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給文獻考證,要具體出處而不是道聽途說。


謝邀,說一點我個人多年讀史的思考。這些思考本質上是對文獻的綜合,而不拘泥於某一篇文獻:

首先,很多人談論秦的時候,往往就秦論秦,比如正面的說它整合了列國,為後世立下了規範;負面的說它扼殺多元,苛政暴行等等。不過,如果從一個全局視野來看:秦朝,是界定兩種社會體系的分水嶺,

秦以前是普遍割據,秦以後是大一統。

也就是說:秦所締造的統一,在之前是不存在的。具體說,在戰國時代諸侯國各自為政,中國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比如:你問當時的人來自哪個國家,他肯定不會說自己是中國人,而會說是齊國人,楚國人,趙國人等等。比如屈原投汨羅江捍衛的不是對中國的認同,而是對楚國的忠誠。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這種分裂割據格局雖然表面上改變了,但人們的深層次的心理認同上,很難在短時間扭轉過來。更何況秦統一中國是採取了武力的方式,在短時間內達到的。這更會激起民間的反彈。

我們如果去分析那些試圖推翻秦的力量,雖然名義上叫做「起義」,但實際卻沒那麼簡單。這些人本質上大都是秦滅六國以後,前諸侯國的後裔。比如項羽這一支,按照《史記》記載:項氏世為楚將,封於項城,故姓項氏。也就是說:項羽家族是前楚國一系的;劉邦出生在今天江蘇徐州附近的沛縣。如果往上追溯,他的前幾代祖先也是楚國人。

西漢壁畫中的項羽在鴻門宴

他們推翻秦朝的動機其實是很複雜的,遠沒有所謂的」天下苦秦久矣「那麼簡單。一方面,他們試圖恢復之前諸侯國的建制。這是歷史的慣性。另一方面。統一中國以後,又給這些諸侯國的後人樹立了一個新的範式。他們想要再回到從前也是不可能的了。最終,他們能做的就是推翻秦,再造一個新的」秦朝「。事實證明:後來的漢也是這麼做的。

總之,關於秦滅亡的根源,歸結一句話:秦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體系的臨界點。前者割據、後者統一。在結束了幾百年割據後,剛剛建立的統一,註定是不穩定的。無論秦怎樣試圖穩固局面,但它終究不會持續太久。

以上,東西堂主

成也商鞅,敗也商鞅。本質和蘇聯的滅亡差不多,都是經濟問題,社會主義貨幣化陷阱。


先從大方向說有兩點

一、賦稅徭役沉重。

《史記·秦始皇本紀》:「關東羣盜並起秦發兵誅擊,所殺亡甚眾,然猶不止,盜多,皆以戍漕轉做事苦,賦稅大也。」

秦始皇登基後認為一通天下是他一個人的功績,大修宮殿,迷信方術妄想長生不老,大修陵寢。誠如書中所言,「天下皆為其虜也!」

二、刑法太過。

《新語·無為》著名的政治家陸賈:「秦非不欲為治,然失之者及舉措暴眾,而用刑太極也。」

秦始皇扭曲了法家的法,法家的中心思想是:「凡治天下,必因人性。人情者,有好惡,故賞罰可用;賞罰可用,則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韓非子)

簡單來說就是賞罰分明,立功要賞、有罪要罰,以此為根本方可立法。但是秦始皇強行把法變成了為他一個人服務的天條,加重百姓勞役賦稅,做不到就是犯法,這豈是法家的思想?!整個國家變成了始皇帝一個人的玩具。

小插曲:小方向上(戰術上)

《漢書·諸侯王表序》:「秦據勢勝之地,騁狙詐兵,蠶食山東,而子弟為匹夫,內亡骨肉本根之輔,外亡尺土藩翼之衛。」

這段話表明了漢初高祖劉邦和大臣們認為秦帝國之所以覆滅的如此之快,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秦無血骨屏障」。即全國開始造反時,秦宗室在地方上沒有諸侯王拱衛。


秦朝的事情是大家都知道的,滅亡的根源是歷代以來的分析和觀點。要什麼考證和出處呢?所謂考證和出處無非就是有記載的古人的看法,不也是分析和觀點嗎。基於秦朝那些事,為什麼滅亡,你可以參考他人觀點,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


