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新冠肺炎康復者自歐洲返回香港後,其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再次呈陽性。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團隊證實,該患者是第二次感染新冠病毒,屬全球首例。

綜合無線新聞、香港01等香港媒體24日報道,被證實二次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為一名33歲男子,他於今年3月底確診感染新冠病毒,4月中旬康復出院,8月初經英國到西班牙旅行,返回香港後接受檢測再度確診。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團隊證實,該患者兩次感染的病毒株基因排序明顯不同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團隊表示,對比該患者第一次及第二次感染的病毒株基因排序,有24個不同之處,且該患者返回香港再度確診後,入院時已檢測不出其體內有抗體,因此確定其為康復後再次受到感染,而非「復陽」。這是全球首例康復後二次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例

香港大學證實有康復者二次感染新冠病毒,屬全球首例?

www.guancha.cn


二次感染為什麼備受關注李雷的視頻 · 18.4 萬播放

4月份曾經應 @中國科普博覽 邀請回答過一個問題,就是是否可以二次感染,當時只是推測會發生,沒想到這次證實了。

新型肺炎自愈者體內是否能產生抗體,是否還會二次感染??

www.zhihu.com圖標

————二次感染而非復陽的判斷依據————

新冠患者痊癒後再次被診斷出新冠陽性,面對這種情況,相信大部分人直觀推斷不外乎以下:

1,只是患者在排毒,所以核酸陽性

2,患者體內免疫一直和病毒進行著均衡,直到有一天均衡被打破,之前的病毒複發。

在排除合理情況後,我們纔敢猜測是二次感染了。

如何證明二次感染?最佳的辦法那就是比較兩次感染的病毒株序列

如果是序列一致,那麼就是復陽;序列不一致,那就是二次感染。

在今天之前,我們從未發現這種情況,即便之前有湖北荊州的新冠復陽事件,但是大部分人還是認為,可能是我上面提的情況。

因為我們沒有那位患者之前的核酸序列,所以無法確定此次復陽核酸到底和之前的是否一樣。

然而,今天,正式證實了一例新冠的二次感染。

—————世界首例二次感染—————

這是由香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的。

患者是一個33歲的男士。

3月26日l,他首次感染了新冠,並於4月14日康復。

8月15日ll,他從西班牙經英國返回香港的時候,在機場被檢測出了新冠陽性。

而香港方面恰好保存了他的樣本,並且對其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結果意外的發現,前後兩次,他體內的病毒序列是不一樣的,屬於兩個不同的分支。

兩株病毒株一共有24個突變差異,對應的蛋白結構變化。這種變化是需要長期進化才能實現的,也就是意味著這個病毒並不是原病毒直接變過來的,而是兩個獨立病毒株。

Viral genomes from first and second episodes belong to different clades/lineages. A total of 24 nucleotides were different between the viruses from the first and second episode. Amino acid differences can be found be found in 9 proteins, including a 58-amino acid truncation of ORF8 protein that was present only in the virus from the first infection

換句話,4個半月之內他被不同的新冠病毒株感染了兩次。

這是真正的二次感染,是世界上報道的首例二次感染。

————抗擊新冠蒙上陰影————

這給新冠帶來了非常大的陰影。

我們一直相信新冠感染後不會再感染,甚至我們把希望寄託在疫苗上,然而如果感染了病毒還能再次感染,那疫苗也就失去了很多意義,本來疫苗就是用滅活或者減活病毒或者是病毒的片段來模擬感染,如果真實的感染都無效,那模擬感染就意義打折了

這關乎到免疫的持久性,疫苗有效保護時間和重複接種疫苗的間歇時間等幾個問題。

之前的消滅冠狀病毒的計劃可能落空,我們付出的那麼多努力難道要變成常態化的應對新冠?就如論文作者所言:

1,羣體免疫可能無效

二次感染最大的打擊之一是羣體免疫理論。之前一直宣傳的羣體免疫,如果能夠發生二次感染,那麼這可能意味著我們應對新冠已經無法根除了,這一點在其他的季節性冠狀病毒中也存在,比如229E,OC43,NL63l和HKU1,他們會引發感冒。

2,疫苗無法提供終生保護

疫苗本身是模擬病毒,比如用減活病毒、滅活病毒或者病毒片段來刺激機體引起免疫,而感染是真實的病毒去發揮作用。可以說,感染纔是最佳的檢驗免疫效果的辦法。而二次感染意味著疫苗並不能發揮完整的作用,無法實現用疫苗來杜絕疫情。因此即使研發出疫苗,也需要反覆注射來加強免疫,這對疫苗的需求高。

現在來看,半生,三分之一生,百分之一生都懸~

這樣下去,事實上某種程度意味著疫苗的落空,畢竟三四個月打一次的疫苗,誰撐得住?

