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技術性回答。

首先,要了解經濟全球化的概念。

經濟全球化:世界各國、各地區經濟活動越來越超出一國、地區範圍相互依賴、依賴的一體化過程。

經濟全球化本質是生產力發展、社會化大生產必然要求

知乎用戶:法律全球化的利弊有哪些呢??

www.zhihu.com圖標

表現在跨國公司(multinational)已成為世界經濟主體(生產、貿易、金融、生產經營):

1.生產全球化、國際分工進一步深化;

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國際水平分工逐漸取代國際垂直分工成為居主導地位的分工形式,這種分工以資本、技術、管理技能等生產要素的跨國流動為前提,以跨國界組織生產為核心,以全球化生產體系的形成和建立為標誌

2.貿易全球化:商品、勞務在全球範圍內自由流動;

國際貿易迅速擴大的標誌:國際貿易增長率大大高於世界經濟增長率。

3.金融全球化;

世界各國、各地區在金融業務、金融政策等方面相互協調、相互滲透、相互競爭不斷加強,使全球金融市場更加開放、金融體系更加融合、金融交易更加自由。

4.企業生產經營全球化:重要標誌是跨國公司成為世界經濟主導。

企業生產經營全球化:跨國公司在全球範圍內建立分支機構,藉助母公司與分支機構之間各種形式的聯繫,實行跨國投資和生產的過程。

產生原因(科技、跨國公司企業組織、經濟體制改革):

1.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進步、生產力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根本的推動力。

特別是信息技術革命,不僅加快了信息傳送的速度,也大大降低了信息傳送的成本,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

2.跨國公司發展提供了適宜企業組織形式:促進了國際分工,推動了經濟全球化進程;

3.各國經濟體制變革是經濟全球化體制保障。

其次,經濟全球化過程是生產社會化不斷提高過程,要了解其對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的影響。

積極影響:

1.提供先進技術、管理經驗;

2.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3.推動發展中國家國際貿易發展;

4.促進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發展。

消極影響

1.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地位、收益不平等、不平衡;

2.加劇了發展中國家資源短缺、環境污染惡化;

3.一定程度上增加經濟風險。

最後,要了解中國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應該採取的措施。

1.繼續擴大推行一帶一路政策。

「一帶一路」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已給相關國家創造了發展機遇,讓更多民眾共享美好生活,帶來了實在的利益

「一帶一路」提出不出自地緣政治考慮,而是適應時代要求、契合各國求發展、謀合作共同願望,是共同發展機遇

共建「一帶一路」為世界經濟增長開闢新空間,為國際貿易、投資搭建了新平台,為完善全球經濟治理拓展新實踐,為增進各國民生福祉作出新貢獻,成為共同機遇之路、繁榮之路。

2.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①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謀求在全球範圍內建設統一的行為體,而是主張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不同歷史文明、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在國際活動中目標一致、利益共生、權利共享、責任共擔,促進人類社會整體發展。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目的是聚焦互聯互通,深化務實合作,攜手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風險挑戰,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③堅持把「一帶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就能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3.繼續擴大對外開放。

①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全面開放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的根本出路。

②開放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

③著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高國際競爭力的要求。

④擴大開放是中國主動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和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的需要。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堅持對外開放,才能更好實現可持續發展。

4.堅持改革、發展、穩定的有機結合與辯證統一。

①中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蹟」的根本保障所在。

②改革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發展是解決一切經濟社會問題的關鍵,穩定是改革發展的前提。堅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的結合點在保持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通過改革發展促進社會穩定。

5.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體系。

①必須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進社會治理方式,加強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

③加強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機制建設。

④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

⑤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社會治理的重心要向基層下移落到城鄉社區。

這裡引用一篇外國文章作為參考:

The world is going through the biggest wave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ever witnessed. The process sweeps from hyperactive America to Europe and reaches the emerging countries with unsurpassed might. Many in these countries are looking at this process and worrying: "Wont the wave of business concentration turn into an uncontrollable anti-competitive force?"

世界正經歷有史以來最大的併購浪潮。這一進程從極度活躍的美國蔓延到歐洲,並以無與倫比的力量到達新興國家。這些國家的許多人看到這一過程,都在擔心:「企業集中的浪潮不會變成一股無法控制的反競爭力量嗎?」

Theres no question that the big are getting bigger and more powerful.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ccounted for less than 20%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1982. Today the figure is more than 25% and growing rapidly. International affiliates account for a fast-growing segment of production in economies that open up and welcome foreign investment. In Argentina, for instance, after the reforms of the early 1990s, multinationals went from 43% to almost 70% of the industrial production of the 200 largest firms. This phenomenon has created serious concerns over the role of smaller economic firms, of national businessmen and over the ultimate stability of the world economy.

