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雲彥曰:田蚡、竇嬰皆為皇親,然嬰失竇太后,益疏不用,眾人皆去嬰歸蚡,故蚡之勢日盛。竇太后崩,嬰無勢,不得復歸丞相之位,故蚡代而取之,蚡亦由此滋驕,甚橫,武帝已然對其不滿。後害嬰、夫,可謂惡有惡報,不久自亡矣。及淮南王敗,武帝聞蚡嘗受安金,怒曰:「使武安侯在者,族矣!」 ----------------------其二------------------------------------------------------------------------------

於是武帝命御史,以竇嬰當廷所言不實,欺謾君上罪,下獄。竇嬰再求見皇帝,皇帝不見。在景帝臨終時,曾有遺詔賜竇嬰,曰:「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竇嬰乃使子侄通過陳皇后上書言之,皇帝再召見。

武帝乃命調閱尚書大行(祕書處檔案),不見此遺詔原件。惟有詔書藏於竇家,家丞封存,報上。大行乃彈劾竇嬰偽造先帝詔書,罪當殺頭棄市。遂以十二月晦日,棄市於渭城(鹹陽)。

十二時丁亥,地動。


竇嬰 不是sb 編依照這種傻事 他犯得著麼 第一本來他的罪也不夠殺頭 最多拿點錢出來 反正李廣都有錢贖命何況 這位前丞相 外戚....

現在只剩下幾種情況 景帝故意害竇嬰 武帝故意害竇嬰 還有就是 田蚡
當時社會觀點也是存在的。竇嬰這個人性格耿直,漢景帝開玩笑跟竇漪房說我死了讓皇位給弟弟,竇嬰明知竇漪房偏愛小兒子卻直言難以服天下惹得竇太后很是生氣。後來就算是和竇太后一黨也有很多不和之處,這樣一個人我個人覺得沒有偽造遺詔的可能,漢武帝是知道的,都是竇嬰是外戚,漢武帝早就計劃著獨攬大權了,只是個犧牲品而已。當時街坊和民間反應也是一樣,覺得他是被冤枉的。具體可以看看百家講壇易中天的說法,認為王太后田蚡那一幫絕無可能,漢景帝其實並不喜歡竇嬰,很可能留有一手故意不在尚書留備份,幫兒子劉徹除去一個外戚,而且世人就懷疑不到自個兒身上,內有劉徹,外面還有田蚡被懷疑,甚者懷疑竇嬰自個兒偽造詔書;漢武帝這個人也很絕很奇葩,立劉弗陵為太子的時候處死了劉弗陵之母,做出這種事情也不是不可能。

性格決定命運,耿直的性格容易給自己帶來災難。竇嬰觀事不明,為私利所困,經常感情用事。

景帝說把皇位傳給他弟弟,實際上就是嘴上讓太后高興而已,竇嬰沒有分析事情的本質,然後直言勸諫,沒有得到景帝的欣賞,反而讓太后討厭。

灌夫固執蠻橫,惹禍上身。而竇嬰認為維護自己名望(虛名)的莽撞行事的灌夫是自己的知己,實在昏庸。當時朝廷已經是田蚡的姐姐王太后所執掌,漢武帝都是處處順著王太后。竇嬰沒有勸誡灌夫主動認罪悔罪,以以前的功勞補罪,反而和當時有王太后靠山的丞相田蚡在朝堂之上對峙,惹得太后和皇帝都反感。竇嬰為相那麼多年,不知道古代權大於法,不知道關係重要於公正。

竇嬰讓王太后認為有人欺負她弟弟。景帝遺詔有可能是給了武帝機會,武帝故意設計,來平和這個事情,讓竇嬰罪名有所出。

竇嬰觀世不明,意氣用事,察人識人不明,貪名利,惹禍上身。


竇嬰還曾經在太后面前幫景帝解圍過嘛,太后不是死活要讓梁王當太子嗎,覺著景帝再怎麼也不至於害他吧,田蚡搞他可能性最大

真的,本來他的罪頂多下獄而已,怎麼也不會被誅,結果他也許是恐懼拿出了他以為的保命符,他也不想想,景帝給他是讓他安劉氏社稷的,是後手,是底牌,是讓他出現危局時候做陳平事的,結果他拿來救自己的狐朋狗友,你讓劉徹怎麼想,我大劉當然是捏著鼻子不認了,田本來就是打壓一下,一看皇帝這麼狠自己都嚇倒了


景帝應該有兩層考慮,一是給這麼個遺詔拉攏人心,竇嬰在大事上不糊塗,這樣一來更能一心輔佐武帝;二是景帝死的時候,老太太還在世,留份遺詔,萬一竇家動了心思,武帝也能有這麼個大殺招。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