3,疫苗實驗要把新冠康復者也納入

這一點是之前很少考慮的,這次意外情況意外著我們對新冠的認知尚不足,康復者都有可能感染,因此需要把之前的康復者納入疫苗實驗。

目前我們急需瞭解的是,患者為何會二次感染?

至少有兩種猜測:

1,ADE效應.

所謂ADE效應是指針對病毒表面蛋白的特異性抗體常常可以阻抑病毒入侵,將病毒「中和」,使其失去感染細胞的能力。然而在有些情況下,抗體在病毒感染過程中卻發揮相反的作用:它們協助病毒進入靶細胞,提高感染率,這一現象就是抗體依賴性增強作用。

簡單地說,就是得了這病,一個新的病毒株感染,可能不僅不能抵抗,反而會更嚴重。

2,抗體消失

這個理解更容易,那就是新冠患者體內的抗體無法存在很久,導致新的病毒來襲,患者對於新冠是不設防的。

其實這一點在前期的研究中就有一些跡象。

前期《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的上發表了一篇研究顯示,在8周時間裡,81%的無癥狀感染者體內抗體會減少,而有癥狀人羣中抗體減少的比例為62%[1]。

同時,不到60天的時間裡,竟然有40%的無癥狀感染者體內抗體會降低到無法檢測的水平。而即便是有癥狀的確診者,也會有12.9%的患者抗體下降到無法檢測。

換句話說,2個月後,竟然有的患者已經沒抗體了。這種情況下,抵抗個卵啊。

所以我們目前尚不清楚香港這一例二次感染到底什麼情況?到底有多大比例會二次感染?二次感染康復情況會如何?

其實之前看到恆河猴的研究時候,就有這種不祥的預感[2]。

新型肺炎自愈者體內是否能產生抗體,是否還會二次感染??

www.zhihu.com圖標

當時研究人員目的是想檢測抗體是否會對二次感染有效果。

然而,我注意到的是,有的猴子,二次攻毒,依然可以感染,儘管後續康復了,但是這給我一個不好的預感,就是新冠會二次感染,甚至連同一種病毒都抵抗不了(否則就不會二次感染了。)

但是,這種不祥的預感,真是不好啊。

—————苦中作樂—————

當然,你要是苦中做樂的話,還是有一些正面的東西的。

1,癥狀變輕了

這例患者第一次感染輕症,癥狀是咳嗽和痰,喉嚨痛,發燒和頭痛,二次感染是無癥狀。

2,抗體反應更快了

這名患者在初次感染後的第10天都沒有檢測到新冠IgG抗體。二次感染後第5天,就檢測到了新冠IgG抗體。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既然抗體一直在下降,且記憶細胞存活時間也是幾個月到幾年不等,所以我們無法肯定說二次感染必然會輕症,因為有個最大的敵人:

時間!

3,這是世界首例

所以萬一是孤例呢?

當然,如果你能承受新冠常態化,比如半年打一次疫苗的情形,也好。畢竟你無法讓全世界人同時都打疫苗,也無法阻止人員流動和冷鏈運輸。

而且,新冠不是流感。

新冠的死亡率高出流感幾十倍,傳染力也是流感的好幾倍。

這麼大的差異,怎麼能類比呢?

1Long Q X, Tang X J, Shi Q L, et al. Clinical and immunological assessment of asymptomatic SARS-CoV-2 infections[J]. Nature medicine, 2020, 26(8): 1200-1204.

2The D614G mutation of SARS-CoV-2 spike protein enhances viral infectivity and decreases neutralization sensitivity to individual convalescent sera

3,本文論文還沒正式發表,只是看到作者推了的部分文章內容,包括gisaid尚未查到對應的序列

—————補充——————

可能大家會看到同樣一個新聞會得出悲觀樂觀兩種態度,其實都是對的,本質上取決於你對新冠疫情的期待。

我一直期待新冠疫情可以像SARS一樣消失,所以對疫苗期待很高,畢竟有很多成功地疫苗,比如乙肝疫苗、脊髓灰質炎疫苗、百白破、A羣流腦疫苗、麻疹疫苗、乙腦疫苗、精白破等,它們甚至能達到長效免疫,人類更是有天花疫苗直接把天花幹掉的例子。