毫無疑問,大公司正在變得越來越強大。1982年,跨國公司在國際貿易中所佔比例不到20%。如今,這一數字已超過25%,而且還在迅速增長。在開放和歡迎外國投資的經濟體中,國際子公司在生產中佔了快速增長的一部分。例如,在阿根廷,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改革之後,跨國公司在200家最大公司的工業生產中所佔的比例從43%上升到近70%。這種現象引起了人們對小型經濟公司、民族商人和世界經濟最終穩定的嚴重關切。 I believe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forces behind the massive MA wave are the same that underlie the globalization process: falling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costs, lower trade and investment barriers and enlarged markets that require enlarged operations capable of meeting customers demands. All these are beneficial, not detrimental, to consumers. As productivity grows, the worlds wealth increases. 我相信,在這場大規模併購浪潮背後,最重要的力量也是全球化進程的基礎:運輸和通訊成本下降,貿易和投資壁壘降低,市場擴大,需要擴大業務,滿足客戶需求。所有這些對消費者都是有益的,而不是有害的。隨著生產力的增長,世界財富也在增加。 Examples of benefits or costs of the current concentration wave are scanty. Yet it is hard to imagine that the merger of a few oil firms today could recreate the same threats to competition that were feared nearly a century ago in the U.S., when the Standard Oil trust was broken up. The mergers of telecom companies, such as WorldCom, hardly seem to bring higher prices for consumers or a reduction in the pace of technical progress. On the contrary, the price of communications is coming down fast. In cars, too, concentration is increasing-witness Daimler and Chrysler, Renault and Nissan-but it does not appear that consumers are being hurt. 目前集中浪潮帶來的好處或代價的例子很少。然而,很難想像,今天幾家石油公司的合併會再次對競爭造成威脅,就像一個世紀前標準石油信託基金(Standard oil trust)解體時美國所擔心的那樣。像世通這樣的電信公司的合併,似乎很難為消費者帶來更高的價格,也不會減緩技術進步的步伐。相反,通訊的價格正在迅速下降。在汽車領域,集中度也在提高——戴姆勒、克萊斯勒、雷諾和日產,但消費者似乎並未受到傷害。 Yet the fact remains that the merger movement must be watched. A few weeks ago, Alan Greenspan warned against the megamergers in the banking industry. Who is going to supervise, regulate and operate as lender of last resort with the gigantic banks that are being created? Wont multinationals shift production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when a nation gets too strict about infringements to fair competition? And should one country take upon itself the role of 「defending competition」 on issues that affect many other nations, as in the U S. vs. Microsoft case ? 但事實仍然是,合併運動必須受到關注。幾周前,格林斯潘(alangreenspan)警告稱,不要在銀行業進行大規模合併。誰來監管、監管和操作這些正在建立的巨型銀行的最後貸款人?當一個國家對公平競爭的侵權行為過於嚴格時,跨國公司難道不會把生產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嗎?在影響其他許多國家的問題上,一個國家是否應該承擔起「捍衛競爭」的角色,比如美國訴微軟案?


經濟全球化是把雙刃劍,總歸來說得用好,得適度,得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經濟全球化對欠發達國家還是較為不利的,因為欠發達國家輸出的都是初級資源型產品,一旦資源耗盡,就真的一無所有了。所以在經濟全球化同時也應該相應推動資本全球化、技術全球化等。


經濟全球化是美國當年用來處理過剩產能和幫助美國品牌打開全球市場的戰略。但是,產生了一個副產品,就是企業發現如果把生產也移出美國並貼近市場,一方面可以節省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加速產品迭代。結果,本來一手好牌打成了國家經濟空心化的壞局面。全球化過程中,各國賺到美元,產生了財富幻覺。當美元貶值而拒絕足額對付購買力的時候,全球為賺美元而生產的動力越來越不足,導致美國成本上升,升至有沒有全球化都一樣的時候,美國很可能推進去全球化。


怕也是找馬原答案的同學吧,hh


你不想辦法賺別國的錢,其他國家就要來賺你的錢

大的企業沒在你的國家投資,那麼投資轉向他國,同時資金,技術,就業,稅收都會流向他國


書p227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