《史記》

秦統一天下,孝公商鞅變法將秦變為戰爭機器,以農戰為核心,軍功為上升之道,秦人種地產糧,保證作戰資源,作戰立功,封爵,為分配資源的憑證。就好比現在努力工作賺錢,秦人拚命打仗,為的是更好的生存資源。憑藉變法秦人成為渴望戰爭的人,虎狼之國,名副其實。天下一統後,秦人不用打仗,就無法封爵,無法獲取資源,這套體制要不斷作戰,才能存在,沒有戰爭,就無法持續,可繼續下去,有限的資源總會不夠分配,這是一個難解的局。始皇帝徵南方,打匈奴,修長城,可能也有這方面原因。胡亥登基,不改變這體制,反而更暴烈,死得更快。漢承秦制,經過大亂,人死太多,分配資源的人少了,且漢對人才選拔制度進行改變,通過察舉、徵闢、策試等方式,使下層人通過才學、德行、名望也可進入上層,不只是軍功,上升渠道由一為二。


不請自來

首先我認為這個秦朝滅亡的局面是一個人為與社會大環境造成的首先,秦王嬴政的指定繼承人不是胡亥,而是扶蘇。扶蘇的老師是大儒淳于越,扶蘇是受儒家思想薰陶的,是會實行仁政的。而秦始皇奉行法家哪是因為天下大亂不得不用雷霆手段。所謂大亂之後必有大治,扶蘇是完美的繼承人,如果是扶蘇繼位,秦朝絕不會那麼短命的。當然,李斯這聰明一世糊塗一時的臭丞相也是夠氣人的。可能是老了吧其次說說胡亥,這敗家子被弄死我真是一點點都不心疼。我記得有一個理論,忘了誰說的了,就是說啊人民都有一種救星情結,渴望被拯救。秦始皇把他們在六國裏的混戰局面救出來,如果扶蘇當政,他的仁政會把人民從嬴政的暴政裏第二次解救,可是胡亥他不行啊 他是個屁哦(′-ω-`)其次就是這個社會局勢,社會剛剛轉型完成,嬴政滅了六國還沒有把貴族都趕盡殺絕,他那便宜兒子又上位胡喫海喝,趙高天天耀武揚威。這秦朝不滅纔怪呢。又沒有統一思想束縛人民,又多年的嚴苛刑法,秦始皇這個百姓心中的神的形象又倒了。

滅,是註定的。

可能正因為秦的短暫與絢爛奇特才成就了秦。我讀了那麼多中國的朝代,還是最喜歡秦

我儘可能客觀地說下個人的理解吧。題主哪裡不明白的可以回復我。

首先,商鞅變法後,秦朝的政體是固定了的。也就是說秦朝從強大到滅亡一直都是獨裁軍國的。而軍國制怎麼看都屬於戰時制度。雖然比奴隸主共和制度效率高很多,但這樣的國家,生產,經濟什麼的天花板很低的。同時統一之後,因為秦統一跨度過大新佔領地區的重建工作相當於集中起來進行,大量無家無田的遊民會消耗大量的國家資源,更不要說車同軌書同文這些也需要點的資源了。如果這是一個有腦子不要臉的開國君主,肯定得休養生息一段時間恢復下生產力再進行下一步,可秦始皇飄了。上來就搞大工程。。。奇觀誤國啊!徭役多傷生產力就不說了,你作為軍國本身生產力就夠缺的了,各國大戰剩下的老弱婦孺你們不養了嗎?還真不養了。

不養了你們不管向心力了嗎?

還真不管了。不管向心力了他們造反了你們打得過嗎?還真打不過了。對了始皇還東遊來著。呵呵。如此膨脹。。。順便提一提,同樣開國後就打仗徭役建奇觀不管人民死活,結果國家生產力向心力雙破產亡國的後來還有一個隋煬帝。但因為秦朝環境開朝真的挺需要哪些奇觀的,所以應該說秦朝的滅國原因是:在勞動力不足,急需百廢待興的時期不會猥瑣發育而是高調大搞建設,結果搞爆生產力民不聊生,但自身的治安和軍事水平不足以應對林登萬們結果被叛軍推翻。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