但是目前新冠來看,可能做不到這個,畢竟抗體2個月就衰減的不像話,記憶細胞本身週期也就是幾個月到幾十年,這意味著,我期望的用疫苗把新冠撲滅的可能性也很少了。

長期共存似乎是個難以避免的情況,而很多時候,我們也會面臨更多的不便:比如長期戴口罩,學校長期封鎖,隨處可見的測量體溫,以及局部爆發導致的地區封禁等等,這是極其不便的,我們很難回到2020年前的生活了。

而如果外出或者國外來訪,可能檢測新冠近期接種也成為一種常態。而冷鏈運輸更是被嚴重影響。

可以說,新冠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運行方式。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疫苗徹底無效,一針不行,多打幾針,這大概率是今後的情況了。

但是,樂觀的認為這是流感,還是太樂觀了,你見到過死亡率幾十倍於流感、傳播率幾倍於流感的流感?還可以不分季節持續發病的流感?而且流感病毒和冠狀病毒差別還是很大的。

也許,只能期待疫苗反覆注射後以及病毒最終進化到了就像229E,OC43,NL63l和HKU1這樣輕微的冠狀病毒,而不是SARS、MERS、SARS-COV2這種烈性病毒。

—————想看論文原文部分,移步到此———————

由於不能問答不能發圖,我把圖放到了專欄了

李雷:【突發】世界首例新冠二次感染?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已經明確了是不同類型毒株的感染,這與之前國內出現的復陽病例完全不是一回事。

第一種可能是患者抗體自然消失,導致第二次感染,也就是說自然感染的抗體無法長時間抵禦新冠病毒。

第二種可能更加可怕,那就是在原抗體依然有效的情況下,因為毒株之間差異過大,使得抗體失效。這無疑給疫苗研發增加了巨大的困難。

而且無論是哪個原因,都證明自然感染的羣體免疫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如果二次感染夾雜著ade效應,可能問題會更加嚴重。

西班牙流感是第二次爆發最為嚴重,希望今年秋冬季節不要再次重演人間悲劇!


對於事件的經過,題目和一些回答裏已經有詳細的描述了,我只從一個不同的角度簡單聊一聊我的一些想法。

總體而言,對於這個事件,我的態度是:讓子彈再飛一會

基於兩點:

I. 這是全球第一例二次感染報道,而目前已治癒的病例數已經超過1600萬人

II. 關於這個病人的其它數據信息暫時都還是未知

所以,有沒有可能這是一個個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outlier

比如,之前就有研究發現,因為一些未知的原因,同樣的病毒感染,可能在部分人羣中就不會刺激其免疫系統產生中和抗體(neutralizing antibodies,主要起阻止病毒感染細胞的作用)[1][2]

所以,不能排除這個男子的免疫系統是否本來就存在一定的缺陷,又或者在他第一次感染的時候就沒有誘導產生出功能完整的抗體。所以,至少對這個病例,我們需要看一看他在第一次感染後,體內有沒有產生中和抗體(基於他第二次感染的癥狀很輕,屬於到了機場去唾液備份被檢測出來的無癥狀感染者,說明至少他的免疫系統是有提供一些保護的,可能產生的抗體不完整,但T細胞功能完善)。

所以對於此次事件,我認為大家先不用過於驚恐,疫苗無用等言論現在說還為時過早,最起碼需要看到更多的二次感染案例,對於此,有很多研究人員也有相似的觀點。比如世衛組織的冠狀病毒專家Maria Van Kerkhove也在採訪中說了類似的觀點。

「There』s been more than 24 million cases reported to date,」 Maria Van Kerkhove, a coronavirus expert at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aid at a briefing Monday, when asked about the Hong Kong report. 「And we need to look at something like this at a population level.」

當然,即便這次二次感染是個例,也對全球的抗疫工作有一些啟發,比如在條件允許下,即便是之前痊癒的患者,也需要注意風險,哪些處於高危風險的人羣(醫務人員,邊防,在疫區嚴重的地方工作的人羣)最好還是要注射疫苗,另外這些痊癒的患者,依然需要注意社交距離和戴口罩,不要肆無忌憚,掉以輕心為好。

參考

  1.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topics/neuroscience/neutralizing-antibody
  2. ^Kumar, R., Qureshi, H., Deshpande, S. Bhattacharya, J. Ther. Adv. Vaccines Immunother. 6, 61–68 (2018).


