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史記》研究中的一個重大的課題,一部傳世的歷史名著,應當做到言有所據,而《史記》的取材來源,便是其科學性的重要依據。

根據題主所問的,其實還可以衍生出很多其他的問題,夏商周三代,為什麼司馬遷能知道;夏朝的文字是怎麼樣的,有無文字,司馬遷怎麼去了解其所處時代兩千年的事情等等。

根據前人的研究,現在將司馬遷的取材大致歸類如下:

  1. 閱讀皇家所藏的圖書檔案。比如很有名的那篇《報任安書》,司馬遷在中就說「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凡三百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說明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他們是要網羅天下的放失舊聞,而在漢朝建立之後,漢朝大收圖籍,廣開獻書之路,「建藏書之策,置書寫之官」。司馬遷寫《史記》所用的《詩》《書》《春秋》《國語》《功令》等等,都是國家所藏圖書。而司馬遷是有資格去看國家藏書的,他在自序中就已經說到「卒三歲而遷為太史令,紬史記石室金匱之書」。例如《史記》中關於曹參的敘功之處,趙翼就認為是來自於有司所造冊籍。
  2. 金石、文物、圖像及建築。《秦始皇本紀》有《泰山石刻》《琅琊石刻》;《孔子世家》中說司馬遷去山東觀孔子廟堂車服禮器;《留侯世家》中司馬遷考核留侯張良的畫像;《春申君列傳》中說司馬遷去了春申君故城宮室等等。
  3. 遊歷訪問,實地調查。司馬遷在《自序》中說「二十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此外幾十年扈從武帝,司馬遷的足跡遍布範圍非常之廣,搜集了有關上古歷史的傳授,考實了西周建國經營洛邑的情況,糾正了學者所傳之誤。還通過訪問當地人的方式獲取信息,如《史記》中有「墟眾人曰」「秦人稱其智」「淮陰人為余言」等等。
  4. 接觸當事人。《樊酈滕灌列傳》中有「余與他廣通,為言高祖功臣之興時若此雲」,《李將軍列傳》中有「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
  5. 採集歌謠詩賦,俚語俗語。一種是樂府歌謠,文人詩賦;二是民歌童謠;三是俚語俗諺。《史記》中往往有「諺曰」「語曰」「鄙語曰」等等

參考資料:張大可《論&取材》;趙翼《廿二史札記》。

現在正在讀趙翼的《廿二史札記》,有興趣的朋友請關注專欄,共同讀書交流。

看一點算一點?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夏無且

出現在《荊軻刺秦王》中,我在劉向的《戰國策》知道他是秦始皇醫官且親自參與了這一事件

司馬談(司馬遷父親)見到過活著的他(在當時算長壽了)

司馬談也是史官,而且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馬遷提到創作一部史學巨著(即後來的《史記》)是他父親畢生心愿,臨終還特別囑託的

所以司馬遷完全有可能從父親那裡了解夏無且透露的信息

遞推

他可以同樣從別人那裡類似獲得別的信息


呂正操、李學智、宋任窮、丁盛寫那些話時你們不也不在場嘛,但你們不都信了。


最隱秘莫過於君王之事,古時在君王身邊一般有記錄其言行的官員吧,有實錄之說。至於其他的估計更多的是口口相傳吧。


根據史料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