佛土 著一芥子。各各如是 令芥子盡。不能窮極東方世界。

設令江河沙等世界 滿中芥子。有人盡取芥子一一破碎。各如江河沙數芥子之限。

於鉤鎖意云何。寧有人能籌計分別。知所破碎芥子數乎。

鉤鎖答曰。

唯天中天破。一芥子所分之限。假使智慧如舍利弗。周滿天下 閻浮提土。一劫之中 籌之計之。不能稱量芥子之數。何況欲知江河沙等世界破芥子數。

設令有人過諸芥子佛土 著一芥子。如是之比 令破芥子 悉盡無餘。東方世界 不可窮極得其邊際。

南方 西方 北方。東南方 西南方 西北方 東北方。上方 下方 亦復如是。

如是鉤鎖。如十方界 所有虛空。諸佛國土 皆以七寶遍布其中。悉令充滿 盡用布施。所得功德 豈多不乎。

鉤鎖白佛。

甚多 天中天。無量也。

世尊告曰。

其初發意菩薩行慈之德 過於彼施。滿於東方無限世界七寶之福。百倍千倍 萬倍億倍 巨億萬倍。計空不及 無以為喻

譬如虛空 無有能度得邊際者。菩薩之慈 猶如虛空 無所不覆。菩薩如是 所行大慈 所蓋無際

譬如眾生受形立體。所周佛土 所在世界 若干之數。菩薩行慈 使此群萌 皆得成就 為轉輪王。具足功德 如釋如梵 踐祚之數。

又計菩薩大士 建立凈性 質直無諂。欲度眾生 住於大哀。常行慈愍 所行七步。攝取功勛 超諸群黎。為釋為梵 轉輪聖王之福慶也。百倍千倍 萬倍億倍 巨億萬倍。計空不及 無以為喻

是謂等集眾德定意 第三所入

佛告鉤鎖。

三千大千世界 一切眾生威神功德。皆令巍巍 如轉輪王。如釋如梵功德之慶。不比初發意菩薩之慈

正使一切十方眾生 皆為釋梵 轉輪聖王。百千萬倍 不比菩薩行大慈哀

又使三千大千世界眾生之疇 一切皆使如清信士 所有功德。比舍利弗 福慧之明。百倍千倍萬倍億倍 巨億萬倍 不相及逮

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人。眾如舍利弗智慧功德 等無有異。以方比於緣覺智慧功德。百倍千倍 萬倍億倍 巨億萬倍。計空不及 無以為喻

縱使三千大千世界游居眾生。一切成具緣覺之德 智慧功德等無差特。欲比五劫生行菩薩。百倍千倍 萬倍億倍 巨億萬倍。計空不及 無以為喻

是為等集眾德定意 第四所入

說是經時 二萬二千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其大光明普照世間 億百千姟。

諸天伎樂 不鼓自鳴。而雨天花 覆蓋道場。紛葩佛上 周遍眾會 積至於膝。

釋梵四天王 天龍鬼神 皆歌嘆言。

唯然世尊。族姓子族姓女。心懷至誠 而發無上正真道意。如向大聖所講說者。我等稟誼。假使不發大道意者。終不逮成 等集眾德定意正受。況當能致一切功祚無量也


這個問題,很有趣呢,容易啟發思考,也說明提問者是用心去思維的。

菩薩有五種不退:信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究竟不退。

比如十信位滿足了,就會一直對佛法僧三寶充滿信心,不會再退轉、不信。

然後隨著菩薩的修行,果位提高,再逐漸達到位不退(不退轉於菩提);行不退(弘揚佛法的行為、不退,但可能有的時候感覺勞累了,想放棄,但只是有個想法,行為不會退);念不退(即使再苦再累,也不會有想放棄度眾生),至於各種不退對應的菩薩果位,我記不清了,要去查一下資料。

最後就是 佛地的究竟不退了,種子完全清凈、如同金礦已經提煉成黃金,永不腐蝕變質。

可見在 佛地之前的菩薩,就已經達到了心念都不退的境界,那麼諸佛肯定不會因為眾生難度而想放棄的。


呵呵,其實度眾生就容易了。只是沒人指導你如何行方便法來度眾,只會自己硬幹,所以越干越難。

比如,一句簡單的「阿彌陀佛」,眾生聞之,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就是度眾生。還有很多方式方法,關鍵得有善知識指導你修學佛法。


你沒成佛,也沒度眾生,

你連自己的問題都解決不了,打什麼退堂鼓?

你先把自己的生活問題,工作問題,思想問題解決解決吧。

自己的問題解決了,眾生的問題也就解決了,你自然在度眾生,自然在取向佛果,懂嗎?

你對佛教的認識是不對的,也是有問題的。

退堂鼓早該打了。


真的是一個天大的矛盾:

當你不能度眾生的時候,總想著做點好事,去度度眾生。

當你真正能度眾生的時候,突然發現無眾生可度。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隨問隨答,有問有你,眾生皆是因緣和合,自性自度,他到那個因緣了,恰好問到你你會不答?他還沒到那因緣,你硬要他成佛,是你要他成佛,而非他要成佛,非但攪亂因緣,豈不是造業?

真箇如木雕泥塑一般,卻了了分明,卻知一切,生機勃勃卻又沉寂,神奇嗎?奇妙嗎?有問必答,有求必應,靈驗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