一名新冠肺炎康復者自歐洲返回香港後,其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再次呈陽性。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團隊證實,該患者是第二次感染新冠病毒,屬全球首例。

被證實二次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為一名33歲男子,他於今年3月底確診感染新冠病毒,4月中旬康復出院,8月初經英國到西班牙旅行,返回香港後接受檢測再度確診。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團隊證實,該患者兩次感染的病毒株基因排序明顯不同。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團隊表示,對比該患者第一次及第二次感染的病毒株基因排序,有24個不同之處,且該患者返回香港再度確診後,入院時已檢測不出其體內有抗體,因此確定其為康復後再次受到感染,而非「復陽」。這是全球首例康復後二次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例。

該團隊還指出,以往就有證據顯示,新冠肺炎患者體內的抗體水平會在其感染數個月後逐步下降。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臨牀副教授杜啟泓認為,此次出現的二次感染病例,說明確診新冠肺炎即使康復後,可能也並非「一世免疫」,新冠病毒或許會像流感病毒等一樣,長期在人羣中存在。他還表示,二次感染病例的出現也會對疫苗的研究有所啟示。

對此,該團隊建議康復者應繼續保持防疫意識,並考慮將來接種新冠肺炎疫苗。

針對二次感染病例,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醫生在自己的個人微博上分析稱:

香港報道一名新冠肺炎康復者歐洲旅遊返程,再次檢測核酸呈陽性,經港大微生物系測序證實,與此前感染病毒株存在差異,因此證明是「再感染」,而非一般意義上的「復陽」。

此前大陸、香港以及國外也多有復陽報告,但多數認為屬於無傳染性的核酸殘留,未發現有明顯的傳播證據,認為臨牀意義不大。 此次港大證實的「再感染」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證據,包括病毒培養,需要證實是屬於核酸陽性,還是活病毒。同時徹底比較兩次感染病毒的核酸全序列。這還需要看港大進一步發表的學術論文,新聞報道級別的還不能提供充分的學術信息。 美國此前也有再感染報告,最終沒有全面的學術報告發表,也就不了了之。 此前全世界關注「復陽」,就是怕「再感染」。「再感染」關乎免疫的持久性,也關乎未來疫苗保護的時間和重複接種疫苗的間歇時間。這次四個月後就發生再感染,還是屬於個例,這個問題應該在更大的感染後人羣中觀察,全球目前有2200多萬人感染過,如果「再感染」成立,那麼在新冠高發和流行地區,再感染會成為常態。讓我們拭目以待,同時等待港大進一步的科學報告。目前還不需要過於緊張,畢竟歷史上常見的其他冠狀病毒(如我們常常感染的感冒,就由普通的冠狀病毒引起,目前有4種,還有3種比較厲害的是SARS、MERS和COVID-19)的感染後免疫時間都遠遠超過4個月。 香港「再感染」消息若是屬實,此後全球會陸續報道,畢竟這是一個人羣免疫力持久性的問題,具有普遍性,若是此後全球還是沒有陸續的個案報道,這例患者的報道也就會停留在新聞級別,而不是學術級別。(來源:中新社、@張文宏醫生)

因為JID論文還未上線,從現在已有的報道看來,這位患者第二次感染入院時沒有針對新冠的IgG抗體,說明第一次感染治癒後,體內的中和抗體已經基本沒有,所以未能保護其二次被新冠感染。但是第一次感染後10天未檢測到IgG抗體,但是在第二次感染後5天就檢測到了針對COVID-19的新冠抗體,說明存在著記憶T細胞和B細胞針對新冠病毒再次入侵的響應。總結下來就是,新冠感染後,輕症或者無癥狀感染者,體內的免疫反應並不強烈,導致中和抗體未能持續產生對機體產生保護,這是非常正常的感染模式,不必恐慌。但是針對第一例報道的二次感染案例,引發了兩個問題需要繼續研究解決:

(1)既然自然病毒感染都無法產生很強的中和抗體滴度,那我們研製的疫苗是否能夠很好激活體內的免疫細胞,持續產生高滴度中和抗體進行保護,特別是滅活疫苗存在疑問。推測病毒載體疫苗能夠更持續激活體液免疫,或者nanoparticle等針對單一抗原更好地遞呈刺激才能取得較好的保護。

(2)兩次感染的病毒毒株在膜蛋白等都出現了較大的氨基酸突變,隨著COVID-19的全球流行,更多的突變株會湧現出來,對於疫苗的研製更加困難。HIV疫苗為什麼這麼多年都沒有出現,就是因為流行的毒株亞型太多差異太大,疫苗不僅僅要打出針對單一病毒株或者亞型的中和抗體,而是要打出廣譜的中和抗體,而廣譜中和抗體的產生就非常的困難,且因為體細胞的超突變需要時間,產生廣譜中和抗體往往要1年甚至更長